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H&M,我會稱呼為爆炸性的一周。
如果談到歷史上的今天,不把廣島原爆以及長崎原爆做為討論點,那我覺得實在太說不過去了。
時至今日,日本是唯一一個被核子武器攻擊過的國家......而且還兩次。也正因為這兩場爆炸的殺傷規模和震撼程度實在太驚人,日本部分人士對於二戰會以受害者的心態來做為表述,同時也會強調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諸多苦難(比如被美軍地毯式的轟炸,這當中極為經典影視題材有有「螢火蟲之墓」;又或者是神風特攻隊的犧牲,這當中的代表題材有「永遠的零」)。
但同樣一批人卻幾乎沒有意識到他們在中國戰場,對於當時的中國民眾造成多少苦難。
我之前曾讀過日本平民對於二戰回憶的《被遺忘的人群》,裡面就有提到在中國戰場開打的那幾年,其實民眾對於戰爭的感觸不深,當時學校還沒有很高比例的軍事教育。當時徵兵普及率也不高,以至於被徵召會被鄰里認為是很稀罕的狀況。
這很大的原因,在於日本對於當時的中國,真的強大的太多,戰爭傷亡也算小(尤其相比後來日美對戰下的戰損比),而且戰場遠在看不見的他鄉,這都使日本人一開始對戰爭相當無感。
當然,我並不是要以「日本人好可惡,只看自己慘,沒看自己讓人有多慘」的角度去談論,而是想談到所謂的「盲區」,也就是每個人受限於自己的環境資源,思考的方式因人各異的同時,每個人也一定有觀察及思考上的漏洞。
《被遺忘的人群》的作者,以及他隨行的中國籍翻譯,採訪日本民眾時,中國籍翻譯曾對缺乏中日戰爭認識的民眾,說出自家的戰爭回憶(翻譯的長輩有精力中日戰爭,並且在逃亡過程中有親戚喪生),有些受訪日本民眾當即表示:「對不起,我不知道原來過去還有這段往事,我為你親人的遭遇感到遺憾。」
由於篇幅關係(看看現在我只是概述就打了多少字),當時對談的兩人達成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及安慰。所以我期待的歷史是如何呢?其實就是「對談」,讓不同理解的人有增加相互理解的機會。
當然並非對談就一定能達成理解,就好像《被遺忘的人群》的作者在採訪一些日本民眾時,也有強烈表示日本的正當性,然後無視作者及翻譯所提出的觀點經歷。
但有談有機會,那怕是談了沒結果,也好過連談都沒談,這也是H&M的核心精神之一,透過各種歷史,讓人能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對話的機會。
這一周的電影中,我只看過「巴頓將軍」,我只能說......巴頓這個人要是不改編成影視作品,那真是太對不起他本人,以及收視率了。
因為巴頓這個人本來就是很顯擺招搖,而且還挺愛出風頭又極具特色的人物。從他配槍硬要搞出象牙手柄加上個人姓名縮寫,你就可以感受到這人有多愛現。
而他本人也很會看場合說話,這不是說她說話能讓所有人滿意,而是......他說話能讓聽到的人都爆炸。比如他對士兵演講,即便有媒體在旁,他依舊使用大量髒話當作語助詞,尤其那句「狗娘養的」,振奮士氣的同時,又成為他上新聞的代表性發言。此外,他也習練超強大嘴遁,有次當他接受訪問,他就回答:「我不認為我很偉大,但我認為別人一無是處。」
淦......超嘴的。
此外,這個人根本就是為戰爭而生,從他所說的「在這周圍,似乎只有我才是真正享受這該死的戰爭的樂趣的人」,你就了解他也有麼透入在戰火之中,另外他還提過「我熱愛戰爭、工作和振奮人心的事。和平對我來說,是一座地獄」,甚至當我看到他說出「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劇就是從最後一場戰爭中倖存了下來,在那次戰爭中戰死沙場一直是我計劃中的事,我真是應該在快結束的時候死掉,但是,一個人總不能跑去自殺吧」,我只能說:「將軍,我當真不能懂你的想法。」
一個如此投入在戰爭中的超攻擊性將領,大家就不難理解,他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士兵要受困於精神壓力而休息,也因此他對休養的士兵打臉(是真的物理上的那種打臉,還啪啪響的那種),以及痛斥是懦夫,導致她因此被拔掉兵權一段時間。
關於巴頓言行的是非對錯,我不是當時人,也不是當事人,所以我無法評斷。不過我個人覺得巴頓非常有魅力(重點是他並不是只會滿嘴跑火車,他是真正的悍將,是美軍裡面殲滅德軍人數最多的將領,並被譽為美國陸軍的精神象徵),但我更想說:「我覺得巴頓有魅力,但不代表我想跟他共事。」
這世界上有種人,你能充分理解他們的才能,所以能遠遠的欣賞,但實在很能近距離和他共處。巴頓、賈伯斯、廉頗、米開朗基羅......就是屬於這一類人的行列。
總之,回過頭來講「巴頓將軍」這部影視作品,這部片當初為了鼓動美國民眾能劇對國家共識好投入越戰,自然有不少的刻意安排,但真的是會讓人看了男性賀爾蒙爆表的作品,如果想要認識巴頓這位傳奇美軍將領,會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喔。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對這周推薦的影視作品還有歷史事件又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讓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同樂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二戰 日本 徵兵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人的集中營生活大揭密
#你可能體弱多病瘧疾傷寒
#但也能種菜郵購玩相撲😲😲😲
__
#這段台灣史你甘知
60 年前,有一群 #南洋台灣人 被送入集中營,成為戰火下的受難者。這段罕有人知的台灣歷史,在中研院鍾淑敏研究員努力下,重見天日。
🗞1941 年,日軍閃電突襲 #珍珠港與東南亞各地,英國統治的馬來半島立即展開反制,逮捕當地兩千多位日本平民。因為殖民地身分,台灣人也一律被關入集中營。
🗞當中,多數台灣人是渡洋而去討生活,在南洋行走賣藝的 #演藝人員,最後分別被送往 #印度集中營,或直接運到更遠的 #澳洲。
🗞被拘押者住在 #地獄簡陋帳篷 ,所幸兩年後遷入房舍集中營,沒有出入自由,但衣食無虞,簡直是戰火下另一個 #平行時空。然而,死神卻在大戰結束後悄悄現身......
___
👇👇點開連結,直擊集中營的生活百態
【戰爭下的亞細亞孤兒──二戰集中營的臺灣人拘留記】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interment-camp-india/
二戰 日本 徵兵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若有戰事,會波及到你嗎?
一個真實的故事:不久前,一位30出頭、小孩5歲的媽媽有些擔心,問我:如果台灣被戰爭波及,自己該做什麼準備?我回答:備糧和備水。她不解得問說:備糧我懂,但為什麼要備水呢?水不是打開水龍頭就有嗎?
颱風來了要備水,預防地震要備水,這些台灣人都懂。但是,倘若有戰事就要備水,台灣人不見得都懂。這現象對比下的黑色幽默,就不再多說了,懂得的人就懂,不懂的就不懂。
美國和中共的對峙,已經到了戰爭邊緣。台灣很多人有感,但更多人無感。無感的人大概分幾類:(一)天下萬事用心靈雞湯就能自我療癒的人;(二)價值觀上反戰爭因此把戰爭可能性擠出意識外的人;(三)雖然感覺有點緊張,但認為「最糟不過是換一面旗子」的人;(四)相信台灣的民主自由已經是個金鐘罩;(五)自認已有萬全脫逃路線,一切已經計劃好的人;(六)衷心相信在台灣死第一個人之前,美軍的G.I.Joe大兵就會趕來為台灣死的人;當然,還有最糟的兩類人,(七)槍聲一響,就地投降;(八)槍聲一響,黃金萬兩。
而有感人群中的大多數,大致也可分為幾種意見:(一)美共對峙不會升級到熱戰狀態,理由A、B、C、D、E…;(二)即使軍事衝突,也只會是局部性、小範圍的,不會波及全面;(三)會發生戰爭,但地點在南海,台灣會被波及但不是主戰場,因此台灣不必太緊張;(四)若美共南海大戰,中共必完敗,完敗之後就無力犯台;(五)中共政權已經不穩,只有用「武統台灣」來救政權,因此台灣必須全力備戰;(六)不管是大戰小戰,在準備上必須「料敵從寬、律己從嚴」;(七)民間行動起來組團練,恢復徵兵制,動員後備役。
本文的主旨,並不是要討論上述各種狀況的可能性或對錯,那需要另寫一篇分析。本文只聚焦於以下兩點:(A)台灣社會對「戰爭」這件事的認知及心理準備;還有(B)主政方應不應該讓公民了解事態。
台灣現有的2350萬人中,看過戰爭或逃過難的人,應該低於5%,而且都是音量很小的老人;因此,認知和心理準備不足是很自然的。然而中共對台灣開戰的威脅,從來沒有停止過,在這長期陰影下,「戰爭」這議題,居然會在台灣社會中成為禁忌話題;颱風會死人,地震會死人,但都沒有成為社會的禁忌話題,為何唯獨戰爭這件事?這有點奇妙,究竟是台灣人天性麻痺,還是根本沒把自己視為一個共同體的一部份?還是政壇人士根本沒將台灣視為一個戰爭的主體國家因此迴避此議題?這反常的禁忌現象牽涉到的心理學原理,非我所長,就留待有朝一日專家來研究了。
對「戰爭」的認知,這裡在有限篇幅下略提幾點,或對大家進一步探討時有一點小幫助。
首先,戰爭的發生通常是有意圖的,但是,即使無開戰意圖,還是可能發生戰爭。無意圖的戰爭,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固然緊張,也有地緣政治下的軍事安全聯盟,但經濟貿易的融合與交流,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緊密的時期,多數學者和觀察家都深信歐洲已經遠離歷史上那種一觸即發的戰爭型態了。但在1914年,一個稱不上國家級別的恐怖組織,暗殺了奧地利大公爵佛地南和他的孕妻,一個月之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第一槍就打響了,局面螺旋式升高至大戰,四年後結束,死了1700萬人。
典型的有意圖戰爭,當然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後的各種割地賠款,導致德國人民選出了希特勒,他的納粹黨的成立意圖就是復仇、侵略、佔領、統治。1939-1945年,歐洲有納粹,亞洲有日本,死了8000萬人,佔當時地球人口的3%,其中平民死亡至少5000萬人,佔總死亡人的62.5%。
再來,在國家的層次,有意圖的開戰是一種政治決定,而不是軍事決定。換句話說,開戰要有政治目的,因此對敵方的政治動向、政治目的的了解,比起軍事的沙盤推演可能更為重要。
民主政府和專制政權的開戰方式也值得注意。民主國家開戰,一定有個宣戰過程,甚至事前把計劃告訴對手。專制政權開戰,通常是不宣而戰,甚至是奇襲,例如二戰中納粹的閃電戰術,日本的偷襲珍珠港。
另外,開戰和佔領是兩回事。單講「開戰」,可以是空戰、海戰、遠程摧毀戰,生化戰,細菌戰,社會動亂戰,通訊水電癱瘓戰等等。但是,「佔領」一定得登陸。這兩種情況的決定勝負的難度,相差不可以道里計。通常,交戰的一方若沒在非登陸階段投降,迫使勝方必須登陸,那就必須具備6-10倍的優勢人數及武器才能達到佔領的目的,除非有人裡應外合打開城門。
最後,「備戰」和「避戰」是兩件事。一個國家可以想盡辦法避戰,但是卻不可不備戰。瑞士百年來無戰火,因為一直保持中立不結盟以積極避戰,然而瑞士人以驍勇著名,全國男女大多有射擊能力,家庭槍枝也很普遍。你打瑞士看看,它是一隻刺蝟,每個人都是一根刺。
對戰爭的認知還有太多太多可以談,但限於篇幅,就此打住。我們可以就以上所提的寥寥數點,來檢查一下你我、台灣社會對「戰爭」這件事的認知水平及心理準備程度。
台灣一般人對戰爭的認知和準備恐怕是在世界吊車尾的,這從社會上長期把「戰爭」視為禁忌話題可證明。2019年初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你拿槍保衛台灣嗎?一個保證破壞氣氛的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taibeijing/posts/2256348577971517 ),引起了不少反響,當然也得罪了不少人。但過去一年多來,由於中共對台灣的態度日益惡劣,「戰爭」不再完全是禁忌話題,但止於街談巷議和媒體議論,政府依然視戰爭為禁忌話題。
我個人深深感覺,當下的「一府二院」- 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低估了台灣人民的潛在勇氣及血性,甚至可以說是不接地氣,因而對潛在的戰爭這件事,擺出「一切相信政府,到時配合政府」的姿態。這是不智且荒謬的,即使政府心有腹案,也該審時度勢,逐步提升社會的認知及準備。試想,如果台灣人不是經過了2003年SARs 的磨練,哪來這次的Covid-19 抗疫的成效?此次防疫績效的基礎之一就是信息透明,台灣社會也展現了信息透明下的成熟度。雖說戰爭的威脅有其保密的部份,不能事事透明,但是分級的提醒總要有吧?正如進入颱風季節時,即使不能過早警示,但低氣壓氣團的動向總該透露吧?
人民已經嗅到異狀,但是政府還任由民間以訛傳訛、媒體看戲般的臆測,應該深入檢討做法了。本文標題中所提出來的問題,其實應該由政府來回答。
(本文原刊於 2020-08-06 NowNews https://www.nownews.com/news/504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