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
你至今的人生,試過幾多次半途而廢?
大概每一個人,都曾經對未來有憧憬;「我大個之後要成為 _ _ _!」,幾乎是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必喊口號。結果口號真的淪為口號,只能掛在嘴邊,能夠實現兒時夢想的,沒有幾個。
「我大個之後要成為運動員!」
這句,就是我的「口號」。
*****我係比伍家謙更靚仔嘅分隔線*****
我小學就開始習泳。當初父母認為游泳為必要求生技能,就把我送到游泳班;慢慢下來,開始參加比賽,竟然有點成績,就被安排接受更專業的訓練;專業是嚴格的同義詞,晨操晚練太辛苦,加上遇上瓶頸,時間久久沒有進步,慢慢,我放棄了。
初中開始迷上籃球,和同學柴娃娃到街場跟隊很快樂;後來被選入校隊,再出外參加一些較認真的球隊,也很高興。我以為這次真的找到自己的志趣,找到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了;可是到再長大一點,志趣敵不過現實,在籃球和升學就業之間,我只能合符大眾期望地選擇後者。
「都唔細啦,唔好發夢喇。」
當時廿來歲的我跟自己如此說道。
*****我係比伍家謙更靚仔嘅分隔線*****
如今回想,也不是沒有遺憾的。遺憾沒有當上運動員之外,我更痛恨自己的窩囊;我沒有為自己的夢想盡過全力,我不夠忠於自己。
男人未過三十,有許多事情未夠成熟體會。人生的比賽由球場移師生活,人大了,知道不能再半途而廢;縱然還是有很多事與願違,但至少懂得堅持不放棄。每天營營役役,連夢想也不再掛在嘴邊。因為我跟自己說,人生的比賽,我沒有中途放棄的資格,我不想到老來回憶舊時,只能不停重覆「如果我當年 _ _ _,我而家就 _ _ _啦。」
然後,我好像想通了一點事情。
「如果我當年繼續練水,我而家就代表香港啦!」
「如果我當年繼續打波,我而家就做咗職業球員啦!」
這種事,總是在我的人生反覆出現;
自己是那樣的喜歡籃球,如今我在遺憾廿年前沒有努力打球,到廿年之後,我想我還是會遺憾沒有趁四十歲還能跑時多打一點的。
不想留憾,惟一方法就只有全力以赴。那天我立即找同好商量,很快就在各方協助下成立了一支傳媒籃球隊 #Mediators;除了為把握能夠打球的有限光陰之外,我們還想用自身故事告訴大家:只要肯開始,沒有事情會太遲的;正如我們的口號 #NeverTooLate,不要再重蹈覆轍,別再讓未來的你如現在般只能對過去遺憾,讓自己成為一個最好版本的自己。
運動,是我的人生導師。如果我的文字能令你有熱血感覺的話,我誠意推薦大家留意ViuTV的原創劇《男排女將》。由文字轉成影像,由真正喜歡排球的鄧麗欣飾演球員,應該能令你有更深感受。劇中Stephy的角色是一名港隊前球員,因種種原因放棄運動,只成為一名普通OL,但最後選擇再次拾起排球。我相信那些追夢的情節,應該可以成為大家於現時低迷氣壓下的助燃劑。11月23日起,逢星期一至五晚上9點半於ViuTV 99台播出。
Btw,有意開拍籃球版的話,不妨找我,inspired by true story。
《男排女將》預告片:https://bit.ly/375TksW
#ViuTV #男排女將 #球不著地永不放棄
事到如今同義詞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呢篇嘢原先只打算寫完響Patreon貼就算,但有網友提到想睇,掙扎一輪之後都係決定公開出黎比大家睇。雖然係咁,但都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本Page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user?u=7173543 ;雖然無錢我一樣都會繼續寫,但有錢當然會寫得多d比心機d啦,尤其今時今日寫評論寫到我咁唔錫身,同玩命無分別……//
有網友點名叫我談談李登輝離世,其實我對台灣政治不熟,也不敢班門弄斧,只談一些親身的回憶。印象中開始關心台灣新聞嘅時間,大概就係1996年台海演習一年。當時每日新聞頭版就係講緊中共試射咗幾多發導彈,台海局勢點樣點樣嚴峻,一直到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橫渡台灣海峽,局勢先穩定下來。
當時我細個唔明白嘅係,李登輝當時選舉嘅最大對手,就係台灣領袖彭明敏,但共產黨軍演期間日日罵的,卻係國民黨的李登輝,這豈非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一直到我大個之後先明白,大人世界的政治,遠比我想像中複雜。
如今唔少香港人對李登輝推崇備至,這除了由於一種反共情意結之外,也是由於如今已能用較客觀的角度就他的一生志向作評價。但我可以說,由90年代中至2000年之間,香港人對李登輝是罵不絕口。一方面有人罵他反骨一手搞垮養育自己的國民黨,一方面有人說台灣的黑金政治風氣就是由李登輝敗壞。但罵得最犀利的,卻還是說他搞台獨、親日反中,是一名大漢奸。
尤其是當時網絡討論區剛剛興起,罵李登輝的人不會直呼其名,而總喜歡稱呼他的日本名字「岩里政男」,好像作為中國人(雖然李登輝並不在意這個身份)有一個日本別名是一種恥辱似的。雖然當時的香港人已不太喜歡共產黨,但他們卻更恨李登輝,認為全因他搞風搞雨才令兩岸之間不得安寧。會在香港網上討論區公開表示支持李登輝的不單是少數,還會被圍攻。
一直到2003年,劉慧卿在台灣舉行的研討會表示「支持台灣人民自決」,回到香港又堅拒表態支持「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結果被舖天蓋地的圍剿之餘,還要鮮少人會對她表示同情,當時的香港民情就是這麼一回事。
直到現在,李登輝在香港人、尤其是飯民支持者的心目中,又由「大漢奸」變成了「民主之父」,吹捧他如何促成台灣成為華人社會一個難得的民主政體,讚賞他的政治手腕如何精明,把迂腐的國民黨玩弄於股掌之間;更為台日親善關係費了極大心神。
然後我會想,無論是李登輝、還是支持李登輝理想的人,在廿多年前之所以會被批鬥,非因他們大奸大惡,而在於走得太前、看得太遠。平庸的大眾不了解這些有遠見者的苦心,不惜用盡最惡毒的方式來抹黑與詆譭──即使他們其實就是為了這班平庸大眾找尋出路。然後到了民智終於成長,過去的漢奸如今吹捧成英雄,過去那些出於愚昧的指責,自然如粉筆字般被抹去。
望落係咪熟口熟面?無錯,香港其實亦係不斷重覆相同嘅故事。當日被人猛打落水狗、話佢收共產黨錢嘅本土勇武派,一直間成為人人吹捧的英雄;過往攻擊傳統飯民就被視為分化撚,突然間黃碧雲、梁耀忠又有如攞正牌人人喊打。
仲記得焦土派曾被飯民黃屍嘲笑為白痴行徑嗎?如今人人開口埋口掛住「攬炒」二字,「加速」突然成為KOL與飯民支持者之間的潮語,其實通通都是「焦土」的同義詞,只是因為拒絕面對過去自己的愚昧,夾硬改個說法自欺欺人而已。
新近張崑陽提出探討「白票運動」的可行性,這不就是跟著過去焦土派的舊路行嗎?然後「黃標KOL」與一眾飯燈仔們,還要狡辯這是努力「加速」,搞初選35+導致政府大規模DQ後的新戰略,與盲目投白票絕不相同云云。好撚心你地啦:
1. 如果「白票運動」真係戰略選擇而唔係臨急抱佛腳抄人招數,點解唔響搞初選、提35+之前講定比大家聽,一旦失敗就會咁做?點解係去到自己友比人DQ哂先走去諗投白票?即係有機會就繼續跪,無機會就發爛渣?
2. 如果被DQ就係「白票運動」嘅前提,咁焦土派當日提倡焦土就係源於梁天琦、梁游等人被DQ後,對選舉制度完全失望提出嘅做法──點解我地先知先覺叫人投白票就係鬼就係收共產黨錢,你地後知後覺就係「形勢唔同」、「有備而戰」?咁係叫「輸打贏要」呀大佬!
3. 再退一萬步,我就當你班飯粉覺得而家時機係比較成熟,咁即係以前提倡「投白票」只係時機睇法上嘅分別,點解之前要比你地屈係鬼?認同投白票係無問題之前,係咪應該先向我地呢班焦土派前輩道歉先?
但當然,就正如我上面所講,廿幾年前響香港嘅李登輝支持者一樣,走在時代最前端並唔會令人佩服,反而只會令平庸嘅大眾惱羞成怒;就算日後佢地難得進步,亦唔會記得呢班「前輩」嘅先見之明,而只會扭曲事實,顛倒是非,繼續為自己嘅愚昧開脫。
事到如今同義詞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三個小時內,陸委會「基於家庭團聚、共同生活倫理、及人道考量」,陸委會准予有長期居留證的陸配及其子女入境的政策連四變,從「未成年」、「中國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台灣」、「專案審查准駁」…一路加設門檻限制,仍無法平息憤怒的輿論,最終被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沒收」,「人道考量」蒸發,換來指揮官陳時中一句:「國籍是可以選擇的,當初沒有選擇我國國籍,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
陳時中以「國人為優先」的考慮,不能說錯,但對比日本派出第四架包機撤回僑民及其配偶子女,理由是「不能讓國民的家族離散」,機上甚至還有兩名台灣籍配偶;韓國派出的第三架包機,也是在全力爭取下,撤離僑民的配偶與直系血親,為了讓僑民家庭團聚,韓國政府特別為部份沒有親屬關係證明的人員開具英韓文的家屬關係證明,並由武漢總領事館緊急發放護照;不能不感嘆,台灣陸配及其子女的「長期居留證」,大難來時,直如廢紙一張!
政治不仁,以人民為芻狗,除非服公職,台灣允許雙重國籍,但兩岸護照只能擇一,陳時中一句「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說得容易,但他顯然不理解陸配及其子女,即使選擇都是艱難的,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設籍居留相關辦法,陸配先依親居留,每次半年,時間到就要申請延長,苦等政府每年有限的配額,讓短期居留轉為長期居留,要長期居留二年後,才能在台設籍並取得身份證,這個過程最短也要六年,長則八到九年,這個過程遠比外配每年居住一百八十三天連續三年即可申請入籍(歸化)要漫長與困難許多。
陸配如此,其子女若在台灣出生,可以直接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但若在大陸出生,並不因為他們有個台灣爸爸,是「台灣之子」,而有更便利的待遇,他們也得比照「大陸人士」,和媽媽一樣歷經六年,甚至八、九年的一再延長居留,即使這麼漫長的時間裡,他們也在台生活、就學,與台灣孩子一無二致,身份上就還是「大陸人士」,防疫的一紙禁令,形同中斷了他們的生活選擇與正常返台就學的可能。
這場疫災成了人性的煉丹爐,當年SARS反對醫療專機載回患者救治的只是三名台聯立委,如今新冠肺炎阻絕陸配及其子女,則是鍵盤出征;對於災難,台灣已經生出分別心,對中國疫災封城中受困的人們,吝於投以一眼關懷,即使這些人中還有占比極少的台灣人的妻子、台灣人的媽媽、台灣人的孩子。
「當初沒有選擇中華民國國籍,自己要負責」,然而,漫長而艱難的入籍之路,却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政府加在他們頭上的緊箍咒,是必要時可棄的印記;疫災總會過去,視陸配及其子女為棄子的紀錄,終究會留下一筆,這是二十一世紀另一種「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https://www.storm.mg/article/228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