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實驗片單元看點又是什麼?】
.
上週六在信義誠品的選片指南,我負責主講的是實驗片單元。在影評圈以內,我可能算是比別人關注多一點點實驗電影(雖然真的是皮毛),也只是因為我曾寫過一篇實驗片名導吳俊輝老師的專訪。還記得當時去訪的時候挫死,開始惡補瑪雅.黛倫(Maya Deren)等名導的片。
.
在選片指南當天,我先引用了一段吳俊輝老師對實驗片的個人定義,很玄。礙於口述難以清楚表達,在此文字引用我當時的文章內容。
.
「⋯⋯許多人說自己厭惡實驗電影,視之為異類,卻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何討厭。針對這個問題,吳老師自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從根本來說,其實實驗片才是『真正的電影』,因為從中你可能可以看到電影膠卷的存在,看到影像本身的被介入、操弄等等。與主流電影引導你進入故事相反,實驗電影卻是一再提醒你,你現在所看見的是電影。」
.
如果要更了解實驗片的真諦,建議讀讀這篇專訪,沒想到後來Google搜尋「實驗片」三字,就能直接在第一頁找到這篇文。當初在寫的時候,為自己下定的目標就是,要確保所有人都能看懂,不賣弄太理論性的辭藻。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9619348
「挑釁界限,拆穿夢幻」進入實驗片的世界,專訪吳俊輝老師
.
比起中文維基百科開宗明義地寫:「(實驗片)是一種電影拍攝模式,它嚴肅地重新評估了電影慣例,並探討了以非敘述形式替代傳統敘述手法或工作方法。」好像會更清楚一點。
.
今年金穗獎選入的實驗片有其精彩之處,存在可觀作品,但我其實也懷疑,如果真的要嚴格地去檢視實驗片的定義,是不是並不是每一部都真的這麼實驗?有些反而比較像是所謂的錄像藝術、跨類型電影或更廣義的非劇情片。未來金穗獎如果要持續保留這個項目,勢必會面臨到現有分類可能會面臨挑戰的難題,過去台北電影獎也曾有過實驗片單元,但後來也已經廢除。
.
以下附上我在選片指南當天所做的影片介紹,算是草稿,當天並沒有完全照著說,所以內容會跟我用說的不太一樣。但為了讓觀眾更清楚知道賣點,讓大家更有興致去買票,所以稍微有點加油添醋,還請各位實驗先進們見諒。
.
希望今年實驗片單元的票房,能夠有一點點提升,你可能看不懂,但保證你每一部片看完都不會忘記。
.
.
本屆一般組、學生組實驗片介紹,歡迎搭配連結閱讀、欣賞。
.
廖哲儒執導的《殺人狂》,看來顯得斑駁的影像,其實是在重現一位負責執行槍決的法警日復一日的夢魘,反覆不斷的佛經誦讀聲與鬧鐘並置出現,澈底擾亂觀眾的觀影思緒,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感。
https://youtu.be/kSHiGrVJr_w
.
郭柏萱執導的《Stranger》完全以大特寫來呈現人體的局部,觀眾看完全片都不能知道這到底是同一個人的身體的紀錄,還是不同人體局部的拼貼。從來沒有看過一部作品有這麼密集的身體大特寫,看久了竟然覺得非常不安,自虐性的穿刺畫面,對觀者的承受底線也是一個挑戰。
https://youtu.be/d_tc80XttYw
.
《回流》是這個單元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延續了導演前作《異域》與《彼.此》的風格,以3D掃描軟體掃描一個日常的畫面,再讓攝影機深入這個掃描出來的殘缺影像。母親是緬甸華人的導演胡鈞荃這次選擇讓鏡頭走進華新街,那種看來極度詭異的空間感,撕裂了現實,其實或許更貼近導演的記憶的再現。
https://youtu.be/Z5Wy8rnhspQ
.
梁廷毓的《襲奪河》延續了過去的作品《無頭河》,他的作品一向在處理早期台灣的鄉野傳說,包括原漢紛爭與魔神仔等,這次的《襲奪河》則試圖還原早期原住民與客家人的血腥衝突,勾勒出一個靈異傳說,內容包括屠殺與人吃人。導演變造了影像的顏色與質感,使得空間也連帶顯得扭曲。現在坊間很多鬼片都用特效來嚇人,但我在看《襲奪河》的時候,是感覺不僅導演真的相信這世上有鬼,而且也真的有鬼參與演出。如果你投入進去看,大概感受到的恐怖感受不會輸給《女鬼橋》或《粽邪》系列。
https://youtu.be/GoW5fX_d_34
.
在一般組的部分,蘇匯宇導演一人就有兩部提名,分別是《未來的衝擊》與《女性的復仇》,其實本質上是錄像藝術的兩部電影,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挑戰了實驗電影的定義。《未來的衝擊》片名其實來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的一本著作,作品中讓旁白讀著書中非常晦澀的未來學分析,不過你不用去懂在這些名詞上鑽牛角尖,請享受蘇匯宇打造的極具幽默感的後現代影像。(註:同樣以《手事業》入圍本屆金穗獎的李宜珊導演有驚喜演出。)
https://youtu.be/Jw8FEWPxfb0
.
《女性的復仇》的靈感來自於台灣七〇、八〇年代的女性復仇電影,眼看一群女性衝進一間建築物毒打男人(其中一名女性是導演反串),男性斷頭、穿越女性陰部看到的日本軍官──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極度挑釁,卻有一種令人難以抵禦的美感。
https://youtu.be/_9Dr_IcyA4I
.
剛才蘇匯宇是把一本理論書籍《未來的衝擊》影像化,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則是把柯旗化的《新英文法》(早期台灣人人手一本的權威文法書)給影像化。片中的影像都是來自書中的例句。原來柯旗化是綠島受刑人,導演試圖從柯旗化的例句中,找到一些他對自由、人權的見解,以及對威權的控訴。概念非常有趣的作品。
https://youtu.be/xA1xjkc1zMs
.
最後介紹曾經以劇情短片《野潮》大放異彩、榮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呂柏勳的新作《聽說他這個人》。導演先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我們不知道他長怎樣,再請人去拼貼出那個人可能的長相。一群人七嘴八舌在討論的過程,卻也有人不知道這討論的群眾之中存在暗樁。與其說是實驗電影,它更像是一個會讓人渾身發毛的社會實驗節目,概念相當新穎特殊。
https://youtu.be/Ut5qDWKxiVk
.
.
(附圖為《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
金馬影展 TGHFF 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
人人影視替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多年來,中國防堵意識形態不同、裸露、題材大膽的西方影劇,但也對盜版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想獲得盜版資源的大眾有渠道能看。當時就算環境變得不能議論政治,牆內民眾也能自嘲「那就娛樂至死」,如今「就連那最後一點樂子也被掐斷了」。
極為諷刺的是,中國國務院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10年前大讚人人字幕組是「網路時代的知識布道者」,非專業翻譯者提供外國大學開放課程的中國字幕翻譯,「將普通中國人帶入了高等教育全球化。他們讓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惠及中國線民,讓中國高等教育面臨機遇和挑戰」。而現在,人人字幕組卻成為「特大跨省侵犯影視作品著作權案」的犯罪嫌疑人。
另一群網友急著尋找「追劇」的替代方案,數萬人喊「沒關係那就看網飛(Netflix)」,但他們很快就發現,中國是全世界少數沒有Netflix進駐的國家,他們也沒有自信,能不能等到Netflix進軍中國市場的一天。Netflix官網上清楚註明,該公司未在中國、克里米亞、北韓、敘利亞提供服務。在中國僅能透過「翻牆」軟體觀看,但Netflix並不支援連結VPN的用戶端,就算成功翻牆,畫質與網路速度可能沒辦法支撐觀影品質。』
#黨不給的你不能要
人人影視替代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趨吉避凶贈書場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避雷針】
PD這個字眼,讓韓國影視圈與台灣身心科產生了微妙的交集,因為在這兩個領域,PD都象徵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正在追劇的讀者都知道(附帶一提,火星生活好看爆了),在韓國影視圈,尤其是綜藝節目,PD代表的就是Program Director(節目導演),亦有Producer(製作人)之意。PD是掌握節目品質的總舵手,成敗繫於一人,地位無可取代,目前韓國知名度最高的PD應該是羅䁐錫,他製作的花樣爺爺是我看過創意的綜藝節目,這位當紅炸子雞曾在去年金鐘獎來台,全程以國語頒獎,誠意十足。
在身心科,PD也是個縮寫,全名是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疾患),地位同樣無可取代,因為這麼多年來,還沒有哪一種疾患,能夠在瞬間讓人聞之色變,然後一舉殲滅會議桌上所有的笑容。這群人眉角超多又難逗陣,掀翻病房是例行公事,貴為難搞天尊,人格疾患坐擁一望無際的地雷區,一旦登基,沒人敢篡位。倘若身心科有本誠實診斷手冊,那麼對應人格疾患的那一頁只會出現兩個大字 —「絕症」。
當然,這並不是在宣判人格疾患死刑,相反地,他們都活得好好的,沒有誰的性命會受到立即性威脅,也沒有誰的身體能正在歷經可預期的衰亡。之所以稱為絕症,純粹是因為四個字 —「無藥可救」。無論是藥物或心理治療大多藥石罔效,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病識感」,也就是說,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病」。
對人格疾患患者而言,不認為自己有病,其實是一件很合理的事。畢竟人格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長久以來面對這世界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與情感模組,這是一個穩定的存在,就像一個透明的器官,因此就算不小心長出腫瘤,患者也看不出病灶,若要患者改變性格,就像要他們改變某個器官的作用一樣無稽。
人格疾患非常多種,並非每一種都會造成人際衝突,依照精神疾病診斷準則,人格疾患一共十種類型,劃分成三個類群,分別為A、B、C三群。其中有幾個類型已在小劇場先前的文章中提過,摘要如下:
【A群】:妄想型、孤僻型(第37場)、思覺失調型
【B群】:反社會型、邊緣型(第26.27場)、做作型(又稱戲劇型)、自戀型
【C群】:畏避型(第28場)、依賴型、強迫型(第34場)
一般而言,A群除了妄想型,其餘兩類比較不會造成人際困擾(因為他們通常不太需要人際空間),C群也太不會主動干擾他人,強迫型人格的衝突通常以公事為主。相形之下,B群的戰力便顯得十分剽悍,每個人端出去都能拍一部獨立電影,絕對比鷹眼高一個檔次,對於人際關係而言,這群人是貨真價實的復仇者聯盟,人格疾患的地雷區,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這一組貢獻的。根據過往的治療經驗,這一組會踏進身心科,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在法律前撞牆,二是在關係裡迷路,然而相較於邊緣型人格,其他幾類大多只進行評估而非心理治療,主要原因在於,
他們正在打官司。
在此,我先稍微統整一下這幾年做過的司法鑑定類型:反社會人格(竊盜刑案)、自戀型人格(奧客專業戶)、戲劇型人格(誣告他人)、偏執型人格(狂打市民專線)。即便勝訴無望,這些人的律師希望他們至少拿個精神科診斷,但人格疾患的診斷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並不是說所有人格障礙的案主都會面臨司法議題,但這樣的人格特質,注定讓他們比其他人會歷經更多的衝突。
《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書,正好把上述五種難搞類型一次打包,完整收藏不留遺憾。所謂「高衝突」一詞,並非作者新創的診斷類別(很多偽心理學的書常幹這種事),而是把A群的妄想型人格以及B群人整合在一起。作者比爾.艾迪(Bill Eddy)除了擁有律師執照,本身也具備聖地牙哥大學社工碩士學位,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理學知識,再輔以司法調解人的觀點剖繪個案,恰好與我這幾年司法鑑定之見聞不謀而合。
坦白說,我還蠻喜歡這本書的,畢竟除了邊緣型人格,能深入討論其他類型人格疾患的書籍並不多見。在收到出版社邀約之前,我才入手了一本《DSM-5臨床個案實戰手冊》,當然,就學理基礎與內容廣度而言,兩者肯定無法等量齊觀,然而單就人格疾患的深度剖繪,本書也是有板有眼。依循診斷系統,詳盡描繪病史,而非一昧獵巫窮追猛打,甚至在最末兩節為人格疾患做出平反(澄清這些人格特質的正向貢獻,並教導讀者自我覺察)。
除此之外,作者還編寫了兩套十分實用的系統 —「辨識系統」與「應對系統」,前者將診斷準則「行動化」,引導讀者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中判讀對方的人格特質。後者則是作者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為這五種人格疾患量身打造的應對模式,流派自成一格,但絕非花拳繡腿,每個做法都很紮實地對應到不同的人格特質,因此不只一般民眾,這本書也很適合新手臨床心理師參閱。在此先簡介這兩套系統:
一,辨識系統 W.E.B法則
● 語言(Words):對方說的話符合高衝突模式嗎?
● 情緒(Emotion):當你和他相處時,你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 行為(Behavior):對方的行為偏激嗎?
語言、情緒、行為這三項表現與人類的想法息息相關,都是語言的一種,情緒是情感語言,行為是肢體語言,加總起來就是人格的指紋。作者逐一歸納出各種高衝突人格常出現的言行舉止,供讀者對照,辨識雷區的方位與種類。
二,應對系統 C.A.R.S法則
倘若對方提出一件你覺得不太合理的要求時,我們該如何回應?
● 連結(Connect):此處指的是「同理心」,使用同理心讓自己與對方產生連結,理解對方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沒有第一時間被拒絕。只要能同理,大多能讓開局變得和緩,減少衝突。
● 分析(Analyze):試著和他找出「替代方案」,把單一要求轉為不同的選項,目的是讓局面變得更有彈性,也可以讓他覺得被尊重。
● 回應(Respond):保持「簡短而堅定」的態度,提供「準確」的訊息,通常能在第一時間截斷對方釋出的敵意。
● 設限(Setting Limits):請為這段關係設下界線,可以說明不是針對個人,而是工作性質使然(這也是我最常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種「彼此尊重」的表現。如果對方步步逼近,請大刀闊斧斷捨離,提前下莊。
以上這四招,其實都在傳達同一件事,那就是「別和對方硬碰硬」。當我們辨識出雷區方位後,下一步就是規劃逃生動線,但別跟地雷硬槓,最好能巧妙避雷迂迴離場。一方面表現尊重,一方面保持距離,以更理性的方式趨吉避凶。在此簡單分享幾個案例,以及實際運用C.A.R.S的方法:
【自戀型人格】:不需要去證明對方的錯誤,只要保持冷靜,從對話中抽身
【邊緣型人格】:為關係設下界線,不願意做的事,一開始就要說清楚
【反社會人格】:無論怎麼說,對方都不會好過,若要遠離對方,請堅定立場,擬定安全計畫,做該做的事即可
【妄想型人格】:當對方出現懷疑時,可試著同理他的恐懼,但毋須盲目附和他的妄想,讓對話保持中立(”我不可能知道發生什麼事,因為我不在場”)
【戲劇型人格】:不需要「過度關注」他們的誇張言行,只要實事求是地表示他們的觀點「很有趣」,然後轉換話題,或藉故離開現場
嚴格說來,《高衝突人格》並不是一本治療手冊,而是避雷指南,目的是教你當一根理性的避雷針。畢竟人格疾患的治療歷程曠日費時,對一般民眾而言,如何在短時間內地辨識出這些特質,靈巧地繞過雷池,才是最實際的做法。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對新手心理師而言,這些案量已足以進行預演,練習判讀與應對技巧,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作者提出的應對系統同樣一體適用。若您恰好是位助人工作者,無論送禮自用,都是雙贏的選項。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避雷指南,感謝遠流出版 遠流粉絲團 贊助,此次贈書有三本。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或Tag好友,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不參加抽獎,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
※ 留言格式:我希望能當一根避雷針(好我知道很丟臉但一定要寫),因為我常遇到___________(請寫出常遇到哪一種類型的高衝突人格,如果沒有,也可以寫其它原因,譬如希望能事先補血之類的,兩到三句即可)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8/18(六)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8/21(二)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