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孩子的未來,he和she將被中性的「ze」取代?】
近數十年來,性別中立成為時代思潮,「去性別化」成為語言使用的指導準則,「以陽性代表全體」的語法概念受到挑戰,為此,牛津詞典出現了兩個新的中性代名詞:zir、hir。
所謂的hir,是由him和her掐頭去尾而成,至於zir則是由ze和hir組合而成。說到ze,他是牛津詞典新增的中性的「他」,甚至被華盛頓郵報認為,將取代我們習慣的he、she……
#牛津詞典 #去性別 #中性代名詞 #ze #溫故知新 英語島雜誌 English Island
中性代名詞 在 何景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我們孩子的未來,he和she將被中性的「ze」取代?】
近數十年來,性別中立成為時代思潮,「去性別化」成為語言使用的指導準則,「以陽性代表全體」的語法概念受到挑戰,為此,牛津詞典出現了兩個新的中性代名詞:zir、hir。
所謂的hir,是由him和her掐頭去尾而成,至於zir則是由ze和hir組合而成。說到ze,他是牛津詞典新增的中性的「他」,甚至被華盛頓郵報認為,將取代我們習慣的he、she……
#牛津詞典 #去性別 #中性代名詞 #ze 英語島雜誌 English Island
中性代名詞 在 Chen L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用語入侵
#政治能影響語言嗎
今天讀了一篇關於「中國語彙入侵」的文章,作者用說文解字的方式,說明大陸用語的意識形態,並呼籲讀者在使用「質量」、「貌似」這些詞彙時,必須慎重以對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eng-sha/%E9%97%9C%E6%96%BC%E4%B8%AD%E5%9C%8B%E8%AA%9E%E5%BD%99%E4%B9%8B%E5%85%A5%E4%BE%B5/1952904738160437/)
我想談的是語言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還有政治力量到底有沒有辦法介入語言。
-
-
【台灣的那些「國語運動」】
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就是民初國語運動,國民政府壓制台語(母語)的使用,使得台語至今處於相對低落的地位,且在傳承上面對困境。另外還有日本政府的國語運動,當時日語儼然是社會資源,會日語就多一餐飯,使得老一輩的台灣人多少會說一些日語,至今我們生活中仍有日語的影子。
-
-
【Bonjour! Hi! 魁省規定的兩次招呼】
過去一年半我住在蒙特婁,相信大家都聽過魁北克獨立運動,政府為了保有法語的特殊地位,在魁省立了語言法案,換句話說就是規定人們使用的語言,法案規範學童(包括移民)只能上法語學校,路名只能是法語,商業活動進行也以法語為主。過去甚至曾有語言警察(language police)可以到處「逼逼,講法語噢!」,人們也可以報警說:「警察喔!有人講英文」。 政治力量的介入使得法語得以在英語的強勢壓制下,在魁省成為主要語言,至今依舊如此。
幾個月前我在蒙特婁去超市的時候,店員一定和我說“Bonjour! Hi”。沒錯,就是Bonjour又Hi。我是亞洲人,極有可能不講法語,但法律規定除非我開始說英文,否則店員只能跟我說法語。甚至有保守聲浪表示Bonjour就是Bonjour,不用再Hi了,要立法不要加上 ”Hi”。
-
-
【跨性別者到底是he? 還是 she?】
近期一點的例子,可以看北美近期沸沸揚揚的「性別代名詞」(gender pronoun)。性別流體(gender fluid)想要打破性別二元論,也就是性別(gender)不只是男跟女而已,而是一個光譜,且是流動的。偏偏英文代名詞是he, she,展現性別二元的意識形態。近來許多人在提倡性別中性代名詞(gender neutral pronoun),也就是性別流動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代名詞,例如”they”, “ze”, “zie”,進而不被綑綁在he/ she之間。
在沒有法律的推進之下,性別中性代名詞的推廣處處碰壁。“they”就是複數代名詞,要用they來指涉一個單數的人,對英語使用者來說相當不直觀,Ze, Zie這些因應意識形態而產生的創新代名詞,在大腦認知層面也需要刻意學習。即使使想使用性別中性代名詞的人,也時常「口誤」。不認同流體性別的人更是拒絕使用性別中性代名詞,認為這是特定意識形態在推進的語言演變的進程。
-
-
結論是:語言是相當有機的,甚至可以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除非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在綑綁或推進,否則無法阻止語言自然的接觸與演變。
換句話說語言就是個洪流,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堅守自己的political agenda或任何意識形態,當中流砥柱,這完全是個人選擇,我喜歡且欣賞自由的語言表現,因為語言比人們的外表更昭然若揭。不過我無法接受「語言警察」, 畢竟最終我們的底線就是自由,不是嗎?
Ps. 圖片是蒙特婁雪中的工地,cul de sac是死路的意思,在英文裡偶爾也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