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清蒸九孔
Q彈又美味的清蒸九孔,
簡單蒸一蒸就非常好吃,
搭配吸滿醬汁的粉絲更是讚讚。
#十分鐘就上桌好輕鬆
#海鮮料理
#初學者可
【完整作法】
https://www.fatnyanya.com/nine-hole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九孔鮑魚差異 在 朋友老是問我有什麼好吃的餐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 旭集 和食集錦 捷運市政府站、信義商圈。人均價1300元。
本周最熱的話題,應該就是遠東A13的開幕。先前大家在猜測,信義區已經是美食一級戰區,遠百該如何出奇招才能殺出一條路?我想,旭集應該就是其中一個解方。
旭集的來頭可不小,就是饗食天堂隸屬餐飲集團的新作,看看饗饗開幕至今已經好幾年了,每次經過都還可看到排隊人潮,不誇張,真的是一「大堆」,就知道自助吧費,在台北仍是一個不會退燒的料理形式。
不過大家應該也會好奇,同樣都在信義區,饗饗和旭集的位置也不過就差幾棟樓,兩家餐廳要怎麼做出差異性?有別於饗饗的多國料理,旭集完全是日式主題餐廳,從空間到裝潢設計,走的就是一個「遊逛街廓」的概念,有點像日本電影中,穿梭在大江戶市井巷弄間吃美食的景象,只不過人的穿著打扮拉回到現代,當然料理的精緻度也是更勝。
餐廳根據料理餐檯形式,共分九大區,其中還有一條帶有黃銅質感的華麗甬道,有人說,走過隧道,就像從東京穿越京都的感覺(笑)。為什麼會這麼形容,因為隧道後方就是被稱作為「澄甘」的甜點區,甜點櫃裡盛滿造型可愛又精緻的和洋式和菓子,還有不同濃度的抹茶冰淇淋,不過我聽到讓最多少女們驚呼的,還是有著柴犬造型的人形燒,據說這是和日本知名插畫SHIBANBAN微笑柴犬的異業合作,難怪比一旁的甜點師傅更受歡迎。
既然只有兩小時的用餐時間,當然我們也得來分享一下最大CP值的取餐攻略。入口處海鮮區,就是高單價進攻首站,旭蟹、明蝦、軟絲、九孔等海鮮先吃進肚,如果手還有空間,一旁的握壽司料理區,也有干貝、天使紅蝦、炙燒松葉蟹足等食材(部分僅限晚餐),至少就確保餐費的一半值得了。
不過應該也會有人吶喊,「我就是不愛海鮮呀!」建議你轉身,到後方的飲料吧,先點杯全球唯一KIRIN一番榨冰柱生啤酒作冰涼開胃,接著直衝穿梭隧道,走過九彎十八拐,來到燒烤、炸物和鐵板燒區,這裡推薦的就是炭烤牛舌、炸生蠔(以上只有假日和晚餐提供)、和牛可樂餅、朴葉燒牛肉、牛小排,這裡用牛的品質很好,總歸一句,「見牛就收!」
後面,還有會意圖讓人甘願排隊等餐的蛤蜊吸物,有整顆鮑魚在內的鮑魚土瓶蒸,如果無飯不歡的人,也有牛油炒飯和白蝦釜飯,就看你的胃要怎麼排列食物密度及取捨囉。
❤️要搶先看就加入IG:http://bit.ly/2JSrMcM
九孔鮑魚差異 在 蔣龐嚴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之前有人問我「饗麻饗辣」和「肉肉屋精緻火鍋」哪間比較好?
我簡單的說了:都好。
這2間火鍋餐廳,我都會前往用餐。
都是不錯的用餐環境……也有明顯的差異化。我利用這篇貼文來稍微進一步說明它們的差異點。用食材分類來做簡易的比對。
用餐時,我趁著鄰桌取餐完畢就座前搶拍照片。「饗麻饗辣」因為多樣熟食會讓人想嚐嚐,不知不覺就夾了一大盤……
簡單來說:如果你是喜歡多種豐富種類食物,也期待面面俱到的甜點、飲品、冰品,對於食材品質也不懂、不要求……那就選擇「饗麻饗辣」。
如果你自認為自己不會被火鍋重點以外的阿里不達熟食給迷惑,而且重視高單價海鮮和非常好的肉品……請選擇「肉肉屋精緻火鍋」。
別忘了,肚子和胃只有1個。
我不偏袒任何一家餐廳;如果爛,我也不會說它好。選餐廳前先知己知彼,才不會看了一堆網路推薦又吃出一肚子氣。
「饗麻饗辣」2小時用餐時間。
平日中午438+10%
晚上假日538+10%
●用餐環境:座位數多,位置窄小。年輕人佔6成以上,熱鬧極了。
●提供熟食區,包含握壽司、披薩、炸雞、熱炒。不保證絕對好吃;絕對重口味吃到猛灌飲料。滷豬皮油、大腸、麻辣鴨血……很好吃也非常重鹹,因為希望各位多吃點這些「下飯」的和多喝點「止渴」的;少吃點新鮮火鍋配料食材。
●蔬菜區,搭配造霧器很迷幻飛遜……其實是有加溼效果。
●肉品區:均冷凍肉品,以夾子選取後、店員累積同肉品再一次切和出餐。每次最多選2種。肉質……本人認為相當不OK、極度不OK。這是絕對的,不然您以為熟食區要一堆員工現作都不用成本啊?
●海鮮區:用水族箱放入活跳跳白蝦吸引那些誤以為活蝦才是最新鮮的無知消費者,今天的水族箱有一堆已經往生的白蝦和幾隻還在動的、還有部分是丟入冷凍的當解凍水池……我有摸過攤販賣的活跳跳的白蝦,才半小時離水就往生發臭。活跳跳的水池會投「白板」新聞都有報導了。一位只買生態無毒蝦的科技主管跟我說他熟識朋友養殖白蝦完全不投藥,而且蝦子一撈出養殖池被載運離開的水溫和水質與養殖池有差異就會使白蝦死亡……
其他海鮮食材還有在鹽地生長很鹹的竹蛤、歪國人不吃的鮭頭和鱸魚頭、魴魚(鯰魚)、虱目魚皮、養殖海鱸魚、藍蟹、蛤蜊。
●火鍋料:應有盡有,還有名牌魚餃。
●飲料冰品:非常非常豐富多樣。本人很少吃火鍋再沾醬加重鹹度後喝一堆飲料解渴……無吸引力。有知名莫凡彼和泰國品牌以及台南配合手作義式冰淇淋。
●甜品水果區:甜點蛋糕都很有誠意,乳酪蛋糕也是重乳酪。
●火鍋湯頭:看……開……點。
「肉肉屋精緻火鍋」2小時用餐時間。
平日中午399+10%
晚上假日439+10%
海鮮加價59+10%(九孔/生蠔/扇貝/蝦)
●用餐環境:座位數少,座位舒適。像是家庭式餐廳,動線寬敞安全。
●無提供熟食區,僅有牛肉肉燥飯看起來遜爆了。老闆絕對不懂得「商業技巧耍心機」,實在許多。
●蔬菜區,搭配木造檯面擺放、有打光,還有大武山名牌雞蛋。
●肉品區:均冷凍肉品,每桌都有紙卡勾選最多點4盤、屏東黑毛豬的品質本人極高度滿意,品質甚至勝過單點的火鍋名店老4川。都是因為沒有那些「投機取巧」的熟食來攤提掉重點食材的成本。
●海鮮加價59+10%可以吃到台灣九孔鮑魚、韓國大生蠔、扇貝、小卷、白蝦,每次最多可點8樣。海鮮控絕對會忘卻痛風大啖的。
●火鍋料:應有盡有,無名牌魚餃。
●飲料冰品:新添加啤酒,飲料款項很少、冰品是台灣本土品牌、玻璃罐汽水。
●甜品水果區:無。
●火鍋湯頭:有用心調配熬煮,讚。
#蔣龐嚴選
#照片饗麻饗辣高雄明誠店
#中意的2間火鍋餐廳差異說明
#純屬本人用餐體驗感受之分享
#全桌一堆熟食和火鍋食材是鄰桌的
九孔鮑魚差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