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第一集中,我們談到了許多關於政壇形象牌政治人物的性愛小故事,這些政客雖然「到現在為止」在公眾面前都還保持著不錯的形象,但地雷已經埋下,什麼時候會炸,實在很難說得準。
在系列的第二集中,就要來談那些養「後宮」與「逆後宮」的故事。古代帝王將相都是姬妾成群,甚或之所以爭權奪位,都是為了深宮風情。來到民主時代,政治權力結構改變,但人性欲望始終不變,那在小小的台灣,又有多少的後宮真煩傳呢?
本期還是以《世說新語》的小故事形式來介紹每個誇張個案。而後宮那些錯亂顛倒,就請參考本期的內報囉!
世說新語人物形象 在 法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巴黎歌劇院附近第九區的街廓裡有一個神秘美麗橢圓形廣場,廣場中有一座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Edouard VII 1841-1910)的騎馬雕像,旁邊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劇場。
愛德華七世廣場位在繁華鬧區逗點般彎曲的人行步道寧靜街廓內庭終點,一般外來遊客沒有特別繞進來很難發現這裡,反而是參團的台灣、香港旅行團較容易有與愛德華七世合照的機會,因為國內旅遊團體如雄獅、可樂、巨匠、理想、鳳凰、世邦等的法國蝸牛田螺海鮮大餐多是安排在這邊(名人坊、Chez Edouard)。
為何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雕像會設立在巴黎呢?他又是什麼特別的人物?這位等了60年才登上王位,年輕時花天酒地、荒唐不經的英國君主是維多利亞女王與亞伯特親王的兒子,小時候曾跟女王來巴黎參訪還在拿破崙的陵寢前下跪過,當時14歲的他在第一次看到1855年香榭麗舍大道上的法國萬國博覽會與拿破崙三世巴黎奧斯曼式時期市街景像後,被與倫敦完全不同的花都繁華異國瑰麗新奇情調所吸引,從此愛上巴黎,還童言童語的跟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說:「您的國家這麼美,我好想當您的孩子。」這樣的話語,長大後愛德華七世厭煩國內的皇家規矩約束,便常過海來花都遊戲人間,終日流連在劇院、紅磨坊、女神俱樂部、蒙馬特等聲色場所,受法國文化影響深遠,被稱為是一位「Made in France的英國國王」。
愛德華七世曾唸過牛津大學也唸過劍橋但都沒有畢業,他20歲時跟女演員搞三搞四害得老爸跑來關心得傷寒過世,氣得維多利亞女王遲遲不想把王位傳予他(足足等了60年),但等到他上位後,又因為善於應酬、廣結眾緣,跟市井小民多有接觸,雖然酒色不斷讓他胖到腰圍48吋,但親和的作風打破英國王家過往的神秘面紗,樹立一直到現在英國王室對外交際愛民的形象典範,這位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曾祖父去世時,聽說等著瞻仰的人群排了七哩之長。
世說新語人物形象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蔣公誕辰】
他當然不是一個完人,他當然也是一個獨裁者。但他對台灣的功過其實值得細細思量。
是「民主殺手」還是「自由燈塔」?
寫在最前面。我要先說明清楚,我不是外省人,我是父母雙方都是本省人家庭的長大的道地台灣本省人,甚至也不是客家人,就是講閩南語並壟斷「台灣人」這稱號的台灣人。只是很多人看到我寫的內容,都會「巴夫洛夫之犬」式的反應:你們外省人….(下接一堆髒話)。這種叫罵對我沒用,因為我不是外省人。
今天是蔣公誕辰紀念日。我小時候,這個日子還有放假,其實是蠻個人威權崇拜的節日,是那時所謂「光輝十月」的最後一個放假日。
這十幾年來,經過政黨輪替,民進黨鋪天蓋地的要消去所有中華民國光輝的歷史,所以蔣公誕辰紀念日與台灣光復節一同被取消放假。神格化聖人形象的老蔣總統也被妖魔化取代。現在很多的學生以污篾蔣公銅像為樂,並美其名「行動藝術」。老蔣總統被他們形容為「獨夫民賊」、「劊子手」、「殺人狂」、「人民公敵」...,基本上就是拿中國共產黨的文宣品照抄,但是這些「學生」還口口聲聲說自己很反共。
老蔣總統絕對不是像以前國民黨宣傳的那樣「完美聖人」,甚至有的還說是天神轉世(說他是玄天上帝腳下的那隻龜),但是也不是像民進黨說得那樣「獨夫民賊」,這些講的都太過頭。
現在很多對老蔣總統的紀念文章,大多數是大陸反共者寫的,主要強調他對中國的三大貢獻:「參與反滿革命」、「領導北伐,打倒軍閥」、「領導抗戰勝利,洗刷百年國恥」。對台灣這邊的著墨就不多。而台灣這邊的民進黨對老蔣總統進行全面性的污蔑,而顢頇的國民黨對意識形態又全面性的棄守,這使得兩岸對老蔣總統的評價居然是翻轉的。
以前大陸那邊說老蔣總統是「人民公敵」,台灣這邊說老蔣總統是「自由的燈塔、民主的長城」。
現在是大陸開始說老蔣總統是「民族英雄,千古第一偉人」,台灣這邊說他是「劊子手、殺人狂」。
其實蔣中正只是個凡人,但是他一生有非常跌宕起伏的遭遇。
他只是個在中國面臨帝國主義殖民時,參與革命的熱血青年,
他只是個在中國陷入軍閥混戰時,打敗所有軍閥的最後勝者。
他只是個在中國面臨外族入侵時,使中國保持不敗並最後取勝的軍事領袖。
他只是個在中國遭受赤化時,帶領殘兵敗將到台灣的國家元首。
蔣公中正的大半生都在中國大陸,晚年餘生是在台灣渡過,所以台灣人通常只親歷過他統治的台灣時期,而對他在大陸遭遇到怎樣的勝利與怎樣的失敗沒有太具體的概念,只認為他是「獨裁者」,而且是個「失敗的獨裁者」,對他的感受就是「可怕」。
看待歷史,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後世之見來評對當時人的看法,就像絕對不能說「古代人竟然笨到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必須要知道當時的時空環境才可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評價老蔣總統這樣的歷史人物,也不能只用一個面向來看,而且這面向還是扭曲的。
老蔣總統對台灣絕不是只有負面的「二二八」、「白色恐怖」,其實二二八與老蔣總統沒有直接關係,真要說他負面的事,就是「思想與言論鉗制」。
很多台獨人士,都在痛罵老蔣總統。實際上,讓台灣能以國家的方式來運作,完全是老蔣總統帶來的。他把中國大陸整套的軍隊、財政、教育、文化與精英人才…都帶進台灣,讓原本的農業生產地,成為頗具規模的小國家。
我認為,老蔣總統對台灣有四項貢獻:
一、堅守台灣不被赤化。
這絕對是第一大功,現在很多民進黨人士在痛罵老蔣總統時,似乎完全沒想過,如果他當年像李宗仁那樣,出逃到美國,甚至捲走中央銀行大量的財務到國外當高級難民,台灣早就被中共給赤化,民進黨根本不會有今日的抗爭環境。
但是老蔣總統非但沒有出逃,也沒有像當時有的國民黨人受不了壓力而自殺,而是再把國家重任扛下來,重整軍隊與財政將台灣守下來。
我知道有些民進黨人士會說,「蔣介石不來,美國人會來」,這是完全錯誤的認知。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對華政策白皮書」,表達出對中國內戰袖手旁觀的態度。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哈利楚門發表「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聲明,就表明就算中共渡海攻台,美國也不會介入。
所以,蔣介石不來台灣,就是是毛澤東來,而不是美國人。
在政府遷台後,中共曾向蔣中正招手,像是「一綱四目」
一綱
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
四目
1.台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上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
2.台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
3.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之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
4.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毛澤東一再表示,台灣當局只要一天守住台灣,不使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改變目前的對台政策。
就算是這樣的條件,老蔣總統也完全不理會。
假如當時老蔣總統動搖了,接受了,也不會今日的台灣。
這都是那些痛罵老蔣總統的「覺醒青年」們,完全沒想過的。(他們大概連一綱四目都不知道)
二、堅持民生主義經濟
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在1953年推動「一五計畫」,也就是「第一個五年計畫」,計畫時期是1953~1957。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共就有汽車製造廠、鋼鐵廠、寶成鐵路、鷹廈鐵路,甚至還做出噴射戰鬥機殲五(1956年首飛,1957年服役)。
中國大陸那邊風風光光熱熱鬧的的造汽車、造飛機,對比台灣這邊還在弄「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農民因買得起耕牛稱為「三七五耕牛」,買得起腳踏車稱為「三七五腳踏車」、有錢結婚稱為「三七五新娘」。
腳踏車要怎麼和汽車比,耕牛要怎麼和噴射戰機比?以兩岸的發展來相互對照,台灣實在比不上中國大陸。
這時台灣內部就有人向老蔣總統建議:毛澤東那邊弄共產主義,好像做得很不錯,我們是不是也該弄共產主義,來促進台灣的發展?
老蔣總統當時就反對「不行,我們就是要盲目崇拜三民主義,絕不能用共產主義。」
事後證明,老蔣總統的堅持是對的。中共在基本工業缺乏、財政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硬是先發展重工業,使得糧食與財政就很吃緊,到了1958年,毛澤東為了想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發動起「三面紅旗」運動,更是把中國大陸陷入餓死3000萬~4000萬的慘狀。
而台灣這邊則是先發展農業,再走向輕工業,並往重工業與科技業邁進。
這邊岔個題來講,很多大陸人都喜歡說「就是當年蔣介石把錢都帶去台灣,大陸才會那麼窮」。
我就會回應「1953年,中共在發展一五計畫,又是做出汽車、鋼鐵廠、鐵路,甚至噴射戰鬥機。你說大陸沒錢?沒錢造得出噴射戰機喔?這種話你也信?真正把大陸弄窮的,是毛澤東發動三面紅旗與文革。」
也有台灣人會說「國民黨根本不想建設台灣,是等到反攻無望時,才開始做十大建設」。
對於這種話,我會說「如果你打過電玩『世紀帝國』,你一開始就可以升到帝王時代嗎?連電玩的升級都要有充足的資源才能進行,國家的經營也是啊。政府剛遷台時,缺錢、缺糧、缺燃料、缺資源,這時能做十大建設嗎?完全不可能,如果硬要去做,下場就是中國大陸那樣的大饑荒。」
話說回來,老蔣總統雖然只是個軍人,但是他知道經濟發展是不能一步到位,是要先有充足的糧食,再來做輕工業,才能做重工業到經濟起飛。給台灣奠定厚實的經濟建設基礎,也是老蔣總統給台灣的貢獻。
三、在台灣實行民主
很多民進黨人士看到這點大概要氣炸:「蔣介石哪有實行民主?蔣介石是最不民主的!」
他們是會這麼罵,但是他們都忽視或遺忘,1949年國府遷台,1950年花蓮就在試辦縣市長與議員選舉,1951年全台灣縣市長與議員選舉。首任的台中市長、台北市長、嘉義市長甚至都不是國民黨籍。
這些選舉的投票權不限收入資格,任何成年選民想投就投。
有人會說「台灣第一場選舉是日本人辦的」,沒錯,那是1935年臺灣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但是日本人對選舉資格有很多限制:
只能選議員,不能選首長。
只能選總名額的一半,另外一半仍由日本政府官派。
年繳稅金五圓以上的人才能投票。全台灣四百多萬的人口中,合格的選民只有兩萬八千人
而國府在台灣辦的地方自治選舉沒那麼多規定,黨外人士可以參選,這讓當時黨外勢力就已經在省議會活躍,像是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湯慶松等人,現在民進黨很多重要幹部,也都曾跟過這些黨外人士,像是陳菊的師父就是郭雨新。
前台北市長高玉樹,就是在政見發表會以罵國民黨聞名。我媽也告訴我那時高玉樹舉辦政見發表會的盛況,用廣播大喇叭一個串一個,每個台灣人都愛聽高玉樹罵國民黨。
在高玉樹當選第五任台北市長的第二年(1955年),一江山戰役爆發,王生明少將(追晉)陣亡殉國。
那時台灣的情況就是這樣風雨飄搖,前線列島戰火不斷,後方台灣仍在辦民主選舉,而且選舉結果,老蔣總統是會認帳的。
就算是這樣危急的時代,老蔣總統仍在台灣辦選舉,而且選舉的層次也越來越高。
假想如果今天,中共對我們任一外島發動攻擊,台灣是會亂成一片,還是像當時那樣照吃照睡照選舉?
四、建立起與美國國會友好的遊說團
在大陸淪陷後,美國行政部門以美國利益為考量,對台灣非常不友善,在失去美國政府支持,老蔣總統與他的外交官們就在美國國會經營,摧生出所謂的「中國遊說團」,來牽制住美國政府不能放棄台灣。
那時美國提供台灣無償的美援、金援、軍援,「中國遊說團」的出力很大,雖然美國行政部門未必都照單全收,但是這些支持力量也讓台灣渡過那段艱困的歲月。
當然,雖說是無償的美援,但並不是完全沒代價。台灣必須要展現出對美國有利用價值才行。所以有「黑貓中隊」,以中華民國的飛行員去駕駛美國CIA的間諜偵察機U-2去偵照中國大陸。以飛行員的生命換取美國的援助。
「中國遊說團」影響美國政局非常大,特別是在中美斷交(又稱美匪建交)後,美國行政部門再次放棄台灣,要坐視「台灣問題被解決」,這時「中國遊說團」在參眾兩院中催生出「台灣關係法」,並且成為美國國內法,要美國總統必須遵守。
所以很多民進黨人士喜歡以「台灣關係法」做為台灣安全的保證書,他們卻不去提「台灣關係法」其實就是國民黨政府長期在美國國會經營的成果。
上述這四個貢獻,只要有任何一項沒有做到,今天的台灣不是這個樣子,就不會有這樣自由的環境來痛罵老蔣總統,早就被赤化而要高唱紅歌了。
世說新語人物形象 在 《世說新語》之服飾書寫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服散」與「飲酒」皆是以人性. 的覺醒為基礎而發展出反抗社會的行為。關於《世說新語》的〈容止篇〉與〈任. 誕篇〉中所呈現出的人物形象,亦是透過 ... ... <看更多>
世說新語人物形象 在 [閒聊] 鍾會:人物形象的流變- 看板gallan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世說新語》收錄的名人八卦時代涵蓋甚廣,包括三國時期。雖然《世說新語》側重於名
士,確實是有一些三國人物同時出現在《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但我們可以輕易的
說《三國演義》是小說,有時卻可以看到文章引用《世說新語》作為史料的輔助。我不太
清楚《世說新語》編集的初衷究竟是偏向於歷史還是小說,不過我相信《世說新語》對於
人物形象和那個時代的觀點,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鍾會就是其中一個同時活躍於《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的人物。除了它們是不同類型
的小說之外,我認為其中也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變化。
即便是《世說新語》裡,鍾會也是一個多面的人物。《世說新語·言語》裡著名的「鍾毓
鍾會少有令譽」,鍾會擁有一個著名的「聰明小孩」的形象。然而這個故事不像「曹沖秤
象」那樣彰顯少年利用觀察與思考來解決事情的能力,也不像「孔融讓梨」那樣具有倫理
道德的教訓。故事結束在他的妙答上,卻看不到聽者的反應。這留給讀者很多解讀空間。
一般可能會將「汗不敢出」解讀為彰顯帝王威嚴和給兄長留面子的圓滑,然而他言語中顯
露出的刻意卻不是特別討喜,有人可能會將這種圓滑視為可憎。然而我卻感覺他的刻意又
有一種高超的意味:他藉由任意操弄解釋,揭露了「解釋」這件事情的荒謬。他的聰明是
在於,在第一層的圓滑之上,又有一層的尖銳。這種尖銳仍不是討喜的,所以我始終不太
能肯定「魏文帝」聽到了究竟高不高興,「作者」也對此不置可否,讓故事嘎然而止。
鍾會的尖銳,在同樣收錄在《世說新語·言語》中的另一篇鍾毓鍾會偷酒喝的故事中更為
明顯。長大後的鍾會則是面對司馬昭的父諱攻擊毫不避諱的反擊回去。有文章以此作為鍾
家與司馬家關係緊密的證據,但即便家族關係緊密,同樣在打鬧現場的陳泰仍然是會對司
馬昭弒君表示忍無可忍。
然而,在《世說新語·言語》中有另一篇情節對話幾乎一模一樣的兄弟偷酒喝故事,發生
在孔融的兩個兒子身上。而關於父諱的故事,《世說新語·排調》則並列兩則幾乎一樣的
故事,但一則發生在鍾會與司馬昭之間,一則發生在鍾毓和司馬師之間。因為不可能同樣
的事情發生兩次,於是我們可以猜想其中一則為假。然而兩則同樣情節的故事被並列在同
一篇章中這一現象,又彷彿揭露了兩者皆為小說的本質:不只其中一則為假,兩則都不是
真實的。「鍾毓鍾會少有令譽」的年代年齡錯誤,也讓我們能夠輕易的發現小說杜撰的本
質。
我不知道小說能否為那個現場代言,但是可以合理的推想,這個故事在小說的「作者」心
中具有意義。可惜我們不知道小說的真正作者是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創作或者訛傳了這
些故事、他是否影射了任何史實、他是否傳達了什麼寓意。只知道他所處的年代在鍾會和
劉義慶之間,而這期間又剛好跟著作《三國志》與其註解的陳壽與裴松之同時。我只能就
人物形象而論,綜觀《世說新語》、《三國志》並裴注,對鍾會人格的描寫仍是正反並陳
,並非一面倒向惡劣的形象。而由維基百科所列出的唐朝以前對鍾會書法的評價可以猜測
,他的書法仍被認定為佳品。我相信在《世說新語》成書的那個時代,鍾會仍不失為名士
的一員,他們也尚且能夠欣賞鍾會這一類型的聰明。而且他們解讀這些家族之間的關係,
比起君臣,更像同儕。
然而至於唐代成書的《晉書》,鍾會的負面人物形象大為增強。比如可以見到鍾會拜訪阮
籍試圖將其入罪,以及將嵇康的死因直接連結到與鍾會的私怨卻對嵇康拒絕出仕惹怒司馬
昭的事情輕描淡寫。而唐代以後,鍾會的書法作品也盡數散佚。我認為鍾會形象在這期間
經歷了強烈的轉變,以至於影響了對他的書法的評價。我猜測鍾會的形象轉變可能起自晉
初、到唐代逐漸全面的倒向負面。除了很明顯的,鍾會因為背叛司馬氏而成為晉政權的罪
人的政治因素之外,我猜測其中也有宗教因素。鍾會似乎在晉已經被神格化成為瘟神,因
為有一個名叫鍾士季的瘟神開始出現。於此同時,嵇康則有被道教奉為仙人的跡象。我猜
測,這與道教地位的提升有關。
《三國演義》並不關注竹林七賢,鍾會也被簡化成一個有才幹的謀臣、成功版的馬謖。但
是卻加入了鍾會收押鄧艾時「以鞭撻鄧艾之首而罵曰:『養犢小兒,何敢如此!』」的一
段小說情節,深化了寒門與權貴的對立。小說是面向大眾的,我相信更多人對於出身貧寒
力爭上游的鄧艾寄予更多同情,而鍾會就成為了相較之下比較負面的人物。但「二士相爭
」的戲碼,其實是忽略了鍾會和鄧艾的出身決定了他們從來不是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人
。不過我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對於儒家傳統道德比較重視,一直試圖對曹魏政權被司
馬氏篡奪表達一種同情,所以作為最後一個發聲反對司馬家族的魏國人,鍾會並沒有被寫
得太壞。
針對《三國志》中陳壽對鍾會「精練策數」這個評語,基於辭典的解釋和前後文的脈絡(
比如陳壽將王弼傳繫於鍾會傳的作法),我認為這個「策數」更多的是指他精通於《易經
》學問的部分,但如今似乎更常被解釋為計策謀略,對於前者我雖然不能百分之百肯定,
但後者這種想當然爾的解讀是有問題的。我認為這是同時受到竹林七賢敘事和《三國演義
》敘事的影響,鍾會作為一個名士的學問與才能不再被認可,並且他被框定在司馬氏謀主
的角色上。
以下複製貼上提到的《世說新語》原文: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
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
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
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
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晉文帝與二陳共車,過喚鍾會同載,即駛車委去。比出,已遠。既至,因嘲之曰:「與人
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會答曰:「矯然懿實,何必同群?」帝復問會:「皋
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堯、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時之懿士。」
鍾毓為黃門郎,有機警,在景王坐燕飲。時陳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
王曰:「皋繇何如人?」對曰:「古之懿士。」顧謂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
而不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8.220.159.216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666044198.A.3BE.html
※ 編輯: amyvivian (73.173.66.210 美國), 10/18/2022 12:58: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