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信箱📮】問:聽講跨性別已經喺2018年唔再被當成「精神疾病」,唔知喺乜乜精神病名冊度除咗名,咁啲人以後會唔會無得去公立醫院睇醫生、服用荷爾蒙藥或者做手術㗎?
💡💡💡其實跨性別從來都唔係一種精神病💡💡💡
之所以被誤會,係因為大眾經常將跨性別等同成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簡稱GD)或者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簡稱GID)。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第四同第五版,經歷GD或者GID嘅朋友,佢哋因為自己嘅性別認同同埋出生時指定嘅性別唔一致而感到相當顯著嘅痛苦,而呢種痛苦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喺香港,跨性別朋友去到公立醫院可以獲得醫療護理,係因為佢地被診斷患有以上嘅「精神疾病」,被列為精神科個案,而唔係因為佢哋係跨性別。
我地可以咁樣理解:雖然經歷GD或者GID嘅人本身係跨性別,但並唔係每一個跨性別朋友都會經歷GD或者GID。出版DSM嘅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簡稱APA)都提過:
"The presence of gender variance is not the pathology but dysphoria is from the distress caused by the body and mind not aligning and/or societal marginalization of gender-variant people. "
性別差異本身並唔係一種病,而係呢班性別差異嘅人因為自己身心不一致,喺社會上被邊緣化,而產生不安,先至係痛苦的根源。
至於你話乜乜精神病名冊上面除名,其實你係講緊由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最新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簡稱 ICD-11)。佢地將「性別認同障礙」更名為「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仲將佢由以前「精神與行為疾病」(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嘅類別,改成屬於「性健康」嘅類別。
除咗世衛本ICD名冊講「性別不一致」,APA都有一本DSM手冊講「性別不安」。前者範圍較廣泛,包括各類型已知嘅疾病,而後者就專係講精神疾病。喺2018年,雖然「性別不一致」唔再被世衛承認為一種精神病,但係大家唔好忘記,佢仍然保留喺疾病名冊上面,需要適當嘅醫療照護。所以唔洗擔心,有需要接受心理評估、用藥或者做手術嘅跨性別朋友仍然可以去醫院。無論係乜野類型嘅疾病,切忌諱疾忌醫!
過去幾十年黎,跨性別呢個群體喺國際醫學領域一直被改名、改分類,由以往比較狹隘嘅二元框架,假設咗進行醫療轉化嘅變性人一定係希望成為異性,逐漸變成今日擁抱性/別差異,睇見非二元(non-binary)嘅存在;理解到出現問題嘅並唔係性別認同本身,係由身心不一致所產生嘅心理不安,希望去病化(depathologize)跨性別群體,將治療重點放喺心理困擾上面。
每個時代都有被誤解的人和事。生於當代,成為小眾,我地可以做嘅事,就係做到自己,自然可以做好自己。希望有需要嘅朋友可以搵到啱自己嘅醫療服務,一步步咁做到自己。
-
撰文:達文
#pridelab #pridelabhk #DareToBe
#nonbinary #queer #transgender #非二元性別 #跨性別 #酷兒
#pride #lgbt #LGBTQ #LGBTPride #lgbtcommunity #hklgbt #性小眾 #香港性小眾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類在勾心鬥角搞內宣,新冠病毒可沒有在跟你客氣,他們在不停的演化想要打倒人類。當愚蠢的人類還在為了權利和利益彼此鬥爭來鬥爭去的時候,新冠病毒為了生存下去,根據病毒變異追蹤平台NextsTrain公布的資訊,截止一月底為止,新冠病毒已經在全世界有了3931個變種。結果側翼還在那邊相信政府相信黨,這可以...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英文]美國正式退出世衛組織
Do you think this was the "right" move? What are some factors we must consider? Leave a comment!
*scare quotes: https://bit.ly/3gHWPca
★★★★★★★★★★★★
《華爾街日報》專文:
The U.S. has formally notifie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t will withdraw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agency over President Trump’s criticism of its ties to China, a move critics say will hamper the international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sap the U.S. of global influence.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
2. withdraw 使退出
3. the United Nations agency 聯合國機構
4. ties to 跟...的關係;聯繫
5. hamper 阻礙
6. pandemic 全球大流行的疾病
7. sap (v.)(尤指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削弱;使耗盡
8. global influence 全球影響力
美國已正式通知世界衛生組織,基於總統川普對WHO與中國關係的抨擊,美國將退出這個聯合國下屬機構。批評人士表示,此舉將阻礙國際社會抗擊新冠大流行,並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sent notice to the U.N. on July 6 it would end its 72-year-old membership in the WHO. The exit won’t take effect until next July, leaving it contingent on Mr. Trump’s re-election. His rival for the White House, presumptive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nominee Joe Biden, said Tuesday the U.S. would remain a member if he wins.
9.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美國國務院
10. membership 會籍;會員身分;會員資格
11. exit (n./v.) 退出
12. take effect 起作用;産生效果
13. contingent on/upon sth 視⋯⋯而定;因⋯⋯而變;取決於⋯⋯
14. re-election 連任;再度當選
15. rival 競爭者;對手
16. the White House 白宮(美國總統府)
17. presumptive 可據以推定的;推測為真的
18. Democratic 美國民主黨的
19. presidential nominee 總統候選人
美國國務院7月6日向聯合國發出通知,稱將終止美國在WHO長達72年的成員身份。美國退出WHO要到明年7月才會生效,因此最後結果將取決於川普是否連任。川普的競選對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週二表示,如果他獲勝,美國將繼續是WHO的成員。
★★★★★★★★★★★★
The U.S. is the single largest donor to the WHO, giving about $450 million a year, much of it earmarked for specific diseases such as polio, which has nearly been eradicated. A U.S. exit would eliminate that funding going forward and leave the WHO more dependent on private donors, such as 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its second-largest contributor. It would accelerate a shift in which global health increasingly relies on a handful of billionaire donors and charities, with national governments reluctant to offer more taxpayer funds, public health experts have said.
20. donor 捐贈者
21. earmark 指定⋯⋯作特定用途
22. polio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23. eradicate 根除;消滅;杜絕
24. eliminate 消除
25.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
26. contributor 捐獻者;捐助者;捐款人
27. accelerate 促使⋯⋯早日發生
28. a shift in... 對⋯⋯的改變(主意、立場等)
29. a handful of billionaire 少數的億萬富翁
30. reluctant 不情願的;勉強的
31. taxpayer 納稅人
美國是WHO的單一最大捐贈者,每年捐款約4.5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款項專門用於脊髓灰質炎等特定疾病。脊髓灰質炎已經接近被消除。美國退出會使WHO在未來失去上述資金,將令該機構更多地依賴私人捐贈者,例如其第二大捐贈者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公共衛生專家表示,這將加速一項轉變,即全球衛生依賴於少數億萬富翁捐贈者和慈善機構,而非西方大型政府的納稅人資金。
*「donor」與「contributor」雖皆有捐贈者之義,惟後者之捐款帶有意向性與合作性,如蓋茲基金會捐贈專款供杜絕小兒麻痺症研究之用;前者則是單純捐款,同時也能作「器官」捐贈者。
《華爾街日報》完整內容:https://on.wsj.com/38DizTu
圖片出處:https://bit.ly/2O5pP1d
★★★★★★★★★★★★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世衛專題:https://bit.ly/2W0aG5A
NPR報導:https://n.pr/325ejLz
★★★★★★★★★★★★
對新聞英文和批判性思考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參考我的課程:
🌎 https://bit.ly/3eTHIvH
#國際時事英文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敦促全球衛生的新方向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吳宗樹/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講師
顏慕庸/台北市聯合醫院感染科醫師
石富元/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
盧道揚/衛福部台北醫院兒科醫師
台灣因防疫得當,並未爆發新冠肺炎大規模感染,也願將防疫經驗與世界各國分享。圖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正在說明疫情。記者潘俊宏/攝影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每年五月在日內瓦舉行衛生大會,今年因新冠病毒全球流行而備受重視。事實上,世衛組織自1948年創立以來,曾在根絕天花、防控瘧疾、建立全球流感病毒偵測實驗室、每年決定南北半球的流感疫苗株、2003年SARS流行後訂定國際衛生條例及2012年協助韓國防控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流行,均有實質貢獻。在傳染病較多的1950年代,世衛組織甚至敬邀各國傳染病專家出版一系列的防疫技術報告專書,將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各國。惜1980年代傳染病漸被慢性病取代,具國際視野與成功防疫實務經驗者劇降,因此若新興傳染病爆發流行在醫衛資源不足地區,世衛組織的專業領導遂扮演重要的樞紐角色。
我國因經常最鄰近新興傳染病的原發地,面臨的挑戰也最大,加上1971年退出聯合國,是國際孤兒!2003年SARS流行時,美國疾控預防中心派專家來臺臺當我國開始推動「全民量體溫」的第一天,美國團員即趕緊蒐集資料,對任一新防疫策略蒐集科學數據;同時也教我們評鑑院內感染每一環節的重要性。世衛組織雖首度派專家來台,因懷疑低報,特走訪台中市而非較多院內感染醫院的北市或高市,自此深深體會強化我國傳染病偵測系統的重要。
因此,臺大公衛學院流行病所病毒研究室聯合臺大醫院急診科、國衛院生物統計學家、疾管局資訊室、臺北市衛生局及市立聯合醫院,共同研發以醫院急診國際疾病診斷碼為基石的新興傳染病症候群偵測系統(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並與世衛組織專家一起發表在國際學刊。此系統建置後速降低腸病毒對幼童的危害;2009年H1N1新型流感病毒全球流行時,疾管署公布不同年層的「類流感」病例數,發揮預警防疫功能。此外,感染科醫學會多次舉辦防止院內感染研習會ゝ疾管署推動醫院感控評鑑及與病毒合約實驗室提升新興病毒的檢測力,又與臺臺流行病所培訓全國衛生局基層衛生人員的疫情調查能力,讓臺臺在新冠病毒突襲時足以應戰。
簡言之,2003年SARS流行後的系統化防疫建置,經71型腸病毒流行的試金石與2009年新型H1N1流感的歷練,臺臺市又加入校園傳染病症候群偵測系統,較醫院急診症候群偵測的敏感度與時效性更佳,尤其流感病毒流行影響社區,社區病例飽和度又與醫院群聚息息相關,須全方位動員社區人物力資源、有效分流,跨越政治鴻溝,建立不同單位的互助合作,提供一全球流行而根植社區的成功防疫模式。
因此,世衛組織可參考臺臺經驗,在檢測資源不足國家,建立「類新冠病毒感染症」的症候群偵測,並對輕、重症與其接觸者三群人,以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採系統化抽樣進行病毒檢測,暫免昂貴的大量篩檢,再以確診病例、可能病例與疑似病例三層次比對重要流行趨勢,一旦掌握流行脈動走向,疫情控制易撥雲見日。
至今,公衛先進國採用防治措施不盡相同,幾項重要問題待跨國比較探研:如佛系防疫是否比疫情調查與即時檢疫會犧性更多年長者死亡?盡早升高民眾戴口罩百分比是否比疫情高峰時增社交距離更能降低病例的發生率與致死率?哪一種病毒蛋白的抗體較具保護力又可維持較久?更重要的是那些防控措施對開發中的國家公共衛生效益最大?
當新冠病毒來襲考驗人類之際,臺臺盡其所能作最完善的準備與最壞的打算,以系統化的思考,不斷累積經驗、修正、驗證防疫成功法則,歡迎世衛組織專家來臺臺論防疫實戰經驗,我們有志協助中低收入國家與世衛組織聯合打贏新冠病毒全球疫仗。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類在勾心鬥角搞內宣,新冠病毒可沒有在跟你客氣,他們在不停的演化想要打倒人類。當愚蠢的人類還在為了權利和利益彼此鬥爭來鬥爭去的時候,新冠病毒為了生存下去,根據病毒變異追蹤平台NextsTrain公布的資訊,截止一月底為止,新冠病毒已經在全世界有了3931個變種。結果側翼還在那邊相信政府相信黨,這可以讓你抵抗病毒嗎?不了解你的真正敵人病毒,卻把你的同種當作敵人,這種生存競爭是要怎麼活啦!你這麼笨可以,但是不要拖累我好嗎?
中研院的網頁上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20年12月31日公布的疫病爆發新聞(Disease Outbreak News)整理出一份報告:【四個引起廣泛關心與討論的新冠病毒變異,分別是:D614G變異株、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株VOC 202012/01、南非變種新冠病毒株501Y.V2、丹麥水貂變異株
中研院「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以下簡稱監測網)顯示,第6型病毒株仍是目前主宰世界的病毒株。上述前三種新冠病毒變異株都屬於第6型病毒株;第四種尚未證實,但屬第6型的可能性也相當高。】
所以說,各位還不趕快做好個人清潔防護,不要群聚啦~~~~新冠病毒比你以為的要強大多了!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補上一堆新貨到啦)
本日參考資料:
https://sarscov2.sinica.edu.tw/doc/20210109.html
https://heho.com.tw/archives/155991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01/531420
https://heho.com.tw/archives/155365
底下是一堆廣告:
https://shop.lucifer.tw/products-deta... 戰神呂布T( 羅智強 最近被歷史不好的台派罵,好像應該送他一件)
https://shop.lucifer.tw/products-deta... (後面印上梵文的心經加強版,戰力好像達到550%)
https://shop.lucifer.tw/products-deta... (美豬進來之後自保之道哈哈哈,不過很多尺寸快賣完啦)
https://shop.lucifer.tw/products-deta... (玄天上帝真的很愛你~~~全尺寸都補進來啦)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年過年很不一樣,這個農曆新年我是吃年夜飯配肺炎新聞,而不是賀歲節目。今年的新年歌曲恐怕也要改成: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口罩買到沒?」
這場疫情實在讓大家都很不好過,網路上謠言不斷、真假消息難辨,今天就要帶大家來瞭解一下,我們要對付的敵人究竟是什麼來頭。
我們先來正名一下,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暫時把病毒稱作「2019 novel coR0navirus」,簡稱2019-nCoV,中文翻譯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 去年12月疫情爆發初期,中共衛生當局直接把矛頭指向「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還二話不說下令關門清洗,之後更堅稱沒有人傳人的證據,但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卻打臉說,去年12月1日發病的第一個肺炎患者,明明就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而且一整個月下來,41名患者中,有三分之一都跟市場無關。
既然沒有「人傳人」,那沒去過市場的人,到底是從哪裡感染病毒的?北京當局給不出答案,再加上態度遮遮掩掩,這使得網路上傳言四起,有的甚至說中共其實正在秘密研發「生物武器」,病毒就來自武漢一間國家級的P4實驗室!
各種「腦補」繪聲繪影超精彩,但我們還是得用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源頭。其實早在2002年SARS爆發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家「石正麗」,就帶著團隊到中國各地採集蝙蝠樣本,試圖找出SARS的病毒源頭,十多年來總共發現500款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冠狀病毒,還在2018年公布了研究結果。
而這次的疫情爆發後,「石正麗」團隊就火速發表了最新論文,內容提到他們當年在雲南發現一種「中菊頭蝠」,從這種蝙蝠身上採集到的冠狀病毒「RaTG13」,和武漢肺炎冠狀病毒的序列,相似度高達96.2%,幾乎可以說兩種病毒是兄弟。
雖然目前無法證實,武漢肺炎病毒直接來自雲南,也無法得知,別的地方還有沒有更相近的病毒株,但專家根據現有證據推斷,很有可能是這種蝙蝠,把病毒傳染給中間宿主,然後中間宿主再把病毒傳染給人類,傳播模式就跟SARS大同小異。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來世界各地的新型傳染病,幾乎都跟動物脫不了關係。SARS病毒可能來自蝙蝠,H7N9禽流感來自禽鳥類,伊波拉來自猿猴,MERS疑似來自駱駝,全部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這些原本跟人類完全無交集的病毒,到底是怎麼跳到我們身上的?原因不外乎是吃「野味」,以及我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的作者David Quammen幾天前就投書紐約時報說,病毒原本可能好端端的在蝙蝠洞裡,是人類活動把它釋放出來,今天爆發這樣的傳染病,恐怕是我們「自找的」。
接下來我們現在再來看看這個病毒的傳播力有多強。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武漢肺炎冠狀病毒是藉由飛沫傳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傳播距離大約在6英呎,也就是1.8公尺內,比起麻疹、水痘病毒可以飛30公尺遠好得多。
再來我們要搞懂病毒的「基本再生數R0」,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病患平均可以感染多少人。如果能藉由醫療措施把R0降到1以下,就代表一個病人能再感染不到一個人,這個疾病也就能被撲滅了。
不過統計樣本和傳染模型的不同,會大幅影響R0的估算結果。目前WHO的數據最為保守,介於1.4到2.5之間,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則估計2.6。光看數字好像有點不痛不癢,我們實際拿R0 2.6來算算看,如果5名武漢肺炎患者,每人能感染2.6人的話,在5個感染週期後,就會有368個人生病。拿季節性流感相比,平均一個病人會傳染給1.3個人,同樣以5名病患、5個感染週期來算,最後只會有45人生病。R0只差1.3個百分點,最後結果卻是差了8倍。 這樣一比就「很有感」了吧?也難怪先前四名英美專家公布論文,說武漢肺炎R0高達3.6到4.0時,就嚇壞不少人。
儘管各國專家估算的R0不一樣,但怎麼看都覺得中共當局公布的確診案例數據好像…「太客氣」了,目前綜合各國專家發表的研究結果,實際感染人數恐怕上看10萬人,甚至更多。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主任佛契就警告說,武漢肺炎病毒傳染性非常非常高,幾乎可以確定將成為大流行。還有許多專家不約而同提到,這波疫情令人聯想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爆發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導致全世界5億人感染,至少5000萬人死亡,連當時的台灣也有4萬多人喪命。
大家可能會想,預防重於治療,現代醫學這麼發達,疫苗應該很快就能上市了吧?恐怕沒那麼樂觀,問題出在:第一速度,人體試驗的速度,第二還是速度,病毒變化的速度。
北京當局1月10日公布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密碼後,各國醫藥專家爭相投入了這場疫苗競賽。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聯手生技公司Moderna聯手開發疫苗,預計三個月後,就能進行第一階段試驗。中國首富馬雲,也大手筆捐贈1億元人民幣,相當4.4億台幣,用於疫苗研發。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正在研究,可以同時預防武漢肺炎和流感的「鼻噴式疫苗」。
美國醫療保健產品大廠嬌生,也加入戰局,預計8到12個月內進行人體試驗。美國加州聖地牙哥Inovio實驗室更宣布,他們只花了短短3個小時,就設計出一款叫做「INO-4800」的疫苗,預計初夏以前就會進行人體試驗。
想當初2003年SARS爆發後,研究人員花了20個月的時間,才研製出可用於人體試驗的疫苗,到2015年茲卡病毒蔓延時,專家們已經將疫苗研發時間縮短至6個月,現在竟然只要3小時!“愛的迫降”我只看三集他就研發出來了,好犀利呀!不過別以為研發成功就沒事了,難是難在後面一系列的安全測試,無論怎麼壓縮時間,疫苗都必須經過動物測試,再經過人體試驗,整套流程差不多要一年時間。
再來就是,醫藥科技快,病毒變化更快!冠狀病毒是一種「核醣核酸RNA」病毒,偏偏RNA變異的速度很快,一旦變異個幾代,原先針對某種特定病毒所設計的疫苗,可能就完全失去效果了。加上冠狀病毒疫情往往來去一陣風,殺個你措手不及然後就銷聲匿跡,例如當年的SARS。
大家要知道研發一款疫苗,都是幾千萬、幾億在燒欸,這就很像大手筆製造了最新型的飛彈坦克,但等武器做好,敵人根本已經換了一批,或是早就消失了,還打什麼仗?
所以啊,現在不管研發疫苗或解藥,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們只能勤快洗手,盡量避免前往疫區,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介紹
安全社區的概念?什麼是國際認證?安全社區和過去的守望相助會有何不同?協會推動了了多少安全相關的業務?都在這集節目中告訴大家。
2002年在孫清泉前區長、翁福來創會榮譽理事長、白璐教授、李宗勳教授以及內湖區的熱心人士,一起投入先期工作。
2004年9月4 日成立「臺北市內湖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是正式向臺北市社會局登記立案的人民團體,是一個規劃為永續經營的社團組織,契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安全健康的精神「長期而持續的活動」,結合產、官、學、民的力量致力推展社區安全工作。
2005年10月19日取得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CommunitySafety Promotion簡稱 WHO CCCSP 認證,臺北市內湖區成為全世界第 94 個國際安全社區,也是台灣獲此認證的先鋒。
2007年在內湖安全社區通過認證後,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因此促進會的角色也要從先驅領航者,轉變為協助與督促者。經理監事會暨會員大會通過更名為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 將內湖安全社區的演進,帶入另一個里程碑。
2010年11月10日臺北市內湖安全社區再度認證成功。
2011年8月3日舉行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由李明珠女士當
選為 第三屆理事長持續推展社區安全的永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