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親愛的孩子們:我們為什麼要讀國文?】
全臺灣或許有一半到百分之七十的學生,都對國文感到無言、畏懼,不知為何而學?不知為何而背?延伸至升學考試,就覺得沒有高投報率,不論課程內容或國寫作文,一項項都好難好辛苦。
把這個問題拿去問國文老師們,會有不同答案,其實除了國文,數學或其他學科也遇到類似情況。(「我只要學會加減乘除就好,為甚麼還要學其他複雜的單元?」等等)
「為何而學」是大哉問,也是比學習更重要的課題,因此,我總建議孩子們多去問問老師們的看法,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欣賞」那門學科,最終,常有意外發現,而「就算不喜歡,但我知道別人『為何喜歡』」是種理性與多元的態度,開闊思維也比負面批評更有建設性!
這篇文章是面對眾多提問的回覆,以我淺薄觀點涵蓋精深的國文領域,實在擔當不起,但我想從自己的角度談「為何喜歡」,即使不算正解,卻是最真誠的分享,也期待孩子們或許「能從中獲得一個學習的『切入點』,試著放下『好惡心』,在這麼多堂又無可避免的國文學習上,學得更好!」
💖文學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學國文是用來解決你未來的人生課題。
先與大家分享很棒的影片,是談論《西遊記》的創作意涵,我想藉此來談「為甚麼學國文」,是很好的切入點。
🎦初階版「西遊記你讀懂了什麼」https://youtu.be/c5mclInl0rE
🎦進階版「原來《西遊記》意境這麼高 真正看懂的人寥寥無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_Mupicz9Q&t=131s
《西遊記》藉唐三藏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來說明一個人要獲得成功必須經歷的過程,孫悟空一翻身就能抵達西天,為何還需要一群人風塵僕僕,歷經萬難才終於實現?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又各自代表甚麼意思?鐵扇公主為何把扇子藏在舌頭底下?而最後終於取得的經書,為何是空白的呢?這些答案在影片中都有,容我賣關子,也給大家一個思考與豁然開朗的機會。
__
記得大一剛入學時,老師第一個提問就是「為甚麼選中(國)文系就讀?」那時,我說:「因為喜歡文學裡的人生觀點與思想。」時至今日,依然初心不變。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大抵一個人快樂順利的時候,除非有額外體會,不然很少會想去寫文章記錄一下,多數文學的產生,都出於挫折寂寞之時,都是對人生的疑惑與思考,與對人性的觀察和沈澱。
💖喜歡一個科目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融入其中」。
當你「抽離」去看貶謫文學,就會覺得「那些人被貶官,關我甚麼事?嘮嘮叨叨、囉囉嗦嗦,害我現在要背一堆注釋!」然而,如果你能把這些過程「換位思考一下」,想像你歷經寒窗苦讀,終於考上科舉,卻一個不小心就被貶到千里之外,前途茫茫,那些害你的小人依然在皇帝身邊碎碎念,你應該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
這些心情看似遙遠,其實很近,每個人的人生不也時刻都在「順與逆」、「留下或離開」、「他人與自己」的進退抉擇之中呢?
「先知先覺者」藉由別人的經驗明白道理,少走冤枉路,也就多了更多順遂的可能,而「歲月靜好,平安如意」不就是一個人最樸實的渴望?
💖國文作為必修學分,不在於我們都說國語,而在於這是門「洞察人生」、「訓練閱讀表達力」的學科。
人生就是一場「西遊記」,我們無法避免內在與外境的考驗,唯有學得人情世故、真相與無奈,用他人智慧養自己智慧,才能永保安康!
在高中三年不斷苦逼自己的時候,蘇軾《定風波》「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給了我力量,我想著就算眼前是風雨,但不遠處也有陽光等待,心中有盼望,又何必害怕?
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智慧,其實就是現在流行的「心流」話題,也常提醒我「專注自己,堅持到底」。課文裡的「說話之道」,那些人物的「個性決定命運」,都在教我怎樣處世、如何沉靜。
閱讀理解的訓練除了國文課,大概很難有其他學科能夠匹敵,每門學科表面是知識累積,實際則是內化訓練。
很多學生不願下功夫,覺得只要專攻理科就好,但遇到題目無法理解、無法掌握文章要點、聽不懂別人的話,以及空有能力卻無法表達等,都成了無形的障礙。
新時代來臨,以前一篇文章要等編輯賞識,出版後可能只有幾個人看到,現在是一夜之間就能達到百萬瀏覽。
新時代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品牌,都能運用傳播的力量迅速崛起,但你的表達力不好,你不懂怎麼說故事、怎麼包裝論點,你想得到卻寫不出來,這些都是阻力。
文言文雖難,卻最簡鍊有力,對每個文字的深刻理解就能精進運用能力,研究文章觀點、架構,無形中就是表達力的累積。
當你真的讀懂《西遊記》,就真正瞭解世間苦難的真諦,而其他文學作品也是如此。
小說帶你看穿人性,散文教你生活滋味,詩詞讓你精鍊表達,思想助你提高視角,國文如同人生的救生圈,而表達力就是最強的聚光燈!
💖知識就是力量!不求熱愛每門學科,但求對知識保持好奇,至少要做到不以情緒定生死,不討厭也就不至於浪費學習的機會了。
#久等了的回答
#每篇文章都是帶我們理解生命的入口
#期待每一門學科都能被看出價值__而不是被用考試投報率來評斷
人情世故什么意思 在 Icebabb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個八婆一句
「喂,及時得空出來請你吃飯意思意思慶祝一下?」
結果一個帶著球的女人左手拿著氣球右手拿著一束玫瑰和禮物
面目表情說:「拿去!生日快樂sohai」
其實那一刻我有被她感動到
可是我很努力不要表現出來
如果你說每個人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意義
那她就是覆蓋著我整個青春
陪我從幼稚園到現在
雖然中途吵架了絕交了無數次🤦🏻♀️
每一次踏入五月十五日十二點正
她肯定會信息出現祝福
雖然沒有一次斯文性表示
我们之间发生过太多太多事情
如果非得用一句话形容就是
打死也不离不弃😳
曾几何时我们感情像世界大战
每次出来约会见面
都要搞得偷情那样😂
其实我以前完全
不懂得什么叫友情
常常会自以为是觉得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也不懂得人情世故
直到失去过了才懂得珍惜
是她教会我如何去珍惜真心对待自己好的人
谢谢你还愿意陪伴在我身边
陪着我一起改变
不是每一段感情可以超过二十年
依然可以那么坦然自若相处
你告诉我知己闺蜜不需要多
真心对待几个足矣。 @ BLACKmarket
人情世故什么意思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北大风波主人公岳昕一年前的文章】自我审视 | 一个北大既得利益者的自述
2016-12-01 木田无花 岳昕
我生于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北京中产阶层家庭,有北京户口,家人在北京有房。敲出这行字时我感到十分愧疚与不安,因为这行字里包含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奋斗一生都未必能得到的东西,而我居然一出生就拥有。
我妈有事业单位编制,不过主要收入来源是搞物流;我爸退休前是机关公务员;家里的钱大多数是我妈挣的。说中产阶层是因为,一方面我的未成年生活里完全没有为物质问题操过心,另一方面我的童年伙伴里也有那种真正来自富裕家庭的,我从小就知道有些东西不值得像他们那样花那么多钱,而且我这辈子大概也不会为那些东西花那么多钱。有意思的是,我六岁上小学一年级时就知道「中产阶层」(当时叫「中产阶级」)这个词了,而正在写这段文字的我今年二十岁,依然认为这个词能够形容我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
虽然也经历过大家在公众号爆文里读到过的「北京小升初」、「奥数班」、「周末课外班赶场」,但现在回忆起来,我童年时期所处的教育氛围依然是比较宽松的。父母给我报了那些课外班,但不会特别要求我的学习成绩;甚至在我小学三年级时听说「北京小升初与奥数脱钩」这一流言,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我的奥数班退掉。相比于我自己有要求的学习成绩,父母更关注的是我的心理健康,毕竟我那时情商太低,会因为一点点因为「马虎」而导致的成绩波动而强烈地自责甚至自虐。当然,这一相对宽松的教育氛围跟北京市内的具体地域也有关,我小学在东城,初中在西城,高中才到海淀区。
可能是部分由于那一代人的历史经历,我父母都比较政治冷感,他们不鼓励我过于关心政治,也不鼓励在家庭日常讨论中经常出现社会议题。他们对我的最大期望就是做一个「接地气的」快乐的人,最大担忧就是我因为过于关心政治又难以把控局势而陷入麻烦。这样说吧,我妈是一位会多次鼓励自己的女儿多看电视连续剧的母亲,她的理由是,多追剧才能多「接地气」,多懂点人情世故,少为那些社会问题花太多心思。后来不少人很好奇我父母的职业背景,以为是他们培养了我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热情,其实那完全是学校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果。
我十分感激我的父母能给予我无忧的物质条件与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当然也能比较清醒地发现他们的思想认识与我的不同。比如,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同性恋,也完全不能理解非宗教出于伦理考虑的素食主义者。我上中学时针对类似这样的问题和父母争论过,有一次搞得十分不愉快,到后来我主动去找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所以我再次强调,大家有心理压力与困惑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千万不要自己扛着)。后来我和家里人在这方面争论得很少了,但如果他们在微信上转发明显的科技谣言,我还是会马上给他们指出来,不管有没有用。
关于宗教信仰,我父母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情况,不信教,但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毕竟真正的无神论者不会在自己孩子高考前在卧佛寺花钱敲钟,孩子考上了北大还专程去「还愿」。不过不管怎样,我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成长在一个世俗的环境里;直到来到印尼,通过访谈了解到虔诚信徒家庭子女所经受的挣扎与压迫,我才真切地感到生长在世俗国家与世俗家庭的可贵。
可以说,在我截至目前的短短二十年人生里,人生的每一大跨步都充满了极端的幸运。小升初,提前通过面试从优质小学升入优质初中;中考,擦着分数线的边被人大附中录取;高考,再次擦着分数线的边考上了北京大学;大二升大三时,在最后关头拿到了公派名额与国外高校方面的录取,成为了整个语系唯一一名大三公派出国的学生。面对这些幸运,我无意感谢上天,一是因为我不信神,二是因为社会学的学术训练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社会结构性不公的结果,如果我感谢上天、自得其乐,那简直是又蠢又坏。
明明都是自己考上的,为什么还是不公呢?不如我讲一讲自己上高三时的几个细节。高三一年我有用功学习是真的,但我的「用功」和衡水等名校学生的「用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我还有闲工夫读《南方周末》(后来的高考作文用上了那时读到的案例,关于安庆殡葬改革事件);离高考不到三天,我还有闲工夫看香港电视台关于某敏感事件25周年维园晚会的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高三?而我竟然考上了北大。而那些千千百百饱受非人类学习压力折磨的同在一个国家的同龄人,很可能连本科都考不上。
不公不仅关乎户籍与地域;甚至关乎考题与评价标准本身。我高考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文综分数也比以往的模拟考试低很多;可以说,最后能擦边上北大,几乎完全是高考作文得满分起了作用。而认识我或者读过我其它稿子的朋友应该都清楚,我的文笔并不够优美,至少也没有高于同龄才子才女的水平;如果说作文分数能比同龄人的高一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所谓「社会责任感」。当然,我流露出的社会责任感是真情实感,我甚至没办法不在作文中流露这样的真情实感。然而,如果我能有一点点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精神,都是学校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果;而我之所以能享受到如此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课外阅读机会而多数人享受不到,说到底依然是社会不公的结果。
从小到大,我没有经历过很多明显的人生挫折或打击;唯一一次可以算上的,是我十七岁正准备上高三那个暑假发生的家庭变故。关于那场变故我不想多谈,因为我不需要大家因此可怜我,毕竟相比这一个不幸,我拥有的幸运要太多太多。除非我发现有朋友也遭遇了和我类似的家庭变故,我才会告诉他们具体的细节,因为我也希望自己和家庭从变故中一步步走出来的经历能够真实地帮到一些人。
如果非要总结我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经历,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条很残酷的因果链:我生来享受了北京户口和很好的家庭条件,然后是优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让我没有受什么非人类的折磨就考上了北大,考上了北大就又享受了北大光环带给我的名声甚至是物质利益——如果我没上北大,就不会因为仅仅给乡下孩子上了堂普通的性教育课而获得一些小名气;如果我没上北大,我每周写给《南方周末》的稿子即使仍承蒙编辑老师赏识,也未必能长期厕身于报纸的重要版面,我也就不可能身为全职学生还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一篇评论1200-1400字左右,稿费800元,如果每周都发稿,一个月能获得稿费收入3200元)。而在可以预知的将来,这一光环还将带给我更多;虽然光环之所以成为光环,大部分都是因为北大前辈的创造,而非我的个人努力。
如果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就属于那「达」的人;如果说「车厢内的人,有责任尽量前行」,我就属于那「车厢内」的人。我不敢想象,一路走来,按照鲁迅的话讲,我已经「吃」了多少人。虽然身为无神论者,我引用基督教的概念时很可能会犯错,但作为一个希望能被大家理解的比喻,我不得不承认,我时常感到自己是负有原罪的人。这里的「原罪」不是来自神的国,它恰恰来自人的国;我背负的是整个社会结构不公的原罪。
我能力有限,也还有很多很多缺点。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每一天都能用力地生活,尽力地完善自己,努力地为这个社会变得好一些而做一点点事情,很大一部分动力都是来源于这种深重的不安与愧疚。
我实在没有理由不向前走;我实在没有理由仅为自己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