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代碼的襲擊 #成為一位憂鬱症患者
#過來人的真實紀錄 #心態的調適
F321,一個像數學公式般的代碼蓋在紙上。這是中度憂鬱症的代碼。病名代碼由F開頭,搞得好像我的人生學分得到F一樣。該死。咒罵著「F***!」的我走出了精神科大門。
就診之前,我煩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拖再拖,拖到再也不能拖了才不情不願地,用我的腳親自踏上前往醫院之路。因為我實在是太害怕了。
「滴哩哩哩,滴哩哩哩!」早上七點刺耳的鬧鐘聲響起,整晚大失眠的我根本不需要鬧鐘好不好。「啊,好不想上班,不對,是好害怕上班。直接……消失在這塊土地上怎麼樣?這樣會輕鬆一點吧?」極端的想法叩叩地敲打我的心房,我小聲嘟囔,怕被人聽到我的真實心聲。
「這樣下去真的會完蛋。」
自從我踏進職場以來,我不是沒有過辛苦的時期。人怎麼可能沒有討厭上班的時候,我偶爾甚至還想辭職轉行,或是移民海外,不過這次不一樣。這種極端的想法,是史無前例的,我覺得自己正面對一個「強敵」。
我在外出採訪的時候,看到公司來電會被嚇到;我要非常努力專注,才能寫出一篇短短三行的報導;交稿的時候總是忐忑不安,「一定會罵我,說我寫得很爛吧。」;我擔心漏接上司的抱怨電話,十秒就確認一次有沒有未接來電或是工作相關訊息。
不僅如此,我的自信心也跌到了谷底,過去即使再辛苦,我也從未喪失自信,如今我卻覺得自己無比渺小。每次向上司呈交報告,明明沒做錯什麼心情卻無比沮喪,就像搭超高速電梯幾秒內墜落到地下一百樓,或者說是像落水的人不停吃水。我被前所未有的心情嚴重衝擊,既恐慌又恐懼,所以腦中時時做好面對最壞情況的打算。
我覺得再這樣下去真的會完蛋,於是開始上網搜尋精神科相關資訊。資訊是找到了,可是一想到就醫,我就覺得茫然。我憑感覺隨便挑了一家醫院,調整好呼吸節奏後撥出醫院電話。等待電話接通的時候,我的心臟撲通亂跳,就像剛進公司的新人打電話給上司一樣,超緊張。
在這四天內,「去」和「不去」兩種念頭在我腦海中交戰不休。我試圖自欺欺人,告訴自己症狀好了很多,不去醫院好像也沒關係,但不安感總是毫不留情地衝擊我的心。
#今天去精神科
就診的日子到來,我的鞋底就像被膠帶黏住一樣,無法輕易邁出腳步。要被送往屠宰場的畜牲們也是這種心情嗎?我感到無比淒涼,但我明明還沒被確診,也許我根本沒事。
「我瘋了嗎?」
「一定要去醫院嗎?」
「乾脆回家吧?」
十分鐘的步行路程,十分鐘的心亂如麻。我到了醫院,發現這裡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我原本以為醫院裡會坐滿一大堆眼神渙散的患者,現在看來,只有「看起來很正常」的患者。患者年齡層滿廣的,且有男有女。
「金正源先生,請進!」終於輪我進診間,主治醫生是一個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年紀的男人。
「今天為什麼會來這裡?」問題短歸短,但是很難回答。「我為什麼會來?我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瘋。」我超想這樣回答,終究開不了口。毫無顧忌地向素昧平生的人吐露心聲,不是我的一貫風格,如果可以,我甚至想掉頭走人,不過我又能如何?人都到這裡了。
我花了十五分鐘大概描述了自己的近況,一邊講一邊突然莫名「哽咽」起來。我非常感謝用真摯眼神誠心誠意傾聽我說話的醫生。雖說「因為是工作,不得不在患者身上放心思」,不過我的感謝與醫生的誠意無關,單是專心聽我說話這件事,就夠讓我感動了。
通過檢查和分析諮商結果,醫生確定我罹患中度憂鬱症──介於輕鬱症和重鬱症之間。
#精神科的藥
「我開抗憂鬱劑和抗不安劑給你,先服用一陣子看看。」
就診的第一天,我本來抱著僥倖的心態,打算接受心理諮商就好,不吃藥。不過醫生以溫柔卻不失堅定的態度開藥給我,沒人愛吃藥,再說,更沒人會愛吃「精神科的藥」吧。
「接受藥物治療之後,等狀態好起來,我們就正式開始心理諮商,你現在這種狀態,就算做了諮商也沒有多大效果。」
醫生把人的身體、心理和想法三者之間的關係畫在白紙上,認真說明了好一陣子。
「我……要吃多久的藥?」
「抗憂鬱劑起碼要吃六個月以上,抗不安劑視情況而定,會慢慢地減輕藥量。」
醫生對數百名、數千名患者都說過一樣的話,就像是一個教書教了幾十年,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的老師一樣,一口氣解釋了為什麼不能一次大幅減藥的原因。這是由於如果藥吃到一半,病情有了好轉就馬上大幅減藥,有可能會復發,他也不忘告訴我藥物的副作用。
「抗憂鬱劑和抗不安劑不一樣,不會立刻見效,至少要吃兩三個禮拜才行。下次我會稍微增加藥量。」
結束看診的我走出診間等候,沒過多久,護士就叫了我的名字,給了我處方箋。
「我真的變成精神科患者了。」
拿完藥走出醫院的我雙腳瞬間發軟。我靠在走廊牆上,稍微喘了口氣,實在沒力氣搭公車回家,於是叫了計程車。在車上,我兩手緊抓藥袋,打給了妻子。
「老婆,醫生說我是憂鬱症。」從此我和憂鬱症展開了非自願同居生活。
--
📖 本文摘自《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作者金正源的第一本書,就是關於自己親身體驗的憂鬱症。高中時期決心成為改變世界的記者,如今領悟到連改變自己都很難。閱讀更多: https://reurl.cc/vg3Ajk
中度憂鬱症會好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數百萬台灣人每天都在敲暈自己...」-精神科醫師的真心話
■失眠是一種病嗎?安眠藥只是可以把你敲暈的棍子!
根據研究顯示,在1,517個失眠的病人中,原發性失眠(意味找不到導致失眠的精神或其他身體疾病)有45位,佔了只有12%。憂鬱症占最多有50%,焦慮性疾患有48%,因為健康問題造成失眠的有43%。
你可以發現憂鬱、焦慮、健康問題加起來有快150%!?
這研究是不是做錯了?
不,這是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有「憂鬱+焦慮」,或「焦慮+健康問題」【註1】。
■數據:國人1年吞9億顆安眠藥,精神醫:3招防失眠困擾
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壓力亦隨之上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完全被打破,出現失眠的人越來越多,被診斷有睡眠障礙者的機率也越來越高。
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目前全台食用安眠藥人口已經超過420萬人、1年吞下肚的鎮靜安眠藥多達9.2億顆,數量依然持續攀升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臨床個案的失眠問題越趨年輕化,儼然已成為「國病」之一。
楊聰財醫師建議,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到早上6點睡滿這段黃金睡眠時段,平時也要搭配中度的運動,像是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是跳有氧舞蹈等,建議可以在清晨或是黃昏時段運動;飲食方面也建議多攝取香蕉、鮮奶以及深海魚。
楊聰財醫師表示,唯有改變生活型態、讓身心靈放鬆,並且降低使用3C產品的機會,來取代以藥物控制的方式方能治本,假如持續不改變生活型態,失眠狀況就會從短暫行為變成「慢性化」。
楊聰財醫師表示,如果本身個性容易焦慮,又面臨工作壓力過大造成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的人,這時候千萬不要隨便亂服安眠藥,不僅會導致睡眠作息更加混亂,還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之風險;建議有合併情緒性症狀的失眠者,更應該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能輕忽。【註2】
■養生睡好眠、睡好眠養生
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有睡眠障礙的人口已達200萬人,每年安眠藥用量約為6,570萬顆,而且數目還在上升當中,年齡層也逐漸年輕化。若以全體國民做為一個整體來看,這個國家的國民睡眠品質是不及格的,而且健康也漸漸在流失當中,它所衍生的問題值得衛生單位重視,所以做好「睡眠養生」可以減少許多醫療成本。
■下面提供幾個簡單促進睡眠方法
1.頭部按摩
晚上睡前,梳頭由前到後,再由後到前,如此循環梳頭數十次至百餘次後用手指指腹緩慢柔和地自前髮際向後髮際按摩,用力均勻一致,如此反復十餘次,直到頭皮微熱即可,養生十六宜中稱之為「髮宜常梳」。
2.睡前吐納
臨睡前做,對失眠者特別有效。方法是臥床,臉朝上,兩手平放在身體兩側,閉上眼睛開始深呼吸,同時想像吸進來的氣體在按摩自己的身體。這一過程約10秒鐘,再閉氣約3~5秒鐘,接著慢慢吐氣10秒鐘,感受身體被按摩後的鬆弛,這樣反復十次。上述做法能讓身體較為舒鬆,並使自己漸入夢境,安然入睡。
■睡前助眠小方法
1.溫水泡腳:用溫水泡腳至小腿肚,約10~15分鐘。
2.足部按摩:可和溫水洗腳配合,按摩腳底的湧泉穴及各趾縫間。
3.揉攝耳垂:用拇、食指輕攝耳垂,使略感酸脹,約2分鐘即可【註3】。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重要的一環,然而台灣民眾的失眠問題與安眠鎮靜類藥物使用之盛行率相當高,幾乎每3-4人就有一人使用過安眠藥,且不分醫療科別。
然而,研究發現就醫或非就醫民眾普遍對於正確及安全用藥的識能或遵從性不佳,特別是老年族群,失眠問題處理不當或安眠藥劑濫用將導致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例如跌倒、車禍、專注力降低、記憶障礙、日常功能影響、人際關係低下等,且常與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焦慮症)共病。
為有效預防民眾誤用、濫用或依賴安眠鎮靜藥物,對於安眠藥使用問題的早期辨識、精準評估、成功轉介、以及持續追蹤等,皆迫切需要大眾知能教育的提升,以及醫療專業服務的介入。【註4】
以上幾個方法是在您睡不著時,要記得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記住這些跟身體互動的簡易方法,希望可以助您入眠,若真的還沒辦法的話,就得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了。祝您有個好夢!【註3】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黃偉俐醫師 「安眠藥只是可以把你敲暈的棍子!」:http://bit.ly/3o9oAyx
∎註2:
三立新聞 「國人1年吞9億顆安眠藥 精神醫:3招防失眠困擾」:http://bit.ly/3nYj4OP
∎註3:
(長庚醫訊)「第四十一卷第十二期 109年12月1日發刊」養生睡好眠、睡好眠養生:https://bit.ly/37VhkAr
∎註4: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http://bit.ly/2L50B4x
➤➤照片
∎Bestmade 人學院:安眠藥真的安眠嗎?台灣人一年吃3.3億粒安眠藥:https://bestmade.com.tw/blogs/news/sleeping-pills-in-taiwan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https://forum.nhri.edu.tw/r6/
▶109年議題:「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5/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國民健康署
#安眠藥 #失眠 #助眠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中度憂鬱症會好嗎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用副作用來治療疾病,只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
看到一個朋友傳來,關於吃高脂肪生酮飲食後體重不減反增,而且身體出現很多狀況的個案自白,剛開始有瘦後來卡住,怎麼提高脂肪含量都瘦不下來,於是開始破戒大吃,碳水一補體重上升到比原本更重⋯⋯
看完後睡不著,想要說說「Off-Label use」(沒有治療疾病的適應症卻拿來使用)這件事。
減肥藥常見的雞尾酒療法就是一種「off-label use」,之前有過吃完後發生藥物過敏失明跟心肌梗塞的例子,法院的判決是「被告醫師於開立之藥物作為減肥處方,明顯係以藥物副作用達成體重減輕之目的,皆不符合個別藥物使用之適應症。」
是的,一個利尿劑或瀉藥造成脫水後的體重下降、一個抗憂鬱藥或糖尿病的藥被發現「副作用」是食慾變差或腹瀉、腸胃功能變差,因為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造成體重減輕」,所以就被拿來用在沒有糖尿病或憂鬱症的人身上,做為治療肥胖的藥,這是一件很冒險的事,因為 #這個藥物的副作用絕對不會只有一種,還有其他很多也都會照單全收,問題是患者都知道嗎?
就好像,高脂肪生酮飲食,是源於1920年代的一種醫療用途飲食法,主要被用於 #治療頑固性癲癇,極低碳水化合物,低至中度蛋白質並搭配高脂肪是主要特色(比例為75% 脂肪,20%蛋白質及5%碳水化合物),因為發現這些兒童有變瘦的情況,所以後來被人拿來做為減肥的用途,在我看來,這個飲食法的 #適應症只有頑固型癲癇,把一個治療癲癇兒童的飲食法,用在治療肥胖症這件事,也是一種 off-label use,非適應症的冒險作法。
這些被治療的兒童的副作用,可不是只有變瘦而已,一則文獻回顧(Cochrane Review),發現兒童曾被報導的長短期生酮飲食副作用包括:生長遲緩、腎結石、骨質疏鬆、高膽固醇血症、低度酸中毒、便秘、脫水、嘔吐、噁心、低血糖、腹瀉、急性胰腺炎、腎鈣質沉著症(nephrocalcinosis)、心悸、呼吸道感染、疲倦等,且部分狀況也可能發生於成年人。
另外,長期執行生酮飲食可能造成礦物質元素硒缺乏,提升心肌症(cardiomyopathy)、心律不整及心因性猝死等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另外也會缺乏鈣質而產生骨鬆跟結石,請問執行的人,有被告知要監控血液中硒濃度跟鈣濃度,還有心臟功能嗎?
而且就算以減肥成效來說,低碳水跟低脂肪並沒有差別,但一則文獻統合分析指出,長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提高全因死亡率,而且對於 #無糖尿病者, #長期低碳水飲食可能增加二型糖尿病發生率。
這就是為何,有人問我高脂肪極低碳生酮飲食的想法,我總是回答:「只推薦用在頑固型癲癇症兒童身上,因為那就是當初出現這個飲食的適應症。」
By the way,所有減重飲食介入的研究的結論,純粹為減脂來說的話,任何一種「降低熱量的攝取」皆能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對於「減重後體重維持」最好的飲食還是 #高蛋白質 #低脂 #高纖維 飲食,碳水不是重點,重點是要來自好的纖維,研究也發現低脂肪高纖維的飲食有益於腸道菌相的健康。
對我而言,這才是 「有效不易復胖兼且健康的減脂」,最好的適應症。
Reference:
1. Namazi N, Larijani B, Azadbakht L. Low-Carbohydrate-Diet Scor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Risk of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Horm Metab Res. 2017 Aug;49(8):565-571.
2. Martin K, Jackson CF, Levy RG, Cooper PN. Ketogenic diet and other dietary treatments for epilepsy.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Feb 9;2:CD001903. doi: 10.1002/14651858.CD001903.pub3. Update i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Nov 07;11:CD001903. PMID: 26859528.
3. PLoS One. 2013; 8(1): e5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