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二十年後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一顆水煮蛋(撒尿牛丸?)解惑為何我提早一天出院😒
醫院食物只能吃兩天極限
護士問~你們不喜歡醫院的食物嗎?我已經吃了二十年了耶~
內心(妳能忍受這些真的也是不容易,敬佩!)
回說:嗯~還好啦,只是我們是Asian😅
.
其實食物只是一個小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母嬰同室
才剛手術完整個大昏迷,一看到我有醒來跡象就想把嬰兒放我身上親密接觸
(所以我裝作沒聽到,真正聽到了也拒絕🤣)
沒辦法好好休息之外,之後會有很多護士跟泌乳顧問來教妳餵母乳
給十幾個人看奶、每天被她們用手各種擠、即使很痛也要硬強迫妳試餵嬰兒
A護士覺得不行教不來,就再換BCD...
每個人又有不同的堅持點,跟B說A試過裸餵,我真的痛到無法忍受
但B還是要看到底原因為何
等於再次凌虐~我叫到快一邊哭出來
然後要妳經常用擠奶器吸
已經被嬰兒吸到頭發麻臉色蒼白了還要面對擠奶器的吸力
重點才剛生完真的是沒奶,僅有非常微量的初乳
完全崩潰憂鬱
雖然她們人都蠻好但是就是這方面太過給壓力
確保要在妳住院四天半期間學會
.
跟在台灣的產後護理非常不一樣系統⋯
他們的餵母奶理論實在太讓人憂鬱
再來是他也不懂太多,護士說什麼就要我要照做,認為我不做的話之後會更慘
三小時餵一次母乳再加擠奶器擠奶對一個剛生完一天的產婦來說根本煉獄啊!!
後來打給阿姊問,順便對他教育一番後
心情好了很多,畢竟三個小孩都一把罩~根本救世主👼
二十年後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斜槓青年實踐版》x2本
🎯所謂的成功是什麼?你滿意現在的人生嗎?你的工作是值得投注一生的理想事業嗎?隨著近年來「斜槓青年」這個名詞廣為流傳,越來越多人對於傳統單一的職涯路徑提出許多挑戰和討論。
✍️圖文版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ashie-practice/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之前我在財商雜誌讀到「斜槓青年」這個名詞的時候,有一個觀點特別讓我感到啟發,我總結成這一句話:「如果你把自己當成是個勞力商品,企業就是用薪水購買你的勞力。如果你以企業思維把自己打造成產品,你產生的就是價值。然而,市場給予的報酬,通常遠高於企業。」
如果能以這個思維打造自己的職涯,一個人的收入不是和他的勞動的「時間」成正比,而是和他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因此,斜槓青年提倡的嘗試多元興趣,擁有多重的職涯身分,就讓我感到很有興趣。究竟,斜槓青年只是一個噱頭,或者是值得追尋的人生方向?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斜槓青年實踐版》這本書的作者是Susan Kuang,她的前一本作品是《斜槓青年》,也是將「斜槓青年」概念導入中國的第一人。她曾以一篇文章〈「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在各大媒體之間發燒轉載。提到斜槓青年,很難不聯想到她。
她在這本書裡面談的是成為斜槓青年的實踐方法,也就是最終都需要回歸到自己身上,成為一個「內控者」。而所謂的內控者,指的就是懂得去除分心源、關注長期目標、專注而且投入的實踐者。她認為任何有價值的事情,都是需要投入心力的。不會被別人快速取代的能力,才是斜槓青年脫穎而出的地方。
她在這本書裡分享的各種心路歷程,顯現了「她擅長全心投入一件事情,做出一定的成果。透過成果,刺激自己的思考,再邁向下一段旅程。」也就是說,她雖然朝著多元興趣發展,但是並不是分心,而是有計畫性、有目標性的去執行、實踐。這本書裡談的就是她彙整多年來的經驗與方法。
整本書的寫作循著一定的邏輯和脈絡,我覺得讀起來很流暢。作者在各章節先點出問題,再引用其他書籍的理論和故事,最後得出結論和建議。內容涉及心理學、成功學、自我實現、與目標管理。如果你對這些領域還不熟悉,可以看作者用說故事的方式,帶你一次網羅各種領域的精華。
.
【斜槓青年到底在追求什麼?】
.
現代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往往在於物質(好車、好房)和地位(公司的長字輩)。傳統的職涯建議會告訴我們,努力工作十幾二十年,達成這樣的目標,你就算成功了。但是,在這段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的路上,總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我們現在還不成功,而且很不快樂」。
我們以為只要再咬牙撐下去,總會取得所謂的成功,然後才會快樂。但是,真的嗎?
作者試著挑戰這種單向道的規劃方式,她在前一本書裡認為斜槓青年應該追求**「生命」的質量,而非「生存」的質量。**斜槓青年會嘗試不同職業身分當作手段,在人生和職涯的光譜裡面,找出自己最發光發熱的那個組合,展現自己的生命質量,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如同尼采的名言:「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當你率先定義了自己的「人生意義」,你就能夠在每一個當下,將所有的痛苦、困頓、不舒適視為必經之路,對於迎來的挑戰甘之如飴。你能夠體驗「正在」實現人生意義的快樂,而非望著「未來」的成功遲遲不肯到來的痛苦。
因此,作者認為人生意義的核心作用在於:「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種秩序,有了這種秩序,我們就能實現內心的和諧,無需再把精神能量浪費在猶豫、懷疑、後悔、擔憂及恐懼上面,而是可以把精力聚焦和投入在有益的方面。」在這本書裡,她將這層思考的方式,寫成可以實踐的各種行動指南和建議。
.
【1.追求成功之前,先成為內控者】
.
我認為這本書的副標,精確地說明了作者要傳達的核心精神「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也就是說,當你成為了內控者,會更容易朝向成功的正向循環邁進。
作者引用了知名心理學理論「自我決定論」裡的「自主、能力、關係」,只有當這三個需要被滿足時,內心才會有幸福感和自我滿足感。這三件事情的白話文如下:
.
1. 自主,自己感興趣的:做這件事情的動力來自於自己,出自於內在驅動力,而不是外部壓力。
2. 能力,有實質成就的:在自己有興趣、認為重要的事情上,有能夠體現自身能力的實質成果。
3. 關係,他人和社會認同的:這些成果對他人有幫助、有價值,且能夠轉換為經濟收益。
.
所謂的內控者就是懂得分辨「控制你能控制的」與「你無法控制的」兩者的人。因為,你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你自己」。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如何克服「你無法控制的」:恐懼、懷疑、擔憂。也分享了「控制你能控制的」的四個方法:回歸本質、重塑信念、打造習慣、控制精力。
.
【2.要追求更少、而不是更多】
.
作者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教皇曾經問過米開朗基羅,關於他成為天才的奧秘、以及如何雕刻出大衛雕像。米開朗基羅的回答很簡單:「我只是剔除了所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在我們的內心有了答案之後,就要勇敢放棄和淘汰,然後專注於真正值得做的事情上面。
我回顧自己的經驗,自從大幅降低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接著在今年做過一次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之後,更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精簡手邊在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規劃或是部落格經營,都必須朝向更簡潔、精緻化的方向發展。
如同作者所說:「自我探索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擁有隨心所欲的自由,而是為了能夠自我約束,不是為了更多,而是為了更少。」唯有自律才會帶來自由。真正的幸福往往來自於更少,專注和投入才是幸福的關鍵。
.
【3.先追求成品、再追求成果】
.
作者建議我們要從創作一個作品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將自己所做的事情「作品化」,變成可以對外展示和分享的作品。當我們為一件事情設定了某種具體的作品形式之後,這件事情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動力也會更強。我們會更加認真和投入,也能從中收穫更多的成長和樂趣。
我曾經在小學就讀美術班,跟作者曾經熱愛畫畫的經驗很雷同,我們真正愛的是「創作」,也就是「最享受的,是把腦中想法付諸實現的過程。」回顧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這一年多來,我能夠用部落格和Podcast發表自己的作品,正好是讓我發揮「創造力」的形式。不知不覺之中,回到自己最喜歡,也最具有天賦的那條路,成為一名「創作者」。
我也很認同作者說的:「作品不是用來證明自己,而是用來促進學習和自我進化的。」這些創作的成品,都是成長路上重要的環節。只有當你開始創作、開始寫了、開始嘗試了,更多的想法會蜂擁而至。在每一個成品的累積之下,透過不斷的改善和調整,成果會隨之而來。擁抱作品思維,在這條路上陪伴你的就會是許多樂趣。
.
【4.先追求廣度、再追求深度】
.
作者提到斜槓青年有一個常見的盲點,許多人現在就急著定義自己「一生的熱愛」,然後亂無章法地拼湊,想從別人身上的影子,東剪西湊拼貼到自己的身上。我們連追求「廣度」都在趕時間,更遑論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的「深度」。斜槓青年即使要追求廣度,也必須投入時間與精力,專注地追尋。
書中的這段話讓我有所啟發:「任何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都是不值得投入的,因為你可以速成,別人也可以速成,所以他不可能成為你的優勢。」在追求跨領域的廣度時,真正捲起袖子弄髒雙手,實際花時間去執行和實踐,才能讓你真正有所收穫。耐心,是這個時代越來越少見的特質。
真正從廣度進到深度的人們,是長期探索和實踐後的綜合結果,她評論道:「那些找到人生方向的,擁有自己熱愛事業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們都是在有了足夠的經驗和能力累積之後,再加上合適的機遇,才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看似三分鐘熱度的斜槓青年,其實反而是最需要耐心的一個族群。
.
【後記:痛苦無法避免,但快樂可以選擇】
.
雖然《斜槓青年實踐版》書中許多的觀念,我以前曾在其他書裡讀過,但是從Susan的視角再回顧一次,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她提到「先找到快樂,再追求成功」的說法,也讓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引述她在部落格文章分享過的一段話(非常推薦閱讀原文):
.
只有先擺脫了恐懼,才會有精力思考什麼讓自己快樂。
只有先解決了情緒問題,才有所謂的高效能。
只有先學會坦然面對失敗,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只有先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
她接著說:「在追求成功之前,不如先去尋找快樂——先學會如何接納和愛一個此時並不完美的自己,學會如何積極地面對失敗,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樂。」斜槓青年的思維鼓勵你在心態上選擇快樂、嘗試多樣性、主動定義自己,它不只攸關斜槓頭銜的多寡,而是一個值得實踐的人生觀。
.
|真正可怕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當死亡來臨,我們才發現,竟然從未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活過。
.
【抽獎辦法】感謝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1、抽出「2本」《斜槓青年實踐版》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如果你可以成為一位斜槓青年,你想挑什麼職業作為你的斜槓?例如:「我想成為一名脫口秀藝人」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2/01(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2/02(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二十年後心得 在 許榮哲× 小說課- 【二十年後 的推薦與評價
二十年後 ,我們都變了】 這是一個微酸的故事。至少小編看完之後,心情是有些複雜。 明明是珍重彼此情誼、長達二十年的約定都如期而至的兩個人,相見時卻已物是人非, ... ... <看更多>
二十年後心得 在 [心得] 想像五年後的你-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網誌:https://blog.xuite.net/vivisaylove/wretch/585679414
休假日,忍不住熬夜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書名叫做想像五年後的你。
作者是李恕權。
我知道他曾是台灣很有名的歌手,現階段雖然淡出歌壇
但我不曉得他的人生歷練這麼酷!
18歲就進入休士頓太空梭太空計畫的工作。
在忙碌的日常,他從來沒忘記音樂的美好
整本書是李恕權的人生故事,
24歲的他開設了錄音公司,但現在在台灣多所大專院校任教數位錄音課程}
書中分成21章,每一章都有李恕權人生的體悟
我特別有感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句話,因為他說這句話是錯的。
他在第15章這邊分享幾位因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授權風格,
而造成幾個大老闆損失慘重的故事,
李恕權認為這句話是句毒語,
人性中有一部份的特質是貪婪、懶惰、疲累、躲藏,
即便是信賴一個人也是有待時間驗證的。
另一個讓我覺得很棒的章節是第11章,2-5-8-10的道理
在李恕權歷經婚變,人生的低潮期迎面而來時
吳同學為了安慰他,告訴他企管學一個基本概念
2-5-8-10 指的是企管學的一個概念
這就是所謂的兩年、五年、八年、十年。
而這樣的現象2、5、8、10幾乎每一國的國家都有,歸咎的原因就是疲倦,這就是人性
有趣的地方是華人的紫微斗數也是建立在2-5-8-10的架構上
兩年小周期,五年中周期,8年大周期,10年就是一個大大周期。
一切的原因都跟人性有關─我們累了。
李恕權在婚姻路上的跌跤,得到的體悟是
疲倦來臨前,提早做出調整,找到新的出路和感覺,並且添入新的動力,
那才是真正的智者。
整本書都很好讀,基礎信仰是上帝,但也融入佛教的思維,
書中很多章節,讓我覺得盡量當個好人,付出自己本份外的事情,相同會得到
本份外的收穫。
分享書中的智慧語錄
貴人可能不是我們能用「人」的智慧去刻意尋找出來的,然而當你無條件付出時,選擇去
做「對」的事情時,貴人好像自然而然的就會慢慢浮現出來,而納洛在你肩膀上的恩賜,
大到連你自己都無法抗拒。
當我們把自己擺在一個不求回饋、不計成本、非理性的付出時,反彈回來的能量也是完全
不求回饋、不計成本、非理性的恩典 p35
「一個有智慧的人會知道要放棄甚麼,而不是保留」麥克.史圖華
「基礎對了,後面甚麼都對,基礎不對,後面再怎麼修改都不會對。」p60
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告訴我們要懂得「珍惜」,卻很少提醒我們要怎麼「放棄」p60
成功者的四個步驟:
1.靜心思考與禱告,找出自己的最愛
2.搬去對的地方,對的城市
3培養一技之長,做到最頂尖的技術,而且不要在意手會髒,要雞一參展,參賽多閱讀雜
誌
4.購買你的生財器具,以及你的房地產.
目錄
推薦文 實現夢想,倒數計時/陳安儀 2
推薦文 用文字譜出生命之歌/許皓宜 3
推薦文 認真的平凡人,創造不平凡的精彩人生/彭菊仙 4
前言 13
想像五年後的你 15
第1章 人生中的貴人 23
第2章 二十一歲的行事曆 37
第3章 與最頂尖的人共事 45
第4章 智者知道該放棄什麼 55
第5章 四個步驟,你必成功 63
第6章 講話沒人聽? 71
第7章 找到自己的人生球場 79
第8章 四條道路通羅馬 85
第9章 不要因一頭牛掉在面前就去開農場 93
第10章 像個男人站起來 99
第11章 2—5—8—10的道理 113
第12章 不用懼怕孤獨 121
第13章 奉獻的道理 127
第14章 誠實對自己 135
第15章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錯! 141
第16章 沒有計畫就是計畫 147
第17章 以五年為指標 153
第18章 做對事,工作就順暢 157
第19章 從夾縫中找方法 167
第20章 活出生命的張力 175
第21章 書上不會寫的事
--
木子米米食遊記
https://blog.xuite.net/vivisaylove/wretc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52.2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40971122.A.62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