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會是你看過最不舒服的電影之一。但你不會後悔你看過它。
.
「60%的捷克兒童上網時,家長完全沒有加以約束。」
「41%兒童表示自己曾經收過別人寄來的不雅照。」
「半數的兒童會和陌生人聊天。兩成兒童不排斥和對方見面。」
.
來自捷克的《我12 歲,你介意嗎? Caught in the Net》(2020)無疑是最近年最受爭議的紀錄片之一。在以字卡說明前提之後,由導演巴波拉.查盧波娃(Barbora Chalupová)組成的劇組團隊開始進行了一場試鏡,尋找視覺年齡12歲的成年女性,要求她們穿著童裝前來應試。
.
接著,他們租借了一個大型空間,在裡面架設了三個兒童的房間,讓團隊進駐。在未來十天之內,她們要假扮成12歲女童,成立社群帳號,在不主動的情況下等待男性搭訕。當她們收到視訊或約會要求時,會問他們:「我12歲,你介意嗎?」得到的回覆永遠是「不介意」。
.
過程中她們收到了多少來自成人的交友邀約?答案是:2458人。
.
這些主動去訊的大叔,多半一開視訊就露出下體,笑看女孩反應。他們是戀童癖嗎?其實未必,但他們絕對享受猥褻兒童的樂趣。更有甚者,以話術央求女孩獻上裸照,一旦提供之後,就威脅要公開散布,除非見上一面⋯⋯。數十名變態叔叔的通聯畫面,雖然臉部皆以模糊處理,但罪狀無所遁形。
.
片中受訪的專家指出,有太多少女認為,與其向家長老實承認自己傳了裸照給陌生人,結束生命還比較痛快,墜入狼網的少女不勝枚舉。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要讓人看見一個不設防的網路空間,會對兒少身心造成多嚴重的戕害。
.
即便是對網路使用再開明的父母或準父母,看完這部紀錄片或許都可能會改變想法。可怕的是,這些赤裸裸的騷擾不見得與你無關,這樣的變態也可能就在你我身邊。片中最駭人的一個發現,是一名發訊騷擾少女的男子,竟是劇組成員的友人,而他的工作居然是兒童營隊的主辦人。
.
到了紀錄片後段,導演更是下猛藥,直接讓女孩與這些騷擾他們的大叔見面。其中更有人帶著太太來,提出的要求更令人瞠目結舌⋯⋯。
.
不過,等等,這究竟是一個「紀錄片」,還是一個「節目」?導演是否真的有遵守他所聲稱所的溝通守則嗎?這些演員的回覆有沒有可能反而變成是在誘導人犯罪?看似出於正義的行動,是否可能也有陷人於罪的爭議?在紀錄片問世之後,上述問題也逐漸在歐洲引起類似道德與法律上的爭議。此外,其中一名演員安娜茲卡.比達多娃(Anežka Pithartová)在參與拍攝之後,必須接受心理治療,畢竟一次看盡太多社會黑暗面,實在難以承受。
.
但整體來說,最後這部片帶給捷克的社會影響卻是正面的。導演剪接了兩個版本,一個給成人,一個給兒童觀賞,兩個版本都成為捷克全國討論焦點,警方聞訊後介入,向拍攝團隊取得了其中42人所有犯行影像(總拍攝素材時間達390個小時)。
.
最後大約十人後來遭到定罪,判刑最重者被處以監禁兩年,也有人因此被驅逐出境。交友網站Lidé.cz因為管理不當致使變態橫行,最後在輿論批評下關閉。
.
忍不住想,如果台灣也有類似的計畫,最後會有多少人上鉤?
.
《 #我12歲你介意嗎?》搶鮮版
myVideo 影音隨看 線上看: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324234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
不見 不 散 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來到
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
化身為吸血鬼
頂著一輪 《黑月亮》
攀上一座 《聖山》
山重水複疑無路 《無限春光在險峰》
聽著Pink Floyd
給自己辦一場 《冬日的葬禮》
冬天來了 春天還會遠嗎
《巴頓芬克》說
死不了的夢境
終將成為現實
從《謎幻樂園》
醒來
原來自己是一隻螞蟻
這是一場夢境
還是
一場電影?
🪄施魔法的
Photograph/@hellohenryboy 王晨熙 📷
Stylist/Edie @edie20402 🧛♀️
Hair Style/ @fourhairscott 🤵♂️
Make up/ @backstagejimywu 👰♀️
感謝造型協力
服裝/ Dior
鞋子/ Louboutinworld
珠寶/ Boucheron
𝟷𝟶.𝟷𝟻-𝟷𝟶.𝟹𝟷
高雄電影節
謎幻樂園
不屈不饒
不見不散
@khfilmfestival
#線上看雄影 #KFFgoonline
💌謝謝🫂
美麗佳人
https://www.google.co.jp/amp/s/www.marieclaire.com.tw/entertainment/movie/A60018/2021kaohsiung-film-festival
ETtoday
https://www.google.co.jp/amp/s/star.ettoday.net/amp/amp_news.php7%3fnews_id=2071635
今日新聞
https://www.google.co.jp/amp/s/www.nownews.com/amp/news/5371301
中時
https://www.google.co.jp/am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210903004348-260404
蕃新聞
http://n.yam.com/Article/20210904626468
不見 不 散 線上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示威下的新冠悲歌》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緬甸疫情內戰。緬甸軍政府政變後,示威不斷,引入科興疫苗,抗爭者拒絕接受,鄰近印度,Delta病毒入侵,緬甸已從和平抗爭,走向局部地區內戰狀態。
{內文}
勇敢的緬甸人民,我們沒有忘記你們。2月1日,緬甸爆發軍事政變。5個月了,他們還沒有放棄推翻軍頭,軍頭也沒有放棄鎮壓。截至7月1日,已經有900人在鎮壓中喪命,包括醫生。
醫生(暱名):人們稱醫生為英雄,出於我們在2020年抗疫的英勇表現。然而一夕之間我們成了罪犯,軍方治我們的罪。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救人醫病都不犯法,只有在緬甸救人會被治罪。
香港大學環球衞生及發展講師/緬甸醫生 Phyu Phyu Thin Zaw:緬甸醫療體系崩潰了,當地新冠疫情完全失控。
新聞片段:來自緬甸的流行病學家,提出警告。緬甸原本就是亞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緬甸醫療資源不足,難以應付新冠疫情,但還是拚命的跟上檢測,想辦法挽救患者性命,政府想辦法讓醫生護士接種疫苗,這些是政變發生前,1月的情況。在2月1日敏昂萊推翻民選政府後,所有抗疫措施全面停擺。政變前緬甸新增確診人數已有下降,到了3月突然降至每天不到20人,專家說,這是因為不再檢測的結果。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緬甸主管 Luis Sfeir-Younis:自2月1日起,緬甸進行的新冠採檢,一天不超過1000次。而在2月以前,緬甸每天平均檢測1.5-1.6萬人。
你可以對病毒視而不見,但是他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的掩蓋而消失。終於,緬甸也出現了,和4月的印度,一模一樣的場景。
新加坡CNA新聞片段:現在這成了緬甸的常態。人們四處排隊幫親人搶購氧氣,有人是因為有家人重病,有人是屯著以備萬一。醫生說,過去兩波新冠流行,氧氣供給都沒有出現問題,然而自6月開始的這一波流行,是更加致命,及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氧氣價格已翻倍,而且供不應求。軍政府已頒布命令,禁止店家對私人販賣氧氣,軍方下令氧氣僅准供給醫院,但仍無法阻止民眾屯積氧氣。
印度WION新聞片段:近來在社群網站流傳一段,在第二大城曼德勒,人們爭搶免費口罩的影片,爭搶在曼德勒發放的免費口罩,再再反映出緬甸醫療慘況。
新加坡CNA新聞片段:緬甸軍方掌權者敏昂萊駁斥,緬甸醫療氧氣供應不足的說法,他說這都是「假新聞」,意圖造成社會動蕩。緬甸也正在追上新冠疫苗供給數量,中國將提供200萬劑疫苗,俄羅斯也要提供200萬劑。俄羅斯還有意指導緬甸,讓疫苗可在緬甸在地生產。
CNA緬甸特派 Leong Wai Kit:目前緬甸5500萬人中,只有不到200萬人打過疫苗,軍政府打算在年底前,為半數人口接種。據我得到的消息,緬甸的疫苗施打不如預期順利,因為醫療人員和志工仍在反政府罷工,再加上很多人不信任軍政府,不肯來打疫苗。
有些人不來,因為他們已置生死於度外。CNN特派記者(Sam Kiley)隨著反政府軍,一路顛簸,來到荒山野嶺裡的大本營。
新聞片段:這座以勝利女神為名的Camp Victoria,現成為全緬甸,推翻政府軍志士的大本營。有200多名來自緬甸各地的人,自願來此地接受軍事訓練,習得推翻軍政府的技能。他們是村民,是年輕上班族,還有很多人是學生,他們反對軍事政變,如今他們相信,眼前只剩下「起義」這條路可走了。
欽民族陣線志工 Naing Htoo Lwin:這很悲傷,非常悲傷。軍政府殺了我們很多同胞,這個訓練營,讓我們有能力與軍政府戰鬥。
新聞片段:負責訓練的是緬甸的欽民族陣線,他們長年來在緬甸境內尋求獨立,現在與被推翻的民族團結政府結盟。
CNN特派記者 Sam Kiley:這些是才剛來參訓3天的新兵,他們將接受45天的訓練。包括演習,攻擊課程,以及各式武器的使用方式,然後就分散各地,投入反政府戰鬥。
新聞片段:反判軍領袖說,接下來將會血流成河。
欽民族陣線副首領 Sui Khar博士:我們已訓練超過1.5萬人了,還有很多人加入我們,規模還會更大,我指動員這群戰士的規模還會更大,流亡的民族團結政府,正在四處張羅武器給他們。(CNN特派記者 Sam Kiley:所以真的要發動內戰了,是嗎?)欽民族陣線副首領 Sui Khar博士:內戰就要開始了。雖然現在還在都市游擊戰形式,不過幾個月後,將升級為真真正正的內戰。
打仗不是扮家家酒,反政府軍確實有槍,但是遠不及軍政府的飛機大炮。45天的訓練能有多少用?誰也無法給出答案。
新聞片段:他們堅定認為這是為公理而戰。但是武器缺乏,訓練也不足。但是比起正義,他們更需要的是真彈實彈,才能推翻軍政府。若衝突持續,死亡的人數肯定會繼續攀升,直到有一天,你將算也算不清到底死了多少人...
緬甸老師:我們要民主!
新聞片段:這位年輕老師跑向我們,她聽到我們引起的騷動。
(CNN派特 Clarissa Ward:妳說要民主?)
緬甸老師:我們要民主。我們不要軍事政變。
(CNN派特 Clarissa Ward:妳知道現在我身邊都是軍方人員,像這位就是。)
緬甸老師:我不...我不怕,一點都不怕。如果我們害怕,我們人民,我們所有人,剛剛就沒人敢敲鍋碗瓢盆了。
新聞片段:正如許多的年輕人一般,她認為她的未來被奪走了。
緬甸老師:我們不想再回到黑暗時代,我們失去聲音,而我們曾擁有過10年的民主。我們是沒有武器,我們是沒有槍,我們有的只剩下聲音了。
這就是緬甸人的困境,戰也死,不戰也死。
緬甸民眾:請救救我們國家!
新聞片段:一位女生走向我們,全身發抖。
(CNN派特 Clarissa Ward:我感到妳很緊張,妳還好嗎?)
緬甸民眾:是的,我們再也沒有安全,即使在夜裡,那些槍手,那些槍手會殺死孩子。
(CNN派特 Clarissa Ward:我不想害妳惹上麻煩,我不希望妳因此被捕。OK?)
緬甸民眾:謝謝妳。
(CNN派特 Clarissa Ward:好嗎。)
新聞片段:她明知道她的勇氣,可能會為她招來懲罰,但這就是一場,欲以柔弱勝剛強的反抗。
https://youtu.be/6jG5GKQzNdg
不見 不 散 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文學
─────
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還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真是這樣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由〈玻璃城市〉、〈鬼靈〉與〈禁鎖的房間〉三部中篇所構成,〈禁鎖的房間〉為壓卷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者;故事環繞著「我」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我」的名字──讀者們只知道「我」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但並不知道「我」的具體姓名。請注意: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故事描述「我」的童年摯友──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這極可能是個預謀,因為「我」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二人同為作家。當時「我」寫作事業堪稱順利,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被視為「評論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儘管頗受器重,「我」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他是這樣說的:
剛開始,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可堪寫出曠世巨著。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容易多了。賣力一點,一篇接著一篇,好歹可以餬口飯吃。
我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小有名氣,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電影、舞台劇、藝術展、音樂會、書,甚至球賽,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世人給我的評價是「評論界的明日之星」,但在我的內心,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而且江郎才盡。我所做的,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好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會灰飛煙滅。
伊格言分析:這些關於「我」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此,「我」的「個體殊異性」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對,我們其實並不特別;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都不特別。事實無比殘酷: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43rNzr93rA/hqdefault.jpg)
不見 不 散 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輩子偷偷藉由小說來偷偷抱怨自己太太公主病的費茲傑羅?
☞〈那些年我們一起(錯)追的女孩〉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1/14/%E9%82%A3%E4%BA%9B%E5%B9%B4%E6%88%91%E5%80%91%E4%B8%80%E8%B5%B7%EF%BC%88%E9%8C%AF%EF%BC%89%E8%BF%BD%E7%9A%84%E5%A5%B3%E5%AD%A9%E2%94%80%E2%94%80%E8%B2%BB%E8%8C%B2%E5%82%91%E7%BE%85%E3%80%8A%E5%A4%A7%E4%BA%A8%E5%B0%8F%E5%82%B3%E3%80%8B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fbclid=IwAR0CRPn_h2sypklRnpQIdV4Xx-hOR28qLbHmC-tuF2f_g2KkK0GNzQAsOjs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大亨小傳 #費茲傑羅 #書單
────
那是西元一九二五年。時年二十九歲的費茲傑羅剛剛出版了《大亨小傳》──他尚且是個炙手可熱的文學新秀,娶了貌美又有才氣的名門千金賽爾妲(Zelda Sayre);同時為了揮金如土的奢華生活,他必須快速產製大量短篇小說供稿給通俗雜誌。他自己就是明星,他自己就是幻象(一個天才作家,一位美女,一對璧人,觥籌交錯,彷彿一場永恆的電影,絕無散場燈亮之時)。那想必就是出生於冰雪之鄉明尼蘇達的費茲傑羅的夢想,他的愛,他個人的顛倒夢想,他身處其間的海市蜃樓。伊格言說,沒有什麼比對熾烈愛情的執著與貪婪更頹廢更「誤事」的了,也沒有什麼比那樣的堅持更動人的了。我們很難用任何文字去再現《大亨小傳》中那世故與天真、清醒與迷醉的奇異並存──對,《大亨小傳》最厲害最深沉的地方正在於,作者費茲傑羅既無比清醒地譴責了幻象的欺騙性,同時卻又誠摯而充滿同情地讚頌了幻象的美麗迷人。
故事結尾,蓋茲比已死,豪宅人去樓空,尼克已決定離開紐約,放棄金融投機事業轉而回鄉。但放棄幻象真的是常人辦得到的嗎?不,別傻了,就算是得道高僧都不見得辦得到了。所以,為了這些,為了人類永恆的顛倒夢想,《大亨小傳》的結尾這樣寫:
我們繼續前行,像逆流而行的船隻,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飛蛾撲火。這同樣可能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小說結尾之一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gIEy-mCBEY/hqdefault.jpg)
不見 不 散 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村上春樹 #文學 #推薦書
────
你聽過「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為何說「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本集我們繼續講述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算是村上長篇作品中奇幻色彩較淡的一部;但其中僅有的幾處帶有幻想性質的情節,卻恰恰都是小說的關鍵。
男主角阿始在婚前,在與島本在爵士酒吧中重逢之前,其實曾在街頭巧遇島本──他看見一位拖著腿走路的女人,背影與曾罹患小兒麻痺的島本一模一樣。於是他不由自主開始跟蹤她,卻始終沒能確認那是否就是島本。然而,跟蹤尚未結束,突然有個男人抓住了阿始的手臂,交給他一個白色信封,警告他不要插手,也不准追問;而島本就在此刻上了計程車,消失在人群中。阿始茫然收下白色信封,打開一看,信封裡裝著十萬日圓。這個信封,被阿始慎重地收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而在整整八年後,阿始與島本重逢,島本再次從箱根的別墅中不告而別後,阿始回頭去找這白色信封,卻赫然發現,白色信封居然也不見了。
伊格言分析,如果仔細檢視《國境之南》所有關於女主角島本的細節,由島本首次出現在爵士酒吧裡起算,我們會發現,小說中幾乎未曾出現島本與其他角色(除了阿始之外)較長時間的互動。而島本的現況與個人歷史,似乎都被那充滿神秘感的話語或死亡意象所隱蔽了。我們或許可以如此猜測:這位阿始的青梅竹馬,三十七歲,有著迷魅笑容的美麗女子,或許自始至終,極可能只是阿始心中的幻影。
這代表了什麼?伊格言說,前兩集中,我們已經證實了,絕對純粹的愛往往導致傷害與毀滅。這說來令人悲傷。而藉由十萬日圓的消失,村上春樹更將小說的世界觀進一步推向了更加虛無的方向。裝著十萬日圓的白色信封是對島本情感的唯一物證;然而物證卻消失了;唯有對島本的記憶保留了下來。換言之,在缺乏物證人證的情況下,這樣「絕對的愛」的記憶,卻也有可能只是幻影,只是虛構。
這強烈暗示了生命的本質:虛無。......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417-3XzVH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