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清代臺灣人想吃海鮮竟要仰賴進口?一窺鹹魚是國民海產、富人吃海味炫富的時代》:https://bit.ly/2XlxVdJ
過往,清代臺灣的海產消費與生產歷史較常被忽視,中研院研究員 #林玉茹 整理日記、帳簿、海關報告書,以及日治初期調查等多元史料,補足臺灣海洋史的一塊重要拼圖,並提出了「進口導向」的原創性觀點。
「結果是這樣,我也嚇一跳。」清代中葉以後,臺灣人想吃海鮮竟然得仰賴大量進口!
晚清臺灣人想吃上一桌海鮮,絲毫不容易。
首要原因是:人口增加,讓海產需求大幅成長。
「清代初期,原住民跟漢人人口差不多 20 萬,到了嘉慶中葉已經到了 110 萬人。」由於人口急速激增、經濟成長,連帶大幅提升消費力,在海產供應有限下,便形成供不應求的趨勢。
但為何海島臺灣,海鮮竟然會生產不足?
這與第二個原因有關:重稅與天然環境,讓漁民時時面臨「歹年冬」。
清代時,臺灣承繼荷鄭時期的苛稅,不像中國內地漁船可免稅,漁民因而苦不堪言,專業漁民和漁村都偏少。除了稅賦沉重,季節、地形也限制了漁業發展與生產量。彼時動力漁船尚未問世,冬季出海捕撈大受風力與洋流影響,因此坊間流傳「掠半冬,食一冬」(打漁半年,支撐一年)的俗諺,偏偏五到十月又多為枯魚期,想要單靠打漁討生活可謂大不易。
魚獲少、課稅重,中北部漁民只能「斜槓」求生,兼職務農或其他營生。為數不多的專業漁民,主要集中在嘉義至打狗一帶,這裡潟湖多,宛如天然的防風屏障,但產量仍不足以供應全臺。
臺灣海產依賴進口還有第三個原因:保存技術限制。
在冷藏技術尚未成熟的時代,只能靠加工來保存海鮮。無論是煮乾成魚脯,或者醃成鹽脯,鹽都是加工必需品;偏偏北部缺乏鹽場,日常用鹽原先就短缺,遑論再挪來加工。除此之外,島內交通不便,路途常有強盜,沿海航運則是危險重重。
種種原因,讓「南魚北送」增添困難,北部想吃到海產與鹹魚,勢必得仰賴相對穩定的進口一途。
#海洋史講座 #免費報名 #本週六登場
〖臺灣海洋史系列講座〗清代臺灣人居然這樣吃海鮮🦐🐟🐙?
▎日期:09/18(六)14:00 - 16:00
▎地點:WORDS LIVE(台中市南區忠明南路478號)
▎講者: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報名由此去☞ https://forms.gle/STgPQZbzX51Nut3J8
主辦單位:國家海洋研究院
承辦單位:故事StoryStudi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光臨臺灣吧 #客家 #台三線 #發大財 如果你想發財,北臺灣的客家 有一號你一定要認識的人物啊~ 那就是19世紀「靠著開墾苗栗地區」的 #黃南球! 而他發財的工具竟然是巨人大便!? 到底他是如何讓臭臭的黃金變得閃亮亮的呢? 和客客客棧,一起一探究竟吧~ -- 🎼改編歌曲🎼 插曲:桃花開(客...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笑台灣 ✕ #開放博物館 合作策展】#全台老車站的前世今生
▌猜:這個車站是?#下方留言處提示再加碼
▌提示:該車站已有四代,照片中為第二代的車站,帶有文藝復興風格。日治時車站前是寬廣的廣場,後來被周邊許多交通設施所遮蔽。
👉你猜對了嗎?答案是:https://bit.ly/3wvU1GW
📷你也有車站老照片?馬上投稿:https://bit.ly/3ui1Y1F
—
照片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CC BY-NC 3.0 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打開368鄉鎮 #微笑台灣20週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微笑台灣 ✕ #開放博物館 合作策展】#全台老車站的前世今生
▌猜:這個商港旁的車站是?#縱貫線最南端
▌提示:日本領台後,積極將該地港口打造成大型商港,因此也興築了鐵路。第一代的該車站距離現今車站位置約一公里處,隨著後來港邊進行填砂作業,才遷移至新用地。當時興建了頗具規模的調車場、扇形車庫、儲煤槽等設施,並向南拉出一條「濱線」到碼頭。濱線的日文發音為「Hamasen」,是今日「#哈瑪星」的地名由來。後來該車站已改為故事館,展出鐵道作業現場的情境。
👉你猜對了嗎?答案是:https://bit.ly/3fN5qLC
📷五月車站老照片募集:https://bit.ly/3ui1Y1F
—
照片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CC BY-NC 3.0 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打開368鄉鎮 #微笑台灣20週年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歡迎光臨臺灣吧 #客家 #台三線 #發大財
如果你想發財,北臺灣的客家
有一號你一定要認識的人物啊~
那就是19世紀「靠著開墾苗栗地區」的 #黃南球!
而他發財的工具竟然是巨人大便!?
到底他是如何讓臭臭的黃金變得閃亮亮的呢?
和客客客棧,一起一探究竟吧~
--
🎼改編歌曲🎼
插曲:桃花開(客家民謠)
插曲:採茶歌 (客家民謠)
插曲:十八摸(客家小調)
插曲:老山歌(客家民謠)
編曲:JH Chen
📖參考文獻📖
胡家瑜、林欣宜,〈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頁177-214,臺灣大學文學院,2003。
簡志維,〈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文良,〈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3卷第2期,頁87-122,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鄭美惠,〈台灣「屙屎嚇番」傳說及「大人國」民間故事之探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頁121-146,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 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dio
🍺臺灣吧IG 想再靠近一點點|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 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Campus TV, HKUSU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ucampustv
「凡是渴望在這個遺忘之島上尋找意義與故鄉的人必須勇敢承擔思想、記憶與認同的重量。」──吳叡人
香港民族位處於中國邊陲,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和歷史。香港大學學生會特意邀請了《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譯者吳叡人先生為我們分享,透過比較沖繩、香港及台灣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流變,引發我們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思辨。
日期: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地點:百週年校園LG.08室
時間:晚上六時至九時(五時半登記入場)
講題:沖繩、香港及台灣的民族主義興起
名額:150人
語言:國語(大會將提供英語即時傳譯)
講者:吳叡人
台灣桃園人,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系、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博士,專攻比較政治和政治理論等範疇。吳老師為《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的譯者,早年任職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講座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李啟迪
學苑前專題編輯、《香港民族論》的作者之一,現就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雙主修政治與公共行政和歷史。
‘He who desires to pursue meaning and origins on this island of oblivion must bear the weight of thoughts, memories, and recognition.’—Dr Wu Rwei-ren
At the periphery of China, the Hong Kong nationality has been pursuing our own identity and history. HKUSU has now invited Dr Wu Rwei-ren, the translator of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to share his thoughts on such issue. A comparison of the rise and change of nationalism among Okinawa, Hong Kong, and Taiwan shall surely inspire our thoughts on the mean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others’.
Date: 21 April 2015
Venue: LG.08, Centennial Campus
Time: 6:00 p.m.–9:00 p.m.
Topic: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Okinawa, Hong Kong, and Taiwan
Seats: 150
Language: Mandarin (instant English interpretation will be provided)
Guest speaker: Dr Wu Rwei-ren
From Taoyuan, Taiwan, Dr Wu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earned his doctoral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politics with a research focus o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As the translator of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he was formerly the Chair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at the Waseda University, Japan. He is currently the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of the Academia Sinica.
Host: Mr Lee Kai-tik, Jack
Mr Lee is a former Feature Editor of Undergrad, HKUSU and one of the writers of ‘Hong Kong Nationalism’. He is a student from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of HKU and is currently majoring i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