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衛武營對雜技藝術的定義:怪異的身體是馬戲的本質
以雜技範疇來說,雜技是民俗技藝(民間信仰、民族技藝)、特技、動物戲(馬戲、猴戲等)、魔術西方馬戲團的昇華與統稱。
筆者從小訓練,老師強調真、善、美以及力與美,所以表演倒立再累再驚險,觀眾面前要不吭一聲、表現輕鬆,翻跟斗身體再重,落地也要輕...從來沒有老師教我要成為一個怪異的身體...
再翻開雜技/馬戲團史,除了西方馬戲團200年前以獵奇為主要開端之外但當代的馬戲團已為人稱讚,中華雜技5千年歷史都是民俗技藝力與美的展現!
連筆者問林正宗這位雜技業界朋友,他回應:「怪異的身體”也是一種”馬戲的本質」才是他的原話,而且事實上影片有前後文的對應。
我想,沒有一個真正雜技藝術工作者,會想要踐踏雜技藝術自己往上爬。
筆者就不知衛武營是哪裡的專業、哪裡的依據,這樣歧視、貶低雜技藝術?
而寫這篇文章的人,到底是誰?策展人到底是誰?負責人到底是誰?竟神秘到,我們臺灣雜技業界,沒有人知道!
最可恥的是
每次專業的檢視與質疑
似乎都被扭轉、解釋成對誰的鬥爭...這真的低級又下流
請回到專業論專業
倒立先生
https://www.npac-weiwuying.org/news/5ba85fd5abb1000005cc6d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bAEUrYL6s&feature=youtu.be
雜技法源根據:
(ㄧ),憲法第 165 條
「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
(二)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
「二、無形文化資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 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723.html
(三)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九條
「本法第三條第二款第一目所定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傳統之戲曲、音樂、歌謠、舞蹈、說唱、「雜技」等藝能。」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9_19939.html
雜技藝術重要報導與學術論文、文章
文化部文化工具箱-傳統藝術-民俗雜技
http://toolkit.culture.tw/performancekind_166_45.html
2016/09/22 文化部報導
臺灣傑出雜技藝術家 行政院通過李棠華褒揚令
行政院今(22)通過文化部所提「李棠華先生褒揚令申請案」,肯定李棠華先生對臺灣民俗技藝之深遠貢獻。李棠華先生成立李棠華特技團,造就臺灣的雜技藝術榮光,其優異的表演獲得各界肯定,長期帶領學生參與國家慶典演出,聲名遠播。李棠華先生成立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後改名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招收學生展開了雜技的傳習訓練,成果斐然。其後李棠華特技團併入復興劇校,由教育體系延續雜技香火,影響爾後東西融合之新馬戲藝術。民國50 至70 年代李棠華先生常率團代表國家出訪,行跡遍及30餘國,為臺灣奠定成功國民外交基礎。
李棠華先生身為臺灣民俗雜技藝術承先啟後重要的樞紐人物,有「臺灣特技之父」之美譽,曾獲教育部頒發獎狀;僑務委員會頒贈海宣榮譽紀念章;前行政院文建會頒贈「傳統與創新」紀念獎牌等殊榮,表彰其致力文化傳承與交流之奉獻。李棠華先生在臺灣民俗技藝發展上貢獻卓著,為藝壇典範,足堪褒揚。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54384.html
書籍(隨機排列)
《昨天・今天・明天: 漫談特技 》
海根才著 出版者:[翔大經銷]出版年:1977
《雜技教材》
張連起著 ,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出版日期:2005-09-01
《臺灣近代技藝表演的脈絡與發展》
林明賢碩士,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16-06/指導教授 蘇明俊
《The Circus》
Noel Daniel/ Linda Granfield/ Fred Dahlinger著 TASCHEN UK 出版日期:2016/03/25
《臺灣民間雜技》
吳騰達著出版者:漢光文化出版年:民87 出版項:初版
《中國古代百戲雜技發展史》
崔樂泉著/文津 出版社/2010/11/01
《發掘你的太陽魔力:像太陽馬戲團一樣熱情有創意》
出版社: 天下遠見/作者:琳恩‧何沃;約翰‧貝肯/譯者:謝凱蒂/出版日2008/12/01
論文(隨機排列)
《臺灣近代技藝表演演的發展與脈絡》
林明賢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16/指導教授:蘇明俊
《臺灣戰後雜技表演之發展研究(1945∼2006)》
郭憲偉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碩士班/2008/指導教授:蔡宗信
《技藝與展演 : 雜技演員的身體民族誌》
郭憲偉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2013/指導教授: 徐元民
《臺灣雜技藝術未來發展趨勢之探析 : 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演出為研究對象》
吳建宗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2/指導教授: 林谷芳
《當代臺灣雜技表演型態之研究》
溫哲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2010/指導教授: 江映碧
《臺灣雜技表演藝術之探析 :
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演出為研究對象》
彭書相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0/指導教授: 林谷芳
《寶島風采 : 臺灣雜技 : 創作演出.編劇.導演 》
張文美/173面 : 部分彩圖, 部分彩像, 樂譜 ; 28公分 + 1冊小冊子 + 1張數位影音光碟
《從當代雜技表演藝術探討雜技課程規劃》
陳儒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2005/指導教授: 蔡麗華, 江映碧
《台灣地區雜技培訓課程之初探
「特技」在臺灣之探討 : 從家班特技到劇校特技》
程育君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指導教授: 曾永義, 蔡欣欣
〈台灣地區雜技培訓課程之初探〉
程育君/1999/收錄於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起迄頁: 262-282
《臺灣地區現存雜技考述》
蔡欣欣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指導教授:曾永義
《臺灣當代馬戲表演的創作研究 : 以兩齣作品為例》
林正宗碩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4/指導教授: 石光生
《太陽馬戲團 : 新表演類型的形成》
鄭叡恕/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2002/指導教授: 王士儀
影音資料
《漫談百戲看雜技》公共電視監製 錄影資料 公共電視監製 製作
《專訪民俗特技大師李棠華》 光耀科技傳播有限公司製作/2009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展館之宮廷原狀:常設陳列。故宮博物院依據史書和檔案,以文物和複製品為中心,按照曾經在此發生的明清歷史,在部分古建築內系統展示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陳列。進行原狀陳列的宮殿有: 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築,位於太和門以北。殿內設有“建極綏猷”匾、雕龍髹金大椅(龍椅)、雕龍髹金屏風、蟠龍金柱。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以...
中國戲曲發展史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論衛武營對雜技藝術的定義:怪異的身體是馬戲的本質
以雜技範疇來說,雜技是民俗技藝(民間信仰、民族技藝)、特技、動物戲(馬戲、猴戲等)、魔術西方馬戲團的昇華與統稱。
筆者從小訓練,老師強調真、善、美以及力與美,所以表演倒立再累再驚險,觀眾面前要不吭一聲、表現輕鬆,翻跟斗身體再重,落地也要輕...從來沒有老師教我要成為一個怪異的身體...
再翻開雜技/馬戲團史,除了西方馬戲團200年前以獵奇為主要開端之外但當代的馬戲團已為人稱讚,中華雜技5千年歷史都是民俗技藝力與美的展現!
連筆者問林正宗這位雜技業界朋友,他回應:「怪異的身體”也是一種”馬戲的本質」才是他的原話,而且事實上影片有前後文的對應。
我想,沒有一個真正雜技藝術工作者,會想要踐踏雜技藝術自己往上爬。
筆者就不知衛武營是哪裡的專業、哪裡的依據,這樣歧視、貶低雜技藝術?
而寫這篇文章的人,到底是誰?策展人到底是誰?負責人到底是誰?竟神秘到,我們臺灣雜技業界,沒有人知道!
最可恥的是
每次專業的檢視與質疑
似乎都被扭轉、解釋成對誰的鬥爭...這真的低級又下流
請回到專業論專業
倒立先生
https://www.npac-weiwuying.org/news/5ba85fd5abb1000005cc6d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bAEUrYL6s&feature=youtu.be
雜技法源根據:
(ㄧ),憲法第 165 條
「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
(二)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
「二、無形文化資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 傳統表演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表演藝能。...」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723.html
(三)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九條
「本法第三條第二款第一目所定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傳統之戲曲、音樂、歌謠、舞蹈、說唱、「雜技」等藝能。」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9_19939.html
雜技藝術重要報導與學術論文、文章
文化部文化工具箱-傳統藝術-民俗雜技
http://toolkit.culture.tw/performancekind_166_45.html
2016/09/22 文化部報導
臺灣傑出雜技藝術家 行政院通過李棠華褒揚令
行政院今(22)通過文化部所提「李棠華先生褒揚令申請案」,肯定李棠華先生對臺灣民俗技藝之深遠貢獻。李棠華先生成立李棠華特技團,造就臺灣的雜技藝術榮光,其優異的表演獲得各界肯定,長期帶領學生參與國家慶典演出,聲名遠播。李棠華先生成立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後改名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招收學生展開了雜技的傳習訓練,成果斐然。其後李棠華特技團併入復興劇校,由教育體系延續雜技香火,影響爾後東西融合之新馬戲藝術。民國50 至70 年代李棠華先生常率團代表國家出訪,行跡遍及30餘國,為臺灣奠定成功國民外交基礎。
李棠華先生身為臺灣民俗雜技藝術承先啟後重要的樞紐人物,有「臺灣特技之父」之美譽,曾獲教育部頒發獎狀;僑務委員會頒贈海宣榮譽紀念章;前行政院文建會頒贈「傳統與創新」紀念獎牌等殊榮,表彰其致力文化傳承與交流之奉獻。李棠華先生在臺灣民俗技藝發展上貢獻卓著,為藝壇典範,足堪褒揚。
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54384.html
書籍(隨機排列)
《昨天・今天・明天: 漫談特技 》
海根才著 出版者:[翔大經銷]出版年:1977
《雜技教材》
張連起著 ,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出版日期:2005-09-01
《臺灣近代技藝表演的脈絡與發展》
林明賢碩士,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16-06/指導教授 蘇明俊
《The Circus》
Noel Daniel/ Linda Granfield/ Fred Dahlinger著 TASCHEN UK 出版日期:2016/03/25
《臺灣民間雜技》
吳騰達著出版者:漢光文化出版年:民87 出版項:初版
《中國古代百戲雜技發展史》
崔樂泉著/文津 出版社/2010/11/01
《發掘你的太陽魔力:像太陽馬戲團一樣熱情有創意》
出版社: 天下遠見/作者:琳恩‧何沃;約翰‧貝肯/譯者:謝凱蒂/出版日2008/12/01
論文(隨機排列)
《臺灣近代技藝表演演的發展與脈絡》
林明賢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16/指導教授:蘇明俊
《臺灣戰後雜技表演之發展研究(1945∼2006)》
郭憲偉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碩士班/2008/指導教授:蔡宗信
《技藝與展演 : 雜技演員的身體民族誌》
郭憲偉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2013/指導教授: 徐元民
《臺灣雜技藝術未來發展趨勢之探析 : 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演出為研究對象》
吳建宗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2/指導教授: 林谷芳
《當代臺灣雜技表演型態之研究》
溫哲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2010/指導教授: 江映碧
《臺灣雜技表演藝術之探析 :
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演出為研究對象》
彭書相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0/指導教授: 林谷芳
《寶島風采 : 臺灣雜技 : 創作演出.編劇.導演 》
張文美/173面 : 部分彩圖, 部分彩像, 樂譜 ; 28公分 + 1冊小冊子 + 1張數位影音光碟
《從當代雜技表演藝術探討雜技課程規劃》
陳儒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2005/指導教授: 蔡麗華, 江映碧
《台灣地區雜技培訓課程之初探
「特技」在臺灣之探討 : 從家班特技到劇校特技》
程育君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指導教授: 曾永義, 蔡欣欣
〈台灣地區雜技培訓課程之初探〉
程育君/1999/收錄於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起迄頁: 262-282
《臺灣地區現存雜技考述》
蔡欣欣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指導教授:曾永義
《臺灣當代馬戲表演的創作研究 : 以兩齣作品為例》
林正宗碩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4/指導教授: 石光生
《太陽馬戲團 : 新表演類型的形成》
鄭叡恕/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2002/指導教授: 王士儀
影音資料
《漫談百戲看雜技》公共電視監製 錄影資料 公共電視監製 製作
《專訪民俗特技大師李棠華》 光耀科技傳播有限公司製作/2009
中國戲曲發展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展館之宮廷原狀:常設陳列。故宮博物院依據史書和檔案,以文物和複製品為中心,按照曾經在此發生的明清歷史,在部分古建築內系統展示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陳列。進行原狀陳列的宮殿有:
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築,位於太和門以北。殿內設有“建極綏猷”匾、雕龍髹金大椅(龍椅)、雕龍髹金屏風、蟠龍金柱。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以北。殿內設有“允執厥中”匾、兩乘肩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以北。殿內設有“皇建有極”匾。
內廷後三宮區:
乾清宮:內廷中心建築,位於乾清門以北。殿內設有“正大光明”匾,是秘密建儲的用具。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以北。殿內設有“無為”匾、存放清二十五寶的寶盝、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銅壺滴漏、大自鳴鐘。
坤甯宮:位於交泰殿以北。殿內設有薩滿教祭神場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
內廷養心殿區:
養心殿是清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位於內廷西六宮區以南、後三宮區以西。殿內設“中正仁和”匾,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處,西暖閣西側小室是著名的三希堂。
三希堂
內廷西六宮區: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與長春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院內廊壁有晚清《紅樓夢》壁畫。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與儲秀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慈禧曾在此長期居住,殿內裝修考究。後殿麗景軒設“溥儀生活展”,依據《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報告》復原了溥儀用餐的情景,展示末代皇帝中西合璧的生活。
甯壽宮九龍壁
皇極殿:紫禁城東北部甯壽宮區的中心建築,位於甯壽宮區內,僅在: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各開放5天(從政府公佈休假日期的前一天開始開放);十一黃金周從9月29日至10月8日開放;暑假期間從7月1日至8月26日開放。參觀皇極殿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甯壽宮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甯壽宮區南側的錫慶門外。
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武英殿區,位於太和門廣場以西。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豐富的中國古代書畫。其中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分九期展示從晉唐到明清的古代書畫發展史,每年春夏秋三季展出其中兩到三期,每期包含近70件紙絹類書畫精品,每逢冬季休展,具體展期時間和展品目錄參見故宮博物院網站展覽目錄。展覽配套書籍為《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李湜等編,《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第1版。其中第1編出過2008年4月和2009年6月兩個版本,內容完全相同,前者開本稍大,後者封面書名比前者多“第1編”字樣,此外後者與第2編至第9編的裝幀風格相同)
陶瓷館:-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文華殿區,位於太和門廣場以東。故宮博物院堪稱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其中收藏陶瓷類文物約35萬件。正殿文華殿和主敬殿為第一展室,兩個配殿本仁殿和集義殿為第二、第三展室。400餘件陶瓷精品既體現出從陶器到瓷器的縱向演變,也反映出官窯與民窯的齊頭發展,涵蓋品系之全面,世界罕見。著名的各種釉彩大瓶即在此展出。
玉器館:-常設展館。在明、清兩代宮廷遺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相當數量的玉器,其中乾隆朝收藏、使用和製造的作品超過一萬件。設在內廷東六宮區鐘粹宮,展示歷代玉器精品,陳列主題為《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玉器精品展》,至2013年8月1日閉展換陳,著名的“桐蔭仕女”玉雕即陳列於此。
金銀器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陽宮,展出清宮金銀器精品,陳列主題為《金昭銀輝——清代皇家金銀器特展》,著名的金髮塔、螭紋提梁壺即陳列於此。
青銅器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承乾宮和永和宮,故宮博物院現藏曆代銅器一萬五千餘件,其中僅先秦有銘文的青銅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目前正在閉館改陳,即將推出新的青銅器陳列。新陳列將分為四大主題:青銅器與禮制、青銅器與軍事、青銅器與音樂、青銅器與生產生活。青銅器定名及銘文,都有詳細的注音和淺白易懂的解釋。展覽還將設置“臺北故宮及海外藏中國青銅器”專題,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觀眾對中國古代青銅器在世界博物館中以及世界美術史上所占的地位,有一個“一斑窺豹”的瞭解。
捐獻館:-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仁宮。故宮博物院自1939年接受第一批私人捐獻文物至今,共接受私人捐獻文物七百多人次,總計三萬餘件,其中不乏國家珍貴文物,故特辟展館分類別、分批次展示,並鐫刻捐獻人姓名於展廳中,以示尊重和感謝。
延禧宮設在內廷東六宮區延禧宮的東、西配樓,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中心和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在這裡不定期舉辦學術性較強的書畫和陶瓷特展。
鐘錶館:-常設展館。設在奉先殿區,位於內廷東六宮區以南、甯壽宮區以西,陳列英國、法國、瑞士以及清朝造辦處、蘇州和廣州製造的清代鐘錶,著名的清銅鍍金寫字人鐘即在此展示。館內迴圈播放有關清宮鐘錶的紀錄片,館內11點和14點有鐘錶演示。參觀鐘錶館需要另外購買鐘錶館(即奉先殿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奉先殿區南側誠肅門外。
甯壽宮區:-
甯壽宮區位于宮城東北部,是乾隆時期修建的太上皇宮殿區,包含九龍壁、皇極殿、乾隆花園、珍妃井等著名景點。珍寶館、石鼓館和戲曲館這三個常設展館位於甯壽宮區內。參觀甯壽宮區景點和展館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甯壽宮區,含石鼓館、戲曲館)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甯壽宮區南側錫慶門外。
珍寶館:設在皇極殿西廡房、部分東廡房、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展示各種材質的明清手工藝品、禮制文物、陳設器物、佛教文物。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並徵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製造,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經年累月,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著名展品有孝端皇后鳳冠、清黃玉佛手花插(以上存皇極殿西廡房和部分東廡房)、清二十五寶、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金嵌珍珠天球儀、金編鐘和碧玉描金龍紋編磬(以上存養性殿)、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以上存樂壽堂)、清金累絲嵌松石壇城、金胎掐絲琺瑯鑲寶石高足蓋碗(以上存頤和軒)等。
石鼓館:設在皇極殿東廡房。展示十件戰國石鼓,所刻石鼓文為中國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
戲曲館:設在閱是樓內。滿族定鼎中原,受漢文化影響,宮中文化生活嬗變。關外“篝火觀舞”、“飲酒摔跤”的粗獷娛樂形式,被更有觀賞價值的戲曲替代,並成為宮中娛樂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內容。展示故宮現存大量戲曲文物,從演戲機構、戲裝砌末、劇本、戲臺、帝后賞戲景觀等方面加以陳列,並遴選當年入宮名伶唱片復原播放,使觀眾從視覺和聽覺上全面感受清代宮廷戲曲活動。
其他展覽:-
天府永藏展:設在保和殿西廡房及西北崇樓,位於外朝前三殿區西側,展示歷代皇家收藏傳統與清宮收藏類別。著名展品有朱碧山造銀槎杯、“一統車書”玉玩套裝匣、清紫檀雕山水八屜蘭亭八柱插屏、張成造剔紅梔子花圓盤(複製品)、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複製品)、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鈞窯海棠式花盆、碧玉光素大盤、五彩鏤空雲鳳紋瓶、清楠木康熙算術桌、清康熙禦制銀鍍金簡平地平合璧儀等。展品明細詳見天府永藏展網站。
龍鳳呈祥——清帝大婚慶典展:設在乾清宮東廡房,介紹浩繁的清代大婚程式,展示皇家尊貴至極的奢華,彰顯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
清宮鹵簿儀仗展:設在太和門西廡房,位於太和門廣場西側,展示清宮鹵簿和儀仗用具。
清代軍機處史料展:設在乾清門廣場西北隅值房,展示清代軍機處相關史實,以圖片為主。

中國戲曲發展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5): 1、古韻情長寄紹興; 2、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石佛; 3、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雲骨; 4、紹興魯鎮:業餘特型演員; 5、紹興嵊州:越劇之鄉; 6、紹興安昌古鎮: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越劇之鄉即浙江嵊州,中國越劇的誕生地,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該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於此;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1990年建成全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越劇博物館;修復了越劇發展史上的標誌性建築,如城隍廟、東王村香火堂前、施家嶴古戲臺、四季春科班舊址及一批老藝術家、老藝人舊居等。嵊州歷史悠久,文化昌明。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建縣稱“剡”,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嵊州文化源遠流長,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是全國著名的“越劇之鄉”,越劇誕生於嵊州,發展至今歷經百年,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于此,謝靈運、李白、杜甫、陸游等著名詩人曾入剡攬勝,留下諸如“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等許多詠剡名句;新近發掘的具有萬年曆史的小黃山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嵊州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浙江嵊州,是中國越劇的誕生地,夢裡江南越韻清,淺斟低唱醉中游。越劇自誕生以來,就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她的溫婉美麗已深入人心。越劇誕生於嵊州,是嵊州的青山綠水滋養了她的柔和婉轉,讓她的音韻有如風弄秋葉。
今天,越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又被省文化廳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叢書中的重要項目。這對於越劇藝術資源的保護、傳承、發展和繁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越劇從田頭地角走來越劇,這種來源於農村田頭的草根藝術,由生活在嵊州民間的多才多藝的農民所創造。大約在1851年前後,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開始用田頭歌唱、山歌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去“沿門唱書”,這便是越劇的前身。1906年3月27日(農曆三月初三),嵊州唱書藝人高炳火、李世泉等人相聚在甘霖鎮東王村,經過精心準備,首次在用四隻稻桶和門板組成的舞臺上成功演出大戲《雙金花》。當婉轉柔美的曲調、悠揚深沉的唱腔嫋嫋流淌時,掌聲和喝彩幾乎響徹了整個山村。高炳火他們不會想到,正是這看似即興而發,冥冥之中又充滿淵藪的演出,中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在浙東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裡橫空出世,一襲翔舞百年的美麗,在江南晚春的天空下拉開帷幕。 這次有準備、有本子、有角色的正式演出,標誌著越劇的正式誕生。之後,越劇歷經了小歌班、紹興文戲、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從鄉村一路唱進大都市,走紅於上海,流行於全國,成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越劇故鄉出人出戲出精品越劇百年,嵊州市人才輩出。

中國戲曲發展史 在 京劇=俗文化?只有老人才聽?| 戲曲歷史科普,惡性海派(下) 的推薦與評價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2QcRHlq 大家好我是倉倉,是一名國戲戲曲史論方向碩士,為大家科普 中國戲曲 知識。 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們歡迎【點 ... ... <看更多>
中國戲曲發展史 在 蔡欣欣老師的《中國戲曲發展史》 - 政治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蔡欣欣老師的《中國戲曲發展史》. 政治大學. 2018年9月20日05:04. 想問問修過這門的同學或上過菜欣欣老師的課的人~~這個老師人好不好啊?第一堂課去老師不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