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樂主義」著稱的伊比鳩魯真的過很爽,甚至讓他的名字與美食家同義?】#精選書摘
到底伊比鳩魯有多愛吃,才能讓所有關於食物和美食的單字,都出自這個人的名字呢?事實上,伊比鳩魯是個跟美食並沒有太大關係的人。
雖因提倡享樂主義而為人所知,所以常讓人懷有錯誤的印象,以為他的生活很放蕩,但他的生活正好全然相反,你想試試看「伊比鳩魯享樂主義式」的菜單嗎?
#餐桌上的哲學課 #伊比鳩魯 #享樂主義 #苦行僧
享樂主義 相反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 🇫🇷 瑞士山區媽媽與典型法國爸爸,充滿差異卻互補的浪漫情緣❤️ 】
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很愛台灣,很常在粉絲專頁稱讚台灣各個面向的優點。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是對我來說,讓我最有感覺的,反而是「海」。
因為「海」會帶給我一種思鄉的感覺。
我來自瑞士,一個不靠海的國家。小時候我住在阿爾卑斯山上,在讀書的時候,爸爸媽媽會鼓勵我,如果在學校表現很好,就會在假期時帶我們去海邊。因此當時的我對「海」有很大的憧憬😍。
在前往海邊的前夕,我會非常興奮,準備各種出遊的物品。爸爸媽媽一大早就會帶著我們出發,穿過阿爾卑斯山上一片雪白的人間仙境,翻山越嶺前往義大利的海邊。
我曾經在之前的貼文分享過,我的爸爸是法國人,媽媽是瑞士山區人,他們兩個都很喜歡去義大利的海邊。不過,我爸媽常常在路上會聊到非常激動。我跟妹妹會勸他們不要吵架,他們就會反過來解釋說,他們剛剛不是在吵架,只是「比較激動一點」😅。
比起阿爾卑斯山的冰天雪地,我其實更喜歡車上的氣氛。從小看著爸爸媽媽彼此相愛,性格卻是天差地遠,讓我習慣去觀察不同文化的差異。爸媽的互動也向我證明了,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也可以好好相處,也可以很相愛🤗。
👉🏽 爸爸媽媽的三項性格差異,正好展現了純正的「法式」與「瑞士」文化特色
我爸媽的性格完全相反,爸爸是典型的法國人🇫🇷 ,媽媽是典型的瑞士山區人🇨🇭。
我覺得他們各有三個優點,正好展現了「典型的法國人性格」跟「典型的瑞士山區人性格」。這樣的特色,導致他們雖然相愛,但是講話過程常常聊到「很激動」。
媽媽第一個很讓我佩服的地方是:她非常勤勞 « travailleuse »。媽媽白天上班,晚上顧小孩,小孩睡著後,還在半夜跑去屋外,照顧一大片的花園。即使是週末,媽媽也不會晚起,會跟平常一樣一早就起床,起來就開始盤算當日的行程表。媽媽是閒不下來的人,比較少讓自己放鬆。
爸爸說媽媽是 « une esclave »(奴性很重)。因為爸爸跟媽媽相反,爸爸是「享樂主義者」« hédoniste »😁( hédoniste 是古希臘的一種哲學思想,提倡盡其所能地享受生活,想做什麼就馬上去做,是一種討論如何極大化快樂的想法)。
因此,爸爸不可能像媽媽一樣,下班後還在家裡忙工作的事。爸爸是個 « bon vivant »,愛吃愛玩愛享受生活。他週末只想好好放鬆,不做太累人的事情。但這也導致他會拖延事情,比方說家裡要修東西,媽媽找爸爸修,但是爸爸嘴上說會去修,卻一直拖延。因為爸爸很會說話,口才很好,媽媽說他不只是個 « bon vivant »,也是個 « beau parleur »(一直嘴砲,光說不做)🙄。
« travailleuse » 配上« hédoniste » 的反差,在旅程中就展現得非常明顯。我媽會在旅行時早起、踩遍很多景點,我爸則比較清閒。
👉🏽「懂玩」的爸爸與「簡樸」的媽媽,對小孩有不一樣的要求
爸爸的第二個優點是,他很懂得「生活的藝術」« l'art de vivre »(一種法國文化中的享受生活標準)。爸爸雖然是「享樂主義者」,但他很「懂玩」,不是隨便去玩樂,而是有一定的標準。
比方說爸爸吃東西很嚴謹,對於食物的品質有很高的要求,又挑剔又講究。另外,爸爸很愛在外面跟朋友喝咖啡,但是我們跟爸爸出去喝咖啡時,覺得「壓力山大」,因為爸爸很在意「標準拿咖啡杯的姿勢」,而且過程中不能發出一點聲音,否則我爸會馬上怒瞪我們,且爸爸同時也很在乎我們的餐桌禮儀。
爸爸對於「穿衣服」也很挑,覺得自己在外面要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我們家裡有一整個房間都用來放爸爸的衣服,多達「200件」襯衫!爸爸瘋狂累積起來的衣服數量,比家裡其他四個人加起來還多!😂
有一次我去買幾雙白色襪子,就被爸爸說我缺乏基本常識,「男生不穿白襪子!」他說,因為白襪子很突兀,是「低級」的,反應超強烈。爸爸也很擔心在外面出醜 « faire un faux pas » (走錯一步跌倒,很尷尬的狀況,用來指在大眾面前丟臉的事情)。因此爸爸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衣品」有沒有符合社會的期待。
除此之外,爸爸很愛聊天,但也不是隨便亂聊,而是很有講究、有規矩的聊。
法國人對於「聊天」這件事有很多「點」,不喜歡在第一次見面聊到工作、私事,所以法國人「從小」就開始訓練「聊天的技術」。我覺得這一點比瑞士好很多,因為我觀察到法國人總是有很多外國朋友,法國人常常是異國團體中的「交際花」。爸爸特別喜歡跟上流社會 « la vie mondaine » 的人聊天,只要遇到他們就會大聊特聊,覺得自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覺得自己需要一大堆朋友,持續認識新的人。
爸爸講究「生活的藝術」,很會生活,也很會交朋友。反觀媽媽的個性很簡樸 « simple »,她不需要太多規矩也能享受生活,這其實是瑞士山區人的天性,因為生活條件不好,從小就刻苦耐勞,因此只要得到一點點東西就會很快樂,像是週末去爬山,只要看到山景就會覺得幸福。媽媽對享樂的要求是 « minimaliste »「愈少愈好」,不像爸爸對於社交上的快樂有比較大的需求。
這個差異導致他們經常吵架,媽媽覺得爸爸太複雜 « compliqué »、不知滿足 « insatisfait »,爸爸說媽媽不懂得品味,像個鄉巴佬 « campagnarde »。
👉🏽 踏實與浪漫的差異,影響到爸媽對我的期許
第三個優點,也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媽媽很「踏實」« terre-à-terre »,我覺得這也是山區人的特色。因為踏實,媽媽很擅長顧家、理財,但這也導致她對我的期許趨向保守。
跟爸爸不同,媽媽常常對我說,希望我不要留在台灣,回瑞士走外交,成為聯邦的高級公務員,或是在金融業工作。媽媽會希望我成為她眼中的「成功人士」,因此不贊成我在台灣創業,覺得這代表我還不夠「成熟」😢。
反觀,爸爸的個性充滿理想 « idéaliste »、很浪漫 « romantique »。只要跟他聊政治、哲學的話題,他就會分享出許多想法。
爸爸的理想是帶有熱血的。高中畢業時,全家最後一次去海邊玩。放完假,媽媽跟妹妹在車子後座睡覺,我跟爸爸坐在前面聊天。我對他說,我未來想找個輕鬆的工作,過輕鬆的日子,買個房子就好。爸爸說「這樣的想法有點哀傷 « triste »」,因為一般健康的二十歲青年會想要「把握全世界」、「改變這個世界」,我如果沒有這樣想,那代表我有點問題。爸爸鼓勵我到國外,把我的理想分享給外面的人,而不要像一隻羊去盲從主流。
因此才有了今天在台灣的我。爸爸是我家裡唯一鼓勵我待在台灣、宣揚法國和瑞士文化的人。他是最認同我做這件事情的人。
最後,我從小到大,看著爸爸媽媽兩個人即使性格差很多還能在一起,即便充滿差異仍然相愛。這也影響到我的價值觀,讓我觀察到不同文化、思想的人如何相處,又如何相容😉。
現在,雖然法文課程告一段落,在放暑假了,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沒辦法回去瑞士。即使如此,我只要一到台灣的海邊,就會回憶湧現,想起爸爸媽媽「聊天」的場景,也想到當年爸爸如何激勵了我的滿腔熱血,讓我來到台灣分享法語文化。
每次去到台灣的海邊,心裡都會激動的狂跳,坐在海邊回憶小時候的家庭場景,覺得好幸福。
大家身邊是否也擁有這些「法式」與「瑞士山區人」的典型性格呢?(還是你們自己本身也有這些特質呢?)
大家的童年都有怎麼樣的回憶呢?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杰宇的法文邂逅
#典型性格
#互補
#海邊的回憶
享樂主義 相反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得到辦磚 #吳軍 #悲觀主義 #全球變暖
「為什麼悲觀主義會盛行? 我們還是從全球變暖說起。
我最早接受全球變暖的理論,是因為它的佈道師、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多次來矽谷佈道。 按照戈爾的講法,人類災難將至,不可挽回,而他作為一個有洞察力的政治家,一直在呼籲全球一同解決這個問題。
戈爾在Google講,在2000年的大選時期,他就是因為太關注全球變暖問題,以至於沒有時間搞競選,最後輸給了小布什。 對此,當時我們Google的員工聽了之後,對他是欽佩萬分。
我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全球變暖,是2006年夏天去阿拉斯加,那裡的冰川正在融化,我自然相信了這個理論。 不過接下來的氣候變化好像沒有像戈爾說的那麼糟糕,地球有時似乎在變暖,有時又變得很冷。
當然,一些科學家有他們奇葩的解釋——因為全球變暖,所以氣候會異常,然後會導致全球變冷。
就算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現象,這樣來解釋至少說明理論還很不完善,接下來的結論就很難讓人信服。
事實上目前地球處於歷史上(比如過去的一億年)溫度相對較低的時期。
⋯⋯
幾個月前在柏林看戲時,我的小女兒問我,為什麼歌劇大多是悲劇?
我說悲劇才有震撼力,才抓得住人們的心。
事實上,這個道理不僅劇作家們懂,科學家們也懂。 如果你說世界正越變越好,人們會嘲笑你天真而麻木,至少也覺得這是老生常談,沒有意思。
上個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講,你們這些悲觀主義者都是杞人憂天,結果他被罵成是老頑固和蠢蛋。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相反,如果你說人類的大難將至,說不定能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呢。
這剛好印證了哈耶克的那句話,“(我們)對進步的善行懷有信心,反而成了心靈淺薄的標誌”。
如果你看看京東圖書的排行榜,那些嚇唬人的書永遠比樂觀主義的書排名靠前。
悲觀主義有一個孿生兄弟,那就是懷疑主義。 今天獲取信息非常容易,但好事卻變成了壞事,很多的人寧可相信網上看來的信息,也不相信醫院裡的醫生,他們會在診室裡指導醫生開處方,這就是懷疑主義在作怪。 類似地,我們會懷疑很多人的善意,懷疑我們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機會,甚至懷疑未來。
悲觀主義和懷疑主義對我們有什麼危害呢? 首先這會讓我們亂了方寸。 對未來、對世界、對人不同的看法,決定了我們不同的做事方法。
很多記者、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做過這樣的問卷調查,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會做什麼?”
除了一些人會說和家人告別,和家人在一起,寫下 一生的一些事情外,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會做這樣幾件事:
把掙的錢都揮霍光,該吃就吃,該玩就玩;
把自己的隱私、心裡話告訴對方(或者第三方);
找到自己愛的人表白,和伴侶做愛,等等;
強行和心中的女神、男神做愛,以圖身心的滿足。
這四件事,特別是第四件,在通常是沒有人會做的,如果做了,甚至會被看成是犯罪。 但是,當人覺得世界大限將至時,想法就不同了。
另一項調查則正相反,問如果人有一千年的活頭,你會怎麼做?
大家的回答也給出了兩種他們通常都不會採用的做事方式。
因為有足夠多的時間,只爭朝夕的精神沒有了,享樂主義的傾向要遠比現實生活中高。
因為有足夠多的時間完成偉大的事情,大家的雄心壯志比平時要高得多。
從這些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如果對未來沒有一個信心,人難免會每天患得患失。
末日博士魯比尼在2007年賣掉了95%的股票,看似是躲過了一劫,但是如果他隨後也言行一致,他今天的財富恐怕依然是以現金的形式保留著,這讓他 失去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市增長。 事實上今天美國股指已經是2007年之前高點的近兩倍了。』
享樂主義 相反 在 【哲學教室】(118)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的推薦與評價
「享樂」兩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感官之樂,不過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強調的是「心靈的寧靜和諧」。有兩種生命存在的原始恐懼,會打擾心靈的寧靜和諧 ... ... <看更多>
享樂主義 相反 在 享樂主義-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享樂主義at Facebook. ... 然而,伊比鳩魯的理論與前者提倡的入世或禁慾思想截然相反,他認為善源自於快樂,而善的其中一個獲得途徑就是避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