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書真的不容易】
這次分享的短篇,出自加拿大幽默作家里柯克。算是一部比較輕鬆的作品。
故事是寫一位書店店長,用盡各種天花亂墜的方式,向顧客們推銷書籍。但同時又逗趣地點出「他們不讀」的事實──就像我們這些屯書的人一樣。
來看看這部有趣的短篇小說吧。
-
大眾讀者 / 里柯克
「想到店裡看看?噢,當然,先生。」他打招呼說。
然後,他一邊彬彬有禮地把雙手合在一起擦來擦去,一邊透過眼鏡向我投來銳利的一瞥。
「在店後面左邊的書架上,您會找到些也許會使您感興趣的東西,」他說,「在那兒我們備有一套重印的叢書——如《從亞里斯多德到亞瑟·巴爾福的一般知識》,一毛七一本。或者,您也許想看看《已故作家群英錄》吧,每本一毛錢。斯拜婁先生,」他叫道,「帶這位紳士看看我們的重印經典——一毛錢一本的那套。」
說著他朝一個銷售員招了一下手,接著就把我置之腦後了。
換句話說就是,他片刻之間已推斷出我是哪一流的人物。雖然我去百老匯大街買了頂灰綠色軟呢帽,還繫了一條點綴著錢幣般大小的花斑的俏領帶,但是這一點用也沒有。這些小小的裝扮根本掩蓋不了內在的靈魂。我是一個教授,他知道這一點,或者,至少可以說他能立刻推斷出這一點——這也是他生意的一部分。
十個街區內最大的書店的銷售經理,是不會看不準顧客的。他當然知道,作為一個教授,我根本不是什麼好主顧。正如所有逛書店的教授一樣,我來到書店無異於一隻黃蜂飛向一罐敞開的橘子醬。他知道我會在店裡賴上兩個小時,不是妨礙這個就妨礙那個,最後才買上一本重印的《柏拉圖對話錄》,或《約翰·彌爾頓散文全集》,或洛克的《人類理解論》,或是其他類似的陳舊貨色。
至於說真正的文學品味——也就是欣賞封皮有如裝了彈簧而且附有卷首畫的那種上個月才出版的一塊五毛錢一本的小說的能力——我是沒有的,他清楚這一點。
他瞧不起我,那是當然的。但正如書店行業的一句格言所說,一個教授站在角落裡埋頭讀書的形象能使書店生輝。真正的顧客們喜歡這種形象。
正由於這一點,就連塞里耶先生這麼時髦的經理都容忍了我在他書店裡面的一個角落裡的存在。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我才有機會見識他那些與他真正的顧客打交道的手腕——我得承認,他那些手腕運用得非常成功,難怪所有的出版界人士都公認他無疑是美國文學的一根頂樑柱。
我並不想站在某處像間諜似的偷聽別人的談話。說實話,其實我立即就被一本新翻譯的《埃皮克提圖道德論》吸引住了。那本書印得很精緻,裝訂得也很好,而且只需花一毛八分錢,因此我當即就很想把它買下來,儘管看來最好是先翻閱一下。
我還沒翻完開頭的三章,突然我的注意力就被書店前面的談話吸引過去了。
「你肯定這是他最近的作品嗎?」一個穿戴入時的婦女在問塞里耶先生。
「噢,沒錯,拉塞里葉夫人,」那位經理回答說,「我向您保證這是他最新的作品。真的,它們昨天才到哩。」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了指一堆大大的書。那些書的封面是藍白相間的,色彩挺明快。我能看清書名那兩個燙金字——《金夢》。
「噢,沒錯,」塞里耶先生重複道,「這的確是史拉什先生最近的作品。它銷得可好啦。」
「那就行了,」那位女士說,「你知道吧,有時候還真容易上當:我上個星期來這兒,買了兩本看樣子很棒的書,我回到家裡之後才發現兩本都是舊書,是六個月以前出版的,我記得是。」
「噢,天啦,」那位經理以抱歉的口氣說,「拉塞里葉夫人,實在對不起。請讓我們派人去把它們取回來,換別的書給您吧。」
「噢,那沒關係,」那位女士說,「我當然不會去讀它們。我把它們給了我的女僕。反正我估計她是看不出新舊來的。」
「我想她看不出來,」塞里耶先生說道,露出一絲居高臨下的微笑,「當然如此啦,夫人,」他以時髦書商的和藹姿態繼續閒聊起來,「諸如此類的事是時有發生的。昨天我們就碰到這樣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情。我們的一位來得最勤的顧客跑來,急急忙忙地,來買些書帶到輪船上去讀。我們還蒙在鼓裡哩,鬧不清他是怎麼回事——我想大概是僅僅憑書名選書吧,有些先生是經常這樣的——他竟然挑了兩本去年出的書。我們立即打電話去輪船上,只可惜已經太晚了。」
「那麼,這本書,」那位女士說,同時慵懶地翻了翻,「這本書好看嗎?是講什麼的?」
「這可是一本極為動人心弦的書,」塞里耶先生說,「事實上,是大家手筆呀。評論家們都在說,本季度最動人的書恐怕是非此莫屬了。」說到這裡塞里耶先生停頓了一下,不知怎的,他的舉止讓我想起我在大學的課堂裡解釋我本人也不懂的東西時的作派。「它有一種——一種——力量,就這麼說吧,一種很不尋常的力量,事實上,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本月最有力量的一本書。真的,」他舉了一個自己更勝任例舉的理由,補充說,「它的銷量非常之大。」
「你們好像還有好多沒賣掉。」那位女士說。
「噢,我們不得不大量備貨呀,」經理回答說,「來買這本書的人源源不斷。的確,你知道這是一本必定會引起轟動的書。事實上,在某些地方,有人說這本書不應該——」說到這裡塞里耶先生把聲音降得那麼低微,一副投人所好的樣子,我壓根兒沒聽見他的下半句。
「噢,是嘛!」拉塞里葉夫人說,「那好,我想買了算了。無論如何,也該看看這些招來紛紛議論的東西講的是什麼。」
她已開始扣手套的扣子和重新調整毛皮圍巾,這條圍巾已接二連三地把復活節卡片從櫃檯碰落到了地上。接著她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噢,我差點兒忘了,」她說,「你們能順便也送點什麼書到我家供拉塞里葉先生讀嗎?他正準備南下到維吉尼亞去度假。你知道他喜歡讀些什麼,對不對?」
「噢,一點兒沒錯,夫人,」那位經理說,「拉塞里葉先生一般讀的是——呃——我想他主要買的是——呃——」
「噢,旅遊讀物和其他類似的東西。」那位女士說。
「太好了。我想我們這兒有拉塞里葉先生愛讀的書,」他指了指左邊書架上那排漂漂亮亮的書,「有《撒哈拉七周遊》,每本七塊;有《半年乘車遊》,實價六塊五毛;有《午後牛車遊》,分上下卷,定價四塊三,優惠兩毛。」
「我想這些書他都讀過了,」拉塞里葉夫人說,「至少我家裡有很多這一類的書。」
「噢,很可能。可您瞧這兒,《在科孚島食人族裡》——噢是的,我想這本他有了——《在……》——這本,我想他也有了。不過這一本書我敢肯定他會喜歡,今天早上才到的,《在新幾內亞的猴子們中間》。每本十塊,實價。」
說著塞里耶先生把手搭到了一堆新書上,顯然這堆書的數量不亞于《金夢》。
「《在猴子們中間》。」他重複了一遍,那神氣幾乎像是在撫慰那些書似的。
「看來價格相當貴。」那位女士說。
「噢,是挺貴的——貴極了,」那位經理熱情洋溢地重複道,「您瞧,拉塞里葉夫人,貴就貴在插圖上,價真貨實的照片。」——他用手指快速地翻動書頁—— 「價真貨實的猴子,用相機拍攝的;還有優質用紙,您一看就知道了。事實上,夫人,這本書光製作成本就花了九塊九毛錢。我們當然盈不了什麼利,但我們還是喜歡賣這種書。」
每個讀者都樂於瞭解圖書製作的詳情;而且每個讀者當然都樂於知道書商在賠錢。我意識到,這兩點是塞里耶先生與讀者打交道時所信奉的兩條公理。
於是拉塞里葉夫人非常自然地買下了《在新幾何亞的猴子們中間》,接著塞里耶先生叫一個部下記下了拉塞里葉夫人在第五街的地址,然後點頭哈腰地送這位女士出了店門。
回到櫃檯邊的時候他的舉止與先前判若兩人。
「那本猴子的書,」我聽見他對他的助手說,「會很難銷。」
但他沒有時間進一步細想。
另一位女士進店裡來了。
這一回,即使是一個眼力不如塞里耶先生的人,都可以從來客那華貴的深色喪服和陰鬱的臉色,一眼就看出她是一個感傷的寡婦。
「想要本新到的小說吧,」經理又是老調重彈,「有的,夫人,這兒有本很感人的,《金夢》,」——他一副為書名著迷的癡態——「一個很可愛的故事,可愛極了,事實上,夫人,評論家們都在說,這是史拉什先生所寫的最感人的小說。」
「這本書好看嗎?」那位女士說。
我開始意識到所有的顧客都這樣問。
「好看極了,」經理說,「是一個愛情故事——非常簡單、甜蜜,但感人極了。真的,書評上都說這是本月最動人心弦的書。我妻子昨天晚上還在大聲朗讀哩。她感動得熱淚直流,簡直沒法再讀下去。」
「我想這是一本很安全的書,對吧?」那位寡婦說,「我想買給我的小女兒看。」
「噢,非常安全,」塞里耶先生用幾乎是父親一般的語調說,「事實上,寫法是很傳統的,和過去那些可敬可親的經典一樣,就像」——塞里耶先生說到這兒停頓了一下,他的眼中明顯地流露出一絲疑惑之光——「就像狄更斯、菲爾丁、斯泰恩等人的作品。我們向神職人員賣了不少,夫人。」
那位女士於是買了一本《金夢》——店員用綠色的彩光紙把它包紮了起來,然後她就出了店門。
「你們有適合假期讀的輕鬆點的書嗎?」接下來的一個顧客用輕快的聲音大聲問道——他那神氣像一個準備去旅行的股票經紀人。
「有,」塞里耶先生回答說,他的臉幾乎堆滿了笑容,「這兒有一本棒極了的書,《金夢》,是本季度最幽默的書——簡直可以笑死人——我妻子昨天還在大聲朗讀它哩。她笑得直不起腰來,簡直沒法再讀下去了。」
「多少錢一本,一塊嗎,一塊五,好吧,給我包起來。」
櫃檯上響起錢幣的丁當聲,然後那位顧客就走了。我開始清楚地認識到,只想買一毛八一本的《埃皮克提圖》和每本一毛二的「重印世界文學名著」的教授們和其他學院人士,在圖書銷售業中所占的地位何其可憐。
「您好,法官,」經理對下一個顧客說,此公戴著寬邊呢帽,大腹便便的好不威武,「想要海洋小說?當然,像您這樣用腦偏多的人,讀讀小說無疑是件大好事。這兒有一本最近出的最新的書,《在新幾內亞的猴子中間》,定價十塊,四塊五優惠給您。光製作成本就花了六塊八。我們快賣光了。謝謝您,法官。替您送上家去嗎?好的。再見。」
接下來顧客們來來去去,接連不斷。我注意到,儘管書店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估計有上萬本吧——但塞里耶先生顯然只在銷售其中的兩種。每個女顧客到店裡,買走的是《金夢》;每個男顧客來,買走的是《在新幾內亞的猴子中間》。對這位女士,推薦《金夢》的理由是它剛好適合在假期讀;對另一位女士,推薦它的理由則是它正好合適在休完假之後讀;第三位女士把它當作雨天良友來買;第四位來買時它又成了晴天讀物。猴子的故事被當成海洋故事、陸地故事、叢林故事和高山故事賣了出去,售價依據塞里耶先生對顧客的不同估價而各不相同。
忙了兩個小時之後,書店空閒了一會兒。
「威爾弗雷德,」塞里耶先生轉過身去對他那位領頭的店員說,「我準備出去吃午飯。你要盡最大努力推銷那兩本書。我們準備再賣上一天,然後就拉倒了。我要去找多肯姆一狄斯康特公司,也就是出版商,把球踢回給他們,看他們怎麼辦。」
我感到我在店裡逗留得太久了。我拿著那本《埃皮克提圖》走了過去。
「您好,先生,」塞里耶先生說,他立即再一次表現出了職業風範,「《埃皮克提圖》?一本很棒的書。一毛八。謝謝您。也許我們還有其他或許令您感興趣的東西。我們的小間裡還有些二手貨,或許您有興致看一看。有一套《亞里斯多德》,上、下卷,字印得細極了,簡直難以辨認,您也許會喜歡;還有一本昨天到的《西塞羅》,求之不得的好書,被濕氣弄壞了一點;我想我們還有一本《馬基雅維裡》這一本很特別,幾乎散架了,封面也沒有了。一本很難得的古書,先生,您要是專家就用得著。」
「不,謝謝,」我說。然後,出於一種早已在我心中滋長而且我無法抗拒的好奇,我說,「我要那本——《金夢》,您好像覺得它棒極了,對吧?」
塞里耶先生用他那銳利的目光瞥了我一眼。他知道我並不想買那本書,而且也許像其他次要人物一樣,他一時間也有點六神無主了。
他搖了搖頭。
「買賣難做啊,」他說,「出版商硬是把這類東西塞給我們,我們不得不盡自己的努力。他們陷入困境了,我明白這一點,他們正眼巴巴地盼著我們拉他們一把哩。他們正在大規模做廣告,或許能脫身也難說。當然,只有一次機會。誰也說不死。很可能我們能使教會人士起來攻擊這本書,要是那樣我們便有救了。否則我們就再沒有什麼指望了。可以想見這本書糟透了。」
「你沒讀過嗎?」我問道。
「哎呀,沒有!」經理說。瞧他那模樣,就像一個被獻上一杯他自己擠的牛奶的擠奶工。「要是試圖去讀那一本本新書的話,那就有我好受的了。別說去讀,光是追蹤它們的動態就夠我受了。」
「可那些買了書的人怎麼辦?」我繼續說道,深感迷惑,「難道他們不會感到失望嗎?」
塞里耶先生搖了搖頭。「噢,不會,」他說,「你知道吧,他們不會去讀它的。他們從來就不讀。」
「但無論如何,」我不甘心地說,「你的妻子覺得這是一本好極了的小說。」
塞里耶先生啞然失笑。
「先生,」他說,「我還沒結婚哩。」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seeker大师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转世#埃及#亚特兰蒂斯#预言#未解之谜#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埃德加凯西#纳芙蒂蒂#阿肯那顿#图坦卡蒙 今天我们再来聊一个转世的案例,在1979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把今天这位主角的人生,描述为“西方世界最有趣、最令人信服的转世案例。 这个人就是多萝西•路易丝•伊迪(Dorothy Loui...
九柱神塞特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花都往事並不如煙】
繁華與盛美,古典與現代,巴黎的一切一切都要從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說起。
暫且跳過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遠在西元前三世紀,塞爾特民族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便來到這兒定居。那時的西堤島並非一座島嶼,而是好幾個散布在沼澤裡的小島,島上居民無論飲水、捕魚或是栽種作物都由塞納河供給滋養,他們駕著小舟在蜿蜒河道來往,構築成功能齊全的聚落。
憑藉河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小日子原本很美好,直到西元前52年,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100 BC - 44 BC)派出4個羅馬軍團前來攻佔。面對強勢外敵,巴黎西人以破敗粗糙的斧頭對上羅馬人精良裝備和強效訓練,結果當然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無力可回天。臣服於羅馬統治之後,巴黎西人從此成為高盧羅馬人。
羅馬化之後的西堤島,尤其是小島東邊,一如從前,依舊是信仰中心,巴黎西人的祭壇在此逐步擴建,又迎來了羅馬眾神入駐,成為包容兩種文化的神廟。隨著時間推演,巴黎基督化之後,舉世聞名的聖母院也是在此拔地而起。
因此,巴黎聖母院除了建築設計足以代表哥德式藝術最完美的成就之外,尚且代表整個巴黎的文化和宗教起源,對於巴黎,或是整個法國和歐洲歷史發展,重要性不言可喻。
-----------
西堤島的東邊是信仰中心,西邊則有從羅馬時期四世紀中興建的堡壘宮殿,自此,巴黎開始建城。
西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 Ier,466 - 511)將巴黎定為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首都,也在這座羅馬宮殿的基礎上增建「西堤宮殿」(Palais de la Cité)。歷經數百年權力更迭,巴黎曾經退出權力中心;西元987年,卡佩王朝(Capétiens)建立時,巴黎再度成為王國首都,國王們依舊居住在西堤宮殿,直到1358年瓦盧瓦王朝時才將宮殿搬遷至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
但是無論世代如何變遷,聖母院依舊是巴黎的信仰崇敬之所在。
這座古老壅擠的都市,在19世紀經過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1809年- 1891)大力整治,幾乎剷平了所有中世紀建築,僅留存少數古蹟,例如西堤島上的聖母院、法國最古老的王宮-西堤宮殿,和相連宮殿的「聖禮拜堂」(Saint-Chapelle)、「巴黎古監獄」(La Conciergerie)。
其中,聖禮拜堂就非常值得一看。
-----------
聖禮拜堂為典型哥德式建築,被譽為是法國最精美的皇家小教堂,也是整個歐洲13世紀花窗玻璃保存最完整之處。
整座禮拜堂擁有15扇高達15公尺的開闊窗戶,由多達1113面彩色玻璃組合而成,上頭描繪了舊約和新約聖經故事的不同場景,以及聖物運抵巴黎的過程。這些裝飾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璀璨瑰麗,更是13世紀玻璃藝術最豐碩的展現。比起聖母院,被聖禮拜堂的炫目光影包圍或許更讓人震撼動容。
得利於建築技術發展,十字交叉拱架得以延伸出進一步應用,過往羅馬式教堂的厚重石牆被捨棄,輕盈纖細的支柱和肋拱,加上飛扶壁便足以創造出嶄新的教堂形式,牆壁也能裝上大片窗戶裝飾。你知道的,要是羅馬式教堂窗戶開太多,牆壁支撐力道不夠,教堂可能就垮了。
透過百花窗和彩色玻璃,不僅宣揚教義,闡釋聖經故事,光線透過之後形成的絢麗光影,更讓虔誠信徒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只能待在陰暗濕冷的空間中禱告,而是能夠親眼看見聖經中所提及或內心朝思暮想,那聖城耶路撒冷與天堂的夢幻之所。
聖禮拜堂正是這樣一處宗教聖地。
-----------
除了驚人的玻璃百花窗,聖禮拜堂當初是用來收藏無可比擬的無價之寶,尤其是對教徒來說,可說是〝聖物中的聖物〝,那就是耶穌受難時所戴著的荊棘冠以及他被釘上的十字架大型碎片。
能擁有如此重量級的聖物和精美絕倫的皇家禮拜堂都要歸功於法國卡佩王朝的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14 - 1270)。
路易九世在位40多年期間,無論在政治、經濟、建築、教育或藝術都建樹極多,例如知名的索邦大學前身-索邦學院也是成立於路易九世之手。他還是位虔誠的教徒,曾經兩次帶兵參與十字軍東征,只是往往出師不利,第一次東征結果慘敗成了俘虜,第二次則是在過程中於迦太基死於疫病。
然而路易九世的宗教熱誠和諸多事蹟,讓他在死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因此他也被稱為〝聖路易〞(Saint Louis)。
-----------
耶穌的荊棘冠和十字架之所以落在路易九世手裡,說起來有點因緣巧合又有驚無險。
若不是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Baldwin II,1217-1273)和整個宮廷債台高築,又拿國寶-耶穌的荊棘冠抵押,跟威尼斯商人借了一大筆錢卻無力償還,路易九世也不會有機會入手聖物。為了籌錢還債,免得荊棘冠最後被威尼斯給沒收,鮑德溫二世還在1237年親自前往歐洲尋覓買家,順便找人跟他一起組成十字軍同盟聯合東征。
路易九世雖然對聯盟沒興趣,但一聽到荊棘冠卻眼睛為之一亮。這時候,多少錢都不會是問題,只要能得到荊棘冠!
擁有聖物對於王權的穩固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不僅顯示國王信仰堅定,也代表神所賜予的榮耀,更能在百姓和各國之間建立無可動搖的威望。換句話說,聖物的象徵性和功能性對於專制王權是錦上添花的最佳物件,無論出於宗教情懷或是政治算計,路易九世都不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話說回來,雖然拉丁帝國還是失去了荊棘冠,但好歹是落在有點淵源的自家人手裡。
路易九世花費鉅資完成交易後,荊棘冠於1239年風塵僕僕抵達巴黎,中途當然會有其他人想要挾持搶奪,幸虧耶穌聖物還是安全來到新家。為了妥善供奉珍貴的耶穌遺物,路易九世下令在西堤宮殿內興建聖禮拜堂,整個工程從1241年進行到1248年,歷時短短7年便大功告成,以整體建築和裝飾的精妙程度來看,這樣的工時確實非常有效率。
有趣的是,建造宮殿的費用遠不及路易九世購入荊棘冠的價錢。
-----------
聖禮拜堂分為上下兩層,耶穌遺物被置放於上層,一旁有扇門直通皇家宮殿,因此當時聖禮拜堂只供王室成員使用。
想想看,在那個疫病橫行,戰事頻起的年代,國王只要渴求耶穌的撫慰和力量,便可以來此靜思冥想,沐浴在百花窗的幻麗光影中。對於王室來說,這是一個多麼核心又私密的存在!不過就沒有老百姓的份了(無奈攤手~
時光流轉,人事變遷,1789年爆發驚滔駭浪大革命,作為君主專制象徵,皇家專用禮拜堂如聖禮拜堂當然會成為暴民攻擊目標,無論是家具、聖壇飾板、12使徒雕像等都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就連盛裝聖物的盒子也被送到造幣廠銷毀鑄鎔,有些彩色玻璃窗還被整扇拆下輾轉賣到英國去。
幸好,荊棘冠在危機凶險中得以保全,不幸中的大幸。
想來暴民再激情慷慨不顧理智,面對耶穌基督的遺物還是存有敬畏,也因如此,這麼至關重要的文化資產才得以保存。另外讓人慶幸的是,儘管玻璃百花窗難逃一劫,破的破毀的毀,還是留下了2/3比例的原件。19世紀中期經過修復,聖禮拜堂終於恢復原貌,成為歷史文化重要見證。
-----------
下次再到西堤島,除了聖母院之外,聖禮拜堂與一旁曾經關押法王路易十六瑪麗王后的巴黎古監獄,都很值得細細探訪,見證巴黎的歷史起源,想像法國輝煌的歷史,以及王后一夜白頭的哀愴憂戚。
然後啊,那個革命歸革命,訴求歸訴求,可以不要拿文物古蹟出氣嗎?
多少歲月和知識的積累才能建立的文化與價值,輕易摧毀草率破壞,也不過是以改革造反之名,行鄙陋無文之事罷了…(無奈攤手again+翻白眼
#何時再回巴黎
#愛巴黎更要認識她的過往
#360度看聖禮拜堂,不看可惜!
https://www.facebook.com/360visio/posts/2114982165310645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九柱神塞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明的十字路口|土耳其伊斯坦堡
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就是伊斯坦堡Istanbul。它對土耳其是經濟文化與歷史中心,對近代西方,則是東方的起點,是一窺其神秘的櫥窗。在走訪中東、北非幾個伊斯蘭國家後,我也覺得伊斯坦堡是絕佳的伊斯蘭文化入門城市。
▌伊斯坦堡的歷史
伊斯坦堡其實改名未滿百年,1923年之前,它仍叫做君士坦丁堡。 此名源於西元330年,建都於此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此城更是在12世紀時成為歐洲規模最大也最繁榮的城市。
然之後隨拜占庭帝國國力日漸衰微,最終在鄂圖曼帝國的久攻下,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除了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都外,也是這個伊斯蘭帝國在天主教歐洲擴張的起點。
然而這個領土一度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在十九世紀後開始逐漸崩解,最後在一次大戰後不久滅亡,由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繼承。而伊斯坦堡雖不再做為首都,但在歷史長河中,各文明勢力消長下,留下錯綜交織的各式精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我在伊斯坦堡最期待的景點。除了過往在歷史課本上讀過此處外,也因為我對拜占庭帝國十分好奇。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伊斯坦堡中比較完整的拜占庭帝國遺跡,也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經典,因此讓我十分嚮往。
聖索菲亞大教堂依希臘語意譯,為神聖智慧教堂。此教堂曾被摧毀兩次,目前所見是六世紀所興建,是當時世上最大的教堂,直到一千年後,才被塞維亞大教堂取代。
1453年鄂圖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領軍的蘇丹穆罕默德立刻下令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寺內許多基督聖像開始逐漸被石膏覆蓋。這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則是伊斯坦堡的主清真寺,直到藍色清真寺興建完成為止。到1930年代,土耳其世俗化後,這些基督教圖像才又重新被展示。
▌藍色清真寺 Sultan Ahmet Camii
藍色清真寺又稱蘇丹愛哈默德清真寺,是鄂圖曼時期的皇家清真寺、今日的國家清真寺。建於西元1609年,原址為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宮,與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古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相望。建築樣式融合了拜占庭與伊斯蘭宮格,是鄂圖曼古典式建築的經典。
伊斯蘭教認為有人物形象會讓膜拜轉移重點,因此清真寺內的裝飾都是以幾何、花草與經文為主。藍色清真寺也依循了這個原則。但特別的是,因為內部使用了大量的藍色磁磚,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Sultanahmet Meydanı
這個廣場在拜占庭帝國時,是一座用以舉辦賽馬與二輪戰車賽車的場地,是羅馬競技場的一種,在古希臘、羅馬與拜占庭時期,是常見的城市設施。據估計,當時這座賽馬場的規模,可以容納十萬觀眾。但現今的賽馬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殘跡,實際的跑道也在地下兩公尺處,僅有兩座方尖碑與蛇柱,可以用憑弔昔日的賽馬場。
值得一提的是,賽馬場北端原有四尊塗金的銅馬,是由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下令,從希臘的希俄斯島運來裝飾賽馬場,據說是四世紀時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的作品。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劫至威尼斯,之後就放在聖馬可教堂上。後來拿破崙拿下威尼斯後,又當作戰利品帶回巴黎,放在杜樂麗花園中的卡魯索凱旋門上。拿破崙退位後,才輾轉經由奧地利,回到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托普卡匹皇宮 Topkapı Sarayı
托普卡匹皇宮是當初鄂圖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在1459年所興建的皇宮。在1853年之前的400多年間,這裡是龐大鄂圖曼帝國的權力中心。皇宮結構上,大致可分為外庭跟內庭。但內廷很多地方都禁止拍攝,相當可惜。
有頂大市集 Grand Bazaar
建於1455年的大市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市集之一。裡頭有61條有頂街道與超過四千間店舖,方向感差的人,甚至可能會在裡頭迷路。大市集與世紀以前一樣,幾乎各式商品皆有販賣,當然,也有著名的土耳其軟糖(Turkish delight)
▌Galata Bridge加拉塔大橋
加拉塔大橋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側,橫跨金角灣,是一座現代的橋樑。此橋最大的特色是,上面有著滿滿的釣魚者。搭配背景的中世紀加拉達石塔,又是一幅經典的伊斯坦堡景象。此橋下方有眾多的魚餐廳,橋的一側也有販賣著名烤魚三明治的料理船,真的是產地直送的產業鍊。
▌博斯普魯斯海峽游船
若要同時盡覽波斯普魯斯海峽歐洲側與亞洲側的風光,搭乘遊船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一趟航行中,可以看到諸多過去的皇宮、清真寺、雄偉的跨州大橋、水岸第一排的眾多豪宅,我甚至還看到了海豚!推薦在下午光線不那麼強烈、氣溫不那麼炎熱時來游船。在微風輕拂下欣賞伊斯坦堡景色,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伊斯坦堡在歷史、文化、宗教甚至人種的多樣性,都超乎我行前的預期。可惜我這趟行程只有在伊斯坦堡停留兩天,很多地方例如新城區,沒有時間前往,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再訪嘍!
▌更完整的呈現旅行時刻
我除了在Instagram上發布旅行攝影的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短片與空拍影片,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我所到訪的地方。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九柱神塞特 在 seeker大师兄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转世#埃及#亚特兰蒂斯#预言#未解之谜#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埃德加凯西#纳芙蒂蒂#阿肯那顿#图坦卡蒙
今天我们再来聊一个转世的案例,在1979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把今天这位主角的人生,描述为“西方世界最有趣、最令人信服的转世案例。
这个人就是多萝西•路易丝•伊迪(Dorothy Louise Eady),1904年她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而她的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虽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但是作为家里的独女,他的父母非常的疼爱她。但是不幸的是,在她三岁那年的时候,她不小心从家里的楼梯上狠狠的摔了下来,这一下摔的非常严重,多萝西当时直接就失去了意识。所以他的父母赶紧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诊断后直接摇了摇头说,很遗憾她已经死了,没有任何生命特征。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多萝西居然像什么事情没发生一样,直接走进她的卧室,在床上自己玩了起来。
所以她的父母又是开心,又是愤怒,明明自己女儿好好的,差点被医生给害了。但是医生很无辜的说,他可以发誓说根据他的诊断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事情奇怪的事情还没有完,事故发生后不久,多萝西的口音就开始变很奇怪,就像是外国人在讲英语一样。根据医生和专家的诊断认为,她这是患上了一种叫做外国口音综合症的疾病,这在头部受伤的人群中非常常见,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
但是真正让人奇怪的是,多萝西告诉她的父母,她总是做同一个梦。她住在一个大柱子的建筑物附近,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但她比较才三、四岁所以她说不清楚梦里,到底是什么地方。而且对她妈妈说,她们现在住的地方根本不是她的家,她梦里那个地方才是她真正的家,她一直跟她妈妈说,她想要回她真正的那个家。她妈妈刚开始很淡定,也许小孩子想象力比较丰富吧,也没当回事。可是接下来事情就越来越不受控制了。
有一天多萝西的父母就把她带到大英博物馆,去参观一个大型的古埃及展览,多萝西进去之后立刻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特别当她看到法老的雕像和金字塔照片的时候,她整个人就像疯了一样,她不停跑向不同的法老雕像旁边,甚至亲吻雕像的脚。然后还歇斯底里地大哭,接着还一边叫喊着说。我到家了,我终于回到家了。在一旁看着的父母尴尬的不行,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多萝西带离了博物馆。但是从此多萝西疯狂的迷上了埃及文化。
特别是在她7岁的一天,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本介绍埃及的书,她很快就被一张,埃及法老塞提一世的神庙照片吸引住了,就像她梦中的情景一样,拥有大柱子的建筑物,在建筑物的附近,还有一片破碎的废墟,看起来像是一个花园的遗址一样,然后她马上喊到,那是我的家,那就是我的家,我终于找到他了。而且这本书里面还有法老塞提一世的木乃伊的照片,当她看到这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的照片时,她欣喜若狂,因为她就说自己就曾亲自见过,还没有去世的塞提一世。
后来多萝西对埃及的热情简直没有办法形容,就连恋爱结婚这种事也必须和埃及扯上关系,1931年27岁的多萝西不顾家人的发对,坚定的嫁给了一个,来英国学习的埃及学生。并且还跟随丈夫来到埃及生活。当多萝西踏上埃及领土,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哭着跪下亲吻地面,然后说,我终于回家了!
九柱神塞特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亞特蘭提斯 #轉世 #Atlantis
【亞特蘭提斯】 亞特蘭提斯人的轉世?勁爆!還獨家接受訪問,究竟亞特蘭提斯是怎樣的?Part 1,HenHenTV奇異世界 39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有聽過亞特蘭提斯嗎?我在以前的一個影片:十個失落的文明國度裡面曾經有提到,它是一個傳說中的國度,沒有人能證明它存在過,也聽說它是沉在海底了。今天這個主題非常勁爆!有個人私訊我,他問我相不相信他就是亞特蘭提斯人的轉世,我當然開始是不信啦~就問了他很多關於亞特蘭提斯的事情,但是我收到他的答案時,有點嚇了我一跳。到底我問了他什麼問題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是說一些奇異,稀奇,古怪,靈異的事件,包括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主題,如果你也喜歡這些主題,歡迎你訂閱HenHenTV,先謝謝大家了!
好!我們開始吧!
亞特蘭提斯,在英文裡面叫Atlantis,這個傳說的高文明城市是在古希臘學者柏拉圖的【對話錄】裡面提到,在【蒂邁歐篇】Timaeus首次出現它的描述,還有過後在【克裡特拉斯】Critias,原本他要用這三部曲來探討人性,世界的起源,和一些亞特蘭提斯的故事,但是寫到一半就去世了。幸運的【蒂邁歐篇】傳了下來,他說:開始的傳說是源自於埃及,但過後經古希臘學者傳了下來.
裡面有提到:在梭倫九千年前,在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對面,有一個很大的島,在這些島嶼的對面,有一個被海洋包圍的大陸,稱之為亞特蘭提斯,在希臘傳說中,這是海神波塞頓所建造的城市,他把這個島分成了十個區,分別給五對雙胞胎管理,而且把最高管理權交給長子大力神阿特拉斯Atlas,所以這個城市就叫亞特蘭提斯Atlantis。
當時的亞特蘭提斯人十分奢華,他們不需要工作,因為一切都是自動化,他們可以透過水晶來吸取知識,一個小孩子也可以有學者的知識,亞特蘭提斯人也用腦近90%,可以和動物溝通,也製作了機器人,還製作了半人半獸的動物,例如說獨角獸和美人魚等等。在裡面最吸引現代科學家注意的莫過於他的能源系統。
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個六面體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把陽光轉成能源,它設置在波塞迪亞(就是亞特蘭提斯的首都)裡面的太陽宮中央能源所裡面,不只是可以供整個島的能源供應,更可以讓亞特蘭提斯用來治療,再生和返老還童。
但是卻在一萬年前,這個裝置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這個巨大的島嶼就此沉沒。
這就是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的簡介,那現在讓我們來問問這個亞特蘭提斯人的轉世,關於亞特蘭提斯的一切吧!以下的內容有點深,大家準備好了嗎?
1. 你說你是亞特蘭提斯人的轉世,為何你會記得?真的有輪迴嗎?
有輪迴,宇宙基於業力法則運行,呈現螺旋狀,一些順應宇宙靈性進化形成的生物大多也是螺旋狀,比如,海螺,蝸牛。
能否記得前世的記憶,取決於兩點。
一:意識的強度,萬物的本源是意識,沒有人知道意識到底是怎麼來的,只知道它永恆的存在於超時空狀態中,然後由中心向外散發,中層是星光層,邊緣層是物理層。意識頻率越高,則越星光化,頻率越低則越固體化。所以意識以光的形式呈現,每一樣東西其實都是光點(用尼古拉特斯拉的方式進行理解的話,就是每一樣東西其實都是電子),互相連接在一起。
肉體只是意識的體驗工具,當肉體死亡,意識回歸超時空狀態,能否適應超時空狀態的高頻意識能量,取決於個人意識的強度,無法適應,則被螺旋狀的宇宙推送到星光層,在星光層還無法適應,則繼續被推送到頻率低的物理層,然後進入新的胚胎發育。
意識頻率高則可以保留大部分記憶。
可以把意識理解為靈魂。
二:取決於意識與新胚胎的契合層度,契合層度好則能夠保留大部分記憶。
業力法則:宇宙順應靈性進化,宇宙的奧秘是1,永恆的一,這個一是純潔的愛。人類的基因遭到削弱,無法感知互相的能量,失去了心靈感應能力,所以現代人類無限地走向自私。
2. 你是幾時知道自己的亞特蘭提斯人的?
大概6~9歲的時候,聽到別人說亞特蘭蒂斯時,激活了我靈魂中一股強烈的熟悉感,19~20歲時,漸漸回想起所有的事情。
3. 還有其他的亞特蘭提斯人嗎?
有,沉入大海之前大部分乘坐飛船離開了地球,少部分留在北美洲與埃及地區,協助這些地區的人類進行進化。
4. 亞特蘭提斯究竟是如何沒落或消失的?或者因為什麼事情而沉入海底?
地球一開始並沒有人類,而且地球當時是一個水蒸氣世界,充滿了霧,火星與馬爾加塔星上有天琴座類人族逃亡到太陽系的後裔,蜥蜴向天狼A購買了一個行星推送裝置,把金星作為武器,推送到太陽系撞擊馬爾加塔星,但是偏離了一點軌道,導致馬爾加塔星被巨大的引力撕裂,馬爾加塔星變成了木星的環形帶上的碎片,地球也因為引力偏離的原來的位置,使得地球不再是一個充滿水蒸氣的霧世界,火星的地表世界也被破壞,則到內部世界進行生存,每一顆星球都是空心的,內部有大量的綠色世界,蜥蜴則在金星與地球殖民,準備與火星開戰。
但是這時候昴宿星團的議會,要求彈劾亞特蘭蒂斯,認為亞特蘭蒂斯人,驕傲自大,生性自負,則投票要求亞特蘭蒂斯搬離到地球去,投票通過了,亞特蘭蒂斯的軍事水平也無法抗擊好幾個議會代表的聯手,只要同意搬離到地球,當亞特蘭蒂斯全體到地球時,蜥蜴人當時則停止了對火星的進攻。
蜥蜴殖民的是太平洋地區(姆大陸),亞特蘭蒂斯殖民在百慕大三角區,當時都沒有沉入大海。
蜥蜴創造了恐龍作為食物,蜥蜴本身是爬蟲族,所以創造出來的生物形態都是他們的大腦中的意識映射,類似于他們。亞特蘭蒂斯則創造了哺乳類動物。亞特蘭蒂斯人認為恐龍肉食性,破壞生態平衡,則大量屠殺恐龍,這件事成了蜥蜴與亞特蘭蒂斯第一次開戰的原因。
九柱神塞特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綿綿雨粉如風飄絮,灑落於石板地上。
隨着羊腸石徑而行,兩旁植物悠悠揚揚,被修剪過的痕迹,顯得有點造作。終於走出迂迴,晃入眼眸的,是「香港公園」四個大字。水珠從牌坊滑落至花叢,細葉輕抖,對啊,下着雨呢。
回過神來,驀地前瞻一下,眼前是座白色建築物,正可擋雨。
甫踏進平房內,方發覺此乃一間茶藝館,左手邊是一條迴旋樓梯,正要舉步之際,竟傳來陣陣茶香撲鼻,剎那瞄了瞄上方的木牌,手已不禁將前方木門推開,默想着剛才的三個直度大字——「樂茶軒」。
果然,木門後,別有離塵天地。
瞳孔裏反照出一片古色,木地板鋪上一層輕蠟,門口的左方擱了數個木架,分別放了不同的茶壺、茶杯,靠牆有一貌似百子櫃般的木具,相信是安置茶葉的地方,數位身穿寶藍色長袍的茶藝師,正專注地泡水試茶。右方則是另一木櫃,一個個小圓罐整齊地排列在內,拿起一瞧,罐子上寫了茶葉的名目,裏面則放了一小撮茶葉,好讓品茗者挑選茶種。來到店子的前方,散發着濃厚中國味的正方木桌及木椅正有員工在拭淨,數個紋路相當細緻的木屏風,稍稍分間了兩至三個空間,免卻侷促,並列的數個雙門大窗透着日光,而窗框及窗花都一致地用上了木材,貫徹始終。
凡塵本歸自然
確定這是一家茶館後,一名身穿沈紅寛衣的老人步及。怎麼說,他綁起銀髮,一額清爽;圓弧的黑框眼鏡,擋不住深邃的雙眼皮,一雙明眸似乎沒有被歲月壓昏;微笑底下,連着一束白鬍子,左手把其執起一掃,對了,就像遠古的智者。伸出右手一握,他報上「葉榮枝」一名來,於茶藝界相當有名氣的他,被尊稱為老師,亦是茶館的主人。
茶館歷年廿七,說長不長。老師接過茶藝師的茶,小嘗一口,緩緩道出每晨試茶乃茶館的傳統,重點是水。香港不吃香,水質一般,即使採用了優質的濾水器,每天仍要先確保水味如貫,方放心泡茶。地方各有優劣,本是自然,盡本份泡出一壺好茶,就是尊重天然、順應自然。說起這一點,就關乎茶館成立的原因,其實有些少因緣。
早於八十年代,老師跟維他奶的創辦人羅桂祥合作,賣紫砂茶壺維生。當時是一九八六年,對茶道還是一知半解的他,遇上了他的啟蒙者,亦即是他的員工。這名員工來自安溪,家族以種茶維生。一次機緣,他帶老師到故鄉去,踏上茶山一刻,完全震撼了。高山雲霧,地方唯美不在話下,最大的感動,來自茶農認真的精神。當時做茶葉很樸素,由種植、採收、挑葉、搖茶、發酵、殺青,到包裝都一手一腳、一板一眼,沒有機器輔助,一切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由一個普通的飲品,變成有生命的東西,不單好喝,不是完美,但有一種個性,猶與大自然結合。說起,他仍覺激動:「好感動,嗰刻我發現,呢樣先係人所追求嘅嘢。」那個年代,茶種不明確,某地的普洱、哪方的水仙,反正各類茶葉全都由政府先收購,再混合出售。於是,老師帶了好些茶葉回港試賣,發明了「單採」這個名詞,明確地劃分了地區及茶類。流傳間,大家覺得這概念很好,引發他開創了樂茶軒。
老師呷下第二杯茶之時,已見有客人步進茶館,時間尚早,多為品茗而來。放下玻璃茶杯,他徐徐站起,迎賓去。
專心不染塵濁
客人是三名女士,打扮樸實,徑自走到放置茶葉的木櫃前喃喃互語。老師見狀,上前打着招呼,又拿起茶葉小罐讓各人嗅嗅。這是茶館的執着,了解客人口味,為其挑選合適的茶種,賣茶之餘,解釋何謂好茶,如何品茶、泡茶。「由八十年代起,我見盡好多茶館,而家執得七七八八,佢哋最大問題係將重心放喺食物,令茶館風味減少。」他強調,茶永遠是主角。
言談間,發覺三人有意學茶,老師於是把各種茶葉、茶具拿出,準備泡茶。用小勺子舀起茶葉一瞬,他神情忽而嚴肅起來。這是他的信念——專注。細心專注地喝,就發現味道確是不同。他把熱水壺插電,將茶的種類娓娓道來。
從前,茶葉分類很簡單,分為不發酵、半發酵、全發酵及後發酵四種。現時則較講究,劃分了六大茶類。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及紅茶。
此刻在老師面前的,正是不發酵的綠茶,碧螺春。只見,老師於熱水壺旁邊放了一瓶溫水。不需預熱杯子,因為愈少發酵的茶葉,沖水溫度愈低。綠茶雅淡,宜用薄身茶具,他慢條斯理地把泡好的茶倒入玻璃杯中,茶的表面浮起了一層茶毫,即茶茸毛,茶毫愈多,代表茶葉愈細嫩。淺嘗一口,清香的餘韻仍於舌尖徘徊之際,老師已換上一套小巧的薄紫砂泡烏龍茶。稍稍預熱茶具,倒掉熱水後,就把屬於半發酵的青茶塞到茶壺中注水,把第一壺茶倒掉,他解釋:「唔係每隻茶都要倒走第一泡,烏龍茶第一轉茶葉未張開,唔香,所以唔要。」把茶飲盡,老師走到擺放茶葉的木櫃前,逐一解說。
手上的水仙是白茶,屬低發酵茶,宜低溫沖泡;旁邊擺放着罕有的黃茶,則屬後發酵,他一解狐疑:「等於你媽媽留菜,菜心芥蘭,我用碟蓋住,返嚟再蒸熱,菜變成黃色,咁咪係黃茶囉!」同屬後發酵的黑茶亦然,變成黃色的菜再慢慢曬乾閒置,變成菜乾,就是黑茶。往下方一看,是為人所知的普洱,即紅茶,紅茶以全發酵製作,要用高溫沖泡。見有人口水直流,老師知情地舀起一撮,返回泡茶的位置,用大熱的滾水灌滿厚紫砂壺,放入茶葉,把水柱拉高注入壺中。細心一看,茶葉比剛才的兩種茶粗大得多,故此水溫需較高,原理如煮牛肉一樣,牛肉切得薄,火鍋時熗熗就吃;如果牛肉切得厚,就需多浸兩下。這正是人云亦云的表現,原來水滾,不一定茶靚。
想當初,教他喝茶的師傅,主要是茶農,與之生活,取溪水沖茶,訓練專注,細心體會時,慢慢找到茶的樂趣、茶的精髓,繼而,才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茶,其實是一種經驗,需要累積。這是他送別三名女士時,留下的一句話。
悲心牽動萬麈
轉身步回茶館一刻,門外剛好有人送來點心,老師見無人閒暇,於是出外交接。雨露依然連綿,他倒是一臉無所謂,與門外送貨工人核對着單據。驀地,一名挽着兩袋蔬菜的光頭男人站在身後察聽內容,見一切順利,就急步往炊煙裊裊的廚房走。老師忙畢,見店內已半滿,不慌不忙地踏入廚房。「劉經理,客人開始到啦。」他稍稍吊高嗓子,喚着正忙得不可開交的光頭漢。劉經理原來主力負責廚房及菜單。茶館雖然只賣素食,但七成的點心都是當天即包即蒸,其餘三成向某寺院叫貨。劉經理每早都需要外出挑選新鮮貨,原則是不時不吃。既然茶是主角,食物理所當然,就是配角,因此茶館每天只售約二十款點心,但選擇少,客人容易生厭,故每天都要轉換款式。至於,最令二人頭痛的,就是如何讓菜式配合醇茶,因為茶本身是一個減的元素,用來清潔口腔,素菜清淡,易致「口寡」,所以他們要不斷嘗試,例如油膩的,配普洱茶來清膩感;淡味的,就配清茶。
離開廚房,發現店裏已經近乎滿座,看來最旺場的午市已至,緊隨身後的老師開腔:「附近做嘢嘅人想食素,但附近冇素餐館,所以就會嚟晒呢度。」素蝦餃、素燒賣、豆腐餅、燉湯,一籠籠點心不息地送到席間。看着穿著整齊的上班族忙於咀嚼,使得他憶起九十年代的上環。
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二年間,茶館於上環樓梯街開業,只賣茶葉,旁邊很多老茶鋪。被嘲是黃毛小子的他,卻憑着一份慈悲,而站穩陣腳。他相信幫人要盡全力,故此,有任何人到茶舍請教茶道,即使沒有光顧,都會傾囊相授。也不求暴利。估計,全中國屬他的茶最便宜,三十八元一斤起,到現時都沒有漲價。他常跟客人直言,他們的茶並不特別名貴,並非得獎,只是好喝。清心明明,令他結識了一群「茶道中人」,因而闖出名堂。但老師強調,不要讓一片悲心受蒙騙,例如茶價未必直接反映品質,「我好討厭大陸啲小罐茶,話咩總裁飲嘅茶,世界上有幾多總裁?其實就是要令你虛榮。」有些茶賣幾萬元一斤,根本騙人。故此,他要尋根,親自到中國內地不同的茶山試茶,好茶方買,成為了全香港第一個跑茶山的人,幾乎全中國的茶山都跑過。熱心的他,更冒着生命危險去試茶。
有一次,老師到龍井向茶農買茶,碰到一個炒茶的人,二人聊開了,他就嗟嘆黃茶難求,因為做茶過程繁複,沒有幾個人做了,不料對方竟然指他的爺爺會做,老師二話不說,立即動身隨他到安徽故鄉找黃茶老人。然而,不知道是因為過於興奮而忘記,還是刻意遺忘,當年是二零零三年,正值沙士疫間,聞說此病就是從該處傳來,故被列作禁區。幸而,他最後都無病歸來,更帶來了珍貴的黃茶,對方被其誠意打動,更每年為他做茶。
從思憶中掙脫,老師揑一把汗。最令他覺得驚險的,是在眾多老行尊面前,能夠生存過來。最後,茶鋪愈做愈好,於是二零零三年投標現址,開始做茶館,如他的口頭禪「From farm to table(從茶山到桌面)」。於他而言,茶道雖盛載了很多文化及歷史,但經常把文化掛於嘴邊,終成包袱。所以他的信念是讓人快快樂樂地喝茶,故名「樂茶軒」。
回頭,他已坐於客席,與數名外國人茗茶閒聊。如斯氛圍,吸引不少遊客遠道而來,牽塵萬里。
喜捨一切如塵
送走了最後一位客人,仰首一望,已經四時許。穿戴整齊的店員,開始重新於餐桌上鋪上竹蓆,一雙筷子、一套碗碟,都有條不紊。手輕腳動,不發出一點繁音。倏地,幾位手執樂器的男女推開大門,朝老師這邊打招呼。茶館平日不做晚市,每逢周末晚則有粵曲或南音表演,很多客人特地來,邊欣賞邊享用晚膳,相當熱鬧。南音徐徐揚起,老師輕敲拍子,訴說着,表演樂隊駐場多年,早已成為老友。堅持做音樂表演,並沒有為他帶來更高的利潤,由始至終,他都只視茶舍為一個以茶會友的地方:「你想發達千祈唔好做茶,呢行能夠過到生活,維持落去已經好好。」喜捨,是他的座右銘。
喜捨,即有些東西要懂得放棄,懂得與人分享。正如要得好情誼,凡事就不能賺到盡。說實話,對年輕人而言,茶館有點老套,但老師一點沒有想過以年輕化來擴大客源:「好難將就年輕人,好似佢哋鍾意飲珍珠奶茶,但呢個係我底線,叫我畀啲化學劑你飲,我做唔到。但年輕人會長大,總有一日發覺乜嘢對自己好,佢哋需要幫助,而唔係將就。」堅持原則,就要捨棄獲利。
對於茶的執着,又豈止一二。時至今日,老師仍然會去茶山試茶,尤其是多產的地方,好茶需要發掘。當然,很多茶都不需他親自去買,畢竟,認識了十多年的相熟茶農芸芸,每年都自動替其留一批好茶,他咧嘴笑道:「而家係賣幾分老臉皮!」縱然臉皮多厚,事實上如今很多茶都買不到了,就如他一直光顧的一個茶農家庭。老師憶述,這家人做的鐵觀音非常香醇,還記得第一次到他們家中看他們做茶,一絲不苟的全手工製作,更要用腳搓茶葉,深深被他們的堅持震懾。可惜,九十年代時,茶農的兒子自殺死了,夫婦二人傷心過度,又缺少了兒子的幫忙,也就不再做茶,那種茶至今也再嘗不了,此乃茶館的一大缺失。
只是,不捨不捨,還需捨。
被傷痛籠罩着的老師,略帶蒼然。睿智的光芒稍熄,暴露了六十有七的點點老態。茶館雖好,人卻會衰。說到傳承問題,他確實沒有頭緒。第一,有興趣的人不多;第二,懂茶的人不多,但最令他憂心的,是感情關係轉移問題:「茶農老,我又老,佢哋嘅接班人同我嘅接班人可唔可以共處,都係未知之數,老啦,唔可以帶走任何嘢,咁交畀邊個呢?」他自覺唯一能做的,是讓人感到茶館有生命力,畢竟誰願意接手一間小店?碰巧,最近大館邀請他去開店,自嘲一把年紀;一把鬍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把衝勁;一把茶壺,最後把心一橫就去做。他,就賭一鋪。
揑着鬍子,智者深知世外桃源,虛無縹緲。何不暢飲一杯,暫洗風塵,於此天地胡哼亂唱,一番逍遙。
明天的事,明天了。
金鐘樂茶軒
地址:金鐘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電話:2801 7177
營業時間:10am-8pm(星期日至五);10am-9pm(星期六);每月逢第二個星期二休館
詳情: http://bit.ly/2NuvBHi
中環樂茶軒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1座G06-07鋪
電話:2276 5777
營業時間:11am-11pm(全年無休)
詳情: http://bit.ly/2Nq1gte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