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公佈外交國安內閣 老面孔迎接新挑戰】
四年後,這群資深民主黨外交策士,將如何應對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巨變了的中國? 他們將會重回歐巴馬時代的的對華政策嗎?
Spoil Alerts: 不會。
—
▫️️報導全文: https://pse.is/3aghm2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仍在就選舉舞弊的指控打官司,媒體公佈的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已經開始為明年1月20日就職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做準備。
▪️六位國安外交內閣皆 #歐巴馬 時期老將
11月23日,拜登公佈重要外交、國安內閣的六位成員名單。
拜登任命:
🔹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拜登長期外交幕僚、歐巴馬時代副國務卿、國安幕僚
🔹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拉丁裔的前副國土安全部長
🔹國家情報局局長:海因斯(Avril Haines),前國家情報局副局長,將會成為首位女性情報局長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托馬斯-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非裔資深外交官
🔹總統氣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前國務卿,首位白宮國安會下的氣候特使
🔹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希拉蕊、歐巴馬重要幕僚,年僅43歲的他將成為美國1960年代以來最年輕的國家安全顧問。
—
「在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上,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我需要一個在第一天就做好準備的團隊,以幫助我重新奪回美國領先的地位,團結世界,迎接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拜登在聲明中表示,這是一支專業、經驗豐富、又背景多元的團隊,美國不能以舊思維與習慣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不同的「美國優先」的外交戰略
拜登口中的新時代挑戰,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年九月是這麼定調的:「下任美國總統將繼承兩件事: 一個分裂的國家,一個越來越混亂的世界。」
布林肯當時談到美國外交政策,他說美國要思考的是如何讓世界回到有秩序的軸線上來,「我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領導力,合作,民主。對我而言,這也是川普總統和拜登之間的深刻差異。」
曾與布林肯共事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研究所主任、中國問題研究學者傅瑞珍(Carla Freeman)告訴本台,布林肯是追隨在拜登身邊數十年的外交策士,也是拜登外交政策的重要建構者,他是一位終身致力於國際關係政策的傑出外交官。
「我認為(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會有不同的定義方式,第一步就是重建我們在國際組織中的領導地位,尤其是那些美國離開後被中國補缺、並開始施展領導力的位置。」
傅瑞珍回憶2017年布林肯在學校里的一場演講,當時他就以國際流行病為例,提到與世界脫鈎的方式並不根本符合美國利益。傅瑞珍預估,與歐洲盟國關係良好的布林肯將能適得其所,拜登政府第一要務是重建與盟友的關係,再透過多邊機制面對共同的挑戰。
▪️老面孔 新戰術?
歐巴馬政府的老將們重掌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否代表美國將重返四年前的對華政策?多數分析皆認為,拜登將持續對華強硬的路線,但他會應用不同的工具。
「在美國對與中國人權相關的政策上,無論是有關香港還是新疆的情況,我可以肯定的說,已經沒有回頭路。」曾在白宮國安會、國務院到人權倡議組織三度與布林肯共事,歐巴馬政府國務院民主與人權議題副助卿羅伯·別爾欽斯基(Rob Berschinski)告訴本台,拜登政府不會改變對華強硬、對人權議題施壓的立場,但戰術會與川普政府有些不同。
他說,布林肯將更加倚重盟友國、多邊外交的模式,向中國施壓;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將更重視透過多邊機制尋求與中國政府在特定議題上的合作。
「(這些歐巴馬時期官員)不可能再以過去相同的方式對待中國,這不是四年前歐巴馬政府時面對的世界,中國已經改變,美國對華政策也要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傅瑞珍提到,在探究疫情起源、重建美國在北京的公衛辦公室、氣候變遷議題、以及美國是否重返CPTPP議題上將是拜登團隊的首要挑戰。
▪️歐巴馬回憶錄談 #胡錦濤: 讓人打瞌睡
在歐巴馬的外交幕僚們重返崗位的同時,歐巴馬11月17日剛出版的回憶錄《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中,談論中國領導人的章節也引發熱議。
歐巴馬在書中直言,他和胡錦濤的會面像是「讓人困倦的事務」(sleepy affairs)。其中一段細節寫到,「無論話題是什麼,他(胡錦濤)都選擇朗讀一打厚厚的講話稿,時不時停下來等他的翻譯把這些話翻譯成英語。翻譯稿也是提前準備好的,但不知為何,甚至比中文原稿還長。而當我講話的時候,他就開始翻閱他的文件,尋找他的助理為他提前準備好的答案。」
在評價溫家寶時,歐巴馬則認為他「令人印象深刻」,是一個「個子不高,戴著眼鏡,講話不需要看筆記,對當前的危機有著深刻的理解」的人物。
傅瑞珍開玩笑道,往回看,歐巴馬面臨的美中關係彷彿一個「不同的時代」,「我們可以確定,當習近平與拜登首次會面時,不會有人想打瞌睡。」
--
🤫Side note 1: 沒寫進報導裡的,採訪布林肯的幾個老同事都提到布林肯的「吸粉」魅力,橫跨媒體記者、年輕同事、歐洲外交官。
🤫 Side note 2: 一個受訪者提到,至少對於美國外交官的精神來說,布林肯會帶回一個他們期盼已久的「逆轉」(reversal)及回歸「常態」(normalcy),「至少我不用再半夜忙著跟盟友解釋老闆的一則推文」。
🤫 Side note 3: 布林肯離開政府後,與多位老同事成立的戰略諮詢公司WestExec Advisors,尤其幫忙美國企業打入中國市場的業務諮詢,將成為任命聽證會關注焦點。
▫️拜登新聞稿: https://pse.is/392e23
▫️報導全文: https://pse.is/3aghm2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Monka • 莫嘉的漫遊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交通] 請教機場至中文大學需時多久? - 看板Hong_Kong 的評價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校園街訪】中大學生的校巴體驗 |校巴遇過的趣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中大巴士站、中文大學校巴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中大巴士站、中文大學校巴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中大人資訊專頁- 個校巴路線圖真係睇到頭都暈 - Facebook 的評價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Monka • 莫嘉的漫遊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中大保衛戰一年記: 一個德國女生的中大故事》
「突然間一切都結束了。」
2019年11月,Sara在日誌上如此寫道。
11月11日,對於商家和很多人來說是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但對於現年21歲的Sara來說,卻是顛覆了她想像和認知的一天。
2019年11月11日,因周梓樂墮樓離世觸法的「黎明行動」開始,示威者在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展開的「二號橋行動」導致後來警方全面圍堵中大,後續發生多輪使用胡椒球彈、催淚彈、橡膠子彈和海綿彈的驅散行動和警民衝突。來自德國的交換生Sara,在槍林彈雨、滿地磚陣中完結了她的Exchange Semester。
「星期六晚上 (11月9日),我和朋友到了香港某個小島遊玩,當我們回到市中心時,見到了許多示威者。他們正在為一名年輕學生舉行的追悼會,該學生是首名在示威衝突中離世的示威者。你可能感覺到氣氛漸漸變得越來越緊張,但不會想像到香港的大學校園在不久就會變得像戰場一樣。」
Sara寫了一篇文章紀錄了她11月中旬在香港和中文大學的所見所聞,並投稿到德國的一份地區報,香港學生的抗爭故事在德國某地的城鎮裡落下了根。
「星期一 (11月11日) 早上我醒來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名警察向示威者開槍的片段。然後是關於我們校園被封鎖的報導。學生們設置了路障,並準備與警察戰鬥。」
在黎明行動當天,Sara看到了香港城市交通癱瘓的新聞,也知道了中大校園裡示威者已經設置好路障,當時中大校方仍然未就事件發表評論,因此Sara和同是交換生的室友選擇留在宿舍內,
「整個城市都癱瘓了,幾乎沒人能上班。當然,如果你是來自德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這個年齡的年輕學生會站出來示威抗議,並為此與警察發生正面衝突,以維護我們的民主權利。」
事實上,德國在東西德分裂後期,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前,就曾出現學生民主運動「週一示威 (Montagsdemonstrationen)」,示威首先於萊比錫開始,然後附近其他東德城市如德勒斯登、哈雷、等人民陸續加入,這一代的東德中年人,很多都是經歷過社運的。
生於民主統一後的德國的Sara,留在宿舍四日後,眼見局勢緩和,決定離開宿舍。
「四天沒有離開房間是一種極度壓抑的感覺⋯⋯ 要去市區我們背包裡只帶了必需品,因為我們不知道要走多遠。校園及其周圍的所有交通方式都癱瘓了。我們已經在前一天制定了一個『計劃』,並決定在最安全的清晨出發,因為警察通常是晚上前來,試圖衝破路障。」
中大保衛戰後,校園裡的校巴路線全數停駛,Sara和她的朋友需要徒步下山,離開過程中Sara看到了無數黑衣和蒙面的學生起路障,演講廳變成了休息室,示威者分配應急用品,當然,還有辛辣的汽油味。在Exchange semester中住在 I House的Sara說,她的宿舍實際上距離主戰場很遠,儘管她在禁閉的四天裡在網上看到很多衝突的照片,但親眼目睹還是很震撼。
「我們都看呆了。我們全部人都感到很震驚。我們在宿舍時只在網上看到了照片。但是,當你實際上必須穿過這個戰場時,這些圖像只是小菜一碟,並不會觸動你的情緒。」
Sara在出門的路上碰到了一位 local hallmate,她在前幾天送她的一個黑色口罩,讓她保護自己免受校園裡散落的催淚瓦斯傷害。Hallmate見到驚慌失措的Sara,嘗試安慰她們。
沿路上Sara碰見很多參與示威的學生,「這些學生中有很多人向我們道歉,試圖幫助我們穿過路障。我的室友告訴我:『如果警察來,我們會戰鬥。』但當你想到,不知道這些學生最後會受傷還是被送進監獄,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最終Sara和她的朋友花了兩小時回到市區,之後收到中大校務處的電郵勸喻所有留學生回國,至此Sara的香港留學之旅終結。一年後的今天,Sara回到了香港實習。至今仍然難忘當日畫面,她最感慨的是看見同齡人走上了戰場。
「在我們這個年紀我們可能正在大學裡快活中,但這些二十多歲的學生卻是為了爭取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權利而抗爭著⋯⋯」
「如果是你,你會走出來嗎?」
「我會,當然會。」
「就算你知道了你有可能受傷或被捕?」
「 Ummm... 問題是理論上這應該不會發生的啊。」
還記得一年前那些夜晚,中大保衛戰和理大攻防戰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說難以忘記,對於學生來說更是一場惡夢。一年後,城市裡的催淚彈味隱去,換上同樣刺鼻的消毒藥水味;曾經嚴文禁止的口罩,現在彷彿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市面平靜下來了,城市裡仍然一片迷霧。我們都分享著的同一個回憶,就像牆上曾經的標貼,縱然旁人歇力撕下粉飾堆砌如常,斑駁的印痕還是鮮明得很。
Sara的中大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但有些人的還沒有。留在她心中的還有一個疑問:一年以後,不知道那天她碰見的示威學生今日會在哪裡?有一句諺語:What doesn’t kill you,後半句,今日的你又會認同嗎?
*為保護受訪者,文中已使用化名。文中內容和相片均由受訪者提供,不代表本專頁立場。*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作者粉絲頁: 小瑪王妃的世界視角 / Mary's World Vision
出版社粉絲頁: 八旗文化gūsa
(主持人全部節目,都整理在YouTube頻道)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pSChZeCJcs/hqdefault.jpg)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徜徉曠野的「大」」介紹
訪問作者: 易思婷 (Szu-ting Yi)
內容簡介:
她和老公搬進親手打造的露營車,
遊遍美國西部的絕美荒野。
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
「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
搬上露營車前,我和戴夫清理掉不少物品,只留下真正會用到的東西,包括兩份餐具、三個鍋子、極少量衣服,並轉為閱讀電子書。幾年下來,也沒再添購什麼,可見一般生活上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
住在露營車上也讓我對水電的使用量變得十分敏感。例如美國許多攀岩區位於沙漠地帶,沒有水源,開車去補給不僅耗時間也耗油,於是我們學會如何用有限的水來煮食和洗碗,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便。還記得某次到朋友家作客,一打開水龍頭水就嘩嘩流下,把我嚇了一大跳。
我現在的生活很單純,就是旅行攀岩、運動、寫作及教學,最大的娛樂是閱讀,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有點無聊,卻十分適合我。我們的露營車有水、電、廚房、桌椅和床,具備了家的所有機能,但陳設簡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整理。我們的衣服不多,無須費心搭配。雖然只有不到兩坪的居住空間,庭院卻很寬廣,要是看膩了,立刻便能換一幅風景。我們幾乎不會錯過每一個美麗的日出和黃昏,夜晚看著星空入眠。
很多朋友問我,這樣的生活還要過多久?但我們目前仍很享受當個游牧族,實在難以回答。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未來定居在某處,也會留著這輛我們親手打造的「家」── Magic。
作者介紹: 易思婷 (Szu-ting Yi)
在美國賓州大學求學期間,發現了攀岩的魅力,取得資訊博士學位後,選擇了不同的生活型態,開始流浪攀登生涯,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國、蒙古等地。近幾年前往中國、蒙古以及巴塔哥尼亞的首攀計畫,屢屢獲得美國的攀登獎金。
2008年開始於著名的美國領導學校(NOLS)和各大戶外機構教授攀登課程。2015年完成美國高山嚮導協會(AMGA)的Rock Guide Course,2016年10月完成Advanced Rock Guide Course。從2013年起,於台灣、中國以及美國等地以中文教授傳統攀登課程,項目包括基礎傳統攀、多繩距攀登、大牆攀登、自我救援等。
近幾年比較有意思的經歷,有2012年首登格聶山區的喀麥隆峰(Grade V, 5.10 M5),2013年首登四姑娘山區的大仰天窩峰(Grade IV, 5.10),2014年經由The Nose以及The Salathe Wall路線,兩次登頂位於優勝美地的酋長岩,2015年獨攀大牆路線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開闢四姑娘山區鷹嘴岩東峰的新路線神祕月餅(Grade V, 5.10R 760m),50天內連續攀登美國荒漠40座高塔等。
2012年出版自傳體著作《睡在懸崖上的人》,接著出版攀岩教學書籍《一攀就上手》以及《傳統攀登》,後者為該主題第一本以中文撰寫的教學書。本書是她的第四本著作,講述和先生四年多來的露營車生活。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eszpC3MOCU/hqdefault.jpg)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睡在懸崖上的人: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介紹
訪問作者: 易思婷 (Szu-ting Yi)
內容簡介:
「追根究底還是下定決心走了自己選擇的路,不再在母親的期望與自己的追求間首鼠兩端,也破釜沈舟不再讓自己有藉口把不快樂的原因推給母親。而當蠟燭不再兩頭燒,願意扛起決定人生的責任,擔子反而輕了許多,拿回了主動權,就有了改變的能量。」——節錄自〈新版自序〉小Po
沒有錢、也沒有後盾,所有的夢,都是從不可能開始!
放棄了人們眼中的所謂的優渥舒適,但卻從此得以安身立命。
往上攀,
繩子每打上一個繩結,就更肯定自己一點;
手指每扣住一塊大石,心裡就更踏實些……
在攀岩的途中,與山對話、跟自己對話,也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作者介紹: 易思婷 (Szu-ting Yi)
旅美攀登探險者
在美國賓州大學求學期間,發現了攀登的魅力,取得資訊博士學位後,選擇了不同的生活型態,開始她的流浪攀登生涯。迄今,攀登的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國、蒙古等地。她近幾年前往中國、蒙古、以及巴塔哥尼亞的首攀計畫,屢屢獲得美國的攀登獎金。
自2008年起,開始於著名的美國領導學校(NOLS),以及各大戶外機構教授攀登課程,2016年完成美國高山嚮導協會(AMGA)的Advanced Rock Guide Course,並通過Aspirant Exam,取得AMGA Assistant Rock Guide資格。從2013年起,開始於台灣、中國、以及美國等地以中文教授傳統攀登課程,項目包括基礎傳統攀、多繩距攀登、大牆攀登、自我救援等。
2012年出版自傳體著作《睡在懸崖上的人》,之後先後在2013年、2014年出版攀岩教學書籍《一攀就上手》以及《傳統攀登》,後者亦為該主題第一本以中文撰寫的教學書。2016年秋出版《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她四年多的露營車生活。
近幾年比較有意思的攀登,包括2012年首登格聶山區的喀麥隆峰(Grade V, 5.10 M5),2013年首登四姑娘山區的大仰天窩峰(Grade IV, 5.10),2014年經由The Nose以及The Salathe Wall路線,兩次登頂位於優勝美地的酋長岩,2015年獨攀大牆路線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開闢四姑娘山區鷹嘴岩東峰的新路線神秘月餅(Grade V, 5.10R 760m),50天內連續攀登美國荒漠40座高塔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noPYCG4o6o/hqdefault.jpg)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校園街訪】中大學生的校巴體驗 |校巴遇過的趣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中大 近年增設多條 校巴 線,方便師生校友往來校園不同地點,特別是讓學生可以輕鬆又準時地轉堂 。 今集校園街訪短片訪問中大學生最常乘搭的 校巴路線 , ... ... <看更多>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中大巴士站、中文大學校巴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中文大學校巴路線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Yan963也提到MLB》美國疫情嚴重師資短缺大聯盟金手套得主當代課老師意外爆紅麗台運動【鍾裕能/綜合 ... ... <看更多>
中文大學校巴路線 在 [交通] 請教機場至中文大學需時多久? - 看板Hong_Kong 的推薦與評價
請教各位前輩, 從機場搭港鐵, 如何轉乘是最快的呢?
(已爬文,我持機場快線雙程三日票)
根據港鐵的路線圖 https://www.mtr.com.hk/jplanner/images/maps/routemap.pdf
我的理解是從香港機場搭機場快線至青衣站, 轉乘東涌線至南昌站,
再轉乘西鐵線至紅勘站, 最後轉乘東鐵線至大學站,
不曉得這樣的轉乘有哪邊不周延或不可行之處?
另外, 若轉乘順利, 從機場到大學站大概需要多久呢?
從大學站步行至香港中文大學, 15到20分鐘充足嗎? (官方是回覆我大約這麼久)
感謝各位先進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7.228.117
您的是轉乘四次13+5+12+5+16=51分鐘, 在下的是轉乘三次13+8+9+22=52分鐘,
果真如您所說差異無幾, 一樣都要超過50分鐘, 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快的方式? (Taxi除外)
※ 編輯: SuWeiLin 來自: 219.71.103.100 (05/25 02: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