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戰爭
控制氣候可以改善農業畜牧業,減少天災,可是,要控制氣候造福人類難比登天。反過來,要破壞氣候殘害人類就易如反掌。全球氣候牽一髮而動全身。
六七十年代,我還是求學時期,香港每年都有颱風,嚴重風災經常出現。可是,近年,香港的颱風越來越少,越來越弱。那是因為從前吹向香港的颱風轉為吹向日本。影響颱風向西北移動的主要因素是高氣壓區擋著颱風的北行路線。簡單地說,高氣壓區在台灣附近,菲律賓附近太平洋上出現的颱風移動方向以台灣為限,於是吹向包括香港的華南沿岸。要是高氣壓區在日本附近,颱風會吹向台灣,福建至上海的華東地區。颱風走偏西北路線令它移動減慢,在太平洋增強,帶著更多水氣吹向華東沿岸。這些水氣進入內陸後沿著地形向山上走,溫度因為高度增加而下降形成豪雨。山上暴雨匯集在河流衝向水庫堤壩,將堤壩推倒,或者水庫排洪令下游地區水浸。這樣的情況長期維持的話,中國農業和工業會半癱瘓,經濟崩潰,人口減少。
西北太平洋亞熱帶高氣壓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調節東亞的夏季氣候。異常的WNPSH會令中國出現嚴重水災。中國歷史上的嚴重水災都是異常WNPSH引發。
WNPSH異常的原因是太平洋數年代反覆循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簡單地說,美國西部水溫高的時候,美國西部多雨,溫暖海水沿著赤道由美國西部延伸至印尼。日本海溫度下降。WNPSH可以說正常或者PDO是正數,高氣壓在接近台灣附近,颱風吹向華南沿岸。
美國西部水溫低的時候,美國西部乾旱,寒冷海水沿著赤道由美國西部延伸至印尼。日本海溫度上升形成高氣壓。WNPSH可以說反常或者PDO負數,高氣壓在接近日本附近,颱風吹向中國中部,即是福建至上海,真接打擊長江和黃河流域,沖垮河堤,水淹大城市。
為何美國西部水溫下降產生PDO負數? 這是全球能量和溫度分佈出現重大變化。
2020年中國大水災之前發生甚麼事? 那是2019年12月爆發的武漢病毒疫情,全球空中和陸上交通陷入癱瘓。特別是空中交通。美國加州本來風調雨順,突然高溫乾旱。半年時間的航空和陸上交通少了大半,全球溫度分佈起了變化,特別是美國西部海岸的水溫下降形成PDO負數。2020年的中國水災十分恐怖,差點沖垮了三峽大壩。可是,2021年的水災比2020年更嚴重。因為2020年7月的水災只是空中陸上交通消失大半僅僅半年光景。2021年7月的時候,空中陸上交通消失超過一年半,當然嚴重得多。當然,再加上一些人為操作,例如中美貿易戰令到日本工業加速發展,增加核能發電(2021年,日本有9座核電廠發電),核電廠冷卻用水令到海水溫度上升。當然還有大量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及核潛在日本海域走來走去令水溫上升。其他人為因素不便公開,敬請原諒。
中國農業 歷史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舒喜樂:研究 #紅色革命科學 產物的 #袁隆平,也曾與 #中國體制 有過衝突?】
在袁隆平的訃文中,《紐約時報》緊緊圍繞袁自己回憶錄中的敘述:儘管有政治壓力要求他加入由蘇聯發起、蘇聯反對遺傳科學一場政治運動,但他還是研究了遺傳學;「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國陷入致命的政治內鬥時,他仍然堅持研究」。
他的成就應與美國科學家諾曼·布勞格的成就一起被視為所謂「#綠色革命」的兩個組成部分。但諷刺的是,「綠色革命」這一強調技術治理的方法,曾遭毛澤東和他的追隨者明確拒絕;袁隆平聞名於世的技術,出自於一個帶有 #毛主義科學 關鍵特徵的研究項目。
美國歷史學者、列文森獎獲得者舒喜樂(Sigrid Schmalzer)教授從事中國農業科技藝術型態,來看看她如何從政治史與科技發展史的角度,回顧袁隆平的一生:https://bit.ly/3xxcCTL
#延伸閱讀
缺席的領袖身體:關於「親自」的笑話與災難中的政治奇觀👉https://bit.ly/3k9PZB1
💪在媒體生存環境愈加惡劣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你 #付費支持我們,助力我們產出更多優質深度內容
#端Plus會員計劃: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中國 #意識形態 #科學 #農業科技
中國農業 歷史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核廢水若入海 陸專家:恐發生「三致」 包括致癌致畸致突變!(04/15/2021 中時新聞網)
(藍孝威報導) 日本政府今天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經過濾並稀釋後排入大海。中國大陸專家警告,中國海域不可避免會遭受汙染,如果汙染物質累積在人體內,就可能導致「三致」,包括致癌致畸致突變。
《21世紀經濟報道》13日報導引述中國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首席專家劉新華表示,福島大量核汙水向太平洋排放後,必將導致放射性核素在排放點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部分核素將隨洋流等向其他海域遷移、擴散。
劉新華指出,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不論日本排放核汙水是採取近岸排放還是遠洋公共海域排放,放射性核素都將隨洋流在北太平洋海域擴散,中國管轄海域不可避免會受到放射性物質的跨界汙染影響。
劉新華表示,歷史上發生的核事故,如車諾比和三哩島核事故發生後,都是大氣釋放,沒有發生過類似福島核事故產生大量廢水的核事故,因此,也沒有核事故處理後廢水向海洋排放的先例。劉新華還說,目前不存在由國際第三方機構對處理後核廢水進行檢驗再排海的規定,也沒有相關的檢驗程序和標準。
鄭州大學教授李順義指出,核廢水排入大海以後,首先會影響到周邊國家,然後經過海洋的大洋環流,十年以後,整個太平洋將會受到全部的汙染。它如果存在人的體內,就可能導致「三致」,包括致癌致畸致突變,對人的遺傳基因有重大的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則表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日本政府如果將核廢水排入海洋,將構成典型的海洋環境汙染行為,不僅有違於國際道義,也應承擔相應的國際法責任。該公約明確規定了各國有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和責任。日本也有義務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汙染。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發布的分析指出,雖然很多人認為由於洋流走向,中國海域受的影響很小,但是要知道環太平洋是中國遠洋漁船前往的主要漁場,最近五六年中國遠洋漁獲總量都維持在200萬噸左右,幾乎三分之二都是在環太平洋捕撈的。可見,整個太平洋的安全與中國漁業息息相關。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13004034-260409
PS. 編按:其實,熟知台灣漁業實際運作狀態的人早就知道,台灣市面上販賣的漁獲,並不全都是台灣漁民出海捕獲的,有一部分是直接採購自大陸漁民所捕獲的海產,無論是有紀錄可循的正式採購,或者是漁船直接在海上進行漁獲交易,都已經是長期存在的常態了。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