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保育活化】作為服務大眾市民多年的地方,中環街市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18年後以舊貌新顏重開,中環街市不但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到訪,其外貌與內部建築更讓上一輩得以重新感受昔日在這裏的時光,好好懷緬一番。縱然中環街市再不是一個街市,活化後卻成為了一處承傳歷史、人情味的多元化地標,有了新的身分。
如今市民既可於中環街市購物和飲食玩樂,亦可進行文化教育活動。在延續街市本身的角色之外,新規劃也帶來了促進本地文創藝術發展的空間。每個到訪中環街市的人背景年齡縱然不同,卻總能在這裏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資料由客戶提供)
#中環街市 #CentralMarket #華懋集團 #市區重建局 #活化 #保育 #中環街市保育 #香港保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753成交(傳): 中環卑利街49號地下連1樓建築面積900呎連一樓400呎,租金$76000,售出約4500萬,Peel Fresco Music Lounge - 中環重建段,中長線揸應該賺...
中環重建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中環重建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影像故事】鏡頭下的香港老店:https://bit.ly/39Ddnk9
有些老店,在喧囂鬧市中尋常可見卻又不怎麼起眼,低調地融入你和我的生活當中,悄悄地經營着,亦悄悄地結業。蹤使我們平日跟這些店家未必交集得太多,亦不會把它們視作珍奇之物,但當它們消失之後,再路過那街角之時,心裏卻總會感到有點可惜,有點不太習慣。
尋常的街角,有一些尋常地存在着的老店,它們雖不是名聲遠播的經典,但卻藏着一份堅持;店內的人費盡一輩子的時間守護着他們的心血,在歷史洪流中紥實地站穩。攝影師隋彪最近推出攝影集及舉行攝影展,記載老店歷程;他花逾十年時間走遍各區,尋訪每個巷弄中屹立不倒的老店,把這些香港人的故事用鏡頭一一記錄下來。
攝影:隋彪
---
【重塑中環街市印象】尋訪中環街市上一代檔戶顧客 舊街市體現獨立自由:https://bit.ly/3tRjDhc
【#文化後浪】演員 #鍾雪瑩 走進故事中 化孤獨為能量:https://youtu.be/9aVstIZGtc4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香港老店 #隋彪 #攝影 #老香港 #紀錄香港 #舊區 #重建 #守業 #風景 #攝影展 #攝影集 #我就是我
中環重建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753成交(傳): 中環卑利街49號地下連1樓建築面積900呎連一樓400呎,租金$76000,售出約4500萬,Peel Fresco Music Lounge
- 中環重建段,中長線揸應該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