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防疫記者會
連續第10天+0 防疫仍不鬆懈
集氣!讓疫苗早點到來
因應疫情嚴峻,彰化縣政府於今(16)日下午3時召開彰化縣防疫說明記者會,由縣長王惠美、衛生局長葉彥伯共同說明,新聞處長李俊德引言,採線上直播方式,於縣長臉書及有線電視CH03公益頻道同步直播。
王縣長表示,今天是連續第10天+0,防疫仍不鬆懈,累積確診人數270人,近5日核酸檢驗陽性率為0%,核酸檢驗陽性率為0.24%,完成篩檢人數11萬1,115人,居家隔離人數7人,累計居家隔離人數為3,147人,平均每位確診者的居家隔離人數是12人。感謝彰化縣12家提供核酸檢驗的醫療院所幫忙,目前指定檢驗機構最大核酸篩檢量能一日可達5392件。
王縣長表示,前幾天拜託大家集氣,一集氣疫苗就到貨了,8/12有AZ疫苗52萬4,000劑、8/15莫德納疫苗24萬9,600劑都已順利抵達台灣,施打原則按年齡層由上往下開放施打,相關細節等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告。
王縣長指出,即將開學,彰化縣也為開學做相關準備,以確認小朋友的安全,幼兒園的隔板已經有了,國中小的隔板目前也在研議採購中,另外,還有約3-4千位的老師没有疫苗可以打,盼中央早日撥發疫苗下來。
王縣長表示,目前彰化縣50歲以上民眾接種率為62.01%;50-64歲接種率為50.96%;65歲以上接種率為75.72%,目前此年齡層已達群體免疫。
王縣長指出,中央撥發第五輪莫德納疫苗疫苗量共28,800劑(內含專責醫院醫事人員第二劑所需劑量),簡訊通知符合資格人數有3萬1,427人,成功預約共2萬7,303人。8/13有1萬3,930人施打;8/14有1萬2,826人施打,總計施打 2萬6,756人,施打率 98%,餘劑量很少。
王縣長說,第六輪接種疫苗為高端疫苗,施打對象包括:1. 65歲以上長者;2.64歲至20歲(含)第九類對象;3.64歲至36歲(含)民眾。根據8/13預約平台彰化縣部分統計,目前單選高端疫苗者有9,117人,複選疫苗含高端者 4萬5,111人,合計 5萬4,228人,中央簡訊通知共有2萬9,402人。第六輪施打場次從8/25至8/28,平常日夜診開放125診次,假日診開放182診次施打。共有208 個接種站,859個場次,請民眾就近施打,區分時段,避免群聚。
王縣長說,快要開學了,生活要逐漸回歸正常,相對有一些要求要請民眾配合。二級警戒期間有13類族群須定期抗原快篩,包含:1.課照中心、補習班;2.高中以下暑期活動;3.幼兒園、托嬰中心等保育員及工作人員;4.演出人員及劇組人員;5.高中以下運動教練及防護員;6.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7.宗教神職人員(活動七日內於主持儀式暫脫口罩時);8.社區大學工作人員;9親子館(托育資源中心)工作人員;10.巷弄長照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長者健康促進站、長青學苑、精神復健機構(日間型) ;11.游泳池教練、救生員及防護員;12.美容美體業;13.關懷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身障日間型服務及早療機構。
王縣長進一步表示,如果没有已施打疫苗滿14天者,13類族群首日上班須有3日內抗原快篩陰性證明,並於之後每3至7天進行定期快篩。如果是第13類的場所(含關懷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身障日間型服務及早療機構),且未施打疫苗者,首日上班或首次參加時,需有3日內抗原快篩陰性證明。符合上述13類族群有快篩需求者,首日上班可至家用快篩衛教諮詢站免費篩檢一次,僅需自付開立證明之行政費用100元,請民眾務必攜帶健保卡,以及識別證(職員證)、在職證明或其他相關證明文件(三擇一)前往。在彰化八大生活圈內,共有12間醫療院所設有家用快篩衛教諮詢站,歡迎民眾前往快篩,會有人員現場教學,以及開立證明。
王縣長指出,疫情期間,8/8至8/14彰化縣疫情指揮中心應變小組人力(不含公所)共有401人次,EMIC(應變管理資訊雲端系統)案件新增數124件,居家檢疫關懷共2,033人次,居家隔離關懷共55人次。防疫旅宿共有17家(347房),可用空房數49間,入住率77%。預防性消毒場所634處,防疫專車共222案,一戶一社工居家隔離關懷服務86戶105人。
王縣長表示,彰化縣警察同仁們都很辛苦,在8/9至8/15查獲妨害風化(俗)案件2件,動員6,628人次警力現地查察共6,219處,針對早市、傳統市場(黃昏市場)58處,廣播宣導、勸導380次,查察自助洗衣店107家 ,查察轄內疑似聚賭445處,查察娃娃機669家有無違規營業情形4,587次,針對外籍移工易聚集場所83處臨檢548次,感謝警察局以及所有第一線工作同仁。
王縣長指出,夾娃娃機娛樂稅採按月查定課徵,以設備檯數稽徵。因應疫情衝擊,業者如有營業收入減少或自主停業等情形,可向地方稅務局申請減除未使用的娛樂設備或扣除未營業天數,調減娛樂稅額。如有疑問,請洽諮詢窗口0800-476969轉分機160、171。
王縣長表示,媽祖祈福文化節即將在國慶連假舉辦,縣府正在緊鑼密鼓的籌畫中,也期望有更多和媽祖相關的文創商品被設計出來,因此舉辦文創商品設計徵選,總獎金共有31萬元,收件從即日起至8/31止,不分國籍與年齡、個人或團隊皆可報名。比賽將選出金獎、銀獎、銅獎與最佳潛力獎各一名,佳作五名,其中最佳潛力獎會在媽祖祈福文化節中票選出來,歡迎民眾參加。
葉局長指出,今天是連續第10天+0,防疫仍不鬆懈,PCR檢測量已突破11萬,居家隔離人數降至7人,50歲以上接種率有62.01%,其中65歲以上已達75.72%,50歲至64歲也已經過半了,未來再獲撥發疫苗後,將持續加強提高偏遠、數位落差地區長輩的接種率。
葉局長表示,第六輪高端疫苗從今天開始預約,將至8月18日中午截止,預計在8月25日~28日施打,將有平常日夜診125診次、假日診182診次,由於這一期施打時間較長、疫苗量不多且是單劑量,因此沒有設快打站,但依然有27家醫院、154家診所及27家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
葉局長說,很多長輩在關心如何接種第二劑疫苗,縣府將依中央指示實施雙軌制,65歲以上長輩不用擔心,即使不會預約,因接種資料都在,將會依照造冊資料通知,安排到快打站、醫療院所施打,只要疫苗來就不用擔心,會主動通知、造冊,請村里長通知施打。
葉局長指出,由醫療的統計可看出,接種疫苗後很明確的效果就是可減少重症、死亡,但是研究減少感染、傳染的成效,需主動的追蹤、採檢,研究的成本較高,難度也比較高,且不同疫苗要比較減少感染、傳染的成效,由於研究方法不一樣、研究基準不同,又有第一劑、第二劑的差別,加上病毒株也有差異,因此不容易下結論,但是在減少重症、死亡的方面,目前看起來所有疫苗的效果都很好,所以,還是有疫苗就去打。
葉局長表示,因為減少感染與傳染的效果,不像減少重症、死亡那麼的明顯,所以尚未施打疫苗前的自我保護,就是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和維持社交距離,有症狀,快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葉局長指出,施打疫苗後,雖可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卻仍可能會被感染成為無症狀或輕症,且還是會有少量病毒,導致可能傳染給別人,所以即使已打疫苗,仍應遵守防疫守則,接種疫苗後如再加上戴口罩,既能自我保護,也保護別人。
中衛口罩二級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防疫新生活現在才開始
盼到了,我們終於盼到了二級。
從5月15日宣布三級警戒起,經過十個禮拜,我們控制住這波疫情。可以說,台灣從去年零星社區感染清零以來,真正完成了一次疫情的循環。
國外早就經歷好幾次的封城與解封,台灣才剛剛打勾初體驗。
現在才開始呢,我們的 #防疫新生活。政府不再以清零為目標,經濟活動必須恢復,日常生活必須照舊,如果我們理解這點,那也必須理解,鬆綁後疫情再升溫,也是很有可能。
離我們很近的一個例子是新加坡,即便接種一劑疫苗的人口已超過七成,接種二劑疫苗者更已超過五成,星國仍迎來去年8月以來的疫情新高峰,從7月22日起再度禁止餐廳內用、社交聚會限2人以下,原因是,漁港與KTV夜店二大群聚。
各行各業都不好受,而我們關心的餐飲業,是一個總被拿來開刀的行業。餐飲業者辛苦了,身在此局中,外人不足以教各位怎麼做生意,也只能盡量從旁支持,並且為各位加油:#隨機應變,保持彈性,行動靈活,能讓日子滾動前進。
--
以下是 #食品藥物管理署 整理的 #餐飲業防疫QA問答集,貼出給大家參考:
一、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
Q1:「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與「餐飲業防疫指引」兩者之差別為何?兩者都要符合嗎?
A1:1. #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 是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及第37條第3項公告規定應遵守之防疫項目,屬 #強制規範,餐飲業者皆須符合才可以提供內用服務。
2. #餐飲業防疫指引 是 #提供餐飲業者參考 之防疫措施,可依餐飲場所個別狀況實施,以強化防疫管理措施。
Q2:110年7月8日食品藥物管理署公開的「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與7月16日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應以哪個版本為準?
A2:「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是衛生福利部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及第37條第3項規定,於110年7月16日所公告,餐飲業應遵守本管理措施。
Q3:如果疫情等級調降,餐飲業可以不用再實施防疫管理措施?
A3:#不可以。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所有的餐飲業都應遵守本管理措施之規定;停止實施時,會另外公告周知。
Q4:如果地方政府已另訂餐飲業防疫相關規定,餐飲業須2個都遵循嗎?
A4:依據 #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 規定,地方主管機關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應視實際需要,會同有關機關(構),採行相關管制。因此,#餐飲業者應優先遵循營業所在地縣市政府之防疫規定。(Liz按:#所以雙北可以繼續禁止餐廳內用。)
Q5:餐飲業者如何佐證從業人員每日確實體溫及及監測健康狀況?
A5:餐飲業者應每日量測從業人員之體溫及監測其健康狀況,並作成紀錄備查。
Q6:餐飲業用餐人數是否受室內5人限制?
A6:餐飲用餐場所係營業場所,不受室內5人限制,但是必須遵守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規定,應維持不同桌顧客間保持1.5公尺以上間距、獨立包廂、屏風間隔或使用隔板。
Q7:小型餐飲業因餐飲從業人員有限,可以於入口處提供相關體溫量測、酒精等防疫措施,由顧客自行執行體溫量測及消毒嗎?
A7:可以,餐飲業者除了於入口處由專人量測顧客體溫、噴酒精或其他防疫措施外,如人手有限,可提供顧客自行量測體溫、噴酒精或其他防疫措施之設備,並確認顧客皆有執行,即符合規定。
Q8:餐飲場所營業面積很小,座位擺放無法符合1.5公尺用餐距離可以使用隔板嗎?
A8:餐飲場所應維持用餐環境 #良好通風,不同桌之顧客間保持1.5公尺以上間距,如無法維持用餐距離時,可使用隔板區隔座位;同桌應採梅花式安排座位或使用隔板。
Q9:隔板的高度或寬度有規範嗎?
A9:無強制規範隔板之高度或寬度,餐飲業者使用隔板區隔座位時,應依供餐桌子長寬及椅子之高度,設置足以阻隔鄰座用餐顧客飛沫及防止交叉污染之隔板。
Q10:如是家人或家庭型態之聚餐,是否也要遵循同桌採梅花式座位或隔板?
A10:是的,於餐飲場所舉行之家庭型態聚餐時,仍應遵循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
Q11:未符合本管理措施之處分為何?
A11:提供內用服務但違反本管理措施者,可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規定,處新臺幣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鍰;必要時,並得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
二、 餐飲業防疫指引
Q1:一定要有餐飲從業人員分流上班計畫嗎?
A1:人員分流上班計畫,是鼓勵餐飲業者依實際員工數及防疫需求,自行評估規劃。
Q2:外場人員一定要佩戴面罩嗎?
A2:餐飲業之外場人員一定要佩戴口罩,另外可依餐飲場所防疫需求,自行評估同時佩戴面罩,以減少與顧客飛沫之接觸。
Q3:指引中所指內場人員及外場人員如何區別?
A3:一般內場人員指與食品直接接觸且有影響產品衛生安全之食品從業人員,一般不會與顧客接觸;外場人員指會與顧客接觸,提供桌邊服務、遞送餐點等服務人員。
Q4:以桌菜服務之餐飲業,是否可以提供顧客公筷母匙,取代個人套餐?
A4:為避免交叉污染,請優先提供個人套餐,使用桌菜宜由服務人員分菜後再上菜。
Q5:提供酒精飲料之餐飲場所可以營業至22時30分後,停止提供酒精飲料再繼續營業嗎?
A5:為避免顧客因為飲酒時間過長,忽略防疫措施,提供酒精飲料之餐飲場所營業時間宜至22時30分止。
Q6:餐飲場所出確診病例,為什麼要暫停營業3日,恢復營業11日內,暫停內用改採外帶?
A6:餐飲業者得依自身實際環境清潔消毒及人力調度安排做調整,並依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的防疫規定辦理。
Q7:未符合「餐飲業防疫指引」會有罰則嗎?
A7::「餐飲業防疫指引」是提供餐飲業者參考之防疫措施,可依餐飲場所個別狀況實施,以降低疫情發生機率。
中衛口罩二級差別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樣的內閣,誰當副院長有什麼差別?
#社論
陳其邁昨天辭官南下參加高雄市長補選,行政院副院長遺缺內定由經濟部長沈榮津接任,外界猜測多時的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並未如預期出線。這樣的發展並不意外:第一,若用一個功高震主、頭頂光環的人擔任副手,豈是官場之道?第二,陳時中穩健防疫有餘、睿智開放不足,能力有待考驗。第三,醫材收費天花板一案魯莽行事,他已被蔡英文一把拉下神壇。
「順時中」風潮籠罩台灣半邊天,原本就是民進黨的「人造旋風」,一則用來吹噓蔡政府的防疫神話,二則用來隔離內閣的政治責任。如今疫情已解,回到原點,正是其時。依照法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一級開設」理當由副院長出任指揮官,二00九年的H1N1抗疫由朱立倫主持,二0一三年的狂犬病防治由毛治國指揮,二0一五年的登革熱防疫由張善政領軍。按理,今年新冠肺炎防疫應由副院長陳其邁坐鎮指揮,蘇揆卻命陳時中以「二級開設」身分繼續代理,讓公衛出身的陳其邁坐在一旁納涼。如今疫情暫告結終,陳其邁拍拍屁股南下享受清理乾淨的戰場,陳時中則只能摸著挨打的熱騰騰臉頰,真是情何以堪?
最滋議論的,不是陳時中的個人遭遇,而是蔡政府的用人只見親疏,卻不見權責對應的法則,也不問國家治理或服務公眾的意義。試想,公衛出身的陳其邁不任防疫指揮官,卻讓牙醫背景的陳時中去承擔,其間還被迫說出違背專業知識之語,拒絕武漢台胞和「小明們」返台,這算什麼權責相副?近月來,陳時中的指揮調度已失去方寸,但蘇內閣仍躲在他的光環下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好整以暇的陳其邁則光鮮南下競選。從此觀之,陳其邁才是民進黨真正要栽培的自家子弟,至於陳時中,竟然只是一面疫情擋箭牌罷了!
副院長一職內定由沈榮津接任,外界立刻傳出「財經內閣」、「展現振興企圖」的讚頌之聲;這些台詞,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溢美居多。以蘇貞昌的酷吏性格,一向在乎的只是命令的貫徹和執行的落實,經濟發展在他只是次要目標,他豈會在乎「財經內閣」這樣的花名?再說,以民進黨一貫的政治凌駕經濟的本能,連蔡英文親信的林全率領之財經內閣都短命而夭;以沈榮津如此低調的「歐吉桑」政務官,哪裡能期待什麼宏圖?
環顧沈榮津的「傳奇」,只能找到三條線索:第一,他是技職體系出身,高工畢業後進入台北工專,而後在升級後的北科大取得碩士。第二,防疫期間推動「口罩國家隊」,他耗盡力氣督工催出六十條生產線,一夕爆紅。第三,他待人親切,獲得「最強歐吉桑」的封號,指的是他勤跑工廠,日夜待命。若要論他擔任經濟部長期間做了什麼重大經建決策,則恐怕搜索枯腸,遍尋不著。基本上,他行事更像一個循規蹈矩的事務官,而非政策的創意發想者。「歐吉桑」這個標籤,恰說明了他平易可親卻也平淡無奇的本色。
如果說沈榮津晉升副閣揆,能夠提升蘇內閣的經建擘劃能力,或也值得肯定;但經濟部長遺缺內定次長王美花接任,則旋即打破了這個幻想。王美花出任部長,固可提高女性閣員的比例,稍稍彌補內閣改組性平考慮欠周的遺憾。問題在,王美花的主要專長在法律,包括智財權、著作權、貿易談判等範疇,與經濟擘劃或產業發展的範疇存在相當距離。這項任命,充其量只說明了「法律人」在蔡政府受到重用的程度;但這種「法律人治國」的取向,也折射了民進黨用人的侷限與肅殺。何況,王美花之夫顧立雄上月同樣以法律背景出任國安會秘書長,亦被外界質疑資歷和經驗都不適任。近期台海形勢險惡,外界迄未聽到他有任何安定人心的發言。
這樣的政府,誰出任副閣揆又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