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研院院士張石麟老師因心臟痼疾在今年3月9日與世長辭,今天學校為張老師舉辦了紀念會,賀陳弘校長、陳力俊前校長、陳文村前校長,以及曾經與張老師共事、關係深厚的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同事都前來致意。
許多與張老師相處過、各系所的清華師生、職員,也齊聚一堂,緬懷張老師生前言行。哲人已遠,但張老師謙和溫煦、平易近人的形象深植人心。
張石麟老師是世界知名的X光射線結晶學科學家,且投身同步輻射光源設施籌建以及人才培育計畫,是台灣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
賀陳弘校長致詞時表示,張老師是個開朗、豁達的人,熱中於籃球運動,面對球場上的衝撞、挫折毫不畏懼。張老師曾說,沒有挫折就不叫研究。
「傑出的研究成果是無畏挫折、突破瓶頸而來,張石麟教授面對挫折且勇往直前,成就了許多科技上的突破。」賀陳弘校長說。
張石麟老師在清華35年,培育了1百餘位的碩、博士。他的第一位博班畢業生湯茂竹博士,向張老師的照片鞠躬後才致詞。
他說,張老師是他生命中的貴人,有了老師的提攜,他才有機會攻讀博士。張老師花了很多時間與學生一起研究,與家人相處時間相對就少了,他很感謝老師家人的成全。
湯茂竹博士話鋒一轉,對著張夫人說:「老師最愛的其實還是師母,其次才是我們這些學生。」全場熱烈鼓掌。
在張石麟老師任職研發長、副校長期間,擔任他秘書長達8年的劉美宜小姐說,張石麟老師是溫文儒雅、待人寬容的主管,處事細膩、戮力以赴,卻不求名利。「你看看他研究筆記、會議記錄的註記好整齊,都是他自己寫的。」劉美宜小姐翻著現場張老師的手稿說。
紀念會最後播放了張石麟老師在2013年同步輻射光源啟用20週年致詞的聲音,原聲重現,彷彿老師不曾離開。
張石麟老師的夫人彭令梅女士致詞感謝大家舉辦紀念會,張老師過世後許多人來跟她分享張老師有多麼好,也很想念他。知道張老師長存這麼多人心中,真的很感激。
📖同步輻射小辭典
張石麟老師對台灣最大的貢獻是致力於同步輻射技術的推進。
同步輻射是什麼呢?簡單地說,是一種超級光源、一種連續波段的電磁波,涵蓋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及X光等。
👉同步輻射幫助人類看清膜蛋白結構,因此看到失智症的病因,進而研發藥物。
👉同步輻射幫助人類看到果蠅儲存長期記憶的細胞,解碼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
👉同步輻射幫助人類發掘恐龍胚胎所保存數千萬年的有機物質,掀起恐龍胚胎學的研究熱潮。
👉同步輻射還可以運用在開發更有效率、符合經濟效益的燃料電池。
中研院生命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在 林宜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中央研究院傳出好消息!!!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所帶領的團隊,對於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抗體試驗,已經能準確辨識新冠病毒,未來有望將檢測時間從4-6小時縮短至15-20分鐘,也對於接下來的量產計畫,是一件非常振奮的消息。當然宜瑾也希望在能保障國人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如果從學研單位到食藥署的驗證,到最後廠商量產的過程,能縮短時程,我想對於未來第一線檢驗量能可以大大提升,也是全台灣人的福氣。
另外,在蔡政府上台後,加速我們中研院南部院區興建進度,所以宜瑾也要跟大家報告,今年第一棟研究大樓即將要落成,也象徵著南北高等研究資源,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慢慢再平衡了。
但在硬體設施慢慢到位後,宜瑾認為要更進一步關注南部院區未來延攬及培育人才方面的問題,讓這批人才能在南部院區可以長期駐點,廖院長也表示未來也要再檢討約聘僱助理研究員的薪資結構,以提升台灣高階研究的品質。
同時,宜瑾也觀察到我們社會科學領域方面預算,跟其他數理、生命科技領域較為少,雖然每個領域本質上所需要的資源本身就會有差異,但宜瑾認為中研院作為建言國家社會重大議題的學研機構,應該要投注更多適合人文社會領域的資源。
再次感謝我們堅強的防疫後勤部隊---中研院,一同為台灣加油!!!
#我台灣我驕傲
中研院生命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亞洲科學力量的崛起:瑞典學者Gunnar Öquist來訪中研院】👦
瑞典學者Gunnar Öquist教授曾任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近年針對亞洲6個科學發展極為快速的國家(包括臺灣)進行研究,此次赴臺是為了深入了解臺灣科學研究的架構及發展,於本月10日拜會本院廖院長。
廖院長表示,中研院是全世界少數涵蓋數理工程、生命科學,及人文社會等三大領域的研究機構。中研院長年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延攬國內外一流人才與精英,鼓勵並培育年輕科學家投身於各項國家級、跨領域之研究計畫。此外,中研院也扮演國家智庫的角色,展現社會關懷,並以國家永續發展為使命。
Öquist博士對於中研院的學術發展十分驚艷。本次訪談後他將發表專文,向瑞典科學家介紹臺灣及中研院在亞洲科學發展上的貢獻,及舉足輕重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