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市場推測可能著重在交通運輸建設方面,看好包括鋼鐵、工業材料、航運等族群,其中布局美國較深的公司將優先受惠。
#拜登 #基礎建設 #鋼鐵 #航運 #台股 #美股 #會員專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40的網紅盧秀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見台中不一樣 👍台中空污改善中央都肯定 秀燕今天與市府團隊在市政公園舉行「#就職週年向市民報告」活動,特別邀請 #100位科長 向市民報告這一年來台中的改變,從陽光政治、改善空氣品質、發展交通運輸、建設開工、力拚經濟、提升社會福利等方面,暢談台中進步的點點滴滴,都是因為市府同仁的用心...
交通運輸建設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改變的高雄 不變的門戶—今昔對照19年的高雄車站
「不知道是我在等她,還是她在等我」,暌違19個年頭之久,終於,我們又與彼此重逢,這是我深藏心底關於帝冠式高雄車站的獨白。
高雄車站是很多高雄人的記憶節點,於我也是。回想2002年時任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長的我,參與高雄願景館的遷移活動,那盛大的場面與歡快的氣氛,彷彿是昨日,記憶猶新;19年後,我又重回高雄這座城市,她的改變,有目共睹,而不變的,高雄車站依然居於高雄門戶,只是改頭換面,以一種摩登、包容的形式,即將重現於世人眼前。
何其有幸,遭逢高雄每個轉變的瞬間。
在台灣百年的鐵道歷史中,火車站總是居於城市的心臟位置。日治時代的昭和通(即今日的中山路),受惠於高雄驛而崛起的大港埔,即是高雄繁華的所在,以此為起點延伸至小港國際機場,成為高雄通往國際的門戶地標;爾後的高雄捷運、地鐵共構,也是以此為各項都市交通運輸建設的轉運中樞。
然而,高雄車站卻遠遠不只是一個歷史建築的站體,對於重感情的高雄人而言,高雄火車站從來就不只是一棟建築物,她承載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從這裡出發、又重回她的懷抱;就如同人們總在車站相遇、分離,同時又在告別時,期待下一次的重逢。這是高雄人充滿成長記憶的所在,也是多少高雄人魂牽夢縈的家門,過去高雄人將舊高雄車站保留下來,或許只為了這一刻—高雄火車站區正式透過「中博高架橋拆除」鋪就鐵路地下化工程的最後一哩路,成為這座熱情、好客城市的迎賓客廳。
今天下午由陳其邁市長與交通部王國材政次所主持的中博高架橋拆橋動工前記者會,就是為高雄願景館遷回高雄新站拉開序幕,回顧於1987年10月10日通車的中博地下道、2002年高雄車站臨時站竣工(鐵路地下化啟動)、2002年8月16日啟動遷移高雄老車站(即願景館)、2003年5月5日中博高架橋完工通車,舊高雄車站的奇幻旅程即將告終,在中博高架橋正式啟動拆橋工程作業後,歷經19個年頭的變與不變,改變的是高雄的城市發展軌跡,而不變的是「她」—永遠作為高雄光彩熠熠的門戶,持續見證高雄望向下一個百年的波瀾壯闊。
#中博高架橋拆除02/27零點零分正式啓動
#高雄市區鐡路地下化最後一哩路工程
交通運輸建設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此影片旨在介紹中華民國自1973年起在臺灣推動的十大重要建設,包括興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之高速公路、興建臺中港、擴建蘇澳港工程、興建宜蘭至花蓮之北迴鐵路、設置鐵路電氣化工程、興建桃園國際機場、籌建高雄一貫作業大鋼廠、興建高雄大造船廠、推廣石油化學工業、制訂執行核能發電計畫,及其帶來的效益。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
1953年起,政府連續實施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前三期推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增加生產,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五十二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為世界上以農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成功的先例。
後三期改採出口導向的政策,透過獎勵民間中小企業投資、鼓勵出口、設置加工出口區等措施,使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長期持續成長和出超。其結果,達到經濟快速成長和物價相當穩定的雙重目標,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奇蹟」,而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判,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
1973年,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其中有六項交通運輸建設、三項重工業建設,和一項能源建設,其項目如下(括弧内的年份為當時預定之施工期間):
1. 臺灣南北高速公路(1969-1978)
2. 臺中港(1971-1982)
3. 北迴鐵路(1973-1978)
4. 蘇澳港(1974-1981)
5. 鐵路電氣化(1975-1979)
6. 桃園國際機場(1969-1978)
7. 一貫作業大鋼廠(1972-1983)
8. 高雄大造船廠(1973-1976)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計劃(1972-1984)
1975年,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警,政府不得不提前結束第六期四年經建計畫,並自翌年(1976年)開始實施國家六年經建計畫,以建立重化工業、加強農村建設為主;前期的施政重點在於完成十大建設,後期則為規劃新的國家建設方向。
1979年,政府按步推動交通、工業、農業、文化等十二項建設。
1984年,政府繼續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
1990年,政府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以重建經濟社會秩序、謀求全面平衡發展為總目標,使臺灣成為西太平洋金融、交通轉運中心和科技重鎮。
上述前瞻性基本設施,成功帶動臺灣經濟突破發展的瓶頸。
影片攝製:China Art Film Ltd.
影片長度:43分鐘
發行時間:1976年
影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交通運輸建設 在 盧秀燕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看見台中不一樣
👍台中空污改善中央都肯定
秀燕今天與市府團隊在市政公園舉行「#就職週年向市民報告」活動,特別邀請 #100位科長 向市民報告這一年來台中的改變,從陽光政治、改善空氣品質、發展交通運輸、建設開工、力拚經濟、提升社會福利等方面,暢談台中進步的點點滴滴,都是因為市府同仁的用心付出。
我也向大家承諾 #這100個不一樣只是開始,未來3年一定會讓台中更美好、讓市民更幸福!
交通運輸建設 在 經濟導報國際頻道- 【交通運輸部:建設100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的推薦與評價
交通運輸 部部長李小鵬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優化交通佈局,將構建70萬公里的交通網線,建設6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