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七):費里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
義大利影評人喬瓦尼.葛拉契尼(Giovanni Grazzini)曾問過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一個非常鬆散的問題,他請費里尼悉數列出他喜歡的東西,以及他不喜歡的東西。費里尼同意了,以下內容來自《費里尼對話錄》(Fellini Comments on Films)。
.
「我不喜歡的有:派對、歡宴、牛肚、訪談、圓桌、別人索取簽名、蝸牛、旅行、排隊、山、船、開著的收音機、餐廳的音樂、我不得不忍受時的通俗音樂、無線電、笑話、足球迷、芭蕾舞、搖籃、拱佐諾拉藍紋乳酪、獎賞、牡蠣、聽別人滔滔不絕地談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應酬、乾杯、演說、被邀約、被要求給人家忠告、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測驗、雷內.瑪格利特(Rene Magritte)、戲院彩排、速記打字機、茶、甘菊、魚子醬、一切的試映片、預告片、引文、男子氣概勃發的人、青少年電影、誇張的戲劇風格、暴躁的氣質、問題、路易吉.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法式甜醬薄餅、美麗的鄉間、訂閱、政治電影、心理學電影、歷史片、責任、從責任中解脫、番茄醬。」
.
「我喜歡的有:〈四季〉(The Four Seasons)、馬諦斯(Henri Matisse)、機場、米、橡樹、焦阿基諾.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玫瑰花、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老虎、等待相約又暗自希望對方不要來(即便美女亦然)、小丑多多、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美女一切美的地方、荷馬(Homer)、瓊恩.白朗黛(Joan Blondell)、九月、奶油杏仁冰淇淋、櫻桃、腳踏車上漂亮的臀部、火車和火車的便當、阿里奧斯托(Ludovico Ariosto)、西班牙長耳獵犬和一般的狗、濕土地的氣味、乾草的氣味、彎的月桂、絲柏樹、冬日的海、寡言沉默的人、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單步舞曲、空蕩之處、無人的餐館、骯髒、空無一人的教堂、沉默、義大利古城奧斯提亞、鐘聲、發現自己在星期天下午單獨在烏比諾、貝梭硬烘餅、波隆納、威尼斯、義大利的一切、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女門房、我的法國小說家朋友西蒙諾、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卡夫卡(Franz Kafka)、傑克.倫敦(Jack London)、烤板栗、地下鐵、搭公車、又高又大的床、維也納(但我還沒去過)、睡醒、入睡、賣明信片的店鋪、法柏二號鉛筆、電影放映前的笑劇、苦巧克力、秘密、黎明、夜晚、靈魂、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拉娜.透納(Lana Turner)、溫比漢堡、莉達・葛洛利(Leda Gloria)。」
.
費里尼從來都是一個頗為矛盾的人,從他討厭男子氣概勃發的人卻又喜歡〇〇七詹姆士.龐德便可窺見。但有些喜好確實是很明確的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好比《阿瑪珂德 Amarcord》(1973)之中的「腳踏車臀部特寫」,不喜改編小說的費里尼也曾在混合虛實的《費里尼的剪貼簿 Fellini's Intervista》(1987)之中揚言要改編卡夫卡的未完成之作《美國 Amerika》(1927)。
.
至於某部分不喜歡的事情,費里尼在受訪時也屢屢提到,例如他非常厭惡在咖啡廳或餐廳工作時要被迫聽自己不想聽的音樂,費里尼認為這些樂曲使得他思緒完全中斷,大腦失去作業能力。同時,他也厭惡大家對義大利人總是喜歡足球的刻板印象,費里尼本人對體育幾乎一竅不通,也沒有興趣,更鄙視熱血球迷。
.
討厭別人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過度分析的費里尼,也難怪厭惡別人對他大談布萊希特。事實上,他厭惡所有形式的訪談。厭惡到了後來,他經常會對每個訪問他的人回答不同的答案,從中尋找一些惡搞樂趣。也因此後世學者整理了費里尼的受訪報告,認為他未必是個完全可信的受訪者。
.
曾有好事的記者追問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 8½》 (1963)的片名含義是不是代表他在八歲半時就有過第一次性經驗。費里尼覺得好笑,就說是。沒想到記者真的將這個說法刊出。因此如果要了解費里尼,卻完全取信他個人的訪談當中,恐怕只是會讓自己墜入一團迷霧。但也因為他的變化莫測,而形塑出了迷人的個人魅力,後世要談費里尼,永遠都像是在解謎一般,必須從種種蛛絲馬跡來推斷他所思所想。
.
資料來源:
Giovanni Grazzini,邱芳莉譯,《費里尼對話錄》,台北:遠流出版,1993,頁136-137。
(註:因應譯名變化,上述一些名稱用法有進行微調,與原譯未必完全相符。)
.
.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一):費里尼寫給庫柏力克的一則電報〉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96827237086670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二):費里尼重新「發現」龐克教母〉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7525860683474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三):費里尼與米老鼠)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32848743484519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四):1954年威尼斯影展的一場傳奇互毆,費里尼與維斯康提的十年冤仇)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37980079638052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五):費里尼與安東尼奧尼與大麻)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40439472725446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六):費里尼到底拿了幾座奧斯卡獎?)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56947251074668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八):《生活的甜蜜》裡的「海怪」影射的是惡名昭彰的義大利疑案?)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72611029508290
.
.
(圖為費里尼示範《八又二分之一》中的經典鞭子戲。)
#費里尼100 #費里尼 #金馬經典影展 #FedericoFellini
九重葛含義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故宮圖書文獻館的葛瑞森氏藏書📙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為一文史藝術研究之學術圖書館,多年來吸引了不少海內外專家學者前來繙檢閱覽,頗足彰顯館前平台秦前院長孝儀先生手書「文獻足徵」牌匾個中含義。
民國八十二年,圖書文獻館自英國購入一批以亞洲研究為主題的西文圖書,名為「喜瑪拉雅山脈、中亞、西藏及東方:藝術、宗教、文化與探察(The Himalayas, Central Asia, Tibet and the Orient : Art, Religion, Culture and Exploration)」。全套專題藏書凡1,917種、2,050冊,為美國藏書家大衛‧葛瑞森(David I. Gredzens)先生畢生徵集所得;出版時間自1723年以迄1985年,渡越了三個世紀。其中,一九四○年代之前版行,列歸「珍本」的圖書,即數踰五百種。
葛氏熱愛亞洲,精於中亞及鄰近地域之文化研究,藏書內容多元,幾涵蓋藝術、史地、宗教、民俗所有範疇。尤值一提者,係其藏書展現的印刷工藝與裝幀技法,無論細密的版刻圖繪、精緻的石紋書皮,抑或厚重的燙金皮革封裝,俱顯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圖書製作出版藝術風華。茲以India and Its Native Princes: Travels in Central India and in the Presidencies of Bombay and Bengal一書為例,說明葛瑞森氏藏書的珍希特色。全書原名L'Inde des Rajas: voyage dans l'Inde centrale et dans les présidences de Bombay et du Bengale,由法國旅行家、作家、攝影師路易‧魯瑟萊(Louis Rousselet, 1845-1929)撰著,於1875年由巴黎阿歇特出版公司(Librairie Hachette et Cie)發行,本院所藏之精修英文譯本,則由倫敦查普曼與霍爾公司(Chapman & Hall)同年出版。魯瑟萊於書中描述的所見所聞,於相關文化歷史研究極具參考價值,是以再版重刷多次。目今,全書各種版本達十餘種,而故宮圖書文獻館所藏,仍屬其中最為華麗精美者。
********************************************************
左圖:圖書文獻館入口處秦前院長孝儀先生手書「文獻足徵」牌匾
右圖:Louis Rousselet, India and Its Native Princes: Travels in Central India and in the Presidencies of Bombay and Bengal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875).
832480
九重葛含義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imon's Glocal Chatroom氣候變化特輯]
李偉才/麥永開:暖化是全人類共同危機
2000年,《華盛頓郵報》將香港形容為「示威之都」,香港不少示威行動都圍繞不同的政治和民生議題,不同政見的政黨和團體在示威中立場鮮明。但當中能聚不同政見人士的遊行則少之又少,然而,今年11月29日在港舉行的全球氣候大遊行得到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和李卓人等政界人士出席。同時,法國駐港總領事、歌手關心妍,以及多名天文台現任或前任高層成員也有參與。由此可見,香港人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已超然於各個界別和政見的爭議,是值得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
最有效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就是各國盡快落實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今年在巴黎舉行的氣候會議至關重要。為了引起香港人對是次會議的關注,350HK.org聯合創辦人李偉才博士和麥永開先生就在香港發起全球氣候大遊行。兩人分別在1984和1985年榮膺十大傑出青年,李博士曾任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麥永開活躍於工商界,近年他們與另一朋友喬拔萃先生共同推動香港人關注全球暖化問題。
S:350HK.org為何以350為名呢?當中有何含義?
E:350.org是一個國際環保組織,目標是在全球各地推動解決氣候危機運動。而「350」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安全指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必須從現時400ppm(百萬分之一)濃度降低至350ppm,才能使地球繼續成為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350HK.org與350.org屬合作關係,在香港響應350.org所推廣的運動。
S:兩位為何會舉辦這次大遊行?
E:我們兩人加上另一位好朋友喬拔萃先在五年前就發現氣候問題的嚴重性,並成立文明急救組就問題發聲。兩年間發表了接近100篇文章,並聯署傑出青年綠色宣言,向環保局提出四項減排和環保建議。去年,350.org和AVAAZ在9月14日舉行氣候大遊行,喚起世界對氣候會議的關注。香港亦有人響應,但以外籍人士為主。為了延續914遊行對巴黎氣候會議的關注,350.org 決定在今年11月29日會舉行另一個大遊行。於是,我們也發起遊行活動,慶幸有關工作都順利完成,也獲得各界翹楚的支持,當中包括法國駐港總領事、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李卓人、何秀蘭、毛孟靜和葛珮帆等政界人士參與。
S:在籌辦大遊行的過程中,你們遇到最大的障礙來自哪方面?
R:雖然現時仍有部分人對氣候問題不甚理解,但對我們最大影響的是對立的政治氛圍。我們原本有一個義務攝影組,但在活動前三天,他們以不喜歡某些與會的政治人物而拒絕出席。我們強調的是不分左中右,齊心救氣候。氣候是所有人的事,大家都是共同得益或是受害者,這應超然於任何政治爭議。
S: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全球暖化的影響頗遙遠,其實氣候問題如何實質影響港人的生活?
E:香港今年6至11月的溫度都破盡以往紀錄,而未來襲港的颱風會愈見猛烈。今年曾發生城門河水位暴漲令河水湧入馬路的情況,這種情況將來會愈來愈普遍。香港的低漥地區,如柴灣、鯉魚門、堅尼地城和大澳都是水浸的高危地區,這與海平面上升有關。天文台預測未來香港的雨量會持續增加,雖然增加並不顯著,但降雨會趨向短時間內集中於某些地區,這會令暴雨次數增加,山泥傾瀉和河水暴漲亦隨之而增加。香港政府也指出,白紋伊蚊數量上升和全球增溫有關連,因此,潛在的風土病亦隨之增加。
S:氣候問題在什麼時候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E:十九世紀便有瑞典科學家計算預測溫室效應在二、三千年後會威脅人類。1981年,美國科學家James Hansen在科學期刊《科學》中發表論文指出,地球暖化將是一、二百年內發生的事。1988年美國國會舉行了全球暖化問題聽證會,當時不少科學家被James Hansen所說服。同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至今已發表了5份評估報告書。而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成立,亦開始舉行締約方會議(COP),現時巴黎所舉行的就是COP21,即第21次會議。當中有不少重要的COP,1997年各國於京都簽訂了議定書,這是人類史上第一份減排的國際協議書,其中附件一的先進國家有約束性減排目標,同時勸勉其他國家盡力減排。美國作為當時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卻以中國和印度沒有簽署約束性減排目標而拒絕簽署。美國就是唯一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大國。
S:既然國際社會關注全球暖化所產生的問題,那麼為何各國不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共識?
E: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的確令人非常失望。因為2007年IPCC和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呼籲全世界關注全球暖化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反映全球暖化獲得國際社會關注,因而讓人們認為哥本哈根會議有希望達成共識。然而,2008年發生了金融海嘯,與會國家都自身難保,難以就此作出長遠承諾,導致會議拉倒重來。這不但衝擊了全球經濟,甚至對氣候危機產生負面影響。
S:現時巴黎會議中,哪個議題主宰會議的成果?
R:當中最大的爭議是如何達致共同而有差異的承諾。發展中國家認為他們剛起步發展,若跟隨已發展國家的減排目標則難以發展。同時,一般發達國家的生產鏈都在發展中國家,令發展中國家承擔了發達國家的碳排放,而當中減排目標的差異就是爭議的重點。另外,每個政府都要為各自的政績和選舉連任而籌謀,全球暖化最大的問題是短期內難以達到實際成果,這讓各國領導人對長遠減排承諾有所疑慮。
S:未來,你們會在哪方面喚醒人們的關注?
R:我們希望能做更多喚醒人心的工作,同時,希望香港能成為大中華地區綠色城市的示範。另外,我們亦積極建議香港八所大學從化石燃料產業撤資。據金融界朋友的意見,現時世界上各大學的投資都有兩個基本的約束、分別是不能投資賭業和煙草業,我們希望將化石燃料產業加入其中。350.org亦自去年11月呼籲各所大學撤資,史丹福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已帶頭響應,可是,仍有不少大學猶疑未定,因為當中牽涉巨大利益,化石燃料產業也投資到大學的科研範疇上,這令大學難以從中撤資。
李志鵬整理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12月12日
延伸閱讀:訪問墳場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a.923048494395…/1084263681607781/
九重葛含義 在 [普雷] 孤味-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先說結論,結局這個bug讓我出戲到哭不出來
但整個影廳此起彼落的啜泣聲不禁令人反省起來,是否我太過無血無目屎
以下有雷
電影一開頭是阿嬤到漁市場親自把關,攤販們紛紛向林小姐獻上生日祝福,甚至還送上
了預料外的禮物(笑)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阿嬤在這個市場是很有地位的,完全是尊榮VIP等級。
接著來到冷冰冰地屍袋旁邊,大家正在猶豫要不要取消壽宴的時候,二女兒說:「要是
取消全台南都知道林家出事了,不能取消。」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阿嬤在台南是有頭有
臉的人物,壽宴不能臨時取消,會被人指指點點。
再來是我最喜歡的Battle片段,元配與小三透過儀式交手,老么明顯站在小三這一方,
大女兒則隔岸觀火,從這邊可以看出媽媽與女兒之間是有一些隔閡(疙瘩?)的
中間太多細節,覺得女兒們能發揮的地方不多,甚至會有點困惑女兒們對媽媽的怒氣到
底從何而來,尤其是大女兒(版上蠻多文章有提到,但我覺得片中的女兒們對爸媽之間的
事很多都是腦補、拼湊式的理解,而三個女兒的性格養成,觀眾也只能從這些線索推測
,很難理解背後真正的原因)
廟裡的和解也很好看,阿嬤終於聽到了阿公一直以來沒有對他說過的話,也聽到了阿公
是怎麼對其他人說明當初的事件,她的心結從此慢慢、慢慢地解開,直到和女兒們坦承
當年的真相則算是幾乎放下了
最終最終,阿嬤去接了小三,讓小三在葬禮上坐在配偶的位置,藉此向台南鄉親們告知
:「挖林秀英,離緣啊啦~」不是。
這段我真的一頭霧水,林家在台南是望族,阿嬤雖然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大
家稱呼她林小姐,沒有人不記得她是林家人,壽宴要是因為長期花名在外的丈夫過世而
取消,全台南都會議論紛紛,但丈夫的葬禮她卻可以說不去就不去,還讓給一個從台北
來的小三,這安排真的有合理嗎?照理來說阿嬤沒出席,又是小三上位,全台南應該是
要沸騰起來才對吧!
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這部的卡司真的會讓人懷著滿心期待進戲院,我也可以理解這部
片為什麼得到那麼多的好評,劇情、場景都讓人很有共鳴,感覺我也可以從我阿嬤口中
聽到很類似的故事,雖然平淡,卻又是那麼貼近生活,結尾也很感人,但這個設定我就
是過不去啊啊啊,好可惜嗚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4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05890888.A.4D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