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朱元璋長子,三十七歲英年早逝
歷史春秋網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在登基即位的同時,朱元璋冊封自己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其餘得封侯、伯等爵位者近百人,都賜予誓書鐵券,允其世襲。然而僅僅二十年後,這些曾經追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功臣宿將們,開始一個個的被送上斷頭台,從此拉開了洪武末年大殺功臣的序幕。對於父親的這些舉動,身為皇太子的朱標曾極力勸阻並反對,他認為父親剛猛太過,應該寬和以待有功之臣,然而這位對兄弟有愛,對臣下寬和的皇太子卻沒有等到自己繼位的那一天。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異母兄。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從小就被父親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即便弟弟們犯有過錯,朱標也是第一時間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在諸皇子中威信最高。為了培養兒子,朱元璋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等各種知識,因此朱標的性格和自己的父親截然不同,與父親的剛猛殺伐不同,朱標是一個寬容仁慈之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並立朱標為世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之後成為一代明君,朱元璋教導朱標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外出時應沿途查訪,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以知我創業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並選拔功勛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東宮的官屬人員可以稱得上是大明王朝精英中的精英。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這樣的豪華陣容可以看出老朱對於太子的重視和期望。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更是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以增長太子的理政能力。除此之外,他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國子監學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多個才俊青年伴讀。在教學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禮法行事。朱元璋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訓導太子,要他明白創業的不易,守成的艱辛。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袴之習。他生性聰穎、忠厚,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長大後,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
洪武十年(1377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並告誡說:「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我從作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惟恐處理得有毫髮不當,有負上天付託。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對於一些不法勳貴採取嚴厲的做法,朱標表示反對,勸說朱元璋不要殺人太多,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多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朱標病薨,時年僅三十七歲,謚「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朱棣即位以後復稱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僅僅四年就在靖難之役中被擊敗,從此不知所蹤。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朱元璋 #朱標 #寬通平易之政 #懿文太子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初登場於《彼岸遊境》的女角色。二等爵家「奧爾堤那諾斯家」第九代當家的少女。基本上個性沉穩,但一進入戰鬥便會判若兩人變得十分好戰。為了洗刷「奧爾堤那諾斯家」的汙名,將鍛鍊自我立下戰功視為自己的使命。 #SAO #刀劍神域 #梅蒂娜...
二 十 等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齊國為何當時不能一統天下?|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歷史學者周振鶴曾在《假如齊國統一了天下》一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反歷史假設:如果戰國末年不是秦國而是齊國統一中國,那可能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中國文化。
與當時的中原各國相比,齊國無疑是個異類,但就國力而言卻是個強大的異類:在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是最先稱霸的,戰國時齊威王任用孫臏,在公元前352年的桂陵之戰中大敗驕橫的魏軍,「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在很長時間裡,齊國一直是東方國力最盛的國家之一,周振鶴據此認為:「秦的統一固然有其必然性,但是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魏、齊、楚都曾經強盛一時,尤其是齊國,始終是秦實行統一的最大障礙」,他假想如果在統一天下的進程中是齊國佔上風,那麼「似乎可以說,中國走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這當然不失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假設,但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齊國的這種社會制度並不能幫助它在戰國晚期諸國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勝出,由它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基本上可說是不存在的。
打造戰爭機器
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在東方創建齊國,被授權專徵不守王命之方國,這一專徵大權遂成為日後齊國開疆拓地的合法根據,故西漢末年劉向《說苑》稱「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功也。」在直至戰國中期的數百年裡,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很少受到能威脅到其存亡的強敵進迫,戰敗也很少被逼到首都被圍乃至遷都,既然足以應對國外挑戰,那恐怕也就不會被倒逼改革。晏子「二桃殺三士」之舉恐怕更多是著眼於消除不穩定因素,重建國內政治秩序的需要。
但如果要統一天下,那麼戰國時代的政治演進已表明一個殘酷的現實:無論士人如何設想理想的「天下」,最終要「定於一」,事實上還是得打造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此時的戰爭形態與春秋時貴族武士之間那種謹遵禮制的車戰已大為不同,而需要國家力量、資源的總動員化,但齊國的軍隊組織卻甚難適應這一挑戰而及時轉變。
在齊國,有一點乍看起來相當矛盾:中國軍事史上公認的兩部偉大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作者都是齊人,但齊軍的整體戰鬥力在同時代人中的評價卻不高。孫臏圍魏救趙時便曾明白承認:「彼三晉之兵索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到戰國末年,荀子作為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的大學者,對齊軍理應知之甚多,但他對齊軍的評價卻極低,認為是「亡國之兵」,因為齊軍過分推崇個人技能、在意物質獎勵,遇到弱小的敵人還能有用,遇到大事強敵就渙散了。在他眼裡,秦軍戰鬥力最強,魏軍次之,齊軍最差;但講兵法的水平,正好相反,齊國最發達,三晉次之,秦又次之,兵學自東往西傳。
荀子所描述的齊軍,在某種程度上仍遺留著兩三百年前田開疆等三士那種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整體協同作戰則較差,這一好勇鬥狠的單兵作戰模式是典型的武士文化。這一民風頑強地保留下來,直至西漢初年,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仍然評價說,齊國風俗「怯於眾鬥,勇於持刺」,也即對群體性搏鬥消極,而對單兵較量卻非常勇猛,這與齊人好武、尚功利的特質是密不可分的,管子等政治家的傳統治國思路也注重對人的私慾因勢利導,主張順應人的私慾才能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結果這在促進「民富」的同時,也使齊軍將士的個人英雄主義更為功利。直至西漢時,龔遂為渤海太守,仍發現「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以至於這位循吏花了很大力氣「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見到「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也正因此,齊國被迫在軍事理論、尤其是軍事謀略上入手來彌補其整體戰鬥力不強的弱點,這便促成了孫子這樣的兵法家興起。張華松在《齊長城》一書中指出:「齊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但發達的工商文化以及其他種種的背景和因素又使得齊國的兵家文化獨領風騷,先秦時代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兵書戰策也就大多出自齊國。以孫武和孫臏為代表的齊國兵家,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他們所強調的首先是防禦,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通過‘伐謀’、‘伐交’的手段而制敵取勝。」
此種注重單兵格鬥技能的軍隊,在面對與較弱敵人決戰時往往表現尚可,其最大的弱點恰恰是難以適應戰國中後期那種曠日持久的慘烈集團作戰。孫子兵法雖然注重謀略,但同樣強調軍紀(故有「三令五申」、殺人立威之舉),那恐怕是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約前545-約前470)正處於「二桃殺三士」之後那種弱化個人作戰技能而強調高度紀律約束的新作戰模式。個人的英勇在春秋時代的車戰中尚有發揮餘地,但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魏獻子打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步兵方陣。魏國在戰國初年稱霸一時,恐怕依靠的就是這種步兵作戰中高強度的軍紀(荀子稱讚魏國武卒能負重帶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這沒有極強的軍紀約束是不可能的)。這種軍事模式由晉國開創,推動社會結構性調整為中央集權制,因而三晉在戰國時代法家和縱橫家最為發達,主要法家人物和法家著作基本上都出自三晉。
軍事史學者李碩認為,自春秋末年步兵成為戰場主力兵種之後,「嚴格的紀律一直是步兵作戰的基本原則,戰術則是列成密集的隊形,與敵軍進行面對面的砍殺肉搏」,到戰國時代,中原各國均已確立中央集權政治下的軍事模式:「軍隊是由國家財政供養的軍事機器,戰爭行為是為了貫徹統治者的意志,軍事統帥對士兵擁有絕對權威,可以命令士兵們投入哪怕是必死的肉搏作戰。」相比起來,漢代的匈奴人則從不與中原軍隊主力進行硬碰硬的正面大規模決戰,也從未進行對城池、堡壘的大規模攻堅戰,這與匈奴遊牧社會的權力結構有直接關係,因為匈奴單於並不是能驅使戰士投入這種決死戰鬥的絕對君主。反過來,當時名將李廣雖然個人騎射技能極高,但他之所以在對匈奴多次作戰中未立大功,反而幾度覆軍敗績,正是由於他作戰依靠個人英勇而非嚴整的軍令紀律。直到東漢末年騎兵成為作戰主力後,才再度出現一個主將親自披甲上陣、與敵軍肉搏血戰的英雄時代。
在戰國時代那種步兵密集陣型長期作戰的模式下,齊軍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這道理不妨以足球運動為例,曾任中國男足國家隊外籍主教練的霍頓說過:「中國球員並不缺乏技術和體能,缺的是整體意識。足球是集體項目,整體不行就消耗了技術和體能。」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首次進入32強,結果三戰皆負,淨輸9球而未進一球,在觀看中國隊0:3敗給土耳其隊後,亞足聯秘書長維拉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足球是一項集體運動,但中國隊的隊員們顯然不喜歡依靠集體的力量,場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單打獨鬥,並最終丟了球。」
這在作戰中也一樣,古羅馬時代的日耳曼戰士雖然悍勇,但他們缺乏紀律、各自為戰,最終還是抵擋不過羅馬軍團。由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對軍陣的相關記載較少,羅馬軍團可以啟發我們這種步兵作戰模式的特點:其關鍵在於紀律約束之下的強大作戰耐力,因為「羅馬的軍事體制能夠讓其部隊的基礎構成天生具有一種可替換性,因而更易於混合與匹配」,其結果,就算前方士兵倒下,後方的多行陣列也能像輸送帶一樣進行更替,因而「這種佈陣在遭受正面進攻時幾乎不會被擊敗,從而令軍隊得以穩步推進」。戰國後期的秦軍也是,其戰鬥力不是來自出眾的單兵技能,而是「秦兵耐苦戰」,堅忍頑強,穩紮穩打的作戰意味著依靠消耗和逐步推進,當軍隊不存在重大武器差距時,戰陣的人數與耐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各自為戰的武士很難與這樣的戰爭機器對抗。
這一戰爭機器需要社會結構的整體改造,因為這意味著與社會制度之間構成一個功能性的相互聯結的複合體才有可能。如我們所知,在古希臘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制下,也能產生這樣紀律嚴密的步兵方陣,但在中國當時,唯一能鍛造這一戰爭機器卻只有郡縣制之下貫徹國君意志的軍國主義國家。因為戰國時代以步兵為核心的新軍隊,是以社會的全面徵兵為基礎的,這就不能像春秋時那樣還把軍事作為一小部分貴族武士的專屬事務;其次,如何訓練這些應徵的農民士兵,使其遵守紀律,也是當時政治思想家無法迴避的問題。這都促使戰國時代的政治家們持續關注「民」——與此前的「士」和「國人」憑藉血緣性結合的共同體不同,在封建解體之後,人力的動員機制主要是依靠郡縣鄉里的行政系統來發揮作用的。
按杜正勝在《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一書中的論述,郡縣制正是在離都邑較遠的新辟領土上開始萌生的,「秦漢統一政府的地方行政系統可能是從封建時代天子或諸侯直轄地的行政組織蛻變而來」,到後來則將逐漸沒落的封建世族採邑逐漸納入中央權力管轄之下,隸屬於中央設置的縣,「國都以外的鄉大概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逐漸完成,城邦意義的‘國’被縣取代」,「縣」的本義就是「懸系」,指其地與中央政府直接統治之地區不相接壤,如以線繫於國都。戰爭越劇烈,內外新並的土地越多,則國君直領的縣也越普遍;而郡或是特殊的大縣城,多從邊疆軍事區設起。春秋以前零散、碎片化的政治地理景觀,至此被逐漸改造為中央權力垂直所屬的嚴密行政體系統。
這套制度,眾所周知是在秦國貫徹得最為徹底。這不僅確保了秦軍源源不斷的人力調配,而且鄉里告發、連坐等制度也使得臨陣脫逃變得更難——因為逃回老家肯定會被發現,而父老也不敢冒險隱瞞。與此同時,秦國又實行最嚴格的金字塔式階級制度——軍爵制,根據戰陣上的表現決定士兵一生的榮辱,這就在用外部紀律堵死其退路的同時,又給耕戰之士提供內在的激勵。杜正勝一針見血地指出:「唯有像秦國徹底勵行等爵制,授爵必以軍功,耕戰合一的齊民階層才有遠景、有生氣。但在山東列國我們卻絲毫嗅察不出等爵制的氣息,根本原因是軍功祿賞不能塑造身份制。」在魏國,當兵這條路的極致也不過就是豁免租稅繇役,個人前程是指望不上的;而在齊國,士兵作戰最多只能因立功而獲賞金,這順應齊國發達的功利文化,但卻無法因軍功而授爵。
這恐怕就是齊國這架戰爭機器的問題所在:它既無法像秦國那樣有絕對權威迫使士卒投入長期艱苦的殊死作戰,又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進取動力。其結果,齊國保守有餘而開拓不足,齊人的戰鬥力只有在遭受外敵入侵時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
齊國的悲劇
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此舉貿然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各國力量均勢,引起諸侯震恐,結果五國聯軍伐齊,齊國一度只剩下即墨、莒二城未下——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均是齊「五都」之一,原本就有著相對獨立的政治根基。雖然齊國國力此後在田單復國主政之下迅速恢復,但它作為當時東方的強國,竟然這麼容易就被擊破——在戰國七雄中,除了最弱的燕國之外,沒有一個大國像齊國這樣在一兩次決戰失敗之後就陷入近乎亡國的危難境地,這意味著它的軍政體系存在嚴重的結構性漏洞。
齊國採用五都制而非郡縣制,因而編戶齊民並不徹底,被燕軍輕易攻下七十二城,正表明其社會組織結構不夠堅固嚴密,因而當決戰失利後,不能作頑強耐久的抵抗。本來,管仲為齊桓公所規劃的治國方略,雖然也是「分畫都鄙而集權中央,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富,修整武備以擴張國威」,但仍是在舊制基礎上的順勢而為:整理賦稅、發展農商,在國家有充足財力的基礎上,再將軍令寄在內政上,由保甲制度來獲得穩定的軍事力量。不僅如此,管仲還將齊國分為21個鄉,其中6個鄉不用服兵役,專職作為工匠、商人來替國家生產。這樣做的結果,便是使齊國首都臨淄成為戰國時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城市,但也正因此,齊國在戰國時代採納新制度上比其餘六大國更為遲緩,何必呢?它現在這樣也過得好好的,何況多元分權的社會構造本身阻止它作出這樣徹底的變革。
這裡也再次體現出齊國政治文化的保守性:普通士卒無法通過軍功獲得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這恐怕正是由於貴族世家的強大。在當時的楚國,縣之首長稱「公」,多由強大氏族出任,但不能世襲,也有非貴族出身者,縣雖有相當高自主性,但似仍須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這種直屬於國君的「縣」性質上還不同於秦之郡縣,但相比起來,實行五都制的齊國甚至像楚國這樣程度的郡縣都沒有,由此可見其集權程度之有限。
對活躍經濟、學術自由來說,齊國的這種政體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好處,因而它在這些方面均表現突出,然而在戰國時代的激烈戰爭中,相對分權、保守的政治結構卻使得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己的所有潛力。既然對齊國士卒來說,平日生活也相對寬裕,而打仗所積累的戰功也不過只是財物上的一些好處,那自然更沒人願意冒生命危險去幹這樣的事。二戰時日軍戰鬥力最差的第四師團就多來自大阪的商人,他們圓滑惜命,不願打硬仗,卻善於經商。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便曾明確提出,徵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動伶便者是也」,他甚至說,這樣的兵就算由韓信、白起來管教也是帶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齊國不僅軍隊戰鬥力不夠頑強,恐怕自身就缺乏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
由此也能解釋另一個歷史謎團:在戰國七雄中,相對於其餘六國,齊國為何在領土擴張上表現得相對消極?蘇秦在遊說齊宣王時就說,齊國富強,但卻是「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這恐怕不僅是由於齊國政治上不振作,也因為它比其餘大國都更依靠工商業,也就相對不那麼看重領土擴張所帶來的農業產出收益;不僅如此,由於新並領土在各國的慣例都是直屬於國君,那對於分權的齊國權力政治來說,內在的動力也不強,因為各大貴族恐怕也並不那麼希望看到國君力量繼續膨脹。
當然,齊國在領土擴張上也有短暫的輝煌:前314年齊軍三十天內攻滅燕國,佔領長達兩年;前284年齊軍又滅宋,但這兩次擴張都沒能維持有效佔領,第二次甚至差點帶來亡國之禍(前284-前279年燕攻齊之戰)。可以說,這兩次對外擴張都是齊宣王、齊湣王父子兩代國君好大喜功的結果,他們的黷武恐怕正是君權膨脹的結果,但卻缺乏秦國那樣穩紮穩打的軍事推進加上行政系統管理所促成的有效佔領,結果反而徒然招致各國的敵意,埋下自身衰亡的種子。此前齊國也曾多次組織合縱反秦,但正如《齊國史》所言:「齊國在策略運用上有致命的弱點,每次合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給秦國以實質性打擊,在兼併土地方面也幾乎一無所獲。」這些都表明齊國的軍政體制在對外戰爭中無法應對新局面,這些戰爭非但沒能增強自己的實力,反而消耗了國力,將自身的弱點暴露無遺。
只有在外敵將齊人逼入絕境時,他們才真正爆發出來。燕軍圍困即墨時,殘虐俘虜、挖掘墳墓,即墨人見狀「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這正表明重視宗族的齊人最深沈的鄉族意識被激發之後能轉化為極強的戰鬥力。總體來看,齊國這樣一種政治體制很難產生對外擴張的持久內在動力,滅燕、滅宋這兩次對外戰爭都只不過是黷武君主的一時心血來潮,這最終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齊國的力量。尤其到戰國末期,面對秦國越來越高效運轉的強大軍事機器,實難想像齊國有任何希望統一天下,它最多只是期望自保,因為兩度亡國復國的歷史事件已清楚地表明:齊國的力量源泉是在本地鄉土,這才是真正能激發齊人為之奮戰的事物。
對如今的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實在令人感慨:齊國的政治體制看似保守落伍,但以現代眼光看來,它卻又是比秦制更「先進」的,尤其能保障社會經濟、文化學術的活潑多元,然而在面臨激烈戰爭逼迫時,這卻使齊國無法有效動員出自身的所有力量,最終落敗。這不僅是齊國的悲劇,也是後來中國歷史上再三出現的局面:兩宋、明朝這樣經濟文化更為繁盛的複雜社會,卻敵不過組織更簡單的外敵。其結果,直到進入近代,中國社會在發展到更為繁榮的階段時,始終無法找到一套有效的機制將之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反倒成了自身的弱點,最終趨於向內坍塌。我們不必去遺憾為何齊國不能統一天下,因為那本就不可能,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齊國的悲劇就是傳統中國國家的悲劇。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 十 等爵 在 許郁瑛 yuying hs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OMORROW (1/7) night at 9:30pm!
See you thereeee ♥️
Via 享象Rhythm Alley -
丨爵士樂精選丨1/7(二)21:30 The Jazz DNA Project
featuring the Y+Y Chromosomes
#許郁瑛 #謝明諺 #DannyZanker #AndrewSalim
::::::::: 一腳踩在過去,一腳探索未來 :::::::::
「爵士DNA計畫」試圖用音樂演奏連結爵士歷史各個重要的中途站!其中包含Bebop,Post-bop,Free jazz,歐式ECM,現代紐約風等等。
爵士樂雖然只有百年歲數,但在其短短的生命中卻已經歷過無數的變質及進化。
它實驗性極強,自由奔放又靈活變通,不抗拒任何可能性,也因此吸收了世界上所有音樂類型的養份。何謂爵士?這個問題十個大師會有十個不同的定義,而且分岔大到足夠引發戰爭。
部份老一輩的大師們仍然捍衛著搖擺當道的原則,而新世代的前衛藝術家們則對他們嗤之以鼻。
每一個世代都為爵士樂增加新的東西,而從歷史的觀點每一個都是珍貴且值得紀錄。
這次由Danny Zanker,Andrew Salim,許郁瑛,謝明諺四位音樂家來詮釋他們對爵士歷史的觀點及喜好。一個晚上究竟能否把爵士的百年歷史精華全貌呈現出來呢?請拭目以待!
● 演出日期|1/7 (二) 21:30(21:00開放入場)
● 票價費用|NT$400
● 人數限制|50人
● 演出樂手|
Bass|Danny Zanker
SaxoPhone|謝明諺
Piano|許郁瑛
Drum|Andrew Salim
● 購票資訊
1.表單預定 → https://pse.is/N8GLQ
2.線上刷卡預定 → https://pse.is/JNV74
3.現場購票
● 演出地點|享象Rhythm Alley
● 演出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號5樓之3
(近忠孝復興4號出口,阿宗麵線樓上)
二 十 等爵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初登場於《彼岸遊境》的女角色。二等爵家「奧爾堤那諾斯家」第九代當家的少女。基本上個性沉穩,但一進入戰鬥便會判若兩人變得十分好戰。為了洗刷「奧爾堤那諾斯家」的汙名,將鍛鍊自我立下戰功視為自己的使命。
#SAO #刀劍神域 #梅蒂娜
二 十 等爵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以往的長沙灣,總是欠了點特色,不是說沒有餐廳,但就是說不出哪一間特別有吸引力。但近年可不同了,隨着愈來愈多私人住宅落成,長沙灣近年愈來愈多新餐廳進駐。比起鄰近區域,新餐廳多在街頭巷尾出現,雖然有不少連鎖品牌,但更多是小本經營的個性小店,Café、西餐廳、甜品店等應有盡有,不會有商場食肆的千店一面模糊味道,漸漸成為不少人的覓食區域。
祥仔
地址:長沙灣永康街9號地下G06號鋪
電話:2885 102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8am-5pm(公眾假期休息)
詳情: http://bit.ly/2TSseMZ
長沙灣有不少西餐廳,這間工廈開業不久的祥仔,應該是水準最高的一間,因為她由名廚Ricky主理。門面不起眼,但入內就別有洞天,裝潢型格有品味,即使店子只能容納五十人,但環境寬敞闊落。
餐牌走簡約路線,供應早餐、午餐及下午茶,貴精不夠多,都是Ricky的拿手菜式。午市套餐平均過百元起,在長沙灣區來說不便宜,但味道好,用料優質。用澳洲羽衣甘藍、日本南瓜做沙律,本地新鮮豬膶來煮通粉,甚至以星斑和新鮮粟米來做碟頭飯。
製作考究,羅宋湯煮兩日兩夜,又特別加入麵包糠來炸豬扒,令入口更加鬆脆。食物有水準,樣樣都好吃,加上坐得舒適,就算貴些少也座無虛席,所以祥仔一到午市便大排長龍。下午茶更抵,$48已嘗到足料又考功夫的西多士。
Second Bite
地址:長沙灣昌華街41-45號昌輝大廈地下6號鋪
電話:3956 5441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30am-11pm
詳情: http://bit.ly/2QiCQYP
Second Bite主打海鮮,賣東南亞風格的「手抓海鮮」,海鮮每日新鮮運到,客人可為海鮮自選醬汁,主打招牌辣醬,由十多款香料製成,可選大、中、小辣,有龍蝦、蝦、蟹、帶子、青口、魷魚等食材,分量多,辣中帶甜味,讓人停不了手。
Second Bite主張客人放下電話,騰出雙手帶上手套用手吃,所以氣氛非常熱鬧,很適合一班朋友上門。近來新增懷舊鐵板牛扒系列,價錢平,分量大,雖然地點是很偏遠,但值得一來。
鰹烏冬
地址:長沙灣元州街450-464號寶華閣地下4號鋪
電話:5226 2241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10:30am-10:30pm
詳情: http://bit.ly/2Pv4zln
總店在觀塘,去年在長沙灣開分店,主打自製讚岐烏冬,全港只此一家,所有烏冬都在觀塘總店做好後,再送到長沙灣分店,烏冬入口爽滑煙韌,是城中最美味的烏冬店,有湯、冷等兩種食法,配料亦是天婦羅、蛋、骨付雞等地道日本配料,正宗,連日本人吃過都覺得充滿當地風味。
鰹烏冬老闆卻是兩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為了一套名為《烏冬廚神》的日本電影,兩人遠赴日本四國香川拜師學藝,回來後學以致用。觀塘總店更定期舉行烏冬班,供有興趣報名的食客參加,不過工序多而繁複,累得要命,上課前要有心理準備。
Tea Hub
地址:長沙灣順寧道439號順寧閣地下2號鋪
電話:9767 0900 / 2337 7278
營業時間:12nn-9pm
詳情: http://bit.ly/2DA7cxD
長沙灣近年開了不少裝修舒服寫意的Café,Tea Hub就是其中一間,當中所有食物都以茶入饌,茉香紙包魚配香草意粉、抹茶鮮奶、焙茶栗子戚風蛋糕等等,入口各有不同濃淡的茶香,加上賣相精緻,所以在IG上頗受歡迎,周末往往一位難求,大部分食客都是90後,感覺很青春呢。
Tea hub老闆是80後,本是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員,因為她曾在英國修讀茶藝課程,所以才開鋪賣茶藝食物。Tea Hub更會定期舉行不同主題的藝術展覽,不只是一所Café。
森記餐室飯館
地址:長沙灣東京街31號恆邦商業大廈地下3號鋪及1樓全層
電話:2361 0031
營業時間:7am-12mn
詳情: http://bit.ly/2OTk19b
長沙灣茶餐廳多的是,但論味道,沒一間及得上森哥餐室飯館。一間茶記竟有魚缸放置游水海鮮,有過千元的阿拉斯加蟹、加拿大波士頓龍蝦、星斑等等,可能是本地最豪華的茶記。
老闆黎汝森,甚有來頭。東湖海鮮酒家創辦人,曾於名人飯堂富萬年酒樓中式夜總會任職大廚,名人食客有李嘉誠、鄭裕彤及葉漢等,爵士湯、超人泡飯等家喻戶曉的富豪名菜,正是出自他手。
2012年退休結束東湖業務,短短三年卻實在閒不住,所以2015年在長沙灣開了森記餐室飯館。提供二百多款菜式,除了貴價菜式,尋常小菜亦做得講究,肉餅、肉醬是自家用梅肉剁,店內自設燒味工場,乳豬叉燒燒鵝等都是自製。
除了一般茶記食物,仔有貴價菜如龍蝦、湯翅和海鮮等,平民價錢卻有高級酒樓質素和水準。店內設有VIP房,晚上提供私房菜。
甜記餃子
地址:長沙灣昌華街23號富華廣場19號地鋪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am-10pm
電話:6360 2640
詳情: http://bit.ly/2Lxe7sc
近年餃子店在各區落地開花,甜記餃子就是長沙灣區內的人氣代表,時刻人山人海。
甜記餃子由一位80後年輕人所開,中學畢業後當上西廚,儲起一筆資金後用很少的金錢就頂上一間串燒店,就此創業。接着再下一城開車仔麵店,居然餃子大受歡迎,所以決定開一間餃子專門店。目前已擁有三家餐廳,以甜記餃子最具人氣。
餃子店供應七款口味,京葱羊肉餃、椰菜冬菇雲耳豬肉餃等等。餃子全是自製,粒粒飽滿,餡料多,皮又薄,建議點湯餃,因湯底以雞、豬等熬20小時,鮮甜足料,價錢親民。惟鋪位有些隱蔽,非街坊就要找找看。
編輯:楊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