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郭守敬】🔺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郭守敬,邢州邢台人(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元朝著名的科學家,與劉秉忠、張易、張文謙、王恂四人合稱紫金山五傑。
郭守敬年幼時受其祖父影響,刻苦又聰穎好學。祖父郭榮,為當地有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精通算術和水利工程。郭守敬自幼便隨祖父學習各類技藝,並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他曾根據蓮花刻漏圖的圖紙描繪,便能理解並分析其運作原理。郭某曾意外獲得一個《尚書璇璣圖》,並成功利用竹片將其中記載的渾儀大致還原,此時他尚不足十六歲,可見郭榮對郭守敬有巨大的啟蒙作用。
郭守敬在得到元世祖賞識前已聞名於邢州。金・元好問 《邢州新石橋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邢州自宋朝時曾有三條河流,並有一座石橋用以橫跨三條河條,然而因為遼金之間的連年戰爭,石橋早已被戰荒破壞,又被河水沖毁,被汙泥淹沒,百姓們只得架起獨木橋作過河之用,但獨木橋十分危險且經常損壞,百姓苦不堪言。時任地方官張文謙命郭守敬擔任測量師勘測石橋舊址。郭守敬經考察後,指出其中一個地方應該是石橋遺址。官員命工匠發挖,果然發現有殘破石橋遺址埋藏在下。消息傳開後,郭守敬為時人所傳頌。
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聞劉秉忠的大名,召其入京諮以政事。劉秉忠遂攜同郭守敬及其好友王恂共同進京面聖,並向忽必烈推薦年僅31歲的郭守敬。郭守敬向元世祖提出了共計六條分別涉及邢州流域,中都等地的水利建議,他更預言元朝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將會面臨開發和調配水資源的問題。元世組深以為然,提出不少問題,郭守敬對答如流,得到元世祖賞識。元世祖即場任命其為「提舉諸路河渠」,負責整修及管理各地河渠。不久後,西夏地區河渠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發展,他以河渠副使身份,前往西夏地區重修舊有黃河灌渠。
郭守敬走馬上任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修繕地處西夏地區的眾多荒廢水渠。西夏地區本來就屬荒蕪之地,再加上連年戰亂,幾乎所有的水渠都已汙塞,無法發揮引水的作用。當地農民賴以為生的農田全部荒廢,引發饑荒,居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郭守敬經視察後,發現寧夏兩大幹渠的淤廢對地方民生的影響最大,決心從這兩條渠入手,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使寧夏農業復蘇。郭守敬經過研究後,提出了「固舊圖新」的做法。他一方面命人疏通舊渠,另一方面又命令開挖新渠,雙管齊下。同一時間,由於西夏地區雨量極不穩定,供水的穩定性也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有見及此,郭守敬提出了建立水閘,築起水壩的構思,以水量過多時「泄水」及水源稀缺時「節水」的做法鞏固供水的穩定性。 這就是水壩的構思。
寧夏區當時擁有兩條大型水渠以及附近四州合計十餘水渠,合計二千六百餘里。在郭守敬的指揮下,竟然在兩年內便逐漸發揮作用。兩年之內,西夏區農業便開始復蘇,流離失所的居民紛紛遷回舊居務農。當郭守敬完成任務回京覆命時,西夏區已是一片繁榮,煥然一新。寧夏百姓為了紀念他,為他建立了一個祠堂。時至今天,寧夏唐萊公園仍有一尊郭守敬像。
現今中國的首都——北京,最早為元朝時期的國都。元軍攻陷南宋國都汴京後,忽必烈把國都從上都搬遷至大都,方便管治中原。金朝時期,金朝統治者便已看中大都的地理位置,著力發展大都,至元朝時大都規模已不下於開封等地。但是,與開封、汴京和長安等數朝古都不同的地方是,大都附近並沒有大型的河流能夠為城鎮提供源源不絕的水源,以及更重要的航運交通。
古代陸運技術遠遠落後於水運,因而只有船隻能到達的城鎮才擁有高速發展的資本。而當時的北京城,也就是大都,並不符合這種條件。商船的貨物若要進京,需在通州卸貨後,改用陸運,即利用人力及馬車運送入京,非常不方便。金朝年間,統治者曾下令開挖通州至京都(北京,)的運河,試圖接駁通州港口以及通往南方富庶地區的商船航道。然而,時任負責人某某顯然沒有勝任這工作的才能,他命令從京都西部的河流——渾河(今永定河)引水東下灌水進運河。結果就是運河常常淤塞,航路不順,商船難以正常航行。金朝時期,曾經有一次發大水,運河溢水泛濫,竟將京都淹沒,損失慘重,最終金朝統治者只得填堵運河棄置,運河計劃以失敗告終。
郭守敬到任後,認為引永定河之水灌河不可取。他改為引玉泉山的清泉之水至通州,因為玉泉山清泉清澈而少泥沙。但是清泉的水完全不能滿足需求運河的漕運量,大型的商船根本無法駛進該運河。萬般無奈之下,郭守敬只得又打起了永定河的主意。他滿懷自信地按照在西夏治水時的套路,建立了水壩套餐,企圖依靠水壩的功效來解決發大水的問題。然而,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過了不到一年,因為泥沙量太多,沙石竟堵死了水閘,水閘失去作用。最終,水閘計劃也宣告失敗,郭守敬放棄了依靠壩河單獨支撐大都的需求。
經過多次碰壁,郭守敬下定決心,遍尋大都附近地形,找尋能滿足需求的水源。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大都以北三十里的神山上,找到了白浮泉——一個水量充沛,水質清澈的泉眼。由於白浮泉與大都之間相隔了兩座大河谷,直接向南引水肯定是不可能的。郭守敬精心設計了一條路線,向西南方引水,借道河谷西南部取道大都,中途甚至能匯合西山群其他清澈的泉水,提供更多的水源,最後將匯合而成的水流引向大都,如此一來便能為大都運河的建設提供充足的條件。忽必烈聽到計劃後眼睛發亮,立即下令調動數萬軍民投入工程,由郭守敬全權指揮。全長160華里的山道運河工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竟在一年半內便正式峻工。從此,從江南富庶之地遠途而來的商船,能經新建成的運河,直達大都,在大都內一處名為「積水潭」的水塘卸貨。忽必烈後來遇然經過積水潭,看見商船數量之多甚至把河水都遮掩了(史書記載當時的場景為「舳艫敝水」),大喜過望,將運河賜名「通惠河」。通惠河不但解決了大都的水源以及漕運問題,更徹底打通了中國南北的航運通道。它實現了從西北方引河入城的構思,在提供航道的同時,又能給大都提供北方寶貴的水資源,奠定了大都的供水格局,而這格局直至現代,仍被北京城所沿用着。
除了在水利工程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郭守敬還在天文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忽必烈遷都建立元朝後,因為從宋朝時期傳承下來的舊曆時隔過於久遠,誤差十分嚴重,經常誤導農民,令他們錯過農耕時節,對農業收成造成不少的影響。郭守敬的老師兼好友劉秉忠生前曾向忽必烈建議編製新曆法,卻沒有結果。後來,元朝遷都大都後,郭守敬等人上書忽必烈,再次建議編凪製全新的天文曆法。忽必烈也覺得此事勢在必行,便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宣佈開始改製新曆,並任命張文謙全權負責此事,張文謙又找來了郭守敬和王恂等人協助。
郭守敬為編製曆法做準備就花了四年以上的時間。郭守敬在準備時期提出了「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錶」的著名理論。
在準備時期,郭守敬創造了玲瓏儀,改良了自漢朝傳承下來的日晷儀,改名星晷定時儀,利用日影來測量時間。改良蓮花漏,制成寶山漏,用來計算時間,還有高表,候極儀,立渾儀,景符等等。他還創造了世界上首個水動計時裝置——七寶燈漏(又稱大明殿燈漏)。
郭守敬在他提出的理論裏,強調了編制曆法的兩大重點,儀表和測驗。經過了三年的準備後,儀器工具等均已被齊備,此時只剩下測驗來蒐集資料了。郭守敬非常清楚,以元朝的疆域之廣,再加上宋朝以前的數據已經存在大量缺陷,如果要制作一個通用於整個元朝廣大疆土的準確曆法,一個超大規模的大型觀測是必須的。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在元朝全國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以獲得準確的數據編制新曆。忽必烈非常贊同,當場批準實拖,任命郭守敬全權負責測量事項。這次測量,就是著名的「四海測驗」。
郭守敬設立了共計二十七天文觀測點,二十七處觀測點均各設置了一個觀星台。觀測點的分佈極廣,郭守敬為此設立了一十四個監侯官來統籌龐大的測量工程。元十八年(1280年),郭守敬等人經常充分的準備和計算,於該年春季正式頒佈全新的曆法—「授時曆」。授時曆提出一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即一年總時間為365天5小時49分鐘20秒,一個月有29.530593日。這與現代曆法的測量時間差距僅有26秒鐘。授時曆提倡的周期更與現代使用的「格里高利曆」(即陽曆)完全一致,而授時曆的發佈時間較格里高利曆早302年。西曆由1582年開始發行並通用。
忽必烈死後,元朝後繼的統治者們迅速腐敗下來。他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鬥爭,爭權逐利。郭守敬雖然沒有被卷入政治鬥爭,卻對朝廷大為失望。同時,年事已高的他也失去了年輕時的熱血之心。他沒有再推行各種的大型工程,而是專心著書立說。他留下了《推步》、《轉神選擇》、《上中下三曆注式》等前後共十四本作品,均為後世參研天文學提供大量根據和參考資料。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世人對郭守敬的評價都非常高。其徒弟齊履謙稱讚他「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在古代,史書稱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曆數之學,三曰儀象制度之學」,即是說他在水利工程,天文曆法以及儀象制度這三方面的領域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以企及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稱其為「中國的弟谷」(弟谷為歐洲著名天文學家),事實上,因為郭守敬早於弟谷,不少人認為應把弟谷稱為「歐洲的郭守敬」。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稱讚其技術為「絕學」;其好友劉秉忠評價他「習知水利,巧思絕人」;元代詩人王惲稱讚他「善推步算數,隱德君子也。」。在現代,河北省刑台市將其中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守敬路」。小行星2012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2010年,LAMOST望遠鏡被正式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等等。
那你又是怎麼評價郭守敬的呢?如果你支持他,別忘了點下面的鏈接給他投票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香港地區以外的朋友也可以投票啦!!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郭守敬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寸光陰一寸金 | 諺語新知
大家都聽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通常是用來提醒大家時間的珍貴,應把握時間學習。但是為什麼古人會用「寸」來衡量時間的呢?
其實,這背後和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很大的關係,而這就是日晷。據史書記載,中國早在漢代以前就已開始用日晷來計時。日晷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為石質,會刻有十二地支來表示時辰。晷針多為銅質,立於晷面正中並垂直於晷面。由日出到日落,晷針的影子由長到短,又由短而長地指向晷盤上的刻度位置,便可知道白天的不同時刻。而晷針影子移動的距離,也成為了後世形容時間的單位,上文提到的「一寸光陰」,就是晷盤上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距離所耗費的時間,通常用來表示時間極為短暫。
將「一寸光陰」珍惜點滴時光聯繫起來的,最初是《淮南子‧厚道訓》中提到:「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所謂的尺壁,是指直徑一尺的扁平、圓形玉器,在先秦時直徑達一尺之璧可謂價值連城,但是也及不上時間的寶貴。後來《晉書‧陶侃傳》也說:「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是自棄也』。」
漢、唐以後,在一些詩文中開始出現「寸陰」、「寸晷」、「分陰」等詞語已經能成為描述時間寶貴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書院讀書時,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中就有「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成為後世的經典的名句。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 在 吳淡如每周一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長慎入,半夜睡不著不要怪我)
不負責任歷史讀後感之一
被偷走的二十萬年
每年我打算做一件新的事情,前年到去年,我完成了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的白話本縮寫(就是把故事乾乾淨淨的說完)和音頻的錄製。
今年,我打算重讀歷史。
原因一是:我打算要去考某個考試。原因二,我發現世界變動很快,對我這種没有科學天份的人來說,考古比創新容易。原因三,不管寫什麼,被寫的人都没有辦法再出來告我了。😂
然後,我打算一周至少寫二則深夜讀書筆記。
為了怕讀了就忘,我用我自己的方法記得。
先來談距今六十多萬年前的事。那個時候還有一種可愛猛獸叫做劍齒虎。有一種很受人們歡迎的食物叫做腫骨鹿。
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曾經住著一群古人—古代猿人。(不是山頂洞人喔…山頂洞人差得遠呢)
為什麼叫龍骨山?從清末開始,就有民眾在那座山上找到古化石,開心的把它賣給中藥店當食材,所以人們把它當成挖藥的後山寶藏。至於吃這些化石會治好什麼病?請自己想像! (🌹我小小研究了一下:古書上寫效用為安魂鎮驚,益腎固精,健脾澀腸胃,止血生肌歛瘡。現代中醫說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包含碳酸鈣及磷酸鈣及少量的鐵、鉀、鈉、鎂、鋁等礦物質… 。也許就是當鈣片用的)
當時在中國擔任礦業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不是大作家安徒生)發現了這件事。身為地質學家的他,很有一種預感到了周口店調查。就在1921年,挖出了三顆人類的牙齒(這個了不起,凡人看不出那個跟小石頭有什麼不一樣吧)。
然後,經過多年的挖掘,挖出了分屬四十多個的人的一部份人體零件。其中包含六個頭骨。他們的臉的確長得像猿猴,平均身高嘛,男性成人一百五十多,女人一百四十多公分。(很高興我在六十萬年前和一般男人差不多高😂😂)
比身高更重要的腦容量。没有足夠的腦容量的話,那麼跟發現猴子化石也没有太大區別。😜
我們,平均腦容量是1400CC。他們平均腦容量已經有1080左右。最大的腦容量有1225喔!而現代猿猴🐵平均只有415CC---我們可以很清楚人和猴子最大的差異在哪裡。當然,有400已經可以在森林裡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了…..🤷♀️🤷♀️🐒🐒
(雖然能夠取樣的樣本很少。而且没有發現一整個人,這個現象使得過去曾有學者懷疑,這些人基本上是「被吃掉」的。被誰吃掉的?有可能是當時周口店巨多的史前鬣狗⋯)
他們有火—-可能取自於森林火災,然後小心翼翼的看護,把火當成生命守護神,他們會抓鹿吃。那個時候有一種我認為是進化錯誤的腫角鹿,長了個大角善良的提供了肉品來源。他們會用石英和砂岩做成簡單工具,和熊豹狼虎牛馬一起在溫暖的森林裡鬥爭。顯然鬥爭艱難,日子不好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活不過十四歲….看到這裡,你心情再不好也覺得很慶幸了吧。
這些人體零件在四十多公尺深的堆積物中被發現,從土質的鈾系法分析,光這四十幾個人也相距四十萬年….
好大的數字。
然後…..然後没有了。我們歷史上常考的周口店山頂洞人,可不是這一群人。他們離現在「只有」一萬八千年…而且,歷史課本没教的是:雖然在空間上,他們住得很近,但是,但是,但是….在DNA分析上,他們竟然一點關係也没有!🙈🙈
那八位山頂洞人,除了長得和現代人差不多, 從腦容量來看,他們也没有比現代人差,也在1300和1500之間(雖然腦重一點還真的不代表什麼.據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一二三○公克,並沒有比較大,還比一般男人腦的平均值小一點…腦大不等於智商高,但腦容量平均稍小的動物總是容易被欺負的,有關智商與腦容量,科學家眾說紛紜,只能說他可能自我開發得多一點,有些人不用腦,腦🧠再大也没用….)
從考古學發現,他們已經有比較細緻的工具和裝飾品。
從DNA分析看來,北京猿人和二十萬年後來才到這裡的山頂洞人是壓根没血緣關係, 可能已經徹底滅絕,他們在同一座山上居住純然是一種基於安全理由的巧合….這裡天然山洞多!人類還没開始蓋房子呢…..🤔🤔🤔(我說的我負責)
也就是說,北京猿人並不是你我的祖先。來自於山頂洞人的「非洲智人」一系才是!
那麼,悠悠蒼天,二十多萬年前,北京猿人消失到哪裡去了? 或為什麼滅絕?這200,000年內,又有什麼人在龍骨山山頂洞附近存在呢?答案還在深厚的土層裡。當然不是我的腦容量想得出來的答案。
不負責任結語:🥃🥃🥃
一,以上統計時間至少都是萬年,一消失就是二十萬年,相較之下,我們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見識到自己的渺小了吧呵呵,所以,你的煩惱從來不是值得在意的煩惱,你的巨大痛苦也不如一粒砂。👏👏👏
相信多事之冬,大家心情都没很好。我很喜歡自我安慰,特別是在心情没有真正很好時,看到什麼都是陽光勵志題材。
二,你已經活在全人類世界中最平安的這一代。投錯時代當然比投錯胎慘。💪💪
三,你要動腦,幫助下一代進化。雖然人類腦容量的增加極為緩慢,但是遇到什麼事一直吃手手也不是好方法。🐷🐷
没什麼過不去的啦。真的,歷史告訴我們:凡該過去的都會過去。
四,本人堅決不認為我所陳述絕対正確的,而且不願意負教化責任,若有禍國殃民之處,請各位聰明人自行考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