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已無真正漢人,只有漢字文化圈、漢人只是一群「大雜薈」、現在的「漢人」大部份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後代...等,本人幾年來亦於不少文章提及過。現在大家可從日本人的著作中,看到更仔細的論證。
//相對於古代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華夷分野,或今日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中華民族,岡田史學使用了漢族、北族、新北族的概念,去解釋『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族群和政權。結論是:古漢族如果有的話,也早就滅絕了。
而滅絕的原因,是內部的禍亂而非外族的屠殺。這就像1949到1979,死掉的中國人幾千萬,差不多是台灣現在人口的2倍上下。
1、古漢族幾乎滅絕於黃巾之亂的內亂
在他看來,一八四年黃巾之亂,由秦始皇統一而開始的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結束,之後的半世紀,中國的人口銳減至十分之一以下,這代表古漢族實質上的滅絕,而北亞新血液的輸入所造成的新漢族成長。
根據一四○年的統計,東漢中國的總人口是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人。到了三國,人口大約四百五十萬人以下。
黃巾之亂後五十年的二三○年代,從當時高官三人向曹魏明帝提出的意見書當中,可以推算那時中國的人口。杜恕:「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因為人口太少,魏的曹丕(文帝)在二二一年,西以宜陽、北以太行山脈、東北以陽平、南以魯陽、東以郯的範圍為限,豎立其石碑標誌,將殘存的中國人移居到這些石碑標誌的界線之內。
這個『中國』,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全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中國人』限制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內,外側除了軍隊駐紮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居民。
而形成真空狀態的『中國』周邊地帶,為了補足人口不足,於是從北方讓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所謂的「五胡」移居此地。
2、北族控制『中國』之地,在『中國』建立中華帝國
從五胡移居、經五胡十六國之亂,到南北朝時代,華北的統治者,其實是變成了阿爾泰或西藏體系的種族。
說漢語的人也已經不是漢族,且說的漢語也和至今為止秦、漢時代所說的語言不同。
也即是,自黃巾之亂起的四百年間,中國人和中國話都變質了。這一後期的漢語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反切」和「韻書」的出現。這些音韻之書的出現,正是要回應和解釋中國話的變質。
(旁白一下:元代出現的《中原音韻》,也是要解釋被洗過一輪、漢語已經胡化後的語言現象。20世紀初期的白話文運動,也是因應西化。)
反應在政治上,就是鮮卑國家的出現。鮮卑人和逐漸鮮卑化的漢人,在鮮卑人王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時融合,而之後演化為隋唐。
而北族所建的中華帝國(隋、唐),地理上不僅限於南北朝時代形成的北族住地,也就是狹義的中國,勢力圈更擴展到東北亞、北亞、中亞。
3、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
新北族,指的是比鮮卑系政權更北方出身、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比如沙陀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等。
沙陀族生活在大同盆地,他們趁著黃巢之亂(八七五–八八四年)的時候介入唐朝的內戰,統治了山西高原。
(再次旁白:我們必須把山西高原看出是蒙古和內亞的延伸~~~~才能理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楊家將、呂布傳說等故事)
沙陀人政權,在唐滅亡(九○七年)之後,與從黃巢系統出身、建都開封的後梁相爭,在九二三年滅後梁進入洛陽,建立後唐。
沙陀人的後唐,直到九三六年,其統治華北的霸權被契丹的遼政權奪走,在此之前,華北都維持突厥體系的王朝。
之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就是遼、金、蒙古、滿清,這些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的主流。
未『漢字化』是個重要的概念。鮮卑族政權(北魏隋唐)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宮廷裡,說鮮卑語,寫成公文責是漢字。但契丹的遼,有自己的文字、女真的金,也有自己的文字,蒙古人和滿洲人,也有自己的文字。
它們獨立使用自己文字的時間,遠比朝鮮人和越南人早(朝鮮的諺文,變成官方文字比滿洲人晚)。
4、隨著新北族主政中國,北京登場
在中國史的第二期前期和後期,契丹、女直、蒙古等東北亞、北亞的勢力占據優勢,所以,北京的重要性升高。這代表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僅是北族的中國,而是逐漸變化成北族與新北族的中國,而且是由新北族掌握主動權。
(這一塊從略)
5、宋是否是漢人建立的,也存疑。
這一點,岡田英弘實在是大膽推測,並無證據。他認為趙匡胤,或許也不是漢人。因為他的父親趙弘殷,出身後唐莊宗的侍衛隊,後來當上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趙匡胤本人,原本也是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於九六○年取代世宗兒子後周恭帝,成為了宋的皇帝,終結了五代。
所以他推測:『從曾任沙陀突厥人後唐的侍衛隊,以及也曾是出自具有爭議的後周侍衛隊長等看來,宋的趙氏是否是漢人這一點令人存疑,也許同樣出身北族。』
(旁白:不過我結合劉仲敬《中國窪地》的說法,從北宋抗遼的楊家將故事中,可以得出類似的推測。楊家將是內亞武士遺留在漢人世界裡的故事,那些女將都不是漢文化的產物。而趙氏家族本身,服務沙陀人半漢化政權二代,在語言、文化、信仰方面,疑竇頗多。當然,這些東西即使有,也被儒家知識分子給粉飾得幹乾淨淨。你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就一清二楚。)
所以,在岡田英弘看來,宋也是北族體系的一部分。
只是,北宋主張「中華思想」,在論述上占了優勢,而當時所謂的「漢族」,其實是「北族」。
當然,這些北族,很快就讓位給新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族的遼帝國、女直族的金帝國、蒙古族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九三六年遼太宗干涉後唐內亂,從後晉手中取得燕雲十六州,前期的舊北族在這裡輸給了後期的新北族。//
#漢族早就消失
#北族與新北族——岡田史學的概念
——
相對於古代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華夷分野,或今日中華文化偏差視角下的中華民族,岡田史學使用了漢族、北族、新北族的概念,去解釋『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族群和政權。結論是:古漢族如果有的話,也早就滅絕了。
而滅絕的原因,是內部的禍亂而非外族的屠殺。這就像1949到1979,死掉的中國人幾千萬,差不多是台灣現在人口的2倍上下。
1、古漢族幾乎滅絕於黃巾之亂的內亂
在他看來,一八四年黃巾之亂,由秦始皇統一而開始的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結束,之後的半世紀,中國的人口銳減至十分之一以下,這代表古漢族實質上的滅絕,而北亞新血液的輸入所造成的新漢族成長。
根據一四○年的統計,東漢中國的總人口是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人。到了三國,人口大約四百五十萬人以下。
黃巾之亂後五十年的二三○年代,從當時高官三人向曹魏明帝提出的意見書當中,可以推算那時中國的人口。杜恕:「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因為人口太少,魏的曹丕(文帝)在二二一年,西以宜陽、北以太行山脈、東北以陽平、南以魯陽、東以郯的範圍為限,豎立其石碑標誌,將殘存的中國人移居到這些石碑標誌的界線之內。
這個『中國』,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全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中國人』限制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內,外側除了軍隊駐紮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居民。
而形成真空狀態的『中國』周邊地帶,為了補足人口不足,於是從北方讓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所謂的「五胡」移居此地。
2、北族控制『中國』之地,在『中國』建立中華帝國
從五胡移居、經五胡十六國之亂,到南北朝時代,華北的統治者,其實是變成了阿爾泰或西藏體系的種族。
說漢語的人也已經不是漢族,且說的漢語也和至今為止秦、漢時代所說的語言不同。
也即是,自黃巾之亂起的四百年間,中國人和中國話都變質了。這一後期的漢語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反切」和「韻書」的出現。這些音韻之書的出現,正是要回應和解釋中國話的變質。
(旁白一下:元代出現的《中原音韻》,也是要解釋被洗過一輪、漢語已經胡化後的語言現象。20世紀初期的白話文運動,也是因應西化。)
反應在政治上,就是鮮卑國家的出現。鮮卑人和逐漸鮮卑化的漢人,在鮮卑人王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時融合,而之後演化為隋唐。
而北族所建的中華帝國(隋、唐),地理上不僅限於南北朝時代形成的北族住地,也就是狹義的中國,勢力圈更擴展到東北亞、北亞、中亞。
3、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
新北族,指的是比鮮卑系政權更北方出身、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比如沙陀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等。
沙陀族生活在大同盆地,他們趁著黃巢之亂(八七五–八八四年)的時候介入唐朝的內戰,統治了山西高原。
(再次旁白:我們必須把山西高原看出是蒙古和內亞的延伸~~~~才能理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楊家將、呂布傳說等故事)
沙陀人政權,在唐滅亡(九○七年)之後,與從黃巢系統出身、建都開封的後梁相爭,在九二三年滅後梁進入洛陽,建立後唐。
沙陀人的後唐,直到九三六年,其統治華北的霸權被契丹的遼政權奪走,在此之前,華北都維持突厥體系的王朝。
之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就是遼、金、蒙古、滿清,這些更未漢字化的民族(新北族)進入中國政治史的主流。
未『漢字化』是個重要的概念。鮮卑族政權(北魏隋唐)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宮廷裡,說鮮卑語,寫成公文責是漢字。但契丹的遼,有自己的文字、女真的金,也有自己的文字,蒙古人和滿洲人,也有自己的文字。
它們獨立使用自己文字的時間,遠比朝鮮人和越南人早(朝鮮的諺文,變成官方文字比滿洲人晚)。
4、隨著新北族主政中國,北京登場
在中國史的第二期前期和後期,契丹、女直、蒙古等東北亞、北亞的勢力占據優勢,所以,北京的重要性升高。這代表了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僅是北族的中國,而是逐漸變化成北族與新北族的中國,而且是由新北族掌握主動權。
(這一塊從略)
5、宋是否是漢人建立的,也存疑。
這一點,岡田英弘實在是大膽推測,並無證據。他認為趙匡胤,或許也不是漢人。因為他的父親趙弘殷,出身後唐莊宗的侍衛隊,後來當上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趙匡胤本人,原本也是後周世宗的侍衛隊長,於九六○年取代世宗兒子後周恭帝,成為了宋的皇帝,終結了五代。
所以他推測:『從曾任沙陀突厥人後唐的侍衛隊,以及也曾是出自具有爭議的後周侍衛隊長等看來,宋的趙氏是否是漢人這一點令人存疑,也許同樣出身北族。』
(旁白:不過我結合劉仲敬《中國窪地》的說法,從北宋抗遼的楊家將故事中,可以得出類似的推測。楊家將是內亞武士遺留在漢人世界裡的故事,那些女將都不是漢文化的產物。而趙氏家族本身,服務沙陀人半漢化政權二代,在語言、文化、信仰方面,疑竇頗多。當然,這些東西即使有,也被儒家知識分子給粉飾得幹乾淨淨。你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就一清二楚。)
所以,在岡田英弘看來,宋也是北族體系的一部分。
只是,北宋主張「中華思想」,在論述上占了優勢,而當時所謂的「漢族」,其實是「北族」。
當然,這些北族,很快就讓位給新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族的遼帝國、女直族的金帝國、蒙古族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九三六年遼太宗干涉後唐內亂,從後晉手中取得燕雲十六州,前期的舊北族在這裡輸給了後期的新北族。
#中國史反過來好像更明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