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惠縣議員辦公室
主旨:針對私立代用國中學校大者恆大,公立國中小者恆小,學校
無法均衡發展,私立代用國中用政府預算,打倒公立國中,教
育局應儘速訂定『代用國中法』,讓教育均衡發展?請查照見復。
說明:
一.私立南榮代用國中學校大者恆大,公立國中小者恆小,
學校無法均衡發展。
序 學校109學年七年級 人數 班級 序 學校109學年七年級
人數 班級
1 私立南榮國中
基本學區就讀50學生
跨區招生超過350學生 420 11 2 新埤國中 7 1
3 潮州國中 262 10 4 枋寮高中國中部 176 7
5 東新國中 79 4 6 林邊國中 144 5
7 光春國中 77 4 8 佳冬國中 42 2
9 南州國中 36 2 10
二.私立南榮代用國中申請教育部經費補助,卻無視於正常化教學。
三.私立南榮代用國中成為地區性的明星學校,吸收鄰近鄉鎮的學生。
四.在嚴峻少子化招生困境中,持續的維持招收人數。
五.讓其他鄉鎮,公立國中招不到學生。
六.私立學校問題整理:
1
1.上限較公立學校多,雖然縣府有管制班級數不得增班,但每班
收的學生很多(每班近42名)入學先後次序也非設籍先後,可
用考試結果篩選後再遷戶籍。
2.編班優勢:可以依考試成績篩選做群組編班(藝才班名義) ,
並未依縣府規定全部學生以小六T分數做S型常態編班。
3.沒有正常化教學:第九節、週末班加強課程未被糾正,公立
學校強迫進行第八節家長會投訴上第九節更是違法,週末班課
程也不得上整天(正常化教學訪視會規定)但私立學校因為有
些作為卻可以吸引家長。
4.屏東縣109年度七年級生,屏南地區總共有9所國中,公立8
所,其中一所是私立南榮代用國中,屏東縣109年度七年級生屏南地區新生總報到人數是1,243人, 其中南榮國中新生總報到人數420人, 剩下823人分配到各8所國中,南榮國中就佔了總報到人數的三分之一, 公立國中優秀老師未來勢必變成超額教師,他們會失去教師工作權.政府應該盡速修法,反壟斷私立代用國中,拿政府的錢,壟斷公立學校的市場。
七.建議事項1:
1.縣府應要求私立學校編班方式與公立學校一致,除縣府核定藝
才班外應不得以其他名義作特殊編班。
2.放寬公立學校編班、分組方式,並於各視導區設立資優方案吸
引優質學生。
八.建議事項2:
1.重新思考代用國中的適切性?
2.代用國中為九年義務教育廣推其間的階段性政策?
3.教育當局應儘速訂定『代用國中法』讓教育均衡發展.
依據學區管制法實施?
2
九.屏東縣108-114學年度國民中學班級數(不含特教班)及超額教師推估表
學年度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校數 38 38 38 38 38 38 38
班級數 686 635 590 538 512 528 546
增減班情形 (與前一學年相較) -- -51 -45 -52 -26 16 18
教師編制 員额數 1607 1497 1400 1290 1232 1268 1306
教師編制員額增减情形 (與前一學年相較) -- -110 -97 -110 -58 36 38
現有教師數 1463 -- -- -- -- -- --
教師缺額數 (含控管數) 144 34 -63 -173 -231 -195 -157
屆齡退休數 1 1 1 4 7 6 5
申請退休數, (尚未核准) 10 -- -- -- -- -- --
註1:本表統計內容不包含大路關國中小
註2:109 學年度班級數依據108學年度第1次國中教師缺額調查預估。
註3:110-114 學年度班級數係依據目前國小各年級人數推估。
註4:各學年度教師編制員額數不含藝術才能班控管員額(不得進用正式教師或
代理教師,僅得聘任兼任或代課教師)及編餘缺。
註5: 申請退休數含校長。
3
學年度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校數 38 38 38 38 38 38 38
教師編制員额數 1607 1497 1400 1290 1232 1268 1306
教師編制員額增减情形 (與前一學年相較) -- -110 -97 -110 -58 36 38
現有教師數 1463 -- -- -- -- -- --
教師缺額數 (含控管數) 144 34 -63 -173 -231 -195 -157
108學年度缺額及控管為144位
109學年度預估因為減班少了110位教師編制員額只剩下34
位教師控管缺,110學年度預估因為減班少了97位教師
編制員額,34+(-97)= -63,表示超額63位。
111學年度預估因為減班少了110位教師編制員額,
-63 + (-110)= -173,表示111學年度將有累計全縣有173
位超額教師。
以下以此類推
4
十.南榮國中110學年度七年級新生報到截至110年6月18
日小六報到統計表,深黑色字跡是南榮國中所屬就學區國中基
本的學區,目前報到73位學生,跨區招生目前計271位學生,
總計344位學生,陸續招生中預計收420位學生。
序 學校110學年七年級 人數 學區 序 學校110學年七年級 人數 學區
1 力社國小 12 崁頂鄉 32 潮南國小 7 潮州鎮
2 崁頂國小 18 崁頂鄉 33 溪北國小 23 南州鄉
3 港東國小 13 崁頂鄉 34 鶴聲國小 1 屏東市
4 內埔國小 7 內埔鄉 35 屏大實小 1 屏東市
5 東寧國小 2 內埔鄉 36 泰武國小 4 泰武鄉
6 崇文國小 1 內埔鄉 37 萬隆國小 1 新埤鄉
7 大新國小 2 佳冬鄉 38 仙吉國小 2 新園鄉
8 玉光國小 1 佳冬鄉 39 瓦磘國小 1 新園鄉
9 佳冬國小 6 佳冬鄉 40 新園國小 2 新園鄉
10 昌隆國小 4 佳冬鄉 41 鹽洲國小 1 新園鄉
11 塭子國小 1 佳冬鄉 42 丹路國小 1 獅子鄉
12 文樂國小 1 來義鄉 43 四維國小 3 萬丹鄉
13 以栗國小 4 東港鎮 44 萬丹國小 9 萬丹鄉
14 東光國小 11 東港鎮 45 廣安國小 1 萬丹鄉
15 東港國小 6 東港鎮 46 興化國小 2 萬丹鄉
16 東隆國小 6 東港鎮 47 五溝國小 2 萬巒鄉
17 東興國小 8 東港鎮 48 萬巒國小 1 萬巒鄉
18 楓港國小 1 枋山鄉 49 長榮百合 1 瑪家鄉
19 東海國小 1 枋山鄉 50 光春國小 20 潮州鎮
20 枋寮國小 2 枋山鄉 51 光華國小 36 潮州鎮
21 建興國小 7 枋山鄉 52 潮州國小 36 潮州鎮
22 僑德國小 2 枋山鄉 53 潮和國小 13 潮州鎮
23 仁和國小 2 林邊鄉 54 潮昇國小 30 潮州鎮
24 竹林國小 4 林邊鄉 55 潮東國小 2 潮州鎮
25 林邊國小 5 林邊鄉 56 民族國小 1 高三民
26 崎峰國小 1 林邊鄉 57 九曲國小 1 高大樹
27 長興國小 1 長治鄉 58 鳳陽國小 1 高小港
28 同安國小 1 南州鄉 59 王公國小 1 高林園
29 南州國小 7 南州鄉 60 林園國小 1 高林園
30 公館國小 1 屏東市 61
31 中正國小 1 屏東市 62
正本: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屏東縣政府
副本:蔣月惠縣議員辦公室
中華民國110年6月21日
5
中華藝校入學方式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詞語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 翻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通”和“识”的解釋。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將liberal education譯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發展歷史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國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 《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也很古老,亞里斯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他的對話式、散步式、討論式多學科教育,被稱為呂克昂式逍遙學派。 伴隨工業革命,由紐曼宣導的博雅教育,主張培養博學多才、行為優雅的人。
現代教育
由馬修·阿諾德多方宣導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影響廣泛,備受關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 例如,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宣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畫中宣導文理交叉;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畫”在通識教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通識教育中,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 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 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概念論述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 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 如:“给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通識教育”闡述為:
1、近代關於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 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1829 年,美國帕卡德撰文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課部分(當時包括古典語文、文學和科學課)辯護,認為作為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必須學習這些公共課,以得到應有的共同培養,並稱這部分教育為通識教育。 此後這一概念有所變化。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即哈佛“紅皮書”)提出: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 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後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 兩者有區別,但並非相互對立和割裂。 報告所建議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學名著、西方思想與制度、物理科學或生物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 後哈佛大學歷年均對本科生提出學習此類課程(稱“核心課程”)的具體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 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習總量的1/4。 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或選修某些課程達到規定的“數量化推理要求”的標準。 美國其他高等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方式約有三種:(1)與哈佛大學相同,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並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 (2)分佈必修式。 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 (3)自由選修式。 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這種教育亦已在許多國家實施。
2、見“自由教育”。
意義價值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人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組。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 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 無論是國外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貫徹多年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還有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範疇之中。 這種包容體現了中國通識教育即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 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可在相當程度上,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賦予通識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資訊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5、通識教育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由於歷史的原因,偏科、專業過窄的情況比較嚴重,在中學打基礎時就分文科、理科,進入大學又產生較嚴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識教育則規定學生必須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禁止選那些與本專業相重複或相關相近的課程,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也就能使學生知識結構趨於合理。
6、通識教育還能防止因應試教育出現“高分低能”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以北師大為例,他們把能力素養課作為通識教育五大模組之一,強調讓學生必選和通選,同時與國家人事系統的專業資格證書自願培訓相結合,從而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必要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 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不僅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而且知識也變成單向度的。 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開始劃清“楚河漢界”,使整個社會日趨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我們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不夠重視,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2]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 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 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 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 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 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瞭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2]
內涵外延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
最大困境
通識教育所需要的“通識”有待研討,正如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指出:要想深入打破通識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在當今這個亂糟糟的全球化時代,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名符其實的“通識”? 事實上,在這個各種文明規則不斷衝撞磨合的緊要關頭,究竟作為一個地球人至少需要知道些什麼,還根本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通識教育缺通識”是通識教育的最大困境。
基礎教育
詞語定義
基礎通識教育是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通識教育,由素質教育專家裡京創立。
創立背景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會通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 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非常不利。
為改變這種基礎教育態勢,裡京先生毅然辭去省政府等公職,全身投入到基礎素質教育研究實踐中。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裡京將全人教育劃分為“靈性與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創造教育”三個層次,認為從少年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思想發育來看,基礎教育正是“靈性與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構階段,包括情感、藝術、語言、思維與思辨思想基礎,也可以說基礎教育就是靈性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需要給少年兒童提供一種普適的靈性教育,在這種普適的靈性教育中去發現天賦,而不是培養預定的天賦。 裡京認為,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一種學科單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種首先賦予了成年人強烈功利性的設定“天賦”培養的教育,大大擠壓了靈性教育的空間,不利於思辨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裡京認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普適的靈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應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類的文史和基礎科學人文思想構成,這是一個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蘊。 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加強不分學科的具有基礎教育特性的會通教育或通識教育,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4]
為實踐基礎通識教育,裡京汲取人類發展史中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精華,借鑒傳統啟蒙韻文編寫形式,創作出一套主體為四字一句,雙句成韻,通篇押韻,為學習者提供一套易於上口、博導聯想的通向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 、科哲會通、思想大成的基礎學習典籍,名為《英才通識·四字經》,並創立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使孩子在無壓力的韻文誦讀中,在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的文學美感中,潛移默化地承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髓,為孩子們打開思想之門,在遼闊的思維空間中播種思辨、創造性的種子, 開拓一條少年精英思想基礎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學家、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我們處於資訊化時代,資訊的過濾與基礎“會通”越來越重要,因此基礎通識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成功的關鍵。
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翻譯得來。
general education
曾譯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語(stadium generale)詞源含義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各国及各地现状
美国
美國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事件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宣導通識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進大學繼續深造,它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
4. 「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
1945年,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包括大學和中學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美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通識教育運動產生的影響。
1. 所有美國高校都捲入其中。
2. 社會及各種學術團體都表現濃厚興趣。
3. 呼籲“教育中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是確保不同個人和群體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機會。 教育要起這樣的作用,就必須改變其手段和方法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群體。 通識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能夠在自由社會中正確地、很好地生活。”
目標: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有教養的人具備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邏輯推理。
3. 關係理解。
4. 想像力。
5. 清晰溝通的能力。
6. 適切判斷的能力。
7. 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
能力培養需要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
1. 人文。
2. 社會。
3. 自然科學。
課程設置通識課程。
1. 英文寫作。
2. 核心課程。
3. 自由任選。
4. 主修專業課程。
5. 自由選修課程。
6. 想像力。
中國臺灣
目標:培養完整的人、通達有識見之人
時間:1984年開始
大學教育的目的
1. 培養有能力的工作者、生產者通識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它由中世紀博雅教育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大學課程進行設計,以建立能夠適應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課程,科學史能夠滿足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 科學史融入通識...
...
節錄網上
中華藝校入學方式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分享,幾個重點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1. 美國公立學校的學區制度,表面上要追求equality,其實恰恰產生了最discriminative的結果!
美國無論東西岸,好壞學區的房價天差地遠,這與公立學校的財政來源自property taxes制度有關。而對父母而言,以我比較多朋友的加州來說,據稱沒有個5千萬以上台幣準備買房,你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好學區」。
進入好學區並不保證你的兒女飛天鑽地可以進入常春藤;但進入壞學區大概可以確定你的兒女很高機率染毒、受罷凌甚至加入幫派販毒。
2. 美國公立學校體系的教師工會政治勢力龐大,積年累月地形成如同「大鍋飯」的教師制度 -- 近乎不淘汰不適任教師。
此外,教師工會過高的索取教師薪資(例如Bronxville的小學教師年收入高達$350萬台幣,退休後每年可領$240萬台幣),造成過去我們談過的經濟現象:資源排擠。當多數資源被錯誤地扭曲地過度投資在低生產力的要素上時,真正需要資源且可以提供較高生產力的要素反而被擠壓而枯竭。范記者文中的「連粉筆都要家長樂捐」就是一例。
簡單說,美國公立教育體系完全就是個政治凌駕市場,造成整體敗壞的制度。
3. 至於美國人自信心爆表這點,我心有戚戚焉。不過美國人很崇拜英雄,我自己的經驗:在美國法學院LLM時,暑期課程教授剛好是法學院院長,而第一次期考我考了滿分,院長當眾稱讚我是幾十年來第一位考滿分的學生,尤其我還是外國學生。
美國在地同學對我的態度立刻親切不少。
我們學校LLM與JD是混合上課,許多課程的確就是傳說中法學院的「蘇格拉底式」震撼教法 -- 此教法基本上就像各位看哈佛知名課程「正義」那位Sandel教授的授課方式一樣。(台灣人有些大驚小怪此種授課方式,其實在法學院只是基本配備)
而我在多堂蘇格拉底式的課程,用不如人的英文但遠強過學生甚至教授的思維狠狠地一人戰全班地辯論,慢慢地有一兩門課從頭到尾只有我跟教授在對話。幾次下來,很多當地同學就主動要當朋友,也有幾位教授邀至辦公室長談。甚至有後來被幾位白人女同學找去寢室脫光引誘的插曲,那是題外話了。
我在美國還有位哈佛好友,是Facebook創辦人的同學兼室友,也是在狠狠地辯論後成為好友,熱情邀我至他賓州匹茲堡老家度假,讓我見識了純白人世界是怎樣。
重點是,美國人自信心爆棚是事實,但也很英雄主義。如果你敢表現,且肚子真的有料,他們也是很願意與你當朋友。畢竟現實問題:誰有料以後對我才有利益。這種友誼來得快去得快,但乾脆俐落。
在孫安佐案後,有媒體,是複數不是單數,直接就把我在"買槍,養馬,呼大麻“裡的一些章節全文照登。我是有點傻眼,但想別人可以全文照登,我還不如自己登一兩篇在這裡給朋友們看看。這是其中一篇:生個美國人。
PS: 媒體刊登書中文章一事,有答案了。應是出版社主動提供給媒體的。我跟出版社的默契,真的要好好加強一下。這次是我白目,造成困擾不好意思喔。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015年台灣最大的新聞之一,就是一個台灣媽媽想來美國生美國人,結果小baby不聽話,提早在華航機上誕生, 國際法上一般規定,飛航器視為國土延伸,小baby仍是中華民國國籍的機會很高.我看此新聞時,感慨可能與大家不大一樣.讓孩子成為美國人,一定在立足點上領先,有爭議;但父母為孩子做最好的打算,沒有爭議.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對美國抱著憧憬,想盡辦法突破移民法令限制來美的合法或非法移民.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南韓,都有父母來美國坐月子中心生小孩;中美洲的父母,則讓孩子冒著生命危險,自己走過美國邊界;大家路徑不同,結論一樣:小孩當美國人,受美國教育,將來機會比較多,發展比較好.
孩子長大過程很多變數,我不敢打包票,但我對這些父母們最大的疑問,是他們做此重大決定之前,有沒有做足功課.
首先,很多人直覺覺得,美國受教育又便宜又好.關鍵字是,”便宜”,跟”好”.我覺得這個想法完全錯誤,在美國受好教育,”便宜“很難,”好“,不一定.
拿紐約做例子:我的朋友楊小姐,十多年前移民美國,住在紐約市曼哈頓.由於美國義務教育從五歲開始,所以女兒五歲前要去上托兒所,每個月1,500到3,500美金,也就是45,000到105,000台幣.為何有價位的分別,一來明星托兒所收費當然就比平民托兒所高,另一個關鍵是時間.1500美金,通常表示孩子只能上到下午兩點半,3500美金孩子上到六點.所以雙親都要上班時,就要上3500的那個.這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會選擇一人在家帶孩子,因為出來上班可能還賺不到孩子的托兒所費用.
到了五歲孩子上了小學,公立學校學費全免,但美國公校教育品質參差不齊,差距極大,有些壞的公校畢業率一半都不到,所以一定要選好的公立學校去上.好的公立學校一般以住家地址決定,所以孩子還不到四歲就要去買房子買在好學區裡.好學區的房價當然就高很多,在曼哈頓兩房一廳動輒近兩百萬美金(六千萬台幣),每月租金則在4500美金(135,000台幣)上下.但美國公校因為差得實在太多,大家都想盡辦法要去擠明星學校,結果造成很多明星小學自行招生,也就是你住在學校隔壁也不一定進得去,一樣要去抽籤.在紀錄片“等待超人”裡,有一段就在描述父母孩子一起去參加抽籤,抽到的,欣喜若狂,沒抽到的,如喪考妣,一家人抱頭痛哭。我一點不覺得他們反應過度,在美國待久了就知道,資本主義的美國,沒有上好學校,未來孩子脫貧的機會很小,誤入歧途的機會很大,孩子的將來很黑暗。
如何判斷好學校呢?就是看學生考試成績在全美的排行如何.是的,美國學校也考.楊小姐的女兒,四歲開始就要考智力測驗;楊小姐說她當時沒經驗,於是只是用政府出的範本幫孩子自行補習,結果考了95分,意思是打敗了95%應考人. 此時她才發現,要申請到前五名的學校得要考到99分,所以就去念了另一個普通公校.但才一年半,楊小姐就發現學校教得太慢,孩子的學習興趣己經減低,於是想辦法轉學.這次楊小姐花了一千美金(30,000台幣),讓孩子去補考前衝刺班,這次考到了99分,順利進了楊小姐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不要以為錢只花到這裡,就可以鬆一口氣.美國公立學校普遍經費緊繃,所以常常要家長捐款.楊小姐告訴我,學校甚至連粉筆都要家長捐.聯絡簿,紙筆都要自己準備不說,有時老師想新加個教材,要3.5美金(105元台幣),也要捐. 課後要學習才藝,每個孩子通常會有兩到三樣,每個星期要上兩到三小時,不管學什麼,基本上一分鐘一美元,以每周三小時計,每個月要花720美金(21600台幣).
楊小姐在接受我訪問時,正在傷腦筋,因為孩子隔年要上國中,要換學校,又要考了.她為了孩子考試,也不敢出遠門旅行.說孩子現在只是符合她學校進度,但如果要進好學校,必需要超前進度兩年才有可能.
訪問中,楊小姐多次提及,美國的學校教得太慢,比亞洲學校的進度慢太多.但她也強調,美國的學校比較重視均衡發展,不像亞洲學校只重課業表現.(我聽過很多亞洲父母有一種吊詭情結,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美國受教育,嫌亞洲學校只重課業,看上美國教育的均衡發展.但來了以後,又去跟美國老師抱怨課業教得太慢)
父母的壓力也不是只在考試的時候,美國學校非常要求父母參與,平常要注意功課,家長會不能缺席,學校的慈善活動要參加不說,很多移民父母抱怨最多的,是還要想辦法跟其他家長社交.要知道跟其他家長的關係,對孩子在學校交朋友至為關鍵.孩子生日party找那個同學來,可是大學問呢.也就是說,不只孩子要學習美國文化,家長也得學習美國文化.
楊小姐夫妻在紐約算中產階級,但即使是富有階層,在紐約要進好學校也很頭痛,不要以為有錢就可以解決.美國私立小學學費動輒一個學期兩三萬美金,很多比念常春籐大學還要貴。付得起,還不一定進得去呢,從幼稚園起就要到處拜託找關係,因為進了明星幼稚園,兩年後,才有進明星小學的履歷表,一路才能上明星中學,血統一定要正確。除此外,小朋友還要學外語,學才藝,才有競爭入學的本錢,因為很多明星學校從幼稚園起就要考入學考了。我有位牙醫朋友在紐約己小有名氣,但因孩子在紐約擠不進理想的私立小學,只好舉家連診所一起搬到舊金山。(此部分請參考”豪門保母日記”,很寫實)
在鄉下地方,孩子進好學區的壓力沒那麼大,也不會像城市那麼貴,問題是這些學校在當地排名也許不錯,但在全美排名卻不怎麼樣,教學品質有沒有亞洲好是很大的疑問.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工作通常都在都市裡,孩子念書,但父母要不要工作?美國現在對外來移民越來越仇視,外國人沒有合法身分在美國找工作非常辛苦,我聽到那些有點小積蓄,就為孩子移民來美的中年父母,都捏一把冷汗.因為小積蓄在美國叫做微積蓄,光健保現在一個月就要一個人六百美金左右,小積蓄很快就燒光了,美國是非常嚴酷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錢在這個社會裡,很容易就會掉到社會的底層,真的對孩子的未來比較好嗎?我的先生Roberto來自一個非常窮困的背景,他說小時候同學問他暑假去那裡夏令營,他每次都要撒謊,因為去一個夏令營是媽媽兩個月薪水,根本去不起.但當所有同學都在說,泛舟多好玩,露營蚊子真夠多時,他常覺得很自卑.
所以又有那種專門來美生小孩的父母,生了,拿到孩子的美國護照就走.在美國待的時間,不會超過六個月,孩子還是一樣在母國長大,父母在身邊,一直到上高中,才再回到美國來.我們叫這樣的孩子叫小留學生.小留學生比在亞洲土生土長的孩子有競爭力嗎?我也很懷疑.基本上,這些孩子在來美之前,除了多了本護照,一樣是台灣/中國/韓國人.十多歲就要進入完全不同的環境,接受文化衝擊.美國高中是個很高壓的社會,孩子英文說得差一點,好的狀況是被排擠,於是只跟亞洲人混在一起,壞的狀況則是被霸淩;青少年時期又是最反叛的時候,父母在身邊盯得緊緊的,都不一定管得好,更何況小小年紀就要自己照顧自己.我訪問過一些小留學生,很多都反應在美國的前幾年,常常覺得很孤單,不知爸媽為何把他一人丟在美國.我自己在二十五歲時來美,己經有八年的英語教育,頭七八年還都很鬱卒,很難想像這些孩子要如何一人應對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
我個人覺得到美國來上大學,年紀比較剛好.但要上美國大學,實在不用搞得那麼複雜.現在一大票中國留學生,不都在美國上大學上得好好的?沒錯,有本美國護照上美國公立大學的確是便宜一些,但現在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也在往上調,孩子的美國護照能省多少學費,算盤可得打精一點.至於要進哈佛這些知名長春籐學校,這可不是一本美國護照就搞定的事,大把美國人花大錢一樣進不去.
拿美國護照最大的差異,我反而認為是在念完書,要在美國找工作的時候.那時美國人的身分,的確比外來移民要有優勢得多.只是現在是全球化的環境,很多大公司也到其他國家徵才,也就是說好工作不一定只在美國國內,以全球的戰略角度來看,美國人的身分不會讓你有更多優勢,能力強,才是重點.
我不是全盤否定美國的教育制度,美國好學校重視領導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出來的孩子,的確有特殊的氣質.一般來講,自信心超強.大部分美國人不管能力如何,自信心一百分,這造成美國人過度自信,好處當然就是很樂觀,有衝勁,但有時候也做出很恐怖的事,比如伊拉克戰爭。我要強調的是真的要生養一個”好”美國人,成本絕對不低,絕對不是花個三五萬美金來美國坐月子中心六個月可以搞定的.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其他太多要付出.比如就算是一切如願,真的生了個美國人,孩子也真的受了美國教育,長大以後,成了一個道地的美國人,我很想問這父母們,你們真的知道什麼是”美國人“嗎?當你生了一個美國人,讓孩子在美國受教育長大,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會跟你這個台灣人/中國人完全不同.你在亞洲長大的經驗,將完全派不上用場.孩子在美國長大的經驗,是你完全無法想像的.美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跟在亞洲的親子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你知道你跟你的孩子,不但有代溝,還將有文化差異的問題嗎?
所以亞洲媽媽們,想來美國生孩子,我希望你錢要帶夠,功課要做足,還要有心理準備,你的孩子可能完全不像你.如果這是你要的,Welcome to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