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參與「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台中場,針對草案有以下發言: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一條就承認 #氣候變遷 的存在,我們台灣不像美國還在吵氣候變遷存不存在,我們應該要積極和國際一起處理這個攸關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
我們也確實嚐到氣候變遷的苦果,今年的缺水造成桃竹苗停灌,史上第一次種植過程中要停止灌溉,農民心血全白費,接下來水情持續不樂觀,我們不能再駝鳥心態認為這只是個案或只是水資源管理的問題,這其實就是減碳與調適做得不夠帶來的惡果,如果我們再不開始積極動作,現在就還不是最壞的狀況。
本次草案我點出四點問題:
⒈#目前2050年的目標太保守,落後於國際減碳趨勢,目標訂高,才有壓力驅動從現在開始進行高強度的低碳轉型,現在的草案等到2025甚至2030時,時間壓力更大,才要增加管制,一來難度更高,二來可能晚了,政府說什麼我們是務實,實際上只是還不願面對氣候緊急狀態。
我要提醒大家,中央不積極,地方更容易擺爛,這邊我會在第四點做進一步說明。
⒉#此次部門減碳的方案與策略根本和先前的第一期大同小異,以排碳量佔最多的製造部門來說,還是跟第一期一樣,除了輔導、補助、鼓勵之外看不到真的能夠驅動製造業轉型的動力,沒有給業者壓力,其實業者未必要進來跟你玩真的,這就是我們在一期看到的,這些方案的效果有限,無法促成製造部門達成減碳目標,如果一期的教訓還不夠,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要調整?
甚至本來一期裡面還有對水泥業的特別處理,推動策略寫得很漂亮,要有替代原料、替代燃料,達成循環經濟,結果最後實際上要做的,也只有完成一份政策環評,結果一期根本還沒做到,二期就默默拿掉這個目標了。
當台泥都喊出2050碳中和的目標(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20172),政府卻放棄本來對水泥業的減碳管理?是要等到亞泥也出來喊,政府才來撿現成嗎?
難道我們的減碳政策只是祈禱企業因應國際趨勢不得不走在政府前面,然後政府撿現成嗎?
⒊從歐美推動減碳經驗可知,#外部成本內部化是政府能夠有效促成業者有減碳壓力的政策工具,這次修法同時想處理對排碳大戶企業課徵碳費的議題,這點我大力支持,但我希望碳費的課徵是真的能夠用在促進業者減碳,而不是不痛不癢地幫政府收了一筆錢卻缺乏減碳效果,現在報載碳費要收取每公噸100元的費率,這個減碳效果的根據在那邊?是否有研究支持其效果?為什麼跟國際上建議的50到100美元差這麼多?即使不能跟歐美的費率比,那現在100台幣的實證根據是什麼,政府應該說清楚。
現在意思意思收一下的碳費,業者不痛不癢,政府也浪費了這個政策工具。
⒋#二期溫管應該強化地方政府的氣候治理能力,現在對地方推動溫減的情況就是中央缺乏支持和鞭策,氣候變遷的減碳調適,是很專業的,地方政府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非直轄市,往往沒辦法有這樣的專業專職人員,更缺乏資源和動力,民間在地方也欠缺參與途徑。
會中有提及明年六月要求地方給相應的回應,但在過去中央對地方的執行方法報告也沒有很細緻的要求,結果就是有些縣市有心有資源就寫得認真一點,有些縣市就寫得很簡略而且隨便。強化地方政府的氣候治理能力應該是《溫管法》修法必須處理的。
地方苟且的態度,也反應在市政的規劃上,舉個簡單的例子,運輸部門說要推動電動車,但我卻收到許多民眾反應公共停車場沒有充電樁,當我要求市府儘速改進,才能增加大家選擇電車的意願,市府的回應卻是沒有預算。
現在有需求都跟不上了,更別說中央運輸部門期待的綠色運具導向的友善環境,這就是地方的現況。
以上四點,希望政府能夠痛定思痛、確實改進。
————
#climateemergency
會後跟環保署環管處蔡處長聊,她也承認2050淨零碳排是國際共識,但目前我們的供電高度仰賴進口燃料,能源局還在努力。我也提醒她,唯有訂下這個2050淨零碳排目標,努力去實踐,我們整個社會才能凝聚出更大的共識。
二期溫管應該強化地方政府的氣候治理能力 在 中華國際地球環保協會 的相關結果
本部將透過跨局、處合作來強化第二期階段製造部門行動方案,並以「提升能源效率」、「推動使用綠電」及「擴大低碳補助」三大方向加大減量推力,持續協助產業執行燃料替代, ... ... <看更多>
二期溫管應該強化地方政府的氣候治理能力 在 2022 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報告 的相關結果
二、給中央政府的綜整性建議. 43. (一)提供長期穩定的經費挹注. 43. (二)強化氣候治理政策中央與地方的協力關係. 44. (三)協助建立中央政策落實到地方的治理模式. 44. ... <看更多>
二期溫管應該強化地方政府的氣候治理能力 在 進擊的氣候法制革新: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做了什麼改變? 的相關結果
此外,雖然氣候法有明文規定,要強化脆弱群體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與融入以原住民族為本的氣候變遷調政策,更要求遵守「提高氣候變遷調適能力」、「降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