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 為什麼龍蝦的背是彎的? #時事看繪本
連續幾天的時事看繪本,今天來點輕鬆的好了。其實已經寫好很久了,但時事瞬息萬變(欸)所以拖到現在。前陣子發了一篇座頭鯨打虎鯨的的P圖,莫名引來了超過一年份的流量。這篇座頭鯨又出場了!!!
#小木偶奇遇真人版美國漁夫被鯨魚生吞再吐出
美國一名專捕龍蝦的漁夫說,他被吞進一隻座頭鯨的嘴裡,幸而生還,才得以講述他的驚悚經歷。56歲的派卡德(Michael Packard)歷劫歸來後在臉書上寫道:「我在牠閉著的嘴裡待了約30到40秒,然後牠浮出水面,把我吐了出來。」「一隻座頭鯨試圖吃掉我,我嚴重淤血,但沒有骨折。」(中央社報導)
查一下這個新聞,很多報導用小木偶來比喻,有的用聖經故事「約拿和大魚」,都是人(人偶)被大魚吞下肚子的故事。不過說到 #龍蝦和鯨魚,讓我想到的一個日本民間故事《龍蝦的背為什麼是彎的》
.
┄┅┄┅┄┅┄┅┄┅┄┅┄┅┄┅┄┅┄°
很久很久以前,每個人和動物一生一定要到伊勢參拜一次。
.
有一隻巨蛇,他自認為他是這世界上最巨大的動物。有一天,他決定去伊勢參拜,但爬了好久好久還是沒到,豔陽高照,他決定找個陰涼的地方避暑。正好,眼前就有一塊涼爽的陰影,他便趕緊爬過去休息。休息之後,他又繼續往前爬。突然,颳起了一陣狂風,巨蛇被這陣狂風吹跑了。
.
原來這股風是一隻大雕在拍翅膀。大雕說:「抱歉嚇到你了,畢竟這世上可沒跟我一樣大的動物了。我要是真的拍動翅膀,下面可是會起暴風的。別擔心,我不會欺負弱小。我要去伊勢參拜了,小傢伙,抓好了,免得被我吹走了。」
.
大雕拍動巨大的翅膀,果真颳起了暴風。拍了三下翅膀,他已經飛到了海上。但離伊勢還是很遠很遠,夕陽西下,大雕也感到疲憊了。
.
「得找個地方休息」大雕環顧四周,看到前方有個棒狀物從海中突起。「這剛剛好。」於是,大雕就停在上面,休息了一晚。接著隔天他又繼續飛,但還是沒到伊勢。他想找個地方休息了,剛好前方海上又有一根和他昨天晚上休息的棒子一模一樣的棒子。大雕停在棒子上,在上面散起步來。
.
突然,「是誰啊!敢在我的鬍鬚上走來走去,搞得我好癢,快給我下來!」隨著這聲音,棒子划開了海面升了起來。
.
「哇!!!」連著棒子被舉起的大雕往下一看,嚇了一跳,原來他停的棒子是一隻巨無霸龍蝦的鬍鬚。他飛了一整天,只是從這根鬍鬚飛到另一根鬍鬚而已。「海裡居然有這樣的龐然大物!」龍蝦癢得不得了,打了一個噴嚏,大雕被噴到了遠方。
.
這次換龍蝦要去伊勢參拜了。但即使是巨無霸龍蝦,伊勢對他來說還是非常遙遠。到了晚上,疲憊的龍蝦在一座大山中,找到一個適合的洞穴,便潛入山洞裡睡著了。隔天早上,龍蝦睡醒之後,準備出發前往伊勢,正要爬出洞口時,突然山洞裡噴出強勁的水柱,龍蝦被吹到半空中。原來龍蝦休息的山洞居然是鯨魚的噴氣孔。
.
被鯨魚吹走的龍蝦,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掉在了岩石上,因而摔傷了背,從此龍蝦的背就是彎的了。
.┄┅┄┅┄┅┄┅┄┅┄┅┄┅┄┅┄┅┄°
這個故事在漢聲中國童話裡也有,叫做「究竟誰最大」。其他一些相關圖片放留言囉
看圖文網製版:https://pse.is/3jbhn3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漢聲中國童話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漢聲中國童話線上聽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漢聲中國童話線上聽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編手記:台灣本土的『除夕』故事,你聽過嗎?】
今天就是除夕了,總算要揮別過去一年,迎向新年❤️
不過關於過年的由來,你知道多少?好像小時候聽過的新年傳說,大部分都是「年獸的故事」,但其實,真正來自於台灣本土的新年傳說是「燈猴的故事」。
今天 J 編來跟大家說一個台灣本土的過年「#沉地傳說」。
#你知道的新年故事
#是燈猴還是年獸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先民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於是會在歲末冬至時將湯圓黏在門窗及各式器物上,甚至也會黏在牛角上,以表達對萬物以及牛隻辛勞的感謝,稱之為「餉耗」。
而每晚舉著蠟燭、形狀像是猴子的「燈猴」卻被獨漏了,憤怒的燈猴便決定上奏玉皇上帝,說台灣人民將湯圓四處黏貼、不惜五穀;玉皇聽了以後甚為震怒,下令要在「二九暝」將台灣島沉入海底(或說地震、洪水)。
眾神聽了以後紛紛勸阻玉帝,但卻都沒有效;於是在尾牙時,土地公(或說灶君)一邊告訴人民玉帝下旨沉沒島嶼的消息,一邊請觀世音菩薩向玉帝求情。
先民們得知災難即將來臨,不忍眾神被連累,於是在二十四日焚香將眾神送回天庭;而天神們不忍百姓在送神後沒有神明的護佑,在隔天就派遣了天兵天將下凡守護台灣百姓。這就是「二四送神,二五神下降」的由來。
到了二九暝這天,所有家人們都齊聚一堂,在焚香告別祖先後一起享用最後一頓晚餐,並且由長輩分送晚輩手尾錢,準備一起等待末日的來臨。這就是「團圓飯」、「壓歲錢」以及「守歲」的由來了。
結果午夜以後百姓們平安無事,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及眾神向玉帝求情成功,收回成命。
初一早上百姓們出門向鄰人互道恭喜,也到廟宇答謝神恩;初二也是一早就起床回到娘家探視娘家親人;初三稍事歇息後,初四就將眾神迎接回凡間。這些後來演變成人們熟知的過年習俗。
毀滅帶來重生,但生活在這塊島嶼上的我們擁有最堅韌的意志。
燈猴的在地民間故事在戰後被年獸取代,幾近失傳,也能夠在這幾年慢慢被大家找回來。不平靜的庚子年即將過去了,期待新的一年能夠「牛轉乾坤」,一掃新冠疫情為世界帶來的陰霾,轉向重生。
故事來源參考:
漢聲《中國童話:一月的故事》
李獻章《臺灣民間文學集》
溫宗翰《毀滅與重生:論臺灣過年傳說與習俗中的時空神聖性》
#J編
__
成為黨員》http://goo.gl/GHAHVu
成為志工》https://bit.ly/3nKuG8z
線上捐款》https://bit.ly/2L3uC4S
#捐款給綠黨可以抵稅喔!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話】 牛郎與織女,七夕的傳說。
文章長貼這裡可能沒人看,但貼部落格觸及率又低,但還是推薦看部落格圖多版本喔!!
今天我的節日繪本系列症頭又發作了,每次逢年過節就要發作一次,症狀大概就是哀嘆為什麼都沒有好的原創節日繪本,每次都要看鄰國的(中日韓)。日本韓國隔了一個語言不說,就算是中國,跟台灣也不見得相同,這一兩年台灣引進中國的節日繪本或立體書,超級熱賣,但那個場景習俗跟台灣就是不一樣阿!!(握拳)然後就開始幻想如果是我做這些節日繪本就要怎樣怎樣,其實真的不容易。
過年,大家熟知的是年獸,但有民俗學者主張台灣本土過年的傳說是燈猴,這兩個故事我都聽過,所以還好。端午節的由來專家學者的主張也各執一詞,讓我很困擾。(果真杞人憂天)結果今天看到有人轉貼七夕的由來,讓我大吃一驚,原來七夕的由來也有好幾種版本!!
文章內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mmeizi/posts/3255987551150159
------------------------------------
1.牛郎織女的歷史
「織女」一詞最早出現於大戴禮記,牽牛則最早出現於詩經小雅。牛郎織女開始有婚姻關係最早見於秦朝文獻。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與南北朝的文獻中,牛郎織女都是明媒正娶的婚姻關係: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南北朝時代任昉《述異記》「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
.
2.仙女羽衣的歷史
而男子竊取仙女羽衣之後與仙女婚配,最早是在印度史詩中。仙女羽衣的仙女原型為鳥,因此這類故事又被稱為「天鵝處女」,全世界各有一千兩百多種不同版本。中國較具代表性的故事就是「搜神記-毛衣女」。
但最廣為人知的則是日本故事:
日本天女下凡遊玩,洗澡時被平民偷走了羽衣。平民不還還要天女嫁給他。天女無奈答應,還生了孩子。有天平民喝醉後,天女問出羽衣下落,找到羽衣後就頭也不回地回到天上了。
所以人家沒有什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逮到機會就趕快逃了好嗎?
.
.
3.兩者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
牛郎織女與仙女羽衣故事明顯被混在一起是在清末民初的京劇「天河配」裡。也就是那個在牛的幫忙之下偷到織女羽衣的故事。可能是因為有戲曲的加持,所以這個版本廣為人知,並在1950年後漸趨完整。
漢聲出版社於1981年出版漢聲中國童話,並且收錄了近幾十年內最流行但也最白爛的版本。
.
.
(A)有些人會聽過這個版本:
在天上工作的牛郎織女經天帝婚配後,整天談戀愛工作都不做了。天帝大怒讓他們分開,每年只能見一次,每年七夕當天,喜鵲會搭橋讓他們在橋上相會。
(B)有些人會聽過漢聲版本,也就是天河配:
凡人牛郎在牛的慫恿下偷了下凡織女羽衣,逼織女嫁給他,然後織女愛上強迫她留下的牛郎。天庭知道此事後,派人接回織女,織女回到天上後思念著牛郎,牛郎跟天庭說孩子需要媽媽。因此天庭讓牛郎織女每年見一次面。
如果你的祖先在明清時期就來到台灣,且你爸媽又沒買漢聲的《漢聲中國童話》給你,那你熟悉的會是A版本,如果你的祖先是二戰之後才從中國來到臺灣,或你爸媽有買漢聲給你,那你知道的會是B版本。
------------------------------------------
我趕緊拿出早上拍照的日文版《たなばた》,這本初版為1963年,繪者初山滋,畫風非常獨特優美,排版也很酷,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那種。我對照了華一出版社中國孩子的故事《牛郎織女》,中文版只多了前面一個種豆子的小插曲,其他一模一樣。日文版的作者君島久子是鼎鼎大名的中國文学者・民族學者,日本的中國兒童文學學會代表,總之在日本有名的經典的中國民間故事童書繪本幾乎都出自於君島久子之手,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日本小孩比我們都還熟中國童話。
日本的七夕是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結合了日本原有的棚機津女傳說而成。棚機津女傳說的大意是被選中的女性會在7月6日到水邊的織布小屋,一邊織布一邊等神的降臨。織成的衣服是給神明穿的,那天晚上女生就會成為神明的妻子,懷孕,女生也會升格為神。隔天7日傍晚神就會回去,這時在水邊淨身的話,神就會保佑村莊豐收,遠離災禍。
我猜華一版的有豆棚可能是受到棚機津女的影響。這麼說來七夕傳進日本,結合日本的傳說之後又逆輸入回華文世界?我們現在聽到的版本,幾乎都是日本的版本。我拍的另一本是韓國的繪本,當初只是覺得圖滿好看的就買了,當然也是賭氣,別國都有為啥台灣沒有?!我買來也沒認真看過,想說都差不多,但因為看到上面那篇文章,所以我就認真的看了一下,結果作者是法國人?!整個暈倒,看來這本沒啥參考價值,最後還出現日本的習俗,寫許願的「短冊」真的傻爆眼,不過圖畫滿古典美,應該是台灣讀者會喜歡的那種。因為這本毫無參考價值,所以我去查了韓國的七夕傳說,查了幾個都是說七夕源自詩經,也沒有偷羽衣的情節,不過這都是文獻的說明,並非童書中的情節。由此看來,韓國的傳說似乎最原汁原味?!小麥田出版的《給孩子的中國神話故事》中前半段都跟日本的差不多,但最後有提到牛郎織女把喜鵲頭踩禿這件事XD 這段我倒是第一次見到。
以下為韓國民俗大百科中關於牛郎織女(견우직녀)的介紹
牽牛和織女一年相會一次的七夕來歷的故事。每年七夕日,有兩顆隔著銀河的星星的位置變得格外地近,由此產生了牽牛織女故事。中國後漢時期建造的孝堂山石室裡的畫像石上,有畫有牽牛星和織女星的三足烏圖,從中可以推測,此故事起源於前漢以前。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天文觀測發現銀河,《詩經•小雅•大東》則記載有可以推斷故事淵源的詩句。到後漢(25年~220年)末期,兩顆星星分別被擬人化為牽牛星和織女星並創造成故事,到了六朝(265年~589年)時期發展為「織女越過銀河與牽牛相會」的傳說,而這一故事的比較完整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荊楚歲時記》。在韓國,江西郡德興裡的高句麗古墓壁畫(408年)上發現織女和牽牛帶著一條狗的畫。
織女是天帝的孫女,擅長織布,勤勞能幹。天帝對孫女倍愛有加,令其與銀河對面名叫河鼓的牧童牽牛結婚。婚後兩人陷入新婚的快樂,變得無比懶惰,天帝大怒,讓兩人重新隔著銀河分開生活,並且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見一次面。然而,由於銀河橫在中間,七夕當天兩人也無法相見。烏鵲們可憐兩個人不能見面,便飛到天河,用頭部搭建了一座橋。據說過了七夕烏鵲們的頭頂禿掉是因為搭烏鵲橋。另外,這一天下的雨叫做七夕雨,據傳是牽牛織女喜極而泣流下的眼淚,而第二天早上下的雨是離別時悲傷流下的眼淚。
https://childrenbookmap.blogspot.com/2020/08/double-seventh-day.html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作者介紹: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南投縣信義鄉人,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曾任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學術研究包括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出版有【台灣原住民傳說】《布農族神話與傳說》(晨星文化)等十冊、《眾裡尋她:南投縣鄒族口傳文學與歷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灣書房)、《圖解台灣十二生肖誌》(晨星)等。2015年獲南投玉山文學貢獻獎。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上學去」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莊世瑩、 許育榮
內容簡介: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
長期於小大繪本館擔任志工及講師。曾擔任聯合報年度童書、信誼幼兒文學獎、OPENBOOK閱讀誌年度童書等各獎項評審。
從小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寫故事,現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上山下海四處和小朋友說故事,也和大朋友分享賞析繪本的樂趣,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小石獅的大發現》,曾兩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作者簡介:許育榮
生於新北市,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目前從事插畫設計與繪本的創作。
出版繪本《幸好我是小灰狼》、《界線》、《為了特別的你》等書。
2018年出版《看見龍山寺》獲誠品選書。
曾獲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補助、桃源美展創作獎、福報文學獎、BenQ真善美數位創作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入選。
喜歡在淡水河畔走路閒晃,也熱愛旅行、閱讀及電影。
對於老舊的事物有著深深的迷戀,總喜歡從他們的身上,去感受時間的流動。
期待能將生活中每個小小的體悟轉化為養分,供給自己,持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讀者分享。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花開少女華麗島」小說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楊双子
本書特色:
那是相依相偎、彼此凝視著的,少女們心中的風景……
《花開時節》番外篇合集,孿生姊妹作繼續開花!
這本短篇小說集《花開少女華麗島》,正是長篇小說《花開時節》的番外篇合集,是如同雙胞胎般的姊妹作。兩部作品同時創作,互相補完,皆可定位為「台灣歷史百合小說」(「百合」,泛指包含友情、愛情、親情在內的,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情誼),也同樣都是對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的致敬。最新推出的短篇小說集《花開少女華麗島》和前作姿態相仿,步伐稍異。輯一「華麗島」,分別互文楊千鶴、翁鬧、真杉靜枝的代表作;輯二「花物語」,即仿照日本少女小說家始祖吉屋信子的《花物語》皆以花名為題;輯三「少女夢」,列中國、日本、台灣民間著名女性人物為篇名,直指文化血脈的匯流。
書中十篇短篇小說延續《花開時節》,以「百合」為主題創作,描繪異性戀女性之間的同性情誼與慾望流動。如果說《花開時節》是一座花團錦簇的花園,那麼《花開少女華麗島》就是分別近距離特寫了園中姿態、花色、香氣各異的不同花朵。《花開時節》中的主要或次要角色都彷彿在此重生和被重新認識,比如輯一首篇〈花開時節〉中由少女初子的旁觀視角欣羨窺看著雪子和早季子這一對麗人,〈木棉〉中順應家族安排婚配的長姐春子回憶著學生時期的親密同窗明霞,〈金木犀銀木犀〉寫下了《花開時節》中與主角友好、卻未多著墨的兩位女校死黨弓子和靜枝後來的際遇,長篇中感覺神祕嬌嬈的細姨秋霜倌,在〈竹花〉中帶著讀者回到她的童年,竟然是個喜歡釣魚的孩子。就連終生未婚的阿蘭姑,也都有一段差點與好姊妹私奔成功的少女往事。
一如前作,楊双子針對故事背景的一九一○年代中期至一九四○中期,做了許多認真的歷史考據,透過她乾淨細膩的文筆,描繪曾經真實存在、日本帝國於台灣所展現的繁華流金樣貌,從當時的食物、植物到少女們的髮型等都被栩栩如生地重現。牢牢抓住時代感的這些迷人故事,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的少女們面對社會現實的時候,如何抗拒、迴避、挫敗,又如何在幻滅之際,撿拾昔日幻夢的碎片。楊双子篤信台灣系譜曾經存在「少女小說」這個文類,這兩本小說企圖跨界接續台灣「少女小說」血脈,重現少女的台灣,少女的華麗島。
作者簡介:楊双子
本名楊若慈,1984年生,台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
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創作者,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教育部碩論獎助,以及文學獎若干。出版品包括學術專書、大眾小說、動漫畫同人誌。
現階段全心投入創作台灣日治時期歷史小說。
blog:楊双子_百合,愛有力
maopintwins.blogspot.tw/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漢聲中國童話線上聽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共375个中国传统童话故事,让宝宝成为一个被故事泡着长大的孩子。 汉声杂志社深入民间,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文化中,以童趣为标准,发掘、精选出这些 ... ... <看更多>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漢聲中國童話線上聽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共375个中国传统童话故事,让宝宝成为一个被故事泡着长大的孩子。 汉声杂志社深入民间,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文化中,以童趣为标准,发掘、精选出这些 ... ... <看更多>
中國民間故事漢聲 在 #漢聲中國童話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套書用一天一則的方式,總共361則,將中國民間故事囊括其中,我自己對中國傳說的印象幾乎都來自於此… See more. 漢聲中國童話,一天一則故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