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央企」:香港「再教育營」的打造?!(文長慎入)
👉🏿 香港的「二次回歸」?
中國要撤底控制收回香港,一直認為必須要有一個所謂「二次回歸」。這個二次回歸的提法,是2019年8月,中共利用時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所放出。鄭永年是北京出身,長期作為中共喉舌,後來好像因為在新加坡大學的性騷擾案落跑轉進到香港教書。鄭永年也是習近平的智囊之一。
鄭永年喉舌放出一個「二次回歸」的說法之後,人民日報便根據鄭永年的「二次回歸論」開始把香港問題的根源定性為:香港一次回歸沒有成功,必須要「第二次回歸」。因為,據說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國只享主權,沒有治權,「港人治港」,治權在行政長官和香港政府手裡;如此,中國只在大多數領域享有「名譽主權」。鄭永年雖然提出很多學術分析式的包裝,但必須要說這種「香港二次回歸論」,其實就是過去中國一直覺得香港雖然回歸了,但是人心沒有回歸的老調重彈。
👉🏾 香港「人心回歸」?
自從香港主權歸交北京之後,首任特首董建華無能治港,在董建華第二任期才啟動沒多久,便發生了2003年的各種騷亂抗議,尤其是香港基本法23條的國安立法爭議,超過五十萬人在2003年七一當天走上街頭抗議。之後,北京一直覺得問題出在香港回歸,但香港的人心卻沒有跟著回歸。
中國有一點是非常令人討厭的,當中有很多人很喜歡拿「歪果護照」,繼續在「歪果」尤其在美歐澳紐當「護照上是歪果仁,但思維還是中國人」;可是,他們自己其實都不要當護照上的中國人,可偏偏死都要別人當中國人。因此,為了推動香港人心回歸,於是香港特區政府於在2011年5月推出諮詢文件,建議在香港中學及小學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用愛國教育來洗腦港人。
這一次愛(中)國洗腦教育引發了反國教運動,也催生了黃之鋒這些反國教的青年學生領袖。緊接著,香港開始進入一系列的大小抗爭循環中,2014年的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魚蛋抗爭事件,踵接其後則是一連串香港青年為主體的香港本土政黨紛紛成立,並投入立法會的選舉之中。之後,港特區與本土港青的政治攻防表現在一系列的”DQ”事件之中,然後2019年便由可歌可泣的「反送中」運動接棒,直至2020年的「港版國安法」。
「人心回歸」工程的基礎鋪墊?!
在過去這幾年一連串的本土港青的「抗議」事件之後,更強化北京得實行「人心回歸」的工程,但為了讓此一有著「二次回歸」意義的「人心回歸」得以有效落實,必須在物質基礎上先進行鋪墊:打造一個北京完全可防可控的「香港」。
從2019的「送中條例」,到2020的「港版國安法」,雖然中共摧毀香港的作為受到國際輿論抨擊,甚至在美國以及西方國家推出一系列制裁的手段,依舊無法減緩中共一點一滴吞噬香港的進程。香港情勢發展至此,已經可以確定,中共對於香港的政治總目標:讓香港變成中國香港;亦即,讓香港如同中國內部的城市一樣,完全被控制在中共的手中。
也因為中共早已確立這樣的總目標,所以香港人的未來狀態就只剩下四種:
1️⃣ 不願意接受中共魔手而選擇政治流亡;
2️⃣ 不願意接受中共統治,選擇移民海外;
3️⃣ 不服從中共統治旨意,所以寧願在香港被逮捕關押;
4️⃣ 乖乖成為中共統治下的香港順民,甚至成為中共藍絲幫兇。
不願意被中共逮捕而選擇政治流亡的香港人,可說是越來越多。例如,流亡台灣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流亡英國的香港眾志羅冠聰、流亡德國的本土民主前線領導人黃台仰。此外,香港國安法實施後,許多國家給予寬鬆的「港人移民計劃」,加快港人舉家移民步伐。這股移民潮,其實從最近香港出名的傳統名校,過往是大家擠破頭要念,現在是學生退學潮。例如,香港名校「拔萃女書院」,日前罕見公開招收下學期插班生,另一間名校「英華書院」,上學年期末流失約50名學生,這學年逾10名退學。
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指出,早有心理準備面對大批學生退學,「幾乎全香港學校都面對同樣問題,更有學校一個年級走了40多位學生」;他認為,近年社會不穩定因素,無疑是影響家長決定讓子女是否留在香港升學。
事實上,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中,已逾2萬港人移居海外,這數字與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時的「恐共移民潮」人數相當,甚至有許多觀察家認為要非疫情之故,此波逃離中共統治的香港移民潮,勢必比起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候更劇烈。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民調顯示,有43.9%受訪港人想移民,其中1/3近期已在為移民做準備,原因包括不滿政府,以及人權狀況變壞等。最多受訪者提及的移居目的地是英國(23.8%)、澳大利亞(11.6%)和台灣(10.7%)。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去年全年港人獲居留許可的人數較2018年增加近四成,達到5858人,是移民署將港澳居留定居人數分列後,最多人數的一年。
中共正在打造一個可以完全掌控的香港。1997年至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港澳通行證(單程證)」去到香港居住的新移民,已經超過100萬人,加上透由投資與就學留下來工作的「港漂」,人數共有150萬,佔了總人數750萬的五分之一。
另外,2019年2月18日,中共國務院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剛要」,把香港融入珠江三角洲體系,對香港人來說,這是一種降級,一種把香港政經體制國內化的過程。香港跟澳門慢慢融合進「大灣區」裡面,未來只有大灣區人,就不再有香港人。換句話說,中共正在把「全球的香港」打造成「一個完全在中共統治控制下的中國香港」。所以,不論是政治流亡或者不願意成為中國香港人的移民,這些人數只要從中國內部把一些人轉移過來換血即可。然後,再把香港人各別打散到整個珠江灣這個大灣區,用空間來稀釋掉香港人這個身分的臍帶。
👉 文化央企:讓「香港」就地變身為大型的「再教育營」
終於,中國北京當局正式透過中聯辦在香港組建「文化央企」(中共中央管理的文化類企業)來強化文化產業,吹起港人「人心回歸」工程的號角。未來香港影劇、藝文、圖書出版事業,將聽黨話說好中國故事。此一「文化央企」將由香港中聯辦進行籌建,資產逾千億港元(約合3600億台幣),據聞將於2021年上半年正式開張。
劇情發展至此,不服從北京統治旨意的港人,只能選擇流亡或移民的海外離散,若想繼續在香港土地上生活,就只能選擇當「經濟動物」般的「無聲順民」,抑或被關押黑牢。然而,中共不喜歡「表面順民」,畢竟「高級黑」、「低級紅」此種「陽奉陰違」或「心口不一」的人,並非真正的「順民」。於是,正當香港在空間上成為北京徹底可防可控之時,啟動「文化央企」作為社會文化再教育的洗腦工程,也就是讓香港就地成為新疆「再教育營」相同意思的空間囉。
📣 文化央企工程的啟動,也就是香港開始成為新疆那種「再教育營」的大型復刻版「香港再教育集中營」啊?!😭
人民日報海外版澳門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報復美國媒體 川普:要戰了,我們絕對會贏】
先來個前情提要。還記得嗎?在2月18的時候,美國國務院點名了5家中國媒體,要求他們註冊為「外國使團」,必須向國務院登記財產清單。
這五家媒體分別是:
1、新華社
2、中國環球電視網 (中國國際電視台)
3、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4、中國日報
5、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美國總代理海天發展公司。
當時,國務院說這五家媒體是直接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並不是一般的獨立新聞機構。國務院官員甚至明白講說他們就是中共的宣傳機器。
後來,國務院在3月2日宣布,這5家中共駐美國「外國使團」官媒組織將實施人員限額,3月13日起中國籍員工將從160人裁至100人。官員指出,就光以2019年來說,美國向中國公民發放425張媒體簽證。相較之下,同期間中國給予任職外媒的美國籍記者簽證不到100人。同時也提醒中國方面正視記者待遇問題,改善長期以來中共對駐華外籍記者實施的各種監視、騷擾和恐嚇。
一個月後,中共的報復舉動出爐了。
中國外交部在當地時間3月18凌晨放上了新聞稿,宣布要求5家美國媒體向中國申報所有工作人員和財產清單,包括: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
同時,中國要求紐時、華郵、華爾街日報年底前記者證到期的美籍記者,於4天內提報名單,10天內交還記者證,此後不得在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從事記者工作。
中國也說將對美國記者採取對等的歧視性限制措施。
▶ 短評1:上個月美國國務院並不是忽然限制中國媒體,而是美國早就開始覺得中國大外宣威力太過驚人,許多官方媒體利用新聞自由的漏洞,大力實施政治宣傳。不管是智庫單位,或者國會研究報告,以及國務院的官方立場,都已經有一連串的發言直指中國濫用自由體制進行政治宣傳。
▶ 短評2:中國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大力打壓新聞自由,在中國境內原本有限度的言論自由空間已消失殆盡,各家媒體幾乎都無法維持編採新聞的能力,而只能夠拿官方新聞機構的新聞來做編輯。更糟的是,台灣許多媒體常常直接拿中國的新聞來使用,無形之間助長了中國的大外宣。很多人仍然相信中國官方的消息,不知道何時才會醒過來。
▶ 短評3:美國要求中國「官方媒體」登記成外國政府單位,中國反過來打壓美國的「商業媒體」是哪招?(美國之音是由美國國會立法與出資設立,算是官媒,但其他四家都是標準的私人企業)要知道的是,美國商業媒體從業者,有許多對中國非常瞭解的中國通,他們長期在中國做了很優秀的報導,而中國現在這種作法只是在為自己立下更多敵人。此後就不要再怪沒人幫中國講話了。
▶ 短評4:美國的政治與媒體圈意識型態大致上可分成自由派、保守派兩方,自由派媒體當中最有名的就像是紐時、華郵等,他們原本都非常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關鍵、必須努力促成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一份子(這是過去二十多年來美國外交政策主要思維),但在這兩年內,這樣的氛圍在自由派當中已經大量消失了,因為大家愈來愈認知道中國不可能改變的。自由派媒體們,至少從2018年開始也轉向愈來愈多去揭發中國內部的問題,紐時的轉變尤其明顯(2019年紐時推出非常多中共政治黑暗面的專欄)。在這個時候,中國對這些自由派媒體做打壓,無疑是火上加油。
▶ 短評5:中國這份聲明中,禁止紐時、華郵、華爾街日報的美國記者執業的範圍還包含了港澳,所以現在是「一國兩制」連演都不想演就是了。
▶ 短評6:關於美國政府要不要針對中國媒體做限制,美國內部做了非常多的辯論,尤其在政策圈。許多人們認為還是要維持言論自由的底限,不要去動到媒體記者們,至少也要留給他們採訪空間。中國現在是自己挖洞來跳。而且,川普這個人的個性,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你愈去壓他去戳他,他的反應會怎麼樣?我們想,接下來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他已經發了一則推特說:整個世界在和 "hidden enemy"作戰,而且(大寫)我們絕對會贏!
(當然,這可能是在講病毒,但這個時間點非常令人玩味,而且這兩天他才大力辯護Chinese Virus的說法不是歧視,行政部門這兩天也直接跟中國外交部門槓上)
中國政府你們就繼續戳嘛!
▶ 短評7:無法繼續待在中港澳的美國媒體朋友們,台灣歡迎大家 👋🏻。
Taiwan is a nice place (to work and have fun) for journalists!
----
詳細報導請見 唐家婕 - Jane Tang:https://pse.is/NR3DZ
人民日報海外版澳門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粵港澳大灣區:「歐盟式融合」、「邊緣化」與「被規劃」的爭議 - 李翰文
中國國務院日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政府在香港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三地政府首長和北京政府官員在會上先後發言,分別都表示會支持大灣區發展。
除了香港和澳門,大灣區還覆蓋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和肇慶等廣東省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國務院的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是讓區內城市互補優勢,也提出大灣區內各個城市負責的角色。
各方對計劃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意見認為,綱要的內容沒有提出具體實行的方案,而宣講會也沒有對計劃作出詳細說明,顯示各方官員要克服粵港澳三地不同體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支持的意見指出,這個綱要只是要指出「大方向」,具體的措施要各方稍後討論確定。
香港社會也有一些聲音批評,這個綱要指明香港的發展方向,這種做法等於香港「被規劃」。另外一些意見憂慮,香港會在大灣區的發展中失去獨特性,長遠來說角色會被「矮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周四(2月21日)的宣講會中表示,香港會不遺餘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計劃也不會牴觸一國兩制,而是「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就表示會出動「全省之力」,與港澳做好大灣區建設。
另外, 澳門特首崔世安就表示,澳門正不斷充實它中葡雙語人才發展基地等優勢,使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巴西駐香港總領事塔拉戈(Piragibe Tarrago)出席宣講會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他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對中國與巴西的關係會有正面影響,他又指如果大灣區的計劃成功,可以為巴西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
他同時認為,目前需要觀望計劃會否有「實質達成的結果」。
一家總部設在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公司的融資總監趙慧接受BBC中文時表示,她出席宣講會是為了了解當局對大灣區房地產方面的政策,發掘商機。
被問及她是否認為目前公布的資料欠缺具體措施時,她認為這個政策必須先推行框架,然後才會深化,因此「完全不用擔心」。
《規劃綱要》有哪些重點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詳細列出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和澳門等多個城市聯合發展的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這個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綱要其中一個重點,是說明大灣區中,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各自的角色:
-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 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 廣州: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
另外,綱要提出推動各地在教育、就業、基建和通訊等方面的整合,包括在廣東建立港澳子弟學校、容許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工作,也研究讓這些人報考中國大陸公務員,促進各地交流。
中國官方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燕生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指出,大灣區城市誰主導哪些領域,主要看各個城市的能力。「比如金融,全球優勢在香港,創新全球優勢在深圳,陶瓷製造業在佛山,看主導的是什麼。」
雖然規劃綱要強調要促進廣東、香港和澳門居民之間流通,張燕生指出北京政府過去制定中國大陸居民來往港澳的政策時考慮得不夠好,大陸客大規模訪問港澳令當地市民產生巨大反彈。他認為從這角度說,北京政府要在通關便利方面有所約束,「一點一點探索前行」。
「中國內部的歐盟」
中國官方《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引述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指,大灣區計劃可以協助區內城市突破產業單一的問題。他舉例說,香港有很多新技術,卻沒有市場,而鄰近的珠三角地區有龐大的市場,技術卻不如香港。
他在訪問中以歐盟為例子,指出歐盟由不同國家組成,成員國之間的資源仍然可以頻繁流動。歐盟目前面對的問題,是因為它沒有超越主權政府的實體組織從中協調。而大灣區的城市都屬中國,有中央政府從中協調,令它可以仿效歐盟的「高標凖、好做法」,又避免歐盟缺乏協調產生的弊病。
但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中國經濟分析師蘇月形容,國務院發出的《規劃綱要》內容模糊,認為這顯示官員要達成計劃的目標十分困難。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補充,綱要沒有解釋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如何解決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之間的監管差異。
她認為周四的宣講會沒有為大灣區計劃提供更具體的說明,而更多是像一種「表決心」的會議,讓各方表明會支持這個計劃,「但是並沒有就這個規劃本身的內容點出一些細節」。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沈建法認為,綱要並不是要具體規定要做甚麼東西,而只是提出一個大體的方向,讓各個城市之間合作,「提高我們這個區的發展水平」。
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具體的每個措施要大灣區內城市之間討論。
「例如香港和深圳之間有甚麼事情要做,最後決定怎麼做,還是需要兩家來談這個東西。」
「所以我相信不可能說規劃裏邊有很多具體的東西出來,因為這是做規劃的階段,只能是總體的方向。」
蘇月認為,各地政府之後會從最容易、對雙方都有利的方面入手討論合作,例如放寬香港和澳門商業服務等方面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措施。
「三地政府它們互相之間的討論,會從最容易的議題入手,然後越後越難,去到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解決一國兩制框架下監管差異的問題,會遇到非常多的堵力。」
香港「被規劃」
中國政府早在2017年第12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就已經提出要加強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地區之間的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一份去年發表的民意調查顯示,差不多有70%的受訪者聽說過這個計劃,但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城市發展的優勢「很少」或「完全沒有」。
大綱沒有給出詳細的實行措施或時間表,但它已經引起香港各方的意見,擔心計劃會令香港失去它的獨特性,也影響它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的自主性。
泛民主派政黨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形容,香港政府在大灣區長遠難以成為有競爭力的城市,反而「事事配合」,這會影響香港社會的長遠利益。同屬泛民主派的公民黨主席楊岳橋認為,大灣區的計劃會令城市間有更多的資源和人才爭奪,但香港政府卻未有提出具體方案挽留人才。
另一方面,香港最大的親北京政黨民建聯表示歡迎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希望香港政府爭取讓港人在就業、教育和醫療等方面,在大灣區城市都可以享有與中國大陸居民一樣的福利。而另一個親北京政黨經民聯就呼籲,香港政府在現有的機制上更積極回應大灣區的發展。
原文:BBC中文網
#經濟 #社會 #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