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北市新冠肺炎防疫應變會議⚠️ 今(16)日會議 #侯Sir 將向市民朋友報告最新疫情相關數據及防疫措施,包括確診數、篩檢數、病床收治能量和目前熱區現況。根據中研院 #詹大千 研究員分析,目前新北市確診和發病日在社區篩檢部分已趨近於同日,近90%以上都是無症狀和輕症狀患者,陽性率也有下降趨勢。...
中研院 資訊 所 資訊 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六月是海洋的月份,而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頭
在太平洋西南方、台灣以南的不遠處,有著一片科學家俗稱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蘊藏著世界密度最高、最豐富的海洋生態,超過3,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棲息在此,超過一億多人的生活依賴著這片海域。
珊瑚大三角範圍橫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
圖片來源: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未知且神祕的大海
去年十月,一群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海下,發現約 500 公尺高、1.5 公里寬的巨大珊瑚,其高度甚至超過帝國大廈與艾菲爾鐵塔,為 120 年來首見。這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我們,儘管海洋探測儀器日趨先進,我們對於海下世界仍所知不多。
為期 12 個月的探險活動中,科研人員於繪製大堡礁北部海床地圖時發現這座分離礁
圖片來源:美國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海中熱帶雨林與氣候變遷
生存範圍不到全球表面 1% 的珊瑚礁,又被稱作海中的熱帶雨林,是超過 1/4 海洋生物及約 4,000 種魚類的家。當颱風來臨時,珊瑚礁站在第一線作為抵擋風暴的屏障。如果珊瑚礁不健康,海中的魚、藻、微生物也就無法好好長大;如果珊瑚礁消失,海洋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的衝擊。
海洋、氣候與人類的生活,就好像一個動態的環,在各種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彼此牽動著彼此。
圖片來源: Francesco Ungaro from Pexels
今年五月高溫少雨、天氣炎熱,台灣好似一個蒸爐,熱烘烘的燒著,但你知道嗎?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遠遠的超過大氣。科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產生出來額外的熱有超過 90% 被海洋吸收,而極端氣候為海洋帶來了極大影響,也衝擊了台灣的珊瑚礁。
去年夏天,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公布的研究結果,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 31%~40% 的珊瑚,背後原因與氣候變遷及海水升溫緊緊相關。
2020年後壁湖花園同潛點但非同地點與角度,珊瑚白化前(左圖) 與白化後 (右圖)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珊瑚礁也需要健康檢查?
珊瑚礁也跟人一樣,若能夠定期進行體檢,便可及早瞭解海洋的關鍵狀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年開啟珊瑚礁體檢行動,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調查方法,號召各地的潛水志工,以公民科學家的形式與志工們,紀錄海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珊瑚礁體檢就好似與海建立另一種關係
體檢前,志工必須參加行前訓練,科學指導員會教導志工如何佈線、下海後如何記錄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底質類別以及珊瑚覆蓋率。
照片: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體檢結果】
2009 年至 2021 年以來,共有超過千位志工參與。每年我們完成 22 個樣點地查,並將歷年數據公開。
珊瑚礁觀測數據的運用
長期的海下觀測,除了希望能夠瞭解海洋狀況,更同時透過生態調查、長期數據累積,將資料轉譯成可被接受的形式,提供可瞭解的資訊、可參與的活動、可加入的行動接觸更多人。此外,我們也運用數據成功阻擋台東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更推動兩種台灣特有珊瑚列入保育。
照片:杉原海岸前 50 公尺處就有珍貴的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延伸閱讀:【解構美麗灣】
2014 年起至今,環資每年至少辦理 1 梯次生態潛水家 Eco-diver 培訓課程,邀請生態潛水教練授課,透過在 3 天 2 夜的行程,提高珊瑚礁體檢相關知識,並提供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所頒發的 Eco-diver 證照,持有此證照,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入其他與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相關組織的志工行動。
2020 年也辦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放映會,共 120 人參與並邀請陳昭倫博士分享其於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第一手觀察,同時介紹珊瑚礁白化成因與影響。
透過珊瑚礁體檢,在瞭解珊瑚礁與大海的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資料反映海洋保育的成效。
海洋保育,真的有差!
2016 年 15 公頃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公告為禁漁區,2017 年環資首次協同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長年在潮境保護區潛水的潛客表示,過去潮境保護區的珊瑚礁生長不佳,各類的大小魚類也不容易發現蹤跡。自從成立保育區後,海底生態明顯逐漸恢復生機,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影!
2021 年,珊瑚礁體檢步入第 12 個年頭,如果你也熱愛海洋、關心台灣珊瑚,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珊瑚礁體檢,共同加入守護台灣海洋的行列。
中研院 資訊 所 資訊 室 在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719「英文下令 時中編劇 高端演到砸?!」記者會 國民黨團新聞稿
國人在蔡英文總統宣示「國苗國造」、「7月打國苗」之下,高度關注國產疫苗高端、聯亞疫苗研發進度,是否能夠在蔡英文總統宣示的7月底施打前,取得國際認證。由於民進黨政府一直對國產疫苗取得EUA的過程開綠燈,引發專家學者的高度質疑。國民黨團今(19)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一份從食藥署流出的內部開會資料顯示,國產疫苗完全按照蔡英文總統所指示劇本演出,在高端未完成2期期中報告,以及未提出EUA申請之下,早在6月4日開始生產9萬劑疫苗,蔡英文總統和陳時中部長完全按照劇本演出,向國人宣示7月底打國產疫苗的決心,國民黨團強烈質疑,高端未能如期完成檢驗,從總統府、蔡英文、蘇貞昌、陳時中、食藥署,都知道疫苗無法過檢驗,卻還要國人施打國產疫苗,這是拿國人的生命在開玩笑?國民黨團要求陳時中部長和食藥署在1天之內,回覆高端疫苗研發處理過程,後續如何善後?誰要負責?務必向國人交代清楚。
總召費鴻泰表示,從食藥署流出在6月16日做出對高端「提早核准EUA關鍵期程即可施打數量(50L預充填單劑量)」期程表中發現,食藥署本該站在依法審查的立場,演變成刻意護航,原本該是裁判的衛福部,結果發現是沆瀣一氣、共犯結構,完全黑箱作業。費鴻泰指出,蔡政府執政5年多來,從萊豬進口、疫苗購買、3+11的開會紀錄到諾富特的破口,對於在野黨的質疑、要求說明,根本就已讀不回。費鴻泰表示,一位也曾經參與高端疫苗審查小組的專家委員指出,蔡英文總統就是最大的障礙;5月底,蔡英文總統向國人宣示7月打國產高端疫苗,這代表蔡英文總統就是高端的門神。但當「提早核准EUA關鍵期程」報告送到總統府之後,蔡英文總統立馬改變說法,說7月施打高端是「期盼」。費鴻泰痛批,蔡英文總統從頭到尾都不曾考慮過高端對國人的安全性、保護力,高端只做完2期期中報告,連2期解盲都還沒有完成,就下令衛福部採購,還訂出施打日期,甚至還做出每月交貨數量,難道人民在蔡英文的眼裡,只是疫苗實驗、賺錢的動物嗎?
費鴻泰指出,7月13日屏東牡丹灣Villa事件,行政院南部辦公室執行長陳政聞攜妻小入住,爆發18人群聚,其中包括多位南部知名建商,讓國人感到可惡的是屏東縣政府,14日民眾向縣政府檢舉,只是15日象徵性地去了解,對照祕魯祖孫染上Delta病毒,縣長潘孟安大陣仗地對全村進行篩檢、施打疫苗,對於有高官涉入群聚,竟然噤聲,意圖息事寧人。費鴻泰表示,推薦陳政聞到政院南辦執行長的是高雄市長陳其邁,對照高雄工人路邊吃早餐罰3千元的標準,陳其邁你的態度是什麼?宣示對酒駕零容忍,但又對照前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在高雄街頭酒駕0.23卻不隨案移送的做法,難道遇到自己人就是雙重標準?國民黨團要求蔡政府,在微解封就發生高官群聚,還跟多位知名建商聚會,必須對外界說明清楚,陳政聞一晚14,000元住宿費是誰出的錢?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護短、胡說八道,必須向國人道歉,蘇貞昌院長必須撤換發言人,倘若蘇貞昌不處理,國民黨團會在下個會期院會,把蘇貞昌、羅秉成列入不歡迎人物。
書記長鄭麗文表示,這份食藥署的內部開會報告在6月16日製作,隔天內部會議提出,內容顯示食藥署在給予高端緊急授權(EUA)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為本,全部都是走過場、打假球,最後導致參與審查的中研院院士無法認同,而退出審查委員會。報告內容中指出,從5月28日食藥署召開國產疫苗療效評估專家會議,到8月底國產疫苗出產期程都已經規畫完畢,其中包括了在6月25日食藥署要召開EUA是否核准的專家會議,在此之前,早在6月4日食藥署就已經完成第1批高端9萬劑疫苗檢驗,這等於是高端在還沒有進入EUA之前,食藥署就已經讓高端進行疫苗商業製造,在報告中劃掉此欄的用意,代表這批疫苗檢驗未通過。
鄭麗文進一步指出,6月4日已經生產的9萬劑高端疫苗,而預定在25日EUA專家會議根本就是打假球、過場而已,甚至已經決定在8月底生產200萬劑疫苗。這完全符合蔡英文總統與陳時中部長在國安會議後,對外宣布將在7月底施打國產疫苗。鄭麗文表示在這份期程報告中,早就擬定日期分批完成批次疫苗檢驗,而預計在7月9日,高端將會完成2L和50L安定性試驗比較,之後就開放讓國人施打。事實上,在陳時中部長召開記者會的當天,高端都還沒有完成2期期中報告,遑論提出EUA申請,國民黨團強烈質疑食藥署,為什麼還未召開專家會議、高端期中報告都還沒做出,卻已經排定7月31日和8月31日要提供200萬劑高端疫苗供國人施打?報告中顯示,6月4、18、25日之前,食藥署早就完成3批高端疫苗檢驗,不合率高達82%,生產的54萬劑中,只有8.8萬劑合格。但食藥署依然按照期程,讓高端在6月11日檢送2期臨床數據、6月15日檢送2期臨床試驗報告和EUA申請。
鄭麗文表示,高端疫苗不合格率超過8成,蔡英文總統不可能不知道,否則她不會改口說7月底施打只是期望;其次,不合格的疫苗要在1個月內通過,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在發生高端疫苗多批次檢驗不合格的狀況之下,國產疫苗要在7月底或8月底施打已無可能,後續如何善後?責任誰負?國民黨團要求陳時中部長和食藥署在1天之內,回覆高端疫苗研發處理過程,向國人交代清楚。
關於屏東牡丹灣Villa事件,鄭麗文表示,陳政聞口口聲聲說一切合法,否認有群聚行為,既然如此何必辭職?只要拿出實聯制的紀錄,就能夠說明清楚,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還大力背書絕無違法,既然沒有問題,又何必辭職?行政院、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到底誰要說清楚?倘若陳政聞沒有群聚,應該還他清白,如果的確違法防疫規定,不但要辭職下台,連幫忙背書的羅秉成都該下台。有沒有,很簡單的事情,難道「誠信」這兩字對民進黨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嗎?民進黨不要再打迷糊仗了!
首席副書記長陳玉珍表示,陳時中部長口口聲聲、信誓旦旦向國人宣示,疫苗施打必定會要求安全有效,但是從AZ疫苗施打後,通報近千件不良反應,造成390多人猝死,原因到底為何?迄今仍看不到政府對外界說明,給國人一個清楚的交代,乃至於發生AZ疫苗緩打潮。陳玉珍指出,上周傳出來自日本的AZ疫苗微生物超標的問題,陳時中部長也承認有此事,但解釋報告與入台的AZ疫苗分屬不同批號,既然如此,在國人對AZ疫苗有所疑慮時,陳時中部長更應該公開向國人公布每批疫苗檢驗報告,解除民眾的疑慮,不能僅用不同批號的說法帶過。
陳玉珍表示,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關乎於民眾施打的意願與信心,今天國民黨團公布的高端疫苗檢驗期程,發現高端疫苗不合格率高達八成,蔡政府仍舊要替高端背書,難道要讓不合格的國產疫苗打到國人身上?是否政府高官敢在三級警戒中依舊群聚吃飯,就因為在政府規範的施打疫苗順序內,屬第2類早早施打完畢,才膽敢如此?蔡政府難道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民打不到疫苗?連可以開始接種第二劑疫苗的人,還不知第二劑在哪裡嗎?民進黨政府不給民眾有充分公開的疫苗施打資訊,人民只看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陳玉珍強烈呼籲衛福部必須儘速公布國產高端疫苗、來自日本贈送2批AZ疫苗檢驗報告。
中研院 資訊 所 資訊 室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新北市新冠肺炎防疫應變會議⚠️
今(16)日會議 #侯Sir 將向市民朋友報告最新疫情相關數據及防疫措施,包括確診數、篩檢數、病床收治能量和目前熱區現況。根據中研院 #詹大千 研究員分析,目前新北市確診和發病日在社區篩檢部分已趨近於同日,近90%以上都是無症狀和輕症狀患者,陽性率也有下降趨勢。針對熱區、冷區,市府採不同方式阻絕病毒,請市民朋友不要鬆懈,務必嚴格遵守防疫規範。提醒新北市不在籍85歲以上居住者可向里辦公室和區公所填寫意願調查表或採電話登記預約新冠肺炎疫苗,至明(17)日下午5:00,請多加留意。更多新北市防疫資訊,請和 #小編 一同鎖定直播。
#新北市第三級警戒準則 #行動治理 #侯友宜
中研院 資訊 所 資訊 室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追蹤【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網】提供您每日即時新聞、深度報導及新聞議題分析,帶您看見更好的未來! (https://news.pts.org.tw)
———————————————————
追求真相 · 深度紀錄 · 多元觀點
———————————————————
看更多新聞:
■【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中研院 資訊 所 資訊 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這就是英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了解英式生活」介紹
訪問作者: 胡蕙寧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室禮數繁瑣眾所周知,而人民卻堪稱歐陸最幽默、最愛搞笑開趴的族群。
第一手的社會觀察資訊、揭露38個英國人的真實面貌,讓你一掃對英國人的刻板印象,
深度了解這個有趣、多元化、具備包容性與多重面向的國家。
本書特色:
[食] Eating
「來杯茶嗎?」英國人不只愛喝茶,也有各種以「茶」來與人溝通的話語。他們也很愛三明治,在英格蘭、威爾斯稱為「sandwich」,在蘇格蘭卻叫做「pieces」,而北英格蘭還有地方風味三明治「butties」或「sarnies」。酒館是他們的社交中心,客群不分男女老少,許多地方還會在22:55撞「酒鐘」,提醒記得去買當晚最後一輪酒!
[衣] Clothing
英國上班族上班穿套裝和西裝是尊重工作的象徵,但下班後,英國男人喜歡把上衣外放,女人變身性感辣妹,即使冷冬寒天,也照樣短衫肚兜就出門。沿襲貴族服飾傳統,英國人相當重視帽子,從散步扁帽、大宴禮帽、女皇帽到擋風帽等,在婚喪喜慶時戴上是為了顯示特別的尊重。
[住] Housing
如果你認為倫敦是英國的一切,那就錯了!真正的英國在村莊小鎮,到那裡才聽得到正統英文、看得到英國的「原樣」,也更能發現真正具有階級性的英國風情跟品味。修繕自宅不是英國人的強項,但以低價買入舊房子、改裝後轉賣卻大有市場;當地租屋一定要知道terrace house、detached house、bungalow等差異,且讓作者為你解析。
[行] Transport
英國的火車鐵道系統、倫敦的地鐵都是全球最古老的「交通史蹟」,裡面滿載著英國人對過往緬懷的驕傲。英國人開車算猛,最令人吃驚的是公車也拼高速,這在歐盟國家裡可不多見。在英國一遇球賽街頭就不安寧,走在街頭,除了要小心左駕跟左走之外,好心人還會警告你:「小心足球迷。」
[育] Education
英國家長到學期末都會接到一份孩子的年度報告,報告內容凸顯出英國早教尊重每個孩童不同的特色,裡面沒有分數評比,通常也不會列等級。英國的私校系統發達,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也會讓孩子補習說話、儀態、數學等等,一些權貴父母無暇照顧,就喜歡把孩子送去提供住宿的「全居教育」學校當哈利波特。
[樂] Entertainment
蘇格蘭話的新年叫「霍格莫內」(Hogmanay),是每年固定在西曆除夕舉行到元旦的年度慶典,除了用火光迎新外,他們也很重視「跨年第一步」(First Footing),這習俗也傳至英格蘭,成為一種希望來年昌榮好運到的習俗。英國人很能、也很愛開玩笑,非常具有幽默感,電視上不只有很多優質搞笑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很喜歡重金製作各種主題的好節目。
作者簡介:胡蕙寧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與台灣首位台大經濟、法律系雙學位畢業生。曾獲勞工文學獎、寰宇旅遊文學獎。通中、德、英、台語,旅居德、英25年。曾任教職、採編、特助、德國法院暨各大特展口譯、駐歐洲特派記者。德文著有《競爭自由在德國憲法上的保障與原則》論文集,中文著《這就是德國人》、《開始當記者就上手》、《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傳》。合著《胸有成竹說成語》、中研院《管制革新》論文集。譯有《大法官之旅》。現任台媒駐歐特約作家、英國社區義工太極拳老師、老人院活動、藝術畫課、社區園丁等特助,獲頒2018年英國義工組織最高榮譽女王獎義工狀與國家鑑定社區發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