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說:「有些街友就算給他們房子住,他們也不一定會住。」這句話其實是中性的描述,但在不了解街友眼裡看起來好像有一點「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給你一個地方住,包括管東管西的、又有門禁、又不能夠吃你喜歡吃的東西,而且還要離開你原本的生活圈,你會願意嗎?」人稱 #萬華郭雪芙 的菜鳥社工李利嘎先前跟我分享他和街友工作的經驗,我才發現,那是一個很特別的世界。
「一個人不會這麼快放棄自己啦,根據我的經驗,要在街頭流浪三到五年,才會慢慢放棄自己。」書裡面一位社工提到,聽到「放棄自己」這是個字,我就在想有關自我價值的研究——自我價值就像是人的一個保護殼,當有外來的侮辱、攻擊、或者是傷害的時候,它可以保護我們讓我們不至於受傷。
不過,一個人要怎麼樣才能變成這種「走投無路、放棄自己」的狀態呢?
其實很容易。
有時人生是很脆弱的,你可能一夕之間,就會變成和他們一樣,成為一個睡在路邊的人。
那麼,他們是怎麼樣的人?
#趙伯伯 因為賭博幾乎輸掉了一生,但現在寧可餓肚子,也要拿那些補助的錢,去買2、30罐罐頭,沿路按照他的路線去餵流浪貓。「因為我是流浪漢,知道餓的滋味⋯⋯養貓最快樂的,就是看他們能吃、能跟他們聊天說說話。有時一整天我沒跟任何一個人講上話,但每一隻貓最少都陪上20分鐘。」
#周爺爺 退伍軍人,從四川、香港、一路顛沛流離到台灣,卻被颱風把家給沖走了。80幾歲了,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能夠存夠錢回四川老家,在媽媽的墳上面摸一摸、抱得緊緊的。可惜,最後還是沒能回家見母親的墳一面,幸好靈魂搭飛機免錢。
(更多書中*案例看內文~)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我們究竟要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放棄自己?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有種感覺,真的「放棄自己」並不在於你是不是街友,而是在跌宕的生活當中,有沒有什麼是你能緊握、一直堅持的信念?
如果沒有,就算每天大魚大肉,夜闌人靜的時候也還是會覺得空虛;
如果有,就算是顛沛流離,也甘之如飴。
(本文感謝顧問芒草心協會的萬華郭雪芙李社工贊助圖片與投影片播出!)
#九月二十二日下週五暗時9點30我和萬華郭雪芙會一起直播介紹這本書喔
--
李玟萱、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林璟瑋、楊運生(2016)。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Life Stories of the Homeless in Taiwan)。台灣:游擊文化。
#本書傳送門 https://goo.gl/fAK9Nu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