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錯了什麼嗎?]
我的好友彭玉碰到了困難。她知道照顧者很辛苦,但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跟照顧者講話,才不會傷到她的心。我問彭玉發生了什麼事。
彭玉說:「我媽媽中風以來都是我大嫂在照顧,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大嫂真的很盡心盡力,也很感謝她。
上週我跟大嫂說,她家附近有一位瑜伽老師很厲害,建議她去學瑜珈。大嫂就說,她不放心放我媽媽一個人在家裡。這時候我媽媽接話說,妳就去吧,反正我也常常一個人在家。這句話才講完,大嫂就很委屈的說,有嗎?妳有常常一個人在家嗎?
就這樣接連著好多天大嫂都悶悶不樂,搞到媽媽也不開心。
我問大嫂為什麼她會那麼難過,她說,『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綁在這個家裡面陪伴媽媽了,媽媽這樣講,好像我經常往外跑,是一個不盡責的媳婦。』
其實我們都知道她對我媽媽很好,也不會覺得她不盡責,甚至我們知道我媽那樣講是要鼓勵她去上瑜珈,為什麼她會把重點放在那句「反正我也常常一個人在家」呢?
我的問題是,明明大家都是好人,大家都是好意,為什麼事情會變成大家都不愉快呢?」
我用正念認知療法來解釋大嫂為什麼會難過。
人類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現實與期待之間有了距離。
大嫂期待自己是一個好媳婦,加上有支薪,因此想要盡量做到寸步不離,但她得去買菜,拿藥,接小孩,聽到婆婆說「反正我也常常一個人在家」,與她的自我期待不符合,因此心中感到委屈。
彭玉聽到我解釋大嫂之所以難過的心理機轉,不斷澄清即使手足們有支薪給大嫂,但沒有人認為大嫂需要寸步不離,就算上班也有下班的時候啊,問我要怎麼說才不會刺傷辛苦的照顧者?
我建議要能夠不說出刺傷照顧者的話,必須要看見、肯定與說出你看到她的努力與貢獻。
與其說:「反正我也常常一個人,你就去上瑜伽課吧。」還不如說出她的努力與貢獻:「平常妳寸步不離,真的需要時間好好休息一下了,妳就去上瑜伽課吧。」
彭玉也是學術界之人,我另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運用這個心法鼓勵辛苦的研究生,但同時激勵他們。
就像小時候學毛筆字的時候,老師都會把我們寫得好的筆劃用硃砂筆圈起來。對於研究生表現好的部分,我們要花時間肯定他,詢問他是如何把先前老師對她的要求做那麼好。透過這個過程讓他知道你的努力我看見了。接著才建議他他可以更好的部分在哪裡。
如果少了前面那一部分,只告訴研究生他哪裡不夠好,研究生的內心會充滿期待與現實不符所帶來的挫折: 他期待努力被看見,但老師只看到他不夠好的地方。
對家裡的孩子也是這樣,當孩子開心的跟你說他拿了90分,別急著說另外10分錯在哪裡,而是讓孩子充分享受90分的喜悅以後再來看怎麼樣可以更好。
只要能夠看見、肯定和說出他人的努力與貢獻,在人際互動上很少會踩到地雷的。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中風傷到認知 在 吱吱復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風後的認知復健】
大腦就像是電腦,負責處理人大大小小的行為,例如說看到桌上的水杯我們會思考現在有沒有口渴,有的話就拿起來喝,沒有的話可能會把杯子移開。
中風是大腦的損傷,雖然說大部分的人都是傷到動作控制的部分,但仍有三成的人可能有輕度到嚴重的認知功能損傷,也就是大腦沒辦法處理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碰到的訊息,做出適當的行為
例如看到自己的親人,卻忘記那是自己的親人,對他很冷漠,這就不是適當的行為反應。
這類的個案確實照顧起來不容易,動作損傷最起碼還可以聽到他的需求,但認知損傷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會讓照顧的難度大大提升,且每個人的損傷程度也不太一樣,不過還是整理幾個大項目提供參考:
#大量的練習
#無錯誤學習
#旁人的反應很重要
#提示漸漸減少
認知復健一開始應該要先以基本日常生活的活動為主,也就是盥洗、沐浴、如廁、進食、穿衣等,當這些活動他都能自行處理好時,也就代表他可以照顧好自己,身旁親友的負擔會減少許多,接下來才會是安排休閒活動、甚至返回職場等。
每個人過去的經驗、性格、生活習慣、傷到的程度不同,所以認知治療是非常個別化的,所以以上的方式都只是舉例,應該要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調整,調整外在的環境、調整活動步驟、調整相處互動的模式,循序漸進地增加練習與挑戰,幫助他陪伴他慢慢地進步下去囉!
http://relive.tw/cognitive-reh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