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的遮羞巾
朋友媽媽入座後, 點完餐, 我以為可以放心喝開胃酒等菜上桌了. 侍者過來把餐桌上每個人面前的裝飾性美麗餐盤撤走前, 朋友媽媽正在談多年來如何用名牌包塞滿衣櫃的豐功偉業, 「每個包都有故事呢」.
侍者有點尷尬, 站在桌旁不動. 我一看, 冷汗又開始冒了…
因為朋友媽媽餐盤上的餐巾還擺在上面, 如果她不拿開, 侍者不知道該怎麼撤盤. (有經驗的侍者會將盤子傾斜慢慢抽出來, 讓餐巾留在桌上)
我打斷朋友媽媽的名牌包故事, 小聲地說: 麻煩將餐巾拿開, 好讓侍者把餐盤拿走.
朋友媽媽說: 咦, 不是服務生要來舖在我的腿上才對嗎?
我: 呃, 法國沒有這個規矩, 這裡都是客人自己拿起來放在身上的.
(而且, 誰知道妳餐巾是要遮住豐胸還是舖在肥腿?)
餐巾, 不知何時台灣改叫口布, 難不成又是從中國傳過來的說法? 我還是比較喜歡”餐巾” – 用餐時的手巾, 比”口布” – 擦嘴巴的布 – 優美多了.
也不知何時, 在台灣高級餐廳用餐, 客人都變殘障, 清簡的一片方巾, 不重又不難拿, 我始終不懂為何要勞煩服務生來打開, 鋪在腿上? 我超怕這個動作, 常常要跟服務生搶看誰先搶到餐巾, 搞得好緊張…
台灣教導服務生幫客人舖餐巾的”傳統”從何而來? 而且是中日西餐都有, 不獨獨西餐. 我在法國從未見過這個奇怪的服務. 莫非是日本? 也始終不明白讓服務生為客人舖餐巾的用意何在.
關於餐巾的歷史頗有趣的, 約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 在這之前因為歐洲人使用刀叉並不普遍, 都是用手抓食物, 用完後手指在麵包上擦乾淨, 嘴巴就用袖口擦.
到了18, 19世紀出現個人式餐巾, 也開始講究餐巾的質料, 從高級的絲綢緞, 棉布到麻布都有, 有許多繡上個人名字或家族姓氏的, 多半還是哪個知名織品坊特別訂製的.
還有餐巾環, 上面刻有使用者名字, 在家庭裡是在兩餐之間將餐巾收起來, 下一餐拿出來繼續使用(自己家人不必那麼講究用一次洗一次). 餐廳則是保留給經常來的熟客, 除了有親切感還有給熟客的特殊待遇感.
現在餐廳的餐巾和桌巾多半交給專業清洗公司洗燙, 每日更新送到. 漿燙得硬直平整, 摸起來舒服跟新的一樣. 我個人喜歡麻料的, 摸起來硬, 可是把它弄皺了有種奇異的快感(像把盒子踩扁那樣. 我變態…). 絲綢餐巾我遇過幾次, 不過都是在高尚的朋友家, 不是餐廳. 絲綢脆弱不耐洗, 也不好燙. 好看好摸, 可是很整人, 也難怪餐廳不用絲綢餐巾. 想想以前慈禧用這個來擦屁股, 現在拿來擦嘴巴也覺得怪.
餐巾的作用很簡單: 擦嘴巴或是不小心沾到東西的手指. 老一代的法國人還有習慣把餐巾塞掛在領口, 而不是鋪在大腿上. 過去這是喫海鮮時怕蝦蟹殼沾到衣服的權宜之計; 後來連喫麵條也會, 扭蛇一樣的麵條不小心會把醬汁抖灑四濺, 弄髒衣服. 換句話說, 塞在領口下巴下並非不合禮儀, 只是有些不合時宜. 不過話說回來, 最近這個復古動作也有點流行回來了.
用餐時難免嘴角有殘餘食物, 或是嘴唇油膩不堪, 此時就是用餐巾抿一下. 我說”抿一下”, 不是擦喔, 不是擦屁股那樣的前後左右來回擦拭喔.
餐巾抿嘴是過去餐桌上的淑女教育, 現在當然不必那麼講究, 寫出來是讓大家知道, 在歐洲上流社會仍有這樣的要求, 淑女們就不會將口紅擦糊了.
此外, 餐巾不宜用來擤鼻涕. 可是萬一要打噴嚏用來遮口鼻則是可以的(打噴嚏是電光石火間的事, 哪容你找面紙出來?)
常見使用餐巾的小問題反而不是在餐桌上, 而是站起來去洗手間時. 請記得將餐巾摺疊好, 不必要變成豆腐乾, 但是也不要揉成一團像擦過的屁股紙, 放在桌上; 或是掛在椅肘上. 有時侍者會來收走, 換一條新的乾淨的, 燙得整整齊齊的, 用刀叉夾著送上來. 有時不會, 所以請勿用這個來要求高級餐廳.
另一個換新餐巾的時間點就是主菜用完, 上甜點前, 有些餐廳會來換新餐巾, 但也不是一定會有的程序動作.
侍者手臂上也有一條餐巾, 這是侍者用的. 當他手上因為拿酒拿水弄濕了, 或是沾到菜餚湯汁時. 有時也會用一片餐巾俐落地掃掉一桌子的麵包殘屑.
不過, 最重要的作用是: 當不小心弄翻酒水或是湯汁食物弄髒桌面時, 侍者會用餐巾將污漬蓋住, 讓桌面看起來仍舊是乾淨清爽的一片, 而不是讓客人面對著一大塊污漬繼續用餐.
真的發生弄翻酒杯或是弄髒桌面時, 不要慌張惱怒(尤其忌諱父母長輩這時候當面大聲責罵), 只要給侍者一個歉意的微笑就好, 也不要動手想幫忙甚麼, 讓侍者自己來(就是不要來礙事, 越幫越忙啦). 這是他們重要的服務訓練之一, 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不會因此而輕蔑客人的.
餐巾, 其實就是塊優雅的遮羞布, 遮掩弄髒的手, 抹去油膩的嘴, 蓋住有污漬的桌面.
讓整個用餐時光, 發生再天大的事都-始-終-優-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日本都身受其害,訂了座卻無影無蹤、明明去食壽司又叫人將魚生煮熟,這些事屢見不鮮,已經有幾家傳統的日本餐廳,包括米芝蓮二星壽司店鮨水谷,列明不招待中國遊客。 今年「小笠原流」的第31代世宗家小笠原清忠就跟太太小笠原純子合著了一部電子書《小笠原流和食之作法》教導餐桌禮儀的入門,書本更加有英文版,明顯...
中國傳統餐桌禮儀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西大不同01:餐桌禮儀看中西文化【趙善軒、劉志輝合著】連載-圓桌方桌見不同全文請登入patreon
一般而言,西方人用餐不像我們「三餸一湯」,親友互相夾餸餵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氣氛如此和諧。傳統歐洲菜(我孤陋寡聞,嚐得比較多只是法國菜、西班牙菜)的頭盆、主菜、甜品,永遠有規有矩,次序分明,不像中式的餸菜,喜歡把不同的食材配在一起,同時上桌。歐洲人雖也是同枱食飯,但卻在方型的桌上各自修行。中國人多數都是在圓桌上進餐,這樣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不像西方人常用的方桌、長枱,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
話說回來,我的朋友吃了一會便停下來,只說不吃,顯然是接納不了這種富有地方色彩的飲食文化。已故的哈佛大學歷史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以及社會學大家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1927-2008)經常講的文化因素、文明衝突,原來也會在餐桌上發生。從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大概可以看出他們普遍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傾向,在飯桌上的「公共空間」裡也有一大片「私人空間」(案:碟盤)。中國人的飯桌上壓根兒沒有真正的「私人空間」,我們習慣了用筷子跨進公共空間,在碟子裡夾菜,有時身邊人甚至用他的筷子為你夾菜,你看似唯一的「私竇」(案:飯碗) 會遭人隨意「進出」,似有還無。在這裡,使用公筷會遭人視作「見外」的行徑。
套用荷蘭籍文化研究學家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 1983)的說法,中國文化是輕個人而重整體,傾向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在家裡,集體利益往往大於個人的得失,而且個人的行為也關涉到家族的整體利益,我們常說某甲的事蹟「光宗耀祖」、某乙的行徑「有辱門楣」,大概就是這麼的一回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097087
中國傳統餐桌禮儀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美食與餐具 |
昨天我們開始預購陶藝家派翠西亞的餐具,派翠西亞聽到我是台灣人,表示:「亞洲人比較懂我的作品。」為什麼呢?
派翠西亞從事陶藝創作近四十年,1992年在巴士底附近落腳生根,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這個小小的工作室中,只有二個小爐燒制她一個一個手工做出來的各種生活道具。
她的每件作品都不一樣,用的是含砂量較高的粗陶土或黏土,然後每件作品,就算是一個迷你小湯匙,都會有不同的顏色或雕刻。除非訂做,不然很難找到一模模一樣樣的杯盤。
這種獨具特色的杯盤在我們亞洲可以接受(尤其是日本),因為我們的餐桌上可以接受大家使用不同的餐具。但是法國傳統禮儀,餐桌上的杯盤是要一樣的,所以一般家庭買餐具基本上都是一套6個,不會單一有不同的餐具。
另一個法國餐桌上常見的,是瓷器餐具。
古代歐洲人發現中國的瓷器之後,瓷器就成了皇宮貴族的日常用品。明末清初時,西班牙人擁有航海權,荷蘭人就直接打劫他們船上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到後來歐洲人決定派出自己的傳教士去中國傳(間)教(諜),後來歐洲各自出現了自己的名瓷重鎮,像荷蘭台夫特、法國利摩日、英國瑋緻伍德等等。最後餐桌上的瓷盤,到成了一種日常生活的傳統。
不過近幾年有些法國的大廚除了在餐點上融合異國情調,在餐具上也開始接受日本侘寂與不統一餐具的風格。像米其林二星主廚David Toutain就是派翠西亞作品的使用者,其他向派翠西亞訂購餐具的還有L’ami Jean、Paserrini等餐廳,都是米其林指南上的推薦餐廳。
昨天我們的限量預購一開放,馬上就有老讀者手刀秒訂了這一系列餐具中最特別的一個迷你湯匙,這個造型獨特的湯匙不管正面背面,看起來都像是博物館展出的古代湯匙。
這一系列的湯匙作品中,我選了很多派翠西亞最有特色的大湯匙,這種大湯匙有勺子深度的可以用來煮湯,沒有深度扁身的是攪拌沙拉用的湯匙。還有一些像小勺子一樣的器皿非常特別,可以像下圖大廚一樣使用。小勺系列有一個還有漏斗功能,可以拿來泡茶。而盤子的尺寸適合吃甜點,中湯匙或小湯匙的尺寸都可以互相搭配,小湯匙的尺寸還可以搭配像下圖的小碗,很適合用來吃甜點,一球冰淇淋或日式蕨餅都不錯!
倒數中,這裡選👇
www.shoppinginparis.co
(下圖來自主廚David Toutain的IG,Erica嫌我照片拍得不好,我只好借用人家的圖。)
中國傳統餐桌禮儀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連日本都身受其害,訂了座卻無影無蹤、明明去食壽司又叫人將魚生煮熟,這些事屢見不鮮,已經有幾家傳統的日本餐廳,包括米芝蓮二星壽司店鮨水谷,列明不招待中國遊客。
今年「小笠原流」的第31代世宗家小笠原清忠就跟太太小笠原純子合著了一部電子書《小笠原流和食之作法》教導餐桌禮儀的入門,書本更加有英文版,明顯就是盼來者尊重日本的禮儀,別搞亂規矩。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