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回學習中史之心(上):聽余英時歷史講座有感】
早前去了聽田浩教授(Hoyt C. Tillman)在中大搞的座談會:除了他作為余英時在哈佛時期的弟子、儒學研究大師的鼎鼎大名外,也是為講座題目所吸引:「應對危機中不斷發展單一行政權力:911之後一個美國人思考中國政治制度的皇權」將中國皇權與911進行比對是多麼引人入勝呢──可是去到最後,卻還是有點失望而回。
田浩所分享的,其實是他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為大學新生教授中國史入門課程時的心得。由於對美國學生而言,中國是一個遙遠的國度,這個遠東國家的古代史更是乏味。為了促進他們的學習動機,田浩就特地引入了911事件後,美國政府以大幅度犧牲國家自由與公民權利為代價以換取國家安全的概念,以對比整個中國古代政權的演變也是一種類似回應。他指出春秋戰國時代經歷的大規模戰亂和人命傷亡,一直到漢、宋、明代面對外族威脅,都令皇朝必須以政治措施或思想灌輸,逐步將權力集中,最終達成所謂單一行政權力。
若對中國歷史稍有認識的朋友,可能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在Q&A環節科大衛教授(David Faure)就老實不客氣地挑戰田浩,說假若回應國家危機就必然要以權力集中方式來解決,那為何歐洲政治最終卻以分權作為走向呢?中國歷史既然面對挑戰會以集權作為回應,那怎樣解釋在承平時期權力仍持續集中?
其實中國歷史就是一個集權中央演變過程的論述並不新鮮,甚至乎已有點落伍。目前最新的說法是指中國皇朝所謂集權只是形式或所謂最上層而言,但地方管治卻是有賴形形式式的自治或意識形態管治才能有效維持,歷史上中央屢屢嘗試將政令下達至地方最終卻灰頭土臉的例子可不在少數;更進一步已有學者指出嚴格來說,中國歷史上分裂時間比起統一時間更長,所謂「單一行政權力」其實只是君主方便統治或防止內部分權以至政變的手段,與外部挑戰其實無甚關連。
可是我真正想談的,卻是田浩藉此帶出對中國歷史教育的憂慮。老實說即使讀歷史出身而我,對於田浩前半部份的講說仍是感到沈悶非常,「釣魚」時間佔了大半,到了Q&A時間多得「科公」尖銳提問才終於清醒過來;田浩不可能不知道他作的這種比對帶有牽強推論成份,但他仍然堅持引入其教學中,就是因為若不這樣做,放棄上堂以至修讀中國史課程學生只會更多。但可嘆的是,田浩亦老實承認了即使作了如此大膽的嘗試,學生的反應仍是不如預期。
其實田浩面對的,也是所有中史科老師面對的問題。為何當坊間不少人後悔自己在讀書時期未有讀好歷史,只得靠到書店買書、觀看歷史電視/電台節目「惡補」的同時,中史科卻在中學成為了邊緣科目,甚至可能要靠政府以「必修」打救?問題出在那裡而責任又要誰人承擔?希望在下一篇能和大家好好分享我的看法。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得 在 楊月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曾經是音樂家、音樂老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拿下音樂管理所碩士的李承倫,一雙手已改行挖礦。才43歲,足跡踏遍世界大大小小的寶石礦區,是擁有7家寶石店的老闆,還是美國GIA鑽石鑑定師和介紹寶石的作家。
最近發行新書《珠寶傳奇》,這本書也是李承倫個人長期觀察國際珠寶市場後的心得感想,買珠寶不只是收藏精品,更是一項聰明的投資,看完這本書,你對珠寶將會有全新的觀念與體悟!
明天節目,邀請侏儸紀寶石公司總經理 李承倫,談談他的珠寶冒險傳奇。
書名:珠寶傳奇~ 寶石獵人的30個冒險故事
作者:李承倫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
【Good Morning飛碟】
飛碟聯播網 FM 92.1
每週一~週六早上6:00-7:00
線上收聽:www.uforadio.com.tw
App收聽: www.uforadio.com.tw/app/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得 在 馮光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周五,我以更生人的身分,擔任【哲學星期五@台北】的主持人,與好友娟芬、若蘭,一起討論死刑判決作為一個文本,裏面出了甚麼問題。娟芬在歐洲念博士,她來和我們一起分享她所學的心得,歡迎有空的朋友前去參加。
【哲學星期五@台北】─「批判性閱讀─張娟芬談死刑判決」 2014/12/12 (五) 19:30
死刑判決是一個永久地讓一個人消失的決定,這樣的判決是怎麼形成的?
法律判決就像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能是虛構,它必須根據時序、真實訊息所產生的證據,進行犯罪過程的描述,至少需要前後一致、與主觀知識系統有相符性,並基於忠於事實的要求,而推導出的因果關係。不過判決中,除了描述之外,也不時滲入道德語言,來正當化自身。法律判決與一般的歷史與小說敘事不同,不管它是真實還是虛構,都會被國家權力所支撐:它改變現狀:從自由到不自由、從活著到死亡。
判決所顯示的敘事,也包含了素材的篩選,作為犯罪情節的鋪陳,這背後有甚麼樣的敘事理論或言語行動理論? 當我們看到判決這個需要高度謹慎的工作,判決書寫的格式化,時常引用的「不知悔改」、「已昭天理」、「以儆效尤」…等引導式的道德習語,是否也預設了一種標籤化的道德偏見?一旦,這些判決被一種道德義憤揉雜對極惡的想像所控制,而缺乏必要的冷靜,難道不會流於主觀的盲目?這樣的標籤化,所造成事實的空洞化,難道不會是一種便宜行事,可能讓當事人遭到不公平的判決,進而違背法律判決的初衷─正義?
判決也可能忽略一種社會成因,而將犯罪個人化的敘事方式,這種方式,是否讓我們可以真正了解何謂犯罪成因? 一旦,這個敘事被運用來判定一個人永遠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死刑判決,這會是甚麼樣的敘事結構所形塑的故事呢?
本周【哲學星期五@台北】為您邀請到更生人&作家馮光遠來主持,並請從歐洲短暫回台、長期以來投入關注的台灣死刑廢除的作家張娟芬小姐,分享他如何看待死刑判決背後的敘事邏輯,並從批判理論,去看待死刑判決作為一個文本,它是如何選材,又是哪個環節被忽略? 也特別邀請從花蓮趕來與談的國際特赦組織(AI, Amnesty International) 台灣分會理事長、東華大學謝若蘭教授。
(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 2014年 12月 12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馮光遠│作家&更生人
【主講】 張娟芬│作家&「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
【與談】 謝若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
【主辦】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陳廷豪、洪崇晏、沈清楷【海報設計】徐清恬、楊郁婷【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攝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逐字稿】蕭景文、吳政諭、江博緯【摘要】賴韋蓁、林安冬【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林士傑、李濃
【參考資料】
● 張娟芬@廢死聯盟
http://www.taedp.org.tw/taxonomy/term/195
● 張娟芬:死刑判決對犯罪人標籤化│2014.12.07 (風傳媒)
http://goo.gl/40ccoi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FB粉絲頁】
http://goo.gl/GDEg0s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