#機智中醫生生活
下半年我決定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學習一些渴望已久的傳統技藝。這些學習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只跟我個人的興趣有關,並非經世致用之學。剛好有個機會可以學習馬術,帶給我很特別的體驗。
騎馬第一個挑戰,就是穩坐在馬背上再站起來,這動作如能配合慢速小跑的馬身律動,稱作「打浪」。這動作若做的理想,可以不讓馬覺得騎士是個拖油瓶。
我發現這考驗的並不是小腿能否踩的穩馬鐙,而是大腿內側肌群能否穩定地形成一個拱形,稱為「襠胯」。襠胯與馬步的概念類似,重點是不能死命地夾著馬腹,否則馬匹會誤認為騎士下達「全力衝刺」的指令而狂奔。
馬步鍛鍊的是「足少陰腎經筋」,從足底湧泉穴延下肢內側,從會陰與臀部往上貫入脊椎。鍛鍊腎經筋有抗老化,養精蓄氣的功用。平常時的鍛鍊是「養腎操」:
1.雙腳尖平行往前,與肩同寬。
2.膝蓋打直,臀肌往前用力,保持收縮狀態,可用手戳看看,需能練到硬邦邦的。
3.同時間大腿往內夾,此時膝蓋可因內夾而微彎。(不可有往前跪的感覺,否則傷膝蓋)
4.挺腰,同時保持深度呼吸吐納至少十個。
養腎操挺累人的,但在WFH期間退化的身體,很需要用這類鍛鍊來挽回流失的體力。這在現代武術不見得會強調,但在芭蕾舞中反而是重點,我也考慮去體驗成人芭蕾。
此外,因初學的我時常被馬背撞到男性的弱點,但慢慢的鼠蹊部的筋被頂開後,我的下顎竟然開始出現痠感。仔細感覺,是張口的外翼肌,咬合內翼肌,都是連結顱底蝶骨與下顎的深層肌肉。
會陰、橫膈膜、下顎的舌底,以及顱底的蝶骨,共同特色都是橫向的結構,也同時是古代強身練氣的重點,古語有云「提肛養精,頂舌養氣,(眼)觀鼻養神」,過程用橫膈膜類似去拉風箱,用呼吸貫串全身。
如果不是騎馬與平素站樁,我很難體驗到這層。
從馬術中我也觀察到自己的習氣,由於我反覆出現剛騎順一小段,馬反而減速不跑的現象。教練說我性子急,律動比馬快,反而是人趕馬,馬就生氣而罷工。
我從此覺察到我的底層信念,我總是想全力衝刺以免拖累別人,但馬術告訴我的是,不要急、穩定,才能跟別人協作。
生活只要用心體會,都蘊含許多道理。
--------
●YouTube快速訂閱:
https://reurl.cc/r8g9Nb
●IG快速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min_shih
●生氣茶看這裡:
https://www.champbio-tw.com/
#馬術
#中醫 #外科 #養身 #養生活
#結構治療 #臉鍼醫美 #美顏針
#中西醫師黃獻銘
#黃獻銘 #阿銘師鍼還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安安邊緣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史上最扯包!這座山到底怎麼了!】 -------------------- 【阿民IG - haley_duu】【阿憲IG - aiplitsao】 【安安邊緣子TWITCH - https://goo.gl/LU2M7B 】 -------------------- #喜歡魔物獵人是吧 #那我就...
不要跟我比用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不要跟我比用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知道什麼是「正念」嗎?
雖然我也只看過一本「正念冥想手冊」還有Netflix上的正念冥想指南,我想來分享我的心得體驗~
正念,我認為是「正面的意念」。
自己(獨自一人)從事沒有外力刺激的事情時,都可以練習正念。比方說:吃飯、走路、看書、自己慢跑、自己健身等等。
自己獨自一人投籃練習可以,一對一鬥牛或三對三就不行,因為有太強的外力刺激源會吸引你的注意力。
以吃飯為例,當下完全不去想其他事情,只專注觀看食物的形狀與顏色、食物聞起來的味道、食物咬下去的口感與嚐起來的味道,吞咽下去又是什麼感覺呢?湯匙或筷子拿在手裡的感覺。細嚼慢嚥,在僧院的練習是要一碗飯吃一小時。有用心於當下,常人的練習我想10-20足矣。
過程中不能滑手機,不能跟人交談,不要去剛剛發生的事,不要去想昨天發生的事,也不要去想稍後要做的事。
僅是全然地專注於感受當下。
這什麼鬼?什麼也不能做,感覺是在練習如何度過無聊時間的忍耐力吧,怎麼會是練習正念???
我還是乖乖照著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悟出了一些心得。
小小聲告訴你們,這是書上也沒有寫的秘訣喔。但我就直接跟你們分享吧~
我體驗到的「正念」練習就是專注與耐心。
我們的生活不只有美好的事情,也同時充滿了許多苦難。當我們習慣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時,快樂的事情不會長存我們的心中,而我們時時刻刻汲汲營營,煩惱等下的報告、等下的工作、煩惱健康狀況、煩惱女朋友很多毛、煩惱父母的事情、數不盡的煩惱,我們的大腦總是一刻不得閒,一直想要找事(煩惱)來做。
所以首先要練習(專注)感受體驗當下,切斷過多不必要的煩惱。
專注也才能掌握人生時刻中的幸福。比方說在路上走路,大腦中都是煩惱的人連地上有一千塊都看不到。(明明我們生活之中充滿了許多幸福,但就這樣被我們無視了)
又或者是家人買了最高級的龍蝦壽司回來,可我們當時正在煩惱或專注其他事情,不專心吃飯,狼吞虎嚥,囫圇吞棗,吃完了還以為只是吃了普通的壽司,根本沒有用心感受到其中的美味。
不要講龍蝦壽司,即便是家常菜或者是外面的便當好了。其實是多麼的美味可口,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了。
而「耐心」呢,很多的好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就這麼突如其來的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如果沒有耐心,根本等不到那美妙的一刻。
而練習耐心,並不是練習「壓抑與禁慾」,而是像我舉的吃飯練習,是練習用心專注「細細品味」
以「看書」為例好了,一本書厚厚三百多頁,每頁就有上百個字。急躁不耐煩是看不下去的,唯有耐心細細品味,融入其中,就默默地看完了,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覺得相當充實受益。
看似平凡無趣的事物,若用心品味,或許能夠發現其中的不凡與妙趣。事情本身並沒有改變,這個世界也一直都沒有改變,但我們卻夠變得正向而快樂,在於我們「發現與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好之處。
每個人看待同樣一件事情的體驗與心得皆不同,所以如果你練習正念有其他不同的心得,也歡迎你與我分享❤️
088/100
不要跟我比用心 在 安安邊緣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史上最扯包!這座山到底怎麼了!】
--------------------
【阿民IG - haley_duu】【阿憲IG - aiplitsao】
【安安邊緣子TWITCH - https://goo.gl/LU2M7B 】
--------------------
#喜歡魔物獵人是吧 #那我就請條龍了 #最棒生日禮物 #不要跟我比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