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28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1)
說起西湖,名聲赫赫然,但全中國以「西湖」命名的大小湖泊,總共加起來有36個之多,首選最有名的必是杭州西湖,對於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它並非最大,也非最深,亦不算最奇特,繞湖一圈也才15公里,大概跟綠島環島一周長度相當。但在中國人心中,可說是最具靈氣的一座。
西湖之好亦在大小,若湖像海無邊無際,難免給人畏懼之感,若像澤塘,又有虛張聲勢之嫌;或是乘船至小瀛洲這個湖心小島,一邊是遠山含笑,另一側又變為城市高樓天際線,人為與自然的風景全在轉眼間給包攬了。西湖之妙在於它的文化縱深,不論是如白蛇傳的傳奇故事,或是與西湖有關的蘇東坡、白居易、岳飛等歷史典故,若知曉一二,配著景點反覆咀嚼,都添風景韻味。
它得到許多騷人墨客的歌詠,每一首詩,每一闕詞都彷彿都是西湖之美的最佳認證。宋代詩人蘇東坡有詩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道盡西湖清新脫俗的美感;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亦有詩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字句中也透露出對西湖的繾綣愛戀。
它也是充滿想像的民間故事發生地。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的死生契闊,法老和尚的無情殘忍,深植每一個人的心中。傳說的開始與結束,場景都是在西湖,而且不只是充滿想像的故事而已,因為圍繞西湖旁的雷峰塔,白娘子和許仙邂逅的斷橋,很容易就在西湖旁得到印證,讓人在虛幻故事與真實世界中分不清界線,一如西湖給人的美感。
它也是古都杭州的生命命脈,不僅調節城市氣候,更是穩定的水源,在早期提供了水利之興。而蘇東坡和白居易在此任官之時,更修築了以其姓氏命名的蘇堤和白堤,更添欣賞西湖移步換景的樂趣。如今更是重要的觀光資源,每逢假日,總是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一睹風采,沿著湖岸探訪景點。
每當公佈中國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名單中,杭州總是名列前茅,佳評其實絕大部分功勞應該歸功西湖。每座美麗城市都少不了水的意象,水與生俱來流動與滑順的特性,往往使得剛硬繁忙的城市線條柔和不少,來杭州只為了西湖的大有人在。湖就在城市的精華處,城市發展也因湖增添靈氣。厭煩五光十色的的現代文明,只消一下子便能轉移身處之地,或坐船搖櫓面對萬頃碧波,眼前只有三面環山的湖水景色,與滿池蓮荷清香撲鼻,飄盪在湖中,一切塵囂都消失無蹤;甚至在山林行走,探訪龍井茶的故鄉,喝上一口好茶,似乎煩惱也在蟬鳴清香中蒸騰而去了。
南宋立都於此就已有十景之選。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雙峰插雲、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聞鶯這十個景點,光景點名稱似乎就是一句小詩,頗符合唐代詩人王維所說「詩中有畫」的意境,讓人憑添想像空間。伴著朝代更迭,有些地方雖隨時間滄海桑田,但抓住西湖的美、好、妙,玩出西湖的興,依依不捨歸去。
「中國朝代長度」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問卦] 中國朝代改朝換代平均都300年?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喺中國成立以前,各個朝代之中,有一啲朝代由於相似性或者 ...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問卦] 中國朝代改朝換代平均都300年?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問卦] 中國朝代改朝換代平均都300年? - 八卦|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中國朝代口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中國朝代口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中國朝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中國朝代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朝代長度 在 [問卦] 中國朝代問題-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中國朝代長度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心結玉石 顏艾琳
君子如玉,佳人愛玉,凡是性情溫文、謙謙有禮、天真敦厚的人,都會喜歡玉。早就聽聞范我存老師跟鍾玲教授,在香港時收了許多古玉,且回到台灣定居或到大陸時,也常往玉市或聚集地尋寶。幾次與范老師或鍾教授見面,喜歡老物件跟玉石的我,總會以識出她們身上配戴玉飾的朝代、圖騰為樂。那時並不知范老師所戴之物是自己編結設計的,但看了就覺得舒服。直到2017年11月20日去高雄余家探望他們,赫然看見一本玉飾編結的彩色打樣,拿起封面一看,作者是范我存,這才驚喜地知道,范老師將藏玉跟配件小物,透過多年編結的學習與自我美學的設計,完成了六十多件的編結玉飾作品,並在好友的催生下,不僅要出版這本玉石尚,還會舉辦展覽呢。
由於我也曾陷入玉石跟編結的泥沼,後來因為進入職場工作,沒空閒翫,可仍留著一些玉石、半寶石等配件,平時有空還是會走進玉市、展覽、博物館去淘寶跟看展品當作放鬆、提升相關知識。多年來入手的玉石配件,常常是放進櫃子裡,朋友有節慶生日,便拿出來編結設計作為慶賀之禮。因此看到范老師的作品,立即猜想,她應該有專屬的工作空間。范老師帶我去欣賞藏品跟編結的工作環境,那真是令人讚嘆的空間呀。一個大型的玻璃櫃、一小具掛在牆壁上的多寶格、大桌子上多放著許許多多手藝人的工具:分類放好的珠子、配件、編結台、繩卷、鑷子、點火器等等,規模具足,像我這種小手創玩咖,只能驚嘆,「專業,非常專業呀。」
書到手之後,細細翻看內容,發現范老師的編結玉飾有幾個特點:
一、結平實且多為基礎結,但樣式變化運用靈活;搭配玉石本身的特色之後,常有大膽
創新。如P28的紅山玉管的組合與配色,三管橫列、片狀玉為垂墜,整體組成為三角形加一大水滴。一般玉管不會如此組為主體,通常是大型玉件的串繩配飾,或單管以繩貫之作成飾物。所以看到這件紅山組管的編結呈現,感到范老師能跳脫一般人對管狀玉件的設計,玩出大膽又深具個性的編結。若是對坊間中國結玉飾已感美學麻痺,這件作品保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二、配色簡單,凸顯玉件的氣質與色澤。P19、P21、P22、P31結繩與主玉件、珠飾的配
色優雅、大方。
三、繁複的美結搭配簡單的玉件或是多寶串,烘托而不搶戲。P43、P49、P53、P57、P67、
P69、P127等。
P62這件被范老師稱為超現實造型的戰國時期青玉帶鈎,以精緻的方形中空盤結綴
咖啡色珠結,力求凸顯此件刀工、玉澤變化,整體精簡大器,也顯示了范老師的美
學涵養。
P75將結填於工字珮上下兩端,使其飽滿充實的視覺美感,是精彩的構思。
P81漢字吉、羊的編結足見范老師的功力,這是很花眼力跟精神的繁複結構,意求
編結的美感。而通常大型的精緻編結用的繩材多、色塊大,玉件墜子容易變成配角。
但范老師卻在項鍊的中上段大膽配色,左右搭一橘色管狀線珠、兩個深淺綠色玉管
相襯長度,在不對襯中找到美麗的平衡,也是我非常讚賞的作品。
四、組合的美感;混搭其實最考驗個人對器物的美感,要搭色美?還是器物的形意相容而生神呼應?P28、P35、P49、P57、P65、P87、P89採多寶串、編結串接方式呈現了范老師的大膽實驗。
這本玉石尚不僅是編結作品的欣賞,也是范我存老師一生對玉石研究跟收藏的紙面展覽,誠如於光中老師的序詩:「千年有多少高士,佳人 \ 一手接一手傳來這緣分 \ 問你是否還一一記得 \ 你卻什麼都不說,只顧 \ 依偎在現世主人的 \ 臂腕,為她靜靜地守身。」這本書,乘載了玉石的身世、編結的美學,足以讓喜愛玉石的人愛不釋手。2017.12.13 起稿 2018.1.5定稿
中國朝代長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公元前 214年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徵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裡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是在佈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長城的構成
長城的城牆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一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
長城的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
烽火台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種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十分迅速了。
關於烽火台的佈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佈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台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台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台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許多人以為修築長城是秦始皇開頭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的工程即已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諸侯國都於險要據點興建單個的防禦城堡及用於傳遞軍情的烽火台等設施,隨後逐漸在邊境上修築城牆,把這些城堡等設施聯接起來,形成一套有機整體,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楚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最早開始這項工作,為防韓、魏而築起「方城」,以後各國紛紛效仿。如齊國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區築起齊長城;魏國為防秦國,沿洛水河城築起魏長城; 趙國為防齊、魏之敵,在漳水一帶築成趙長城。這些都被稱為戰國長城。
除此之外,有的諸侯國,燕、趙、魏國,為抵禦北面游牧民族(如東胡、匈奴)南下侵擾,在北方修築長城。隨著六國的相繼覆滅,這些長城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發揮著防止匈奴侵擾的重要作用。
秦國最早的一條長城,修建於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塹洛」,沿洛河修築,以防魏國之敵。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國又築洛河中游的長城,「築上郡塞」,這是防禦趙國的。秦昭襄王時,又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這段長城由東向北,起自臨洮,至今陝西安塞縣境時分為兩支:一支止於秦國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則到達於內蒙古托克託縣十二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從事國內的各項改革,但北方匈奴貴族集團覬覦中原財富,經常南下侵擾,匈奴貴族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黃河河套地區大片的土地奪了過去,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同時對秦國的首都咸陽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在群眾中就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的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匈奴貴族的進犯雖然被趕走,但它的實力並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這就需要時刻防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於是秦始皇決定修築起一條新的長城。
秦王朝從民間徵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括率士卒來修築長城。這條長城以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的原為防禦匈奴而修築的舊長城為基礎,修葺、增補,同時又建造不少新的城牆,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於秦王朝的北方。這條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廣闊的黃河流域,依峻峭的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長約5000餘公里,前後共用9年時間,終於修築起這抵禦外敵的屏障。
2000多年來,總共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修築長城,而且許多朝代修築的長城無論從長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規模上都可與秦朝長城匹比甚至超過秦長城。明朝統治者對長城的修築最為重視。這與當時北方蒙古各部經常縱兵騷擾中原地區有關係。明朝大規模修長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後,明長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東北部的山海關,經過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它隨著山脈的曲折盤旋,綿延6300公里,形成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氣勢雄偉的城牆。這一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朝代長度 在 喺中國成立以前,各個朝代之中,有一啲朝代由於相似性或者 ... 的推薦與評價
喺中國成立以前,各個朝代之中,有一啲朝代由於相似性或者歷史上嘅連續 ... 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 ... ... <看更多>
中國朝代長度 在 [問卦] 中國朝代改朝換代平均都300年? - PTT八卦政治 的推薦與評價
除了元朝短命90年外其他的朝代幾乎都平均三百年替換一次有沒有歷史系的可以解惑一下這個長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70年大概還有230年嘻嘻-- ... ... <看更多>
中國朝代長度 在 [問卦] 中國朝代改朝換代平均都300年?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