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唔畀拜個治疫的車公】 #車公被DQ #死唔信邪 #洋人如彭定康都會繞港督府三個圈 #中國官反而信中國民間習俗
跟據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資料,建廟傳說之一是因為當年新界瘟疫橫行,尤以「瀝源」為甚,死者無數,鄉人研究典藉,發現宋朝車大元帥,不單平賊有功,所到之處,疫症即止。村民經商議後,遂向西貢蠔涌車公廟襄借車大元帥神像出巡相助,唯對方只肯借出車公孫兒神像。居民把神像抬回瀝源再圍繞各村巡遊,所到之處,疫症即止。自此,村民對車大元帥奉祀甚殷,為答謝神恩庇佑,每十年進行打醮,至今仍舊遵行。
車公,相傳姓車名胤;籍貫江西南昌五福,是宋朝末年的一名勇將,曾平定江南之亂被天子敕封為大元帥。南宋末年,隨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公一直護駕到香港後病逝。
雖然車公廟建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已有"在縣東九十里瀝源村下有車公古廟"的記載。每年農曆年初二車公誕,港府官員(近年為新界鄉議局主席)代表香港,到沙田車公廟為香港來年運程求籤。車公誕原為農曆年初二,蓋因年初三是「赤口」不宜拜年,善信於是多於年初三拜車公了。據華人廟宇委員會指,車公廟每年參拜人數達50萬人次。
#車公廟
#華人廟宇委員會
#中國民間習俗
--------------------------
每周一小時一本書「政讀班」,每月與羅家聰博士「經濟佬看世界」,盡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jackyfungcc
訂閱Pateron津貼買書及製作喇~訂閱後,絕對絕對無會員特別福利
MeWe: https://mewe.com/p/%E9%A6%AE%E6%99%BA%E6%94%BF
商務合作,公務事宜、教育事務,PM本頁與同事聯絡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opaau土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過了霜降,立冬將至,乍暖還寒的清晨,黑夜剛褪,太陽初升,一碗熱粥下肚,暖身又暖心。在長洲小島上,海邊排檔粥店有傳來「洪洪洪」火水爐聲,爐頭之上是巨型鋼煲,煲內混搭著珍珠米及泰國絲苗米,添上腐竹,花兩小時慢拌、慢熬至軟綿清粥,只為趕上清晨六時,為客人端上那碗晨間暖粥;這就是黎恩記對粥品的堅持,此一堅持...
九朝大醮 在 郭鴻儀-議員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地儀熊讚
鄉親ㄟ~今日下午大灣廣護宮五朝謝恩祈安清醮送火王(地點:台南市仁德區太子里太子五街),後沿途繞境到太子廟明直宮參拜,總計有20多宮廟聯合參與,鴻儀與明直宮主委許文華、土庫里里長黃富建、太子里里長徐徽梁及全體委員領眾信徒接駕,也為廣護宮清醮大典拉開序幕,歡迎鄉親好朋友一起逗鬧熱。
廣護宮習稱王公廟,廟史可追朔到康熙十八年歲次己末(西元一六七九年),謝德福向聖王神前卜筮,擇吉利廟址及方位,建廟於大灣庄中心,信眾感謝神恩踴躍鳩資協助興建,並仿照祖廟名稱,號大灣王公廟,正式奉祀廣惠聖王,現為永康大灣地區信仰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大灣地區的陣頭文化,早年大灣宋江團相當有名,總教頭陳溪被稱為大溪祖,大正十二年四月裕仁皇太子來到台南時,大溪祖曾率宋江陣前往原台南州知事官邸表演,還獲贈一面紀念錦旗保存至今,見證大灣宋江團的風光歷史。
#大灣宋江團
#日治時期大正年間裕仁皇太子親授錦旗
九朝大醮 在 草屯囝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動時刻 💐💐💐
恭祝 草屯朝玄宮 居福舘 安座大典圓滿成功
特別感謝 祖廟 全臺開基永華宮 三鎮蒞臨坐鎮
感謝今天到場的各位 有您們真好
晚上 我們雲林五條港安西府 安西大醮 見
草屯朝玄宮 朝玄會  錫口武財殿義心壇
臺北 義勝舘 北邑九龍宮 S.H.X 臺北 聖和軒
九朝大醮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過了霜降,立冬將至,乍暖還寒的清晨,黑夜剛褪,太陽初升,一碗熱粥下肚,暖身又暖心。在長洲小島上,海邊排檔粥店有傳來「洪洪洪」火水爐聲,爐頭之上是巨型鋼煲,煲內混搭著珍珠米及泰國絲苗米,添上腐竹,花兩小時慢拌、慢熬至軟綿清粥,只為趕上清晨六時,為客人端上那碗晨間暖粥;這就是黎恩記對粥品的堅持,此一堅持,就是 82 年。而在電磁爐、煤氣爐當道的年代,仍始終如一每朝以火水爐明火熬煮粥底,煮足三代近百年,只此這家。
吃過火水爐熬煮的粥,才會知「明火靚粥」的質感。火力一定要夠猛,米粒才能熱到「爆花」,逼出米芯的清香與甜味,也使粥感更厚滑、黏稠,起掛羮之效。這裡的,粥款約廿種,艇仔粥最具小島風味,粥料與坊間不同,海鮮比例較多,有鮮魚片、魚餅、魷魚、碎牛、豬皮、花生,大大碗吃得飽,即叫即做,先將配料置於碗內,並以大火滾起粥底,再用滾粥撞生熟粥料。魚肉滑嫰,米香滲出淡淡魚鮮,伴以豬皮的爽彈、魷魚的清甜、碎牛的綿密、花生的香口 。而每年打醮期間,島上有「齊齊齋」的食俗,這裏有齋粥應節,粥料簡潔,只有甘筍絲、粟米、冬菇絲、蠔豉,蠔豉似是炆過,軟腍入味、鹹香味鮮。
各式油器只賣十元,香脆不膩,沒半點油膉味,事關老闆黎穎森說,他拒用萬年油,此外質感特別鬆軟,一問之下才得悉,單是麵糰的自然發酵已達十小時,只為了令麵糰更鬆軟,富麵粉香,而且炸油條前才「斬麵」,將麵糰斬至長扁狀,疊起兩塊,刀背一壓,孖條褶口出來,一拉一放,下秒落鑊,新鮮脆炸至頭尾隆起,外香內軟。久遺了的鹹煎餅竟現身於此,不少人嫌其製法繁複,早已捨棄,但他仍堅持每日鮮製,並保留昔日風味,以南乳、糖、麵粉、麵種搓成麵糰,再自然發酵一整晚,難怪南乳味濃,鹹鹹香香,佐粥一流。
#黎恩記粥店 #長洲 #火水爐 #明火靚粥 #艇仔粥 #齋粥 #油條 #鹹煎餅
黎恩記粥店
地址:長洲熟食市場 9 及 11 號地鋪
電話:29811111
更多土炮好片:
「疫境」見人心 九龍城小食店無得賺都用靚料:過不了自己那關
https://youtu.be/8y5vzG1hnqo
水滾茶靚 港式點心 歎一盅兩件
https://youtu.be/eK8bjW4RIvE
深水埗十元滋味腸粉 合益泰小食
https://youtu.be/k9b119K3yyA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
九朝大醮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和美煤礦二三事 林常容
新店碧潭西岸山陵厡稱大畚山,以其形似畚箕得名,後來改稱大笨山,,原因不明,也有碧潭山之稱。
打從六零年代就有私人財團進入開發觀光事業,四十年來,盛衰並見,直到公部門介入,標榜自然生態工法規劃整理,堂堂推出「和美山步道」, 儼然新店碧潭休閒遊憩系統最重要的旅遊景點。
若要問「和美山步道」因何得名?答案十之八九「是因為灣潭有座和美煤礦」,但是負責和美山步道重整的公部門,卻不曾明文說明其間的淵源,甚至把和美煤礦刻在岩壁上的「和美」兩字銷毀掉,和美煤礦遺址雖然也名列觀光景點,但是文字簡單,不得要領。
在瑠公圳吊腳樓遇林弘仁醫生談新店十二甲的往事,才知道林醫生是和美煤礦礦主林秀卿先生的三子,林醫生很高興有人對和美煤礦的歷史感興趣,欣欣然打開話匣子。
林秀卿先生是彰化和美人,原來在彰化線西國小任訓導主任,因為二姐夫劉明在九份開金礦有成,事業擴大到台北縣深坑,便招小舅子林秀卿先生攜家北上管理深坑煤礦的業務。
林秀卿先生任事負責,夫人蔡美玉女士也從旁襄助,夫妻倆對煤礦業的經營深得個中三昧,蔡女士遂把手邊繼承自娘家的股票賣掉,向碧潭邊的煤礦個體戶買了一個礦位,先做小規模探勘,隨後向位於上方的德安煤礦一位理事買到礦權,展開平行開挖,大量生產;按照林醫生的手勢比劃,探勘坑只有三到五十公分的高度,挖礦人得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平行坑則有兩公尺高,由工頭率隊入坑工作,隊上人才濟濟,有懂礦脈的、有專門架設相思木架的師傅、電機師傅、雕刻好手等等,林秀卿先生說他來自彰化和美,事業發展堪稱順利,煤礦當然就要取名「和美」。
林弘仁醫生回憶,母親對煤礦事業的發展,比父親更積極,當年女性是不能進礦坑的,他母親是唯一能入煤坑視察的女性;礦坑裡面因為酷熱,礦工往往把衣服脫個精光地工作,聽到老闆娘入坑,紛紛放下工作,忙不迭穿上衣服。
和美煤礦礦質不佳,但是在戰後到民國三十八年之間,因勢利導,也發展出全盛的局面,林醫生解釋說,因為是二戰後重建,工業跟著起飛,台灣品質好的煤礦都運往上海參加大建設,台灣次級煤礦就順勢成為台灣市場的主力,那時候煤礦一挖出來就裝車,即使摻雜小石頭黑泥塊,買方也都照單全收,台灣煤礦業者確實有過幾年的好光景。
和美煤礦每十五天發一次餉,發餉當天有貨運車把錢載到碧潭邊的渡口,渡河到對岸的灣潭,麻袋裝的可能是紅色五元鈔或一元鈔或五毛銀幣,當天發的是哪一種鈔幣,黃昏以後,新店鬧街上就出現那種鈔幣流通,因為下班的和美礦工和家人來消費了。
林醫生講得高興,第二次見面,索性帶我們去灣潭路和美煤礦遺址參觀。 經他連絡到現址所有權人廖家和先生,開門讓我們進門去參觀。廖先生的父親原來也是和美礦工。
鐵皮圍籬內的遺址已不復見辦公室、福利社、洗煤場等等,礦坑口鐵門深鎖, 雜草叢生,廖先生正在整理場地,希望按照舊照片重建那些建物,但是舊照片被文史田野的人拿走了,幾年沒有歸還,廖先生頗怨懟地抱怨那是僅存的三四張舊照片,希望對方守信用,儘快歸還。廖先生因為正苦於腎臟病,趕著去洗腎,我們也就不便逗留,廖先生臨走時,特別跟林醫生講到礦坑封閉前發生的第二次淹水意外,遭溺的一名礦工,還躺在礦坑裡,廖先生希望礦坑內也能恢復舊觀,同時處理罹難者的遺體。
林弘仁醫生29年次,五歲時就常常到礦場活動,看到過礦場門口的招牌上鑲著一顆貝殼琢磨的圓珠,體會到父母對煤礦事業的經營的確是有著成就感;七歲那年,看見舅舅蔡朝賢在碧潭邊的石盤上搭建木架,親自爬上架,醮白漆在石壁上揮毫,寫上「和美」兩字,因為石壁不平整,上漆不勻,舅舅就用白漆補個花邊美化,再由礦工按著漆字雕刻,雕完再上一次漆,每字約有6尺高,前後五天完成刻字工程,後來漆掉了,林醫生還看到再補漆,如今這兩個雕刻字體已經看不見了,判斷是公部門著人去刻除的。林醫生的大姐林彩薇女士曾經到市公所文史組抗議,要求恢復舊觀,公部門的答覆是「有廣告嫌疑」,不予受理,今年再去市公所詢問,職員回答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他們不曾負責過類似業務云云。
替林家想想,這事還真悶呢!
九朝大醮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