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專欄影音碰觸了一個過去一直很想聊,但是卻又覺得很不好說明的話題:「靠交易維生,一個月可以賺多少?」
在過往與學員1v1個別談話的經驗裡,明確記得有2位學員很直接問了這類問題。
更不用說EGO我從公務員辭職之後,這話題更是以前的同學、同事所深感興趣的。
--
而面對這話題,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
一開始聽到這回答,大家反應都一樣...
「這不是我要的答案吧!」
「別開玩笑了吧!怎可能不知道!」
「你一定是賺太多不想說厚~」
「算了,哩歹逗陣...」
--
我知道大家在想什麼、我知道大家要聽的是什麼,請讓我緊接著為你說明下去...
-----
在昨天的專欄影音裡,我引用劉潤老師提過的:
<創業之心,我不在乎輸贏,我就是喜歡比賽。>
他提到創業者跟受雇者的差別,這讓我覺得...
「啊哈!就是這個!」
於是緊接著整理如下...
--
1.「受雇者」:用確定的能力,換取確定的回報。
2.「業務」:同上。但是若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連帶提升自己的回報。(準創業心態)
3.「創業之心」:對不確定的創業過程的熱愛,而不是熱愛於確定的(創業)回報。
-----
讓我為你再說明清楚一點
--
1.「受雇者」
譬如上班族、公務員等等,多數人的月薪都是固定的,只要你跟公司的關係還在,那每個月初(底)可以領到多少錢都是確定且不易有太大改變。
頂多公司會根據你全年表現好壞,在年底多少給你一些考績獎金意思一下@@
--
2.「業務」
業務員多少也有固定底薪,但通常不會太高,因為公司希望你去「衝」。
衝的好,你有非常大的機會,領的比上面固定月薪的朋友還多,譬如保險的超級業務員、券商的超級營業員。
而直銷,像是美安、安麗、艾多美...等等也很接近「業務」性質。
我覺得這個已經接近「創業」的心態了,因為相較於第1種幹的再好也不會增加多少的受雇者,「業務員」可以依據自己的好表現爭取更多。
當然,如果表現很差,那所能領到的,會遠遠差於「受雇者」。這裡已經有一種「自己的風險自己負責的FU」。
--
3.「創業者」-盈虧風險完全自己負責
一年前你若問夾娃娃機的場主、台主,問他說你一個月可以賺多少?他一定會笑嘻嘻跟你說:「走,請你吃王品。」
現在,你若打電話給他,跟他說想要再吃王品,他可能在掛掉電話後,馬上把你的號碼列為黑名單拒接,然後回頭繼續吃他的豬油拌飯,一邊刊登公告頂讓經營權...
-
關於創業者,再舉個例子。
你有一個朋友小陳剛籌備開設咖啡廳也好、經營2個月了也好。
你問小陳:「你現在一個月可以穩定賺多少啊?」
光聽到「穩定」二字,小陳就不知怎回答了。
因為開店做生意,很難說的上「穩定」二字,尤其是剛開始沒多久的新生意。
-----
在「可以收入多少」的概念上,第1種的「受雇者」跟第3種的「創業者」是剛好天平的兩端。
「受雇者」是用自己確定的能力,於確定時間內換取確定的回報。
而「創業者」會希望用自己不斷成長的能力,換得更多更多的報酬,只是不知道何時會賺?也不知可以賺多少?
且在這過程中,「創業者」完全沒有底薪,甚至「今天覺得有點累」,卻也不知道可以跟誰請假不上工。
--
這兩類不同屬性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偶爾會出現「白天不懂夜的黑」。
受雇者就很想知道你到底一個月可以穩定賺多少?
但是創業者有時候羨慕「其實當個上班族」也不錯,不必承擔「明天怎麼辦?」的風險與壓力。
(但其實上班族壓力也很大@@)
-----
在劉潤老師的文章裡,他說「創業之心」在乎的是...
「對不確定的創業過程的熱愛,而不是熱愛於確定的創業回報。」
--
真正的創業者不知道明天在哪裡,但是創業之心讓他會用全心全意在今天好好努力,以盼每一個明天都變得更好。
--
受雇者下個月可以領多少都是可控的、確定的。
創業者不知道、不可控、不確定。
但是創業者可以透過自己的付出,讓收入「盡可能大」。
這有可能大到受雇者根本無法想像,只能流口水;但絕對也可能無比的小,小到受雇者為你同情、給你拍拍。
-----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那交易呢?」
--
「作為一位自己做交易的交易員,一個月能賺多少?」
--
首先,交易員沒有每月的固定收入,所以無法跟第1類受雇者比較。
其次,也沒有絲毫底薪,努力一點市場也不會發慰勞獎金、激勵獎金,因此也不是第二類業務員。
--
交易員,本質上就跟「創業者」一樣。
【下不設限,但是上面也不封頂。】
--
交易員對自己的盈虧負完全責任,直接在最前線,面對最直接的風險。
也因為交易員比受雇者承擔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因此若做得好,交易員的報酬不是一般受雇者可以比擬的。
當然,如果做不好,那所有的風險就只能自己生吞,或者乾脆被市場吞...
-----
EGO我想藉此文章表達的是
投資或投機(我把它們統稱為「交易」),就是一種創業。
即便你有著本職工作領人薪水,但一旦想開始交易,就必須在這領域另外用「創業之心」看待交易。
--
【這樣不OK】
用「每個月固定想領OOXX」的心態很難做好交易,你必須把風險跟不確定性考量進去。
因為交易的本質就是「直視風險」,賺賠的風險你都必須自己第一線承擔,而受雇者往往跟公司賺賠沒有太直接的風險對價關係。
(但公司若真賠到不行,也會直接裁員@@)
--
去年2/6選擇權超級大賠事件,受害最深的投資人,就是過往N年都「穩穩賺」,所謂的「選擇權包租公」的交易模式。
他們以為找到了「確定的、穩定的」獲利聖杯,這讓他們輕忽了「風險」。
結果在2/6這天,市場短短幾小時的海嘯反噬,他們瞬間賠掉了多年來累積的獲利,甚至需要用一輩子來償還超額損失。
--
我們也常見到很多投資人以為看好哪間公司,進場之後想要每年「穩定」領它配股息,賺殖利率就好?
但最後往往發現事情並沒有如此簡單;「風險與不確定性」依舊存在。
存在於哪裡?存在於「公司成長有可能不穩定」。
最差可能公司最終經營不善,會倒閉、會下市,所以不是「做股東、當投資人」就妥當。
太多人往往是領了股息,但賠了價差;甚至在價差上虧損的金額,是領20年、30年的股息都彌補不回來的。
--
公司也好、市場也好,它們的漲跌其實都有著不確定性,所以若交易員總想期待一個「事先確定的結果」,最後往往會期待落空而徒增精神壓力。
市場上最常聽到的就是「穩賺不賠、保證獲利...」這非常的確定,非常令人喜歡,但你知道這最後都是詐騙。
「風險與不確地性」是交易的最大特色,這點是「受雇者」較少著墨,但需要在交易上建立起來。
-----
【OK的心態】
我上個周末在| 成長交易室 |專欄分享了
<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這本閱讀影音。
--
裡頭提到的「成長型思維」完全就是「創業之心」。
因此近日讀到了劉老師的這篇文章,加上這陣子偶有朋友問我這類問題,讓我終於可以用很長的文字...XDD
來深入一點回答這個問題。
--
我還是不知道我今天開盤會賺多少。(保持不確定性✍)
我還是不知道這個月、下個月我可以賺多少。(保持不確地性✍)
但我知道當我們秉持著「成長型思維」,但求不斷成長,但求每一個挫折都是令人成長的機會...(保持成長心態✍)
但求總是控制風險期待報酬...(保持風控✍)
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我最積極的程度,就只能跟你說我們可以變得比固定月薪的受雇,或者東奔西跑的業務還好。
-----
(後記)
我猜,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很大機會一輩子會是個「受雇者」,因為這是市場的大數,但其實也很好。
我常鼓勵學員,在受雇的本質工作上好好努力,但是別忘「鴨子划水」!
(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著!)
--
工作上稱職地表現,但是在交易上,展現你不同凡響的一面。
--
當你開始在交易上具備「創業之心-成長型思維」,一來這真正可以提升你的交易績效,二來這樣的心態其實回頭可以增加你在本質工作的好表現。
讓自己不斷成長,這將會是一個雙贏、進而提升更高績效好心態^^
我們一起加油,但求不斷成長!
交易員 底薪 在 莊逸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菜
今天鋪天蓋地也是有關樓價破頂的地產新聞。縱然有很多膠人膠事想插一嘴,但我偏不想談論這個講到爛的題目。
今天淸明時節,天氣情;不過市場卻淡靜得雨紛紛。中國一連兩天放假,早上沒有了中央銀行人民幣定價,再加上這個星期尾有聯儲局會議記錄及non farm payroll (expect non event),在缺乏新的訊息的星期一,整個外匯市場也沒有什麼方向。
剛剛入行的時候,類此冷清的局面往往在美元假期發生-- 這個合情合理,很多投資者也是看美國的走向,加上全世界的外匯也是對美金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算你想在當天交收歐羅兌港元,其實背後也是首先歐羅兌美元然後美元再對港元。美元假期意思是美金不能清算,自然交割不了。但自從人民幣和亞洲對環球市場越來越重要,這個冷清的局面在中國假期越趨明顯。
原因不外乎這幾點:首先是自己trading floor的同事也有海量同胞,今天差不多有一半的座位是空的;加上對口trading floor甚至客戶公司也是海量同胞,放假的放假,要留守的也是無心戀戰的大多數。再加上亞洲貨幣的交易員我相信市場上已有差不多一半是我國精英,無論莊抑或閒也是放中國假期的,交投如何不下跌?這個有形的深透不單止影響香港金融市場也影響亞洲甚至國際的金融市場活動。另外,大陸的特別調控措施往往喜歡在中國假期間迅雷不及掩耳的公布並實施,沒有譜進行交易等於自尋短見。今天大部份市場也只是窄幅上落,連港股也只是得六百億的成交,波幅不足一百點。
中國對香港的影響已經是四方八面:政治、經濟、民生、樓市各方面也是一個噴嚏全球着涼,香港更難免一面口沫,首當其衝。沒有得擋也沒有得避。有人埋怨反抗,有人卻視為發展良機。中資金融機構過去幾年求才若渴,第一浪打動不了太多外資行專才,始終怕文化差異以及自毁在外資行發展的前程;除非眼光獨到,否則大多過檔的大部份也是二三線人物。
但隨着中資行規模越來越完善,歐美機構越來越多監管又出不起花紅、加不了人工,我眼見很多高層在第二浪抵擋不了juniorization的後浪也趁還有價值高薪過檔,不少拿着三年guarantee bonus「狺狺腳」玩多幾年等退休。過了檔難道要自己落手落腳做?第三浪就是這些大佬高薪刮舊部去幫自己另起爐灶,現在大概已是第三浪的尾聲,Director/VP grade的不少也湧入中資行。最近先知道一位在美資大行的IBD兄弟也準備跳槽去一間中型證券行做融資,底薪paycut但hours好好多及應該至少有十八個月花紅。
面對着今天大家也是在玩手指,我決定早走去買菜健康一點煮下飯。又煎牛扒整沙律我應該會悶死自己,正想玩巧手小炒的時候在ifc Citysuper走來走去,為什麼只有中國菜?俾我抖下得唔得?
還是煎澳洲西冷算了。
交易員 底薪 在 菲比斯-歐璞翔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e: [問題] 工作幾年後的7年級生 現在過得好嗎?
以下是一個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的真實故事......
這主題很有回憶感,閱讀了許多
容我野人獻曝一下,內容為完全真實
相關版有以前我的一些狀況與煩惱分享
======
我是7年3班的台北人 國立生科畢 當年蠻有生蚵夢 申請入學進去
念了三年去逛了南科以後覺得生蚵是南蚵一夢,大概只有做業務的份
20歲以後覺得人生兩茫茫,後來因為興趣轉考音樂科技研究所差一點點就去當兵了
我記得我是2008/7/23退伍
就是那個金融海嘯的2008年8月前幾天
我退伍以後第一份工作是
去摩斯賣早餐 做三明治 五點起床到九點 因為加成薪水比較多有140
很累,每天早上都覺得爬不起來
然後因為興趣會到處徵選演員跑劇團嘎演出/音樂會 還入門過配音員
(台北幾乎你念得出來的場地的舞台還有後臺我都站過坐過 XD)
那時一個月收入一萬多 ,通常不到一萬五
因為我是獨子,家人其實超級不滿
後來想考音樂研究所主修聲樂 沒上
因為已經26了嘆了口氣 唉,找其他工作吧
因為老爸從我小就一直看股票,我又覺得知道股票的很多,期權等的市場還未飽和
看到期貨交易所辦的業務員培訓課程免費並輔導考照就業就去上了半年
考到證券商高級業務員及期貨商業務員兩張照,
2010年8/24正式第一份全職工作
那時身上只有5萬元
薪水底薪22000+1800午餐費
過了正職以後 超過2個月未達貢獻會-2000 變21800
有領到獎金是4000元起跳 就27800起
我進去的時候其實產業黃金期已經過了,
如果早個2,3年甚至5年進去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產業進入削價競爭期
我呆的公司是剛被合併對營業員一年比一年差 給營業員的成本又很高
越來越不合理與人性,
我每年都有一些成長,但是未達貢獻時的21800對於台北生活真的很硬,
過了兩年浮浮沉沉的日子很痛苦,
但因為我的骨子裡有研究性格,在這個工作的位子有很大自己自主學習的空間
也逐漸累積了許多人不知道的一些專業投資知識,
在專業的基本面財報 國際商品知識以外也學了交易心理
第二年末非常痛苦 因為業績常差一點自己會想衝一下兒結果不好,
而努力到最後公司的年終相當令人失望,覺得努力成果不被肯定
第三年很幸運的有比較穩定的客戶開始有比較多的業績獎金收入 薪水在3萬左右
開始能好好專注在兩年多來培養的專業知識上,這年開始有穩定的投資收入
該年薪資收入約36萬,投資收入約90萬,進步了但是年終依然令人失望
第四年收入上半年約在3萬最多到7萬5但只有1個月,後來主要客戶流失後
馬上掉到26800跟21800的奮戰,公司條件愈來越惡化,常叫營業員做些自殺的事
就是叫你做公司賺錢但你賺不到的事,而且年初爭取提高底薪主管用騙的也讓我
非常不滿,而且我還要兼證券的代理主管
年底離職 (ps這地方的營業員從我進去時30人流失到我離職時的13人)
離職時有兩條路走,都有人拋出橄欖枝,
一個是去某金控旗下自營部當交易員或儲備主管 優點是收入比較高但不能自己投資
預估收入約年薪150以內,
另一個是去以前主管跳巢的期貨商當營業員 底薪30000,但有更多的自由,
不用做些沒幫助的事情,顧好業績就好,
算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墊檔工作概念
我選擇了後者,這是我的第二份全職工作
而業績來源就是自己,不行在找以前大客戶
年底12月換新工作,年終獎金我不要了
這年投資收入約230萬,薪水總計約45萬
第五年 在新公司靠自己的業績可以在中遊不會被定也就夠了
專注在自己實質上的本業上
這年投資收入約690萬 薪水約36萬
這年也有受過一些財經方面記者的訪問
其實也有機會耕耘相關的路 但是我暫時想低調工作一些
第六年
有朋友邀半合夥私募公司團隊,基於積極的人就要挑戰自己的心態加入了
實質上只工作了半年,管理難度增加,工作忙碌度提升整整三倍加上個人一些事
整體不太好,不那麼適合
工作半年領了百餘萬薪水,但上半年整體收入不如去年上半年
半年離職,
離職以後回到以前公司的vip室跟另一個朋友過過名義上的失業青年
實質上的專業投資人
到今天為止今年 投資收入約560萬 薪水110萬,約跟去年同期差不多,
但遜於年初目標,算是上半年失敗的代價,能在下半年追趕已經很感激了
因為上半年的投資收入大概就不到100
目前就是個在台北沒房有車 資產1000~2000的普通人
收入看起來也許對許多人來說不少,
但是實質上要買房家裡沒辦法資助 想買滿意的也沒那麼容易,
但我知道我比許多人都幸運太多了,畢竟能走入金融業對我本身就是很意外了
我曾經是絕對不想進金融業工作的人
寫著這些其實想說這在五年前的我而言是沒想過能到達的狀況
因為我當年是為了找工作 找出路,而意外地走上了領域,
也是經歷了很多辛酸事,現在能用自己的專業餬口飯吃,其實真的很感恩
我也是經過了數次的失敗 才找到了自己賴以維生的技能
幸運的他不需要靠人聘僱 自身可以完成,而也堪稱蠻穩定的,
雖然也許這條路對我來說一直歪歪斜斜,不斷修正
這時真的很想說聲 天無絕人之路 把一條路做到比別人好比別人專業難以取代就是好路
所以我現在都說 生命科學 就是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的科學
對我來說我的大學生涯的確是完全徹底的沒用到
邊工作邊學習新技能進而一步一步把路走下去
7年級的大家,共勉之,台灣環境真的對我們7年級不是很友善
但能走獨特 專業領域 或別人沒想過的路 還是有些機會的
謝謝大家
最後其實我的工作現在也蠻累的,雖然忙到2:00就結束,
但常常累到需要補眠直接躺在辦公室地板上就睡不然會語無倫次,
真的很像電影藥命效應的狀況,
沒有大家幻想的很輕鬆手點一點錢就下來的狀況
要準備的東西很多,專注度也需要很高,資料閱讀量也非常高非常新
隔行如隔山,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