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埔
.
中埔鄉東興村大石門農路改善工程,經費400萬
中埔鄉石硦公墓農路改善工程,經費380萬
中埔鄉石硦村石弄後坑農路改善工程,經費200萬
.
趁雨勢停歇,三項改善工程今日辦理測設,辛苦同仁了!
.
而我也要提醒大家,#盧碧颱風 來襲,鄉親一定要做好防颱準備,根據氣象局預報,颱風目前在廣東海面朝台灣海峽北上移動,將對臺灣鄰近海域及陸地構成威脅。
.
農產業:
一、蔬菜生產:青蔥、葉菜類等蔬菜易受風雨損害,倘已屆收穫期應儘速採收,以減少損失;大宗蔬菜如甘藍、結球白菜等,請農民團體協助農民將增加採收之蔬菜購貯入庫冷藏,以備於災後釋出調節市場需求。適逢生育期之瓜果類蔬菜應即時培土、加強枝條固定或用覆蓋資材保護,以防植株受風搖動及倒伏;採用設施栽培者應檢視生產設施,注意其結構安全,如有破損應及早維修。
二、果樹生產:果樹應強化支柱及排水設施,已屆採收期之水果,如香蕉、木瓜、番石榴、龍眼、紅龍果、葡萄、梨,必要時應儘速採收,並妥善貯藏,再配合市場需求,秩序供貨。正值果實發育期之水果,應加強果園排水及植株、枝幹架設支柱等措施,以防止落果或枝條斷裂現象;災害後應注意田間清除工作,排除積水、加強中耕培土、補施肥料與防範病蟲害發生。
三、已插秧之二期稻作,應注意田間灌水深度,原則水深以秧苗高度為宜,可避免幼苗受颱風吹襲危害,颱風離開後務必排水以降低淹水危害。水稻育苗中心的綠化場宜加強防颱固定工作,避免秧苗與資材器具受強風損害。
四、颱風豪雨過後,請農民業者積極防範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注意清園、排除積水,並加強中耕培土及肥培管理措施,以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讓災害損失能降至最低。
.
養殖漁業及海面作業:
一、魚塭應加強塭堤修補維護和排水路的疏通,必要時請於塭堤加設防護網或提早收成,以減少魚塭溢堤或潰堤時養殖物流失損失。並檢視備用發電機能否啟動及添足油料,加強巡視水閘門、保持操作正常,低窪地區應防淹水與海水倒灌。
二、淺海養殖牡蠣養殖設施,必須檢查其結構,妥為裝修補強,必要時應提早收成。
三、海面上作業船隻,應留意收聽颱風最新動態並適時進港避風,在港漁船應加強纜繩繫縛嚴加戒備。
.
畜牧產業:
一、開放式畜舍應檢查支架樑柱之補強作業,並於周圍加搭擋雨設施,防塌陷與滲水,飼養於河川周邊之畜禽業者應於颱風來襲前將畜禽趕入舍內。
二、封閉式畜禽舍應加強門窗檢修並予固定,做好供電設施、電纜之保固、更新老舊電線,以防斷電或電線走火。
三、飼料貯存處應加蓋防雨布帆,散裝飼料桶加固,以防飼料因雨水滲透腐敗。
四、酪農戶應準備發電設備,以防停電時,榨乳與貯乳設施之運作停止,減少生乳損失及變質。
五、裝設沼氣袋設施者應維持一定之飽和壓力,以防被強風吹垮,至於堆肥舍部份也應加強覆蓋設施,以防滲水與有機肥之溢散,污染附近環境與損失。
.
林產業:
一、苗圃地宜預先開闢排水通路,避免窪地積水造成苗木浸水損害。
二、農地造林應防積水戶並於幼齡造林木旁加支柱,以防強風危害。
.
休閒農場及休閒農業區:
請加強休閒農業設施安全檢查及維護工作,落實防颱警急應變整備工作,做好必要疏散避難措施並妥善疏導遊客,以維護安全。
二期稻作病蟲害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農民最低只要付一成保費 二期作有保障】
農委會5月預告「水稻收入保險實施及保費補助辦法」,原規劃今年二期水稻即可開辦政策型的水稻收入保險,但受疫情影響,農委會農業金融局預計要等到明年1月才會開辦、111年一期水稻開始適用。開辦水稻收入保險前,二期稻作的收穫若要有保障,可先利用「水稻區域收穫型保單」。
水稻區域收穫型保險事故涵蓋天然災害及病蟲害,以農糧署的坪割數據為依據,視收穫量短缺情形計算理賠,不需要對個別農民勘損,產險公司會主動將理賠款匯入帳戶,理賠相對簡單。
保單的保費由農委會補助50%,各縣市政府也會補助保費,最多補助40%,也就是說,農民最低只要自付10%的保費就可以買到這張保單。
#二期作 #水稻保險 #農業保險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2821
二期稻作病蟲害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缺水就休耕?為何總犧牲農業
余淑美/中研院院士及特聘研究員
水稻田具三項重要功能。生產面,台灣地窄人稠,糧食自主率不到卅五%,遠低於大多數國家,而糧食最大貢獻者即稻米,對於糧食安全及農村經濟至為重要。生態面,水稻田儲水可調節區域微氣候及溫度,土壤乾旱將使空氣溫度上升,夏季更導致高溫影響作物開花結實。水稻田尚可涵養土壤水分及補充地下水,休耕將減少地下水儲存。生活面,維護管理良好水田,可減少鼠患、紅火蟻及雜草叢生,尚具休閒、教育、維護農村文化功能。
每逢缺水,政府先想到就是休耕,因為種稻需很多水,好像只要不種稻,缺水問題就解決大半。去年二期稻作休耕一點三萬公頃,今年第一期休耕七點四萬公頃,占稻作面積四分之一,不但缺水未解決,且製造更多生產、生態及生活問題。加上休耕每公頃補助十四萬,補償金達七十億,主要補助農民,但是稻米產業鏈包括,育苗、插秧、肥料與農業資材、收割、烘穀、通路與交通運輸,造成重大損失。其實科技可緩解水稻用水,達到雙贏。
早年以農立國,農技進步,培育出各種工商活動及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政府不管周邊產值,總以農產品市價估算認定農業產值太低,動輒又因產銷失衡需補助益不重視。二○一七年,喜見政府推動五+二產業創新計畫,其中新農業推動,包括「透過冷鏈系統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與勵進作為」、及「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等。但,前兩項對比今日鳳梨及其他農產品外銷困境,新農業產創似乎未發揮功能。最後一項,政府原期望扭轉過去消極補助的政策舊思維,積極建立強本革新農業,達到保護優良農地、維護農業生態及永續發展目的。但是一碰到缺水,就大面積休耕補助,似乎計畫總跟不上環境變化。
去年,政府改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之前「新農業」已被排除,唯一與農業相關的,是最後「民生」一項提到糧食安全,但在上百項推動方案中,「糧食安全」顯得薄弱能見度低,也未見前瞻規劃。也因此,農業相關研究經費編列,敬陪末座,顯未受重視。農民補助耗費大筆經費,真正重要的農業轉型,仍被忽略。
民以食為天,大家可數天不開車、不看電視、甚至不看手機,仍好好活著,也不會天天生病看醫生,但是不能一天不吃飯。儘管早年重大貢獻,惟至今農業這麼不受重視,是因農產品價格低廉,即使不生產也可向國外購買,造成豐衣足食假象。但是,全球環境變遷、高溫提升乾旱災難的頻率,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加上全球人口快速增加,速率遠超過專家一向預測。每一張口每天都要食物,預期未來水源與糧食將是各國國家安全爭奪戰重要部分,有遠見的政府,是否更應該未雨綢繆?
現今作物育種技術進步,已融入高科技,無論傳統或先進基因改良及基因編輯技術,或是田間栽培技術,幾乎有辦法解決作物生產的各種問題。科技是新農業火車頭,可提高用水效率減少灌溉水、耐各種缺水、淹水、高低溫、高鹽等逆境維持產量、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而少用農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而少用肥料,十足朝環保、有機耕種方向發展。
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已走向精準作物育種、高效栽培與管理、少資源投入而多產出目標。在台灣,科技部、教育部尚且看到這點而有所因應,鼓勵學界研發;但是一碰到農政單位輔導,仍是保守與窒礙難行。農業科技投資不但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提供就業機會。請政府對新農業科技。投入更多的關注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