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什麼時候會好?』
『我想要回到過去的樣子。』
不論人生低谷,或是疫情變動,人們心心念念的都是回到原先平靜自在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的慣性,想要『變好』,想要『不要變動』。
然而也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所有人生的變動都能夠『變好』?我們馬上就會知道,其實不是。舉凡犀利人妻的回不去了,別離生死之間的不可逆,疾病傷殘的變故,人生有太多的變化是無法變好的。有時還可能因為一直懷抱著變好的期待,反而因為現實的無法吻合而更低落。
「難道我們要這麼悲觀嗎?」
我想談的不是 #二分法 的概念,不是悲觀就是樂觀,或是不是變好就是變壞,而是一種 #調整預期的心態轉折。我們很可能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時光,但我們可能會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外出戴著口罩,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變大,許多碰面會以網路進行,然後這個生活方式會持續一段不算短的時光。一旦我們一直期待清零,我們看到現實與期待的差距,就會讓我們感受到不足與失去。
然而失去,真的是一種絕對的概念嗎?2020年時我們已經感受到相當多的不便,然而到了現在我們猛然覺得,2020年擁有的其實已經不少。
擁有與失去,是 #觀點,也是 #詮釋。今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很有感地感謝著去年讓我們可以擁有正常生活的所有人員,即使戴著口罩,我們可以自由地移動,我們可以脫下口罩和朋友聚餐,然後我們的孩子也可以開心地玩耍,那是一種多棒的擁有,然後因為今年某個程度的『失去』,讓我們看到了那份『擁有』。
而我們在現在,能不能把觀點從『 #期待變好』轉成『 #看到適應』呢?
今天孩子因為上網路營隊課程不專心,被在家上班也忙碌到不行的爸爸責備。也許是因為我剛好可以站在外圍,比較不被影響的狀況下,在思考著:
「我們有沒有教導孩子在疫情下的網課要怎麼專心呢?還是我們ㄧ直用過去專心的概念要求孩子而已?」
如果國外的借鏡是疫情很有可能一波一波的話,網路教學很有可能變成是一種必備的學習方式,與其期待著解封後實體上課,我們也可以協助孩子怎麼在網路教學的平台學習專心。例如適當安排課程時間長度,減少環境干擾,和孩子一同參與討論來增加孩子的投入程度,這些都是孩子不一定學習過的,父母們也不見得思考過的,但現在這是一個幫助我們適應疫情生活的方式與教養觀念之一。
適應與進化,需要的不單單只是行為,而是認知觀念,才能讓我們在練習新生活方式時,是一種 #從心的改變。
家裡很久沒有放花了,意識到家是一個接下來長時間待著的場域,開始放鮮花在家裡。雖然改變的是家中一隅的美好,但是看著花朵們,那就是我 #注意力與心念的全部。如同正念的觀點:
「我的注意力在哪,我的心就在哪。」
奶油黃的鬱金香,怎麼拍都沒有映入眼簾的美。
#tulips #tulips🌷 #psychology #life #心理學 #心理学 #生活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
二分法思考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花花平常用餐時都會搭配短影片一同服用,今天看到一段訓練大腦的影片,與我所學的個體心理學有多處共同點。這邊特別撰寫一篇完整觀後感跟大家分享,也推薦大家有空時可以去觀看完整影片唷。
粉絲頁: 超級歪 SuperY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gbSc6Ys710
這則影片主要是介紹《大腦解鎖》這本書,由於花花沒有看過書籍內容,因此僅對影片內容分享我的心得。雖然主要是在討論教育,不過解鎖大腦的六個關鍵都與個體心理學有共同之處,其中有幾個讓我產生極大的共鳴。
一)不要自我設限,了解大腦經常重組、成長、不會定型。
影片中有提到,後天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並且大腦的組成是每一天都在改變的。
固定型思維的人較容易會有二分法的價值觀,例如依能力分班的教育方式,數理資優班當中的孩子一但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會產生冒牌者症候群,認為大家都是數理資優生,但其實自己在數理上根本就沒有天份,因此在學習上會造成極大的壓力。
而被編在放牛班的孩子,則是因為自己被貼上了「不會讀書」的標籤,在固定型思維下,可能就會直接認定自己就是不會讀書而放棄努力。這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刻板印象上,例如女孩子的邏輯能力較差,因此不適合走理組,間接讓對理科有興趣的女孩改走不感興趣的文組。
個體心理學當中有提到,教養孩子不能夠採用賞罰教育;孩子表現好不能讚美他,表現差也不能處罰他。因為不論讚美或是處罰,都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變成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同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或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逃避一切挑戰。
這樣的生命風格,就是固定型思維。
二)不要把錯誤當成失敗,而是要把它當成學習的機會。
三)改變思維信念,大腦跟身體就會跟著改變。
影片當中有提到,當人發現自己犯錯時大腦的活動會比較活躍,而在沒有犯錯時,大腦的活動反而趨於靜止;即是說,當人在思考如何修正錯誤時,大腦也在成長中,但若總是做不會犯錯的題目,或者逃避去解自己可能不會的題目,都會限制大腦成長的機會。
但在固定型思維下的孩子,很可能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避開挑戰,甚至在犯了錯之後從此不敢再挑戰相關的題目。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有提到,心理創傷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個體為了逃避某些課題而將過去的經驗視為創傷;個體必須認定這些經驗對自己有害,才能達到持續逃避面對這個課題的目的。
“經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它們的用途——被用來印證生命的意義。”《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新北市,好人出版,2020年。
不論孩子是否拿到一個好成績,教育者或家長都該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肯定孩子整個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考試的成績僅能夠當作孩子用來了解自己,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而哪些地方已經可以掌握,不該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
接受正向鼓勵的孩子較能夠形成成長型思維,這樣的孩子會更有勇氣去挑戰難度相對較高的題目,同時也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並且從錯誤中發現正確的方式,以此讓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不論是固定型思維或是成長型思維,皆是個體的生命風格, 生命風格的形成大約在五至八歲左右,往後的人生將會遵循這樣的生命風格去面對一切問題。但不只個體心理學指出,許多的心理學與諮商心理師都一致認同,思維是可以被改變的。
在校園中面對課堂上的困難,讓自己從固定型思維(逃避挑戰或只挑簡單的)轉變成成長型思維(勇於挑戰並且能夠接受自己失敗),將有助於學生在學習上更加輕鬆,並且真正感受到獲得知識帶來的樂趣。改變思維同樣適用已經出社會的人,不過社會上要面對的人際問題比校園更多更複雜,因此本篇先不深入討論。
六)與他人連結合作來強化神經網絡
影片當中指出,非裔學生在微積分上被當掉的比例高達60%,但亞裔學生卻沒有人被當;柏克萊大學的數學教授Uri Treisman發現,非裔學生在學習上傾向於獨力完成,而亞裔學生則是喜歡群聚討論與分享共筆。
於是Uri Treisma教授成立數學工作坊,幫助非裔學生透過合作的方式學習微積分,結果不到兩年的時間,非裔學生的不及格比例就降為零,有些學生成績甚至更高於亞裔或白人學生。
人類的大腦前額葉網絡在與他人合作時會變得活躍,前額葉是負責社交的區域,與他人合作學習等於是同時開發社交區與學習區;大腦分成許多的區域,越多的區域共同合作,將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
但傳統教育傾向於教孩子與他人競爭而非合作,《大腦解鎖》作者認為,人應該追求的不是考試公平,而是「關係公平」;所有科目最厲害的同學都將自己的學習思維分享給其他同學,並且心理學家也發現,不藏私的學生反而在學習成就上可以更上一層樓。
與同學互相討論、分享思維給其他同學、指導同學自己的解題方式,這些過程都是在刺激大腦各個區域的連結,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不需要擔心教會了同學自己就會被超越,分享自己能力的同時也是在精進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作者說的「關係公平」。
關係公平就是個體心理學當中所說的「橫向關係」,而與他人合作則是「社群情懷」。阿德勒認為社群情懷是人類的本性,個體必須先發展出社群情懷才能形成有用的生命風格,缺乏社群情懷的人當涉及個人利益時就會容易排斥與他人合作。
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會傾向於自己解決,無法克服問題時會容易選擇逃避或是推卸責任。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能夠接受自己能力有限,在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他們能夠透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困難;同時也樂於將自己的能力奉獻給他人,社會情懷使他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
雖然這部影片主要都是在講教育與學習,但這樣的思維也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想自己最近遇到什麼樣的煩惱,而你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你是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此時就會浮現答案。
我們接受到的教育大多都是將我們塑造成固定型思維的人,坦白說要國家或是所有家庭改變教育方式,以成長型思維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較為勇敢,富有創意與想法,並且擅長與他人合作。
對於國家或是家庭的領導人來說,自己的孩子太有主見並不是件好事,固定型思維有助於讓權威者輕鬆控制弱小的人;我們或許會因為某些法律的規定,或是公司的規定、父母訂下的家規等等,而被迫遵循某些不合理的規則,但永遠要記得,我們的思維是不會受到真正的綁架的。
即便你是固定型思維,只要你想,現在就能改變成成長型思維。
謝謝大家。
#歡迎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更多相關內容與討論請按步驟申請入社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二分法思考心理學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陷入「如果不完美就失去自我價值」的孩子】
對於具有二分法思考方式的人來說,失敗與成功是對立的,「不管自己怎麼做都只會失敗」,他們陷入了這種思維方式中。
比起只在孩子「完美」時才讚揚孩子,在孩子沒有順利完成目標時,也能從中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他們會認知到,失敗也有其意義所在,是為了讓自己做好成功的準備。
📸遠見IG分享好照片:http://bit.ly/2HvEoJk
👉掌握新知!加入遠見LINE好友:https://bit.ly/2xL03L4
🔔訂閱遠見雜誌YouTube,記得開啟小鈴鐺!http://bit.ly/2FcCknT
📰追蹤遠見Google news,給你最新資訊:https://bit.ly/3cOC6l5
二分法思考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本書,書名叫做《改變自己的藝術》。這一本書說到在歷史上,人類受過三次很重的挫折;或者是可以說,是一種很大的羞辱。
第一次來自於「哥白尼」;因為哥白尼指出,地球其實不是太陽的中心。也就是說喔,我們所認知的一切,並不是繞著我們人類打轉。
而第二個羞辱是什麼呢?第二個羞辱是「拉馬克跟達爾文」。他們兩位提出了「演化論」的原則,告訴我們人類其實是猴子的後裔。
換句話說喔,我們之所以能夠以人類獨有的生理條件,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不是因為我們是上帝的選民。
而是在自然法則的狀況底下,一切的偶然造成了今天的人類。所以呢,感覺起來我們也沒什麼了不起!
而最後一個挫折跟羞辱,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被那些難以覺察,但是呢,又真實存在的潛意識,影響我們的言行舉止。
所以呢,我們從來就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而且不止如此哦,只要我們活著,就不可能擺脫潛意識的魔爪。
當你聽完這些,還感覺到人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存在、人是一個所謂的萬物之靈?不知道這些想法,會不會對於活於現代的我們,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呢?
其實也不用談這麼遠哦,我們談一些我們生活上,比較近的部分;到底那個「自我」啊、到底那個「我」啊,它到底有多大呢?
比如說,我們在跟別人交換想法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觀點跟角度,我們往往是堅信不疑的;而且我們會有很多的預設立場。
原本的「討論」,很快的會變成「爭論」。雙方呢,都會互相指責對方無知啊
、愚蠢啊、沒有看見真相的能力啊!
在這些討論之中呢,毫無交集的思考方式跟邏輯語言,就像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設備,就算研究的對象相同,還是雞同鴨講。
所以呢,我常常會感受到喔,真正的智慧並不是在於能夠明白真理,而是在於能夠接受自己的真理,跟別人的真理,都是真理;儘管它們可能不一樣,甚至於是南轅北撤。
我們能不能去承認,自己其實也是戴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只能看到,光譜裡面的其中一個面相而已。
其實這就讓我想到,丹麥的物理學家「波耳」他所說的:「正確的意見的反面,是錯誤的意見;但是真理的反面,可能是另外一個真理。」
所以呢,從波耳的角度,其實真理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對或錯的二分法;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真理,往往是能夠並存的。
希望今天跟你分享的這些,不會讓你覺得太哲學、距離你太遙遠,因為畢竟引發今天分享的這一本書《改變自己的藝術》,它的副書名叫做「22則讓生命轉彎的哲學練習題」。
其實不管你會不會接觸哲學,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在於你有沒有思考的能力?
然而「思考的能力」,它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於你能不能接受多元的觀點、你能不能接受真理的反面,可能是另外一個真理?
如果回到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我們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也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有時候,能夠真正解決爭端的方法,並不是去判斷到底是誰對誰錯,而是在於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切入角度。
這是一個「思考」的練習,它更是一個真實生命,要平衡圓滿的重要能力。
你想想看,如果你跟你最親愛的家人、跟你的伴侶,每天針對任何事情,柴米油鹽醬醋茶;你都要去爭個對錯,你們還能夠好好在一起嗎?甚至於,你真的能保證,你所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二分法思考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有人說:「行百里半九十」,在快速變動的時代,擁有毅力和耐心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讚美,只要願意耕耘,皇天不會辜負苦心人。
但也有人說:「選擇比努力還要來得更為重要」,選對風口,豬也能夠飛。傻傻努力,那是不思考的藉口。
到底哪一個聲音才是對的?要怎麼判斷現在該歇手,還是該繼續咬緊牙關,撐下去?
答案不是二選一,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你要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意義。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越聽越模糊,「意義」是什麼?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怎麼樣判斷自己懂了沒有?
很簡單,首先你要能夠明確說出自己要的是什麼?例如辭職創業,你不能只是知道自己不愛打卡、不想應酬;你得說出一個自己真正要的東西。
像是我希望找到真正懂我、欣賞我、尊重我的客戶,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人覺得實用,不只是表面上的美麗…這些個部分。
只有這樣你才會知道自己真正在堅持的是什麼,隨時判斷自己還在不在那條路上。
再來,你的堅持不能只是重複做一樣的事情,你要能夠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一次次的精準掌握住核心,有效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低著頭蠻幹,卻希望擁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堅持啊,不只是努力工作,更要聰明工作。只有花力氣,卻沒有思考的奮鬥,就像只穿雙鞋子卻不帶眼睛上街,受傷是必然的結果。
最後,全然的投入,忘記自己。假使有件事情可以讓你廢寢忘食、忘記時間的流動,那絕對值得你堅持到底,因為你的動機是純粹的。
但如果今天,你堅持做某件事情,是因為不想被別人看扁,想證明給某個人看,那麼早點回頭,才不會製造更多的遺憾。
人生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遊戲,沒有人可以代替你決定。繼續走,還是回頭,哪一個比較好?
但只要你清楚自己捍衛的是什麼,並且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次做得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堅持就不會是另外一種逃避。
想知道更多關於「創造意義」的作法跟策略,請鎖定【過好人生學】這一門課,我們將帶著你一步一步的,不只是量化、更是優化你想要的人生。【過好人生學】歡迎你的加入~
二分法思考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關心「親密關係」看這裡~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WhUGYRH7MogudldI0jtC9Qaq3mh1VD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嘉玲的新書看這裡喔~《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博客來 https://bit.ly/2PeJwG6
誠品 https://bit.ly/2PQePnx
金石堂 https://bit.ly/2R8ZwGF
三民 https://bit.ly/2CyRjYq
讀冊 https://bit.ly/2Sd8rIt
MOMO https://bit.ly/2CCPs4G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生活裡或職場上,你有沒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明明心裡不願意,但又必須配合對方的要求?似乎沒有辦法Say No。
我講兩個你一定聽過的例子喔。原本相處還不錯的朋友,在對方談了個戀愛之後,他變得不再跟大家來往。
以前呢,大家都一起吃飯、聯絡感情,可是他現在常常苦著一張臉對你說:「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為了我跟家裡鬧翻,他說自己喔,為了我犧牲這麼大,要我下班之後就回去陪他,所以我不能跟你們出去…」
或者是一些職業婦女,在談到對小朋友的教養,她就會很困擾的說:「我是個媽媽,因為工作沒有辦法陪孩子,所以孩子只要一哭,說要買玩具,我就沒辦法拒絕…」
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明明不開心,但卻沒有辦法「拒絕」。聽出來了沒有?這兩個例子,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被「罪惡感」綁架了!
在我繼續講之前喔,其實我們思考一下,「罪惡感」難道是一件壞事嗎?其實它不是,相反的「罪惡感」它是幫助我們,區分好人或壞人的一個指標。
一般我們來說喔,在普通的概念裡面,壞人因為他沒有罪惡感。所以他做犯法的事情,他心裡不會有負擔;所以他對於造成別人的困擾、社會不安的這件事情,他沒有內在的自我阻止的這樣的功能。
可是好人就相反。所以我們知道「罪惡感」可以幫助一個社會的運作。可是如果放到人際關係裡面,如果你為了當好人,而讓罪惡感無限漫延,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我們撇除道德,「罪惡感」的另外一個側面,就是我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不想讓別人失望,所以呢,只好讓自己失望啊!
如果是在愛情裡面的關係,你交往的對象是那種整天抱怨,而你因為這樣的罪惡感,總覺得先提分手就是個負心漢,或者是就是一個無情的人、拋棄了對方。
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不用等到結婚,你的愛情就已經躺到棺材裡了。而且這段關係,早晚會讓你爆炸的。
其實呢,「罪惡感」不是天生的,它而是後天學習來的一個觀念。所以,如果我們不想要被「罪惡感」綁架,我們就要知道這裡面的關鍵在哪裡。
說文解字一下,我們先把「罪惡感」三個字,拆開來理解。
先談「罪」,「罪」之所以成立,是為了某個組識,或者是團體可以順利的運作,而制定了一套法律或者是規則。那只要違反的人,就會被「定罪」,它的目的是讓人感覺到畏懼。
而「惡」呢,是依照剛剛的「罪」的這個規範,或者是法律,有了好壞之分。如果違反了,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就是一個惡人。
那「感」呢,是一種心理上的情緒狀態。
當你理解「罪惡感」之後喔,那現在的問題來了,是誰規定先提出分手的人,就是負心漢?是誰說職業婦女就不能以事業為重,否則呢,她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太太、好媽媽?
這就像過去的黑奴政策、女性沒有投票權。這些不合理,而且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但是一直到現在,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你覺得這合理嗎?
現在一個人要告訴你,女人沒辦法參政,你會不會覺得他腦袋有問題?可是當我們對人際,或者在我們的關係裡面的某些罪惡感綁住;我們卻很少去檢查,那是不是自己腦袋有問題,或者是這些觀念有沒有調整的必要?
其實我們人喔,也因為感受的到「罪惡感」,但是卻感受不到過時價值觀,帶給我們的這種束縛,所以會讓我們這麼辛苦。
就像是喔,職業婦女她不敢對孩子提出必要的要求,是因為她內心認為,女人就要為家庭犧牲自己。而自己選擇了工作,好像自己是個不是太合格的女人,或者是媽媽,感覺到對孩子的虧欠。
所以,當她被「罪惡感」綁架的時候,她就不敢適當的管教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的關係,就只能朝向一個可能是一種很扭曲、很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呢,這樣的捆綁跟束縛,不止是對女性,其實對男性也是一樣。就像有些爸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所以,只要孩子一開口他就買禮物、他就買玩具。
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孩子不開心,這也是他內心的罪惡感,讓他去覺得哦~我好像一定要做這樣的補償的動作。
所以囉,當我們理解到這一層,那要怎麼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作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問自己喔,為什麼我需要覺得自己有罪?這個罪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這樣想嗎?
你只有想通了這一點,重新改寫自己的信念,你的罪惡感才會消失。
也就是說,熱愛工作的職業婦女,不是透過滿足孩子,或者是辭掉工作,這種二選一,來處理「罪惡感」。
你可以換個想法,一個好媽媽,不等於要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好榜樣,這樣才是一個好媽媽。
也就是說,妳自己追求夢想,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妳是不是為孩子,就起了一個很重要的示範?
所以,你可以在工作上有所表現,而且回到家之後,也能夠對小孩有所要求。這樣子才是一個健康、而且是相互滋養,能夠前進的關係。
它不是二選一,它不是二分法,它是一示範我活出什麼樣子?我讓你孩子看到,於是呢,我除了要求我自己之外,我也可以要求我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知道喔,「信念」是罪惡感的源頭,那你更加要知道的就是,這樣子不自覺的信念,很有可能變成一種「控制」跟「被控制」的武器。
就像是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的困擾。很多年輕朋友,因為買房子不容易,所以在投入職場之後,依然跟父母親同住,所以就很難拒絕父母親的規定。
比如說,父母親要你下班就要早點回家,不要太常跟朋友出去玩,或者是他們希望你沒事不要亂跑,不管買任何東西,或者上任何課程都是浪費錢。
那好不容易有了穩定的工作,就要趕快成家、生小孩。如果年輕人不聽話,就說他們自私、不孝,讓孩子充滿「罪惡感」。
那基本上呢,子女應該要孝順父母,這概念一點錯都沒有。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應該」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底下成立的?而不是讓原本的善意,扭曲成對子女成長的一種負擔跟妨礙。
該讓子女長大、放手,是不是就要放手呢?人都應該要有「罪惡感」,但人也有基本的需求。我們都要避免因為罪惡感,而不斷的用美麗的謊言來合理化,用麻痹自己的方式,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你想想看這樣長久下去,關係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叫做愛,它還能剩下多少?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裡面,也有因為罪惡感,讓你覺得動彈不得、而又讓你覺得不斷消耗…不管消耗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情緒、消耗自己的能量。
當你卡在這種關係裡的時候,我很推薦你可以讀讀這本《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是我的伴侶,諮商心理師楊嘉玲老師,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書喔。
在這本書裡面,我們會用很多實際的案例,讓你體會怎麼樣改寫自己「罪惡感」的信念?
而且還會幫助你看見,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罪惡感」來操弄你的人,事實上在癱瘓你的行動跟思考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事實,讓你繼續的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所以,如果你也很想要處理,這樣子令人困擾、又挫折的關係,想要有一個清爽人生,那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本書。其實人生說到底,你永遠可以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這一本書相關的購買連結,在我們影片說明裡面都有,我很相信你在讀完之後,你會更瞭解「罪惡感」它的全貌。
怎麼樣控制你、怎麼樣困住你,你會知道關係可以怎麼調整,才能夠讓自己跟別人都舒服;不會因為情感的過份牽絆,讓彼此越活越不開心。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除了今天談到的《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一本書,希望你繼續支持之外。
我們近期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這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因為是透過線上的學習,所以很方便你不管在任何的時空、地點,或者是狀態,而且只需要用聽的。
那我本身是一個心理學家,這麼多年這樣下來,結合了很多心理學的理論跟實務,最重要一點是自己的實踐。
因為很多人很好奇哦,我本身是個老闆,心理學家,我還要做很多的個案教練、「一天聽一點」…等等這麼多事。可是似乎看我的整個生活品質,又能夠維持得很好,而且還活的還蠻游刃有餘的。
那到底我怎麼做到的?其實不是我有三頭六臂,也不是我天賦異稟,我只是回到大腦運作的核心關鍵,而開啓了效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所以我相信這一門線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回到最根本的核心;不僅是讓你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還能夠讓你掌握一些必要提升自己效率的工具。
很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前進,歡迎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