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自己跳的喔】
這個周末我不在妹妹身邊,她跟著好友和老師一起去溪裡玩水,過了大半天正和朋友們聚會的我,手機傳來幾張照片和一段影片,影片裡妹妹開心地坐在溪裡的小瀑布上方泡水,只見其他男孩們像下水餃一樣開心地跳水,其他有幾個女生也成功跳水全頭全身溼透,影片裡上半身「乾爽」的只剩我家女孩;後來她的好友在耳邊說了一句話、輕輕地從後面推她一下,她便成功「跳下去」了。
好友家長跟著去幫我錄下這珍貴的一瞬間,最重要的是她特別傳訊告訴我:「她嘴裡一直說她不想跳、不敢跳、這樣泡水就好,不過她老早就把墨鏡和帽子給摘掉啦,我覺得她心裡其實非常想嘗試的。」
Bingo! 正是這樣沒錯,就是這個moment,只需要最後的推力(nudge)。
儘管我心裡大聲替孩子喝采,但等孩子回家後我仍不動聲色地問她:「這次的溪好不好玩?聽說那邊有瀑布耶,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
妹妹回答我:「有喔,我有成功跳到水裡,可是只有一次而已,媽媽我跟你說超恐怖的。」
「你自己跳的?真的嗎?」早已看過影片的我忍不住多問了這句。(實在該打)
「對啊,某某在後面輕輕推我一下,但是其實是我做好心理準備也想滑下去的。」
我聽到的那一刻既感動又覺得有點羞愧,對啊如果她打死不從,絕對可以雙手出力氣抵抗,不會這麼輕易地就被推下去,畫面裡非常順利流暢的「滑」,必須也是孩子願意順勢而為的勇敢嘗試,若是被迫的一定非常生氣,我怎麼忽略了眼睛看不見的努力呢?
是的,她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選擇,下水後高敏感的她仍然覺得不舒服、不像其他人一樣享受,但是她讓自己又跨過了一個檻。
身為內向與高敏感孩子的家長,最困難的便是如何引導孩子跨出舒適圈、但又不能過於著急造成反效果,這中間的拿捏尺度會決定當下的教養到底是「讓孩子成功的最後一把推力」還是「讓孩子感到挫敗的壓力」;是nudge?還是push?
想得到水到渠成的nudge,必要條件就是「時間」,時間可長達數年不等,但在這段期間必須讓孩子對該項任務保持「熟悉度」,比如說常常玩水、看別人游泳、在澡缸裡戲水…,搭配大量的觀察、隨時試探孩子的「能力」是否逐漸成熟了,可以給更多一點的嘗試?
另一個部分就是在生活其他面向裡累積成功經驗。妹妹今年累積了多項突破:上台越來越大方甚至串場主持的十分自然、完成自己上下學的目標、幫媽媽跑腿跑更遠了…等等,這些等於傳遞她自己已經長大了、具備更多能力的訊息事實,也如骨牌效應般的推倒心中許多恐懼障礙。正如那位家長看見的:主動摘掉墨鏡帽子的她也想嘗試,但她現場需要的仍然是等待、觀察、支持和鼓勵的氛圍。
我更想感謝在孩子身後溫柔推一把的女孩,那麼同理的心、體貼的意,儘管她自己是毫不畏懼的大膽女孩,卻能放下玩樂時間,如此細膩地對待與自己不同的好朋友,她不知道自己成就了別人人生多麼重要的一刻!
向孩子們學習!向自己的孩子學勇敢突破、向另一位孩子學關懷協助,孩子教我們的事真的好多,不是嗎?
#歡迎加入「愛,我的內向小孩」社團
#也大推「推力」這本書喔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