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國際書介🇮🇶🇮🇳🇬🇧🇮🇱🇹🇼🇭🇰🇨🇳📖】這是非常精采的新書,講述「舊上海」、「舊香港」兩大傳奇猶太家族:沙遜家族、嘉道理家族的發跡故事。今天我們讀來,可以充份看見真香港「自古以來」國際化的一面,與及國際化的價值,這都是一個普通中國城市所不能提供的,以下是八點推介閱讀重點:......
5. 嘉道理家族不像沙遜家族那樣貴族出身,發跡後非常重視慈善事業,這方面開拓了整個上海、香港對「CSR」的原始理解。例如嘉道理族長 Elly 早在20世紀初,就在香港、廣州、上海開辦4所學校;他的太太 Laura,在上海照顧了大量孤兒,最終居然是因為在火災衝入現場拯救家庭教師而喪命;Elly 的兒子 Lawrence 和 Horace 在香港除了成立嘉道理農場,還研發了廣泛借貸給逃難來香港的難民做生意的基金會,足足比後來孟加拉尤努斯的無息銀行超前了數十年......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2446592
▶️重慶大廈,先係真正嘅國際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B2rhLmzc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滿地可/蒙特利爾聖母院Notre-Dame Basilica始建於1672年,1708年進行首次擴建,在1772年的大規模擴建中建造了側面的2座鐘樓,隨著信徒的增多,1734年聖母院再次擴建,建造了連接教堂主體和兩側鐘樓的環廊。1822年為避免當時的教區被劃分,滿地可穌爾比斯會決定建造新的大教堂,1...
中國城火災 在 林俊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與賴市長站在一起
為城市發展與市民權益
勇於承擔,解決困難
給市民的一封信-勇於承擔 解決困難
承擔責任
每個市長的任期都有限,城市的重大建設完成卻往往需要耗費十年,甚至數十年,如果市長任期不願意面對問題,並且承擔決策責任,就會放任重大建設無限期停擺。過去五年多來,海安路地下街活化、新南國小和金城國中遷校,以及中國城拆遷等,要選擇拖延很容易,但累積在市民心中卻是無奈與對政府的不信任,我和市府團隊抱著勇敢面對、謹慎務實的態度,一步步解決積累一二十年的問題,城市才能夠繼續進步。
謹慎評估 正確選擇
台南鐵路地下化從提案到現在已經30年了,對於大家每天塞在青年路、東豐路、實踐街、榮譽街等重要路口,通勤與通學遲到的焦慮無奈;面對車禍致死率最高的鐵路平交道,幾十年來多少人喪生在此。如果我選擇放任行政程序拖延,只會繼續增加大家的無奈與憤怒,還要讓他們等待多久,要犧牲多少生命才能換來行的安全?因此,我必須義無反顧地承擔下來,謹慎評估方案的可行性,考量對市民生命安全,市區環境衝擊的程度,做出正確的選擇。
行政院98年9月核定的鐵路地下化方案,是在現有鐵軌東側,明挖覆蓋,施作永久軌,一次到位,與台北、高雄的鐵路地下化工程施工方式都相同,而且從規劃開始就選擇在公有土地高達83.4%的東側施工,使用最少的私人土地,並非刻意東移侵占民地施工,而是使用民地的範圍達到最小,降低市民的衝擊。
永久軌施工 對交通影響最輕 對市民的生命安全最有保障
永久軌施工採一次下挖設置連續壁後,就在地下施工,一來對市區交通的負擔最輕,二來不會阻斷鐵路東側青年路215巷、232巷、崇明1-7街後方等現在通行的巷道,因為這些巷道是當地民眾生活通行的重要出入道路,更是救災重要的輸送路線,沒有了這些巷道,住屋前的道路就變成死巷,一旦發生火災或地震災害,消防與救護車輛將無法輸送,人員也難以撤離;永久軌的做法是一次就進入地下施工,上面架設覆蓋板讓車輛繼續通行,不會阻斷通行,對市民的生命安全最有保障。
臨時軌工法 造成死巷 危害周邊居民安全 將造成交通衝擊
而自救會版本則一變再變,早期主張潛盾法,直接在現有鐵路下方施工,潛盾工法潛藏著施工期間土地崩塌問題無法完全避免,一旦發生鐵路崩塌,將造成旅客的重大傷亡,國內外的案例都有實證。
在此法不可行後,自救會接著主張臨時軌工法,先在鐵路東側架設平面臨時軌通行,完成後拆除現有鐵軌在下方施工,最後再拆除臨時軌,這也是交通部評估過的方案,但卻發現多個重大問題而被取消。
第一,臨時軌軌道位置與永久軌一樣,同樣需面臨拆除房屋的情況。並且,火車在臨時軌上通行,勢必要往外拆除更多房屋。
第二,鐵路旁通行巷道會被臨時軌阻斷造成死巷,嚴重危害周邊居民救災時的生命安全,如不要造成死巷,則要進一步擴大拆除來增設巷道,將有更多無辜市民的房屋被拆,這不是政府所應該做的選擇。(圖一)
第三,受限於火車軌道是直行,臨時軌方法必須增設一個臨時火車站,並且因為拆除包含中華東路、東門路等路橋,必須增加4處平交道,加上現在有9處平交道,整個市區將會有高達13處平交道,周邊至少有72條道路受到影響,市區交通會造成空前衝擊。除此之外,平交道的車禍致死率最高,施工期間萬一造成無辜民眾犧牲,更不會是大家所樂見,所以經由工程論壇後,我與市府團隊認為自救會的主張並未優於行政院核定版本,繼續推動計畫。(圖二)
聆聽拆遷戶的心聲 一戶戶拜訪
有人站在保障市民財產與居住權的主張來抨擊永久軌工法不當。我在101年10月開始,透過各種座談會、工程論壇,希望能多聽拆遷戶的心聲,來提供解決的方法,可惜自救會每次的鬧場舉動讓我們無法聆聽更多人的心聲,所以我從102年率領市府主管進行家戶拜訪,一共訪視289戶,訪視率達94.44%,除了溝通工程作法外,我從他們的口中聽到許多不同的意見與要求,除了住的問題以外還有社會福利與醫療照護方面的問題,我和市府團隊都有提供相關的協助,這些就是對他們最直接的溝通協調,也得到許多住戶的認同。(圖三)
除法定徵收補償 提供照顧住宅 保障居住權
而為了解決他們居住問題並且降低他們的損失,除了政府法定的一般徵收補償外,還將南台南副都心市府可取回的1.9公頃住宅區與商業區土地興建照顧住宅,由台南最好的建商來蓋和高級住宅相同品質的照顧住宅,用遠低於市價的成本價提供給他們,就是保障居住權的最好方案,目前已有80%住戶選配,現地也已蓋到8樓,明年底前他們就可入住。(圖四)
除此之外,為了讓他們可以在剩餘土地繼續重建,我們還透過都市計畫讓建蔽率由百分之60升高到百分之80,並保有被徵收土地百分之30的容積率,讓他們可以重建或移轉到沿線的土地,一來可以加速周邊重建,二來也是增加對拆遷戶的補償,這些史無前例的做法,就是市府代表市民對於這些拆遷戶的尊重與感謝,期望能讓鐵路地下化順利進行。
誠懇溝通 務實解決
這幾年許多市民不斷的問我,鐵路地下化甚麼時候才能動工?面對困難,我選擇勇於承擔,務實解決。目前都市計畫已經由內政部都委會通過並核定發布實施,開始進入協議價購階段,我和市府團隊不會放手,仍將秉持誠懇溝通,務實解決的態度,持續協助交通部進行鐵路地下化的工作。市民30年來的期待是驅策我與市府團隊前進的最大動力,我們不畏譏讒,做該做的事,也用心傾聽每位市民的心聲,面對質疑,我們也會誠心溝通說明,因為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感謝各位對我們市府團隊的支持!!
抗爭無理 不懼抹黑 努力完成重大建設
但雖然我們誠懇面對,協助拆遷戶解決問題,但部分反對台南鐵路地下化民眾,並且以「居住正義」等口號,將這個對台南市重大發展的都市計畫變更案污名化,甚至與苗栗大埔案相提並論,對我及市政團隊進行人身攻擊,不過,這些詆毀也都證明是無中生有,不會影響計畫的進行。
自救會成員曾到監察院陳情,但監察院調查後,反而替我們證明鐵路並沒有東移,全案沒有財團掛勾,符合環評及行政程序,並肯定我們依法進行說明會和公聽會,和民眾溝通
同時,自救會提起的法律訴訟也敗訴,內政部都委會小組更是以超高規格,經過16次審議,才通過都市計畫變更案,根本不應該與大埔案相提並論,部分有心人士卻一再模糊焦點,並以此為走上街頭的藉口,對台南不公平,對市民不負責,希望社會大眾明察,理解我們推動重大建設的苦心。
中國城火災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滿地可/蒙特利爾聖母院Notre-Dame Basilica始建於1672年,1708年進行首次擴建,在1772年的大規模擴建中建造了側面的2座鐘樓,隨著信徒的增多,1734年聖母院再次擴建,建造了連接教堂主體和兩側鐘樓的環廊。1822年為避免當時的教區被劃分,滿地可穌爾比斯會決定建造新的大教堂,1824年由紐約建築師James O'Donnell重新設計的聖母院開始修建,新的滿地可聖母院在1829年建成後成為當時北美地區最大的宗教建築,James O'Donnell甚至由新教改信羅馬天主教,以求死後葬入這座親手設計的宏偉建築。滿地可有不同規模的教堂450多座,走在滿地可街頭各種教堂隨處可見,因此滿地可有“百座鐘樓的城市”一說,又被稱為“尖塔之城”。北美最為重要的天主教教堂滿地可聖母院就位於舊城區,緊鄰滿地可中國城,聖羅倫斯河,與老港(Old Port)歷史建築群。對面既是滿地可市政廳。雖然與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同名,但在建築風格與哥德式的巴黎聖母院有所區別,滿地可聖母院的新哥特風格更多表現在裝飾效果而非建築結構上,聖母院內的多層圓弧形尖頂、拱廊、玫瑰窗和鐘樓尖頂都是吸收了哥特式建築元素的傑作。滿地可聖母院的玻璃窗上繪有彩色的聖經故事和350多年的教區歷史,以胡桃木和金葉裝飾的牆壁上有精緻的彩色雕刻和繪畫,整個教堂內部主要以深藍、天藍、紅、銀和金的色調裝飾,頂部還有用金滔製成的星星。聖母院中還有從17世紀到20世紀的繪畫和雕塑等宗教藝術品。滿地可聖母院後的小禮拜堂建於1888年,1891年正式開放,純木建造的禮拜堂是為舉行婚禮和宗教會議而建的,可容納1000人。1978年禮拜堂遭遇火災後進行重建時,雕刻家Charles Daudelin創作了禮拜堂祭壇後面的一組青銅雕刻,32塊青銅板上雕出了世人經歷各種塵世磨難走向天堂榮光的朝聖之途。蒙特利爾聖母院西側鐘樓上的大鐘是北美最大的鐘之一。聖母院中由7000個小管組成的管風琴共有97個音栓,由4個鍵盤和1個腳踏板控制,管風琴演奏時常會在廣播中播放,十分知名。
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源自印第安語,意為「雷神之水」。加國華人也稱之謂「拉格科」)是由三座位於北美洲五大湖區尼亞加拉河上瀑布的總稱,平均流量2,407立方公尺/秒,與伊瓜蘇瀑布、維多利亞瀑布並稱為世界三大跨國瀑布。尼亞加拉大瀑布以美麗的景色,巨大的水利發電能力和極具挑戰性的環境保護工程而聞名於世,是非常受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
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加拿大國營的廣播公司,亦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廣播業者,開播於1936年9月6日。旗下擁有全國性的電視和電台網絡。。1945年開辦國際廣播,1952年開辦電視,1966年用NTSC制式播出彩色電視。公司對議會負責,經費由議會審查批准,總經理由政府任命。1968年加拿大廣播法規定,該公司應向全國播出以加拿大內容為主的英語和法語的廣播電視節目,並滿足不同地理區域公眾的需要。1987年,該公司英語和法語電視網共有電視臺34座,轉播台 591座,另有部分私營電視臺和轉播台播出該公司的電視節目。2套電視網分別覆蓋英語、法語居民區的99%。中波廣播網和調頻廣播網分別有廣播電臺36座和28座,轉播台294座和236座,部分私營廣播電臺和轉播台也參加這2 個廣播網。此外還有使用愛斯基摩等語言廣播的地區性廣播電視節目。國際廣播使用12種語言,每天廣播23小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js4RmCjWQ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