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 那麼晚才po出八月七日新書發表的影片 因為之前十幾分鐘好像收音有雜訊 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要一起po出那天演講草稿
其實我那天很想跟大家說的是: 如今是各種風向亂吹的年代 有時我也會被吹到頭昏腦脹 自我懷疑 但我後來想這時最重要的是穩住自己的節奏 不要亂 成為一個偶爾可以群舞 更要是一個可以獨舞的人(這是我對自己的勉勵)
為何人在邊緣 仍可以自得其樂?
(新書《邊緣人手記》八月七日發表的演講草稿)
當我總感覺煙花易冷,我怎麼在一個充滿熱血與正能量的世界生存?
因為身為一個觀察者 實在很有趣
就在前幾天 我有個好友看完《邊緣人手記》後傳訊息給我 說:「我沒有想到你成長歷程這樣坎坷?」
我那時愣住一下 我應該沒覺得自己太坎坷 或我很久沒想過這個念頭 因為好像因為早年類似「挫折」的經驗
可能就是沒有大家認為的「美滿家庭」
或者是標準的「快樂童年」反而造成我這個人有個特殊的視角
就是從頭到尾 沒有在中心點過的人
而且因為這觀眾視角 讓我對人生有種樂此不疲的觀察精神(而且意外地會有諧星的細胞)比方不小心在禮堂鞠錯躬
好像人生也是個集體實驗室 好像八零年代這樣熱錢發燒 九零年代的空虛 到21世紀變這樣 焦慮的年代
我們在一個百家爭鳴 卻人人邊緣的時代
現在人人都是沙丘上的王座 但那海水的溫度 與浪潮都是後面的機制操控的 你紅固然是因為你有能力 但你同時更快更容易感到匱乏與殘缺
數據隨時都在掃你 掃我 掃掉一部作品 一個網紅 甚至掃一個時代 掃掉一個國家 以前歷史的確是這樣掃掉人的 只是它現在會讓你聽到嘩啦或咚隆被丟進垃圾桶的聲音 所以搶地盤的焦慮感愈深(虛擬世界是個新大陸)
但這始終會有一種被遊戲機制愚弄的感覺 好像你我就是自動販賣機的罐頭 你是寶礦力 我是木瓜牛奶樂利包(於是我被扭得更厲害) 然後彼此問對方你今天流量有更好嗎?可是都更改不了我們卡在遊戲機制裡的存在
生存或存在感好像很難抓住 一閃即逝的年代 我經過這完全不同的這三個年代
卻覺得非常有趣 雖然我在這兩年的當下也感到未知的惶然
輿論雖然澎湃 但內裡充滿殺氣戾氣 儘管當下我也會感到未知 比方疫情牽動的種種 好像有什麼將要改變了 但它還是難以掩蓋我內心那種「觀察真的好有趣」的心情。
我為何從反派寫到今天的邊緣人
但我後來想想 我從頭到尾 從反派寫到今天的邊緣人 都是希望別人如果有一天落入我這本書中寂寞的狀況 或是有一天覺得自己找不到共鳴 我有一個書寫的慾望是:「那你要不要試試看我這個方法?」
當一個觀察者 但要拿著小板凳 向跑道戲台下的邊緣位置 當一個出神的觀眾試試看?
而且要像導演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寫的:「當一個合格的觀眾。」
我一開始寫《反派的力量》的確是因為我內在的反動 我覺得社會氣氛的正能量太過 甚麼人都要往光明面看 但試試看一直看太陽 這種行為真的會變睜眼瞎 同時這樣一昧地遮掩內在的傷口或陰暗 真的會讓一些人自欺欺人 會很痛苦 所以我那時有股衝動要寫反派
那我今日為何要寫《邊緣者》並且要把筆當手術刀挖出我的前半生
我試圖用一個很清冷的角度 去寫那些照理說跟我很有關的事情 我為何要這樣做 因為人生際遇大體上還是清冷的 每個人的驟變 其實都是海中浪 孟克的尖叫 是無人知曉的
所以我如果要寫實 忠於我當下或事後的體會 那份無人知曉的狀況 的確是冷清的 但我有一份熱情時 如果你今天 就我的讀者 如果也發現際遇殺你個措手不及 或是你的哀傷或寂寞無人知曉時 我只是有分熱情 讓你知道 你不是唯一的一個
然後今天有一個人這樣 或許有一個別人眼中不太美滿的童年 但那些都跟他(就我啦)沒甚麼關係 因為他有一個讓自己很開心 或樂此不疲的方法
或許就很像卡夫卡說的:「我撥開人生的廢墟、斑駁的東西,來告訴你我所看到的東西。」我就是想撥開那些殘破廢墟的東西 來告訴你所看到的 那個閃亮亮 很值得的東西
培養一個快樂的 但之前你可能要受挫 我成長的路上 一路都有來自寫作者的救援
我記得有一個街頭訪問 有一個女生說:「書店搬家對他沒甚麼關係,因為他不看書。」我會記得那則新聞的原因 是因為我那時當下想跟她講:「恭喜你 那你很幸運。」
我曾經經歷過必須要跟書求救的過程,就是在我外公的書櫃 在我哥我姊留下的唱片裡 我一度喊著「救命啊」 以這樣的心情找到了書 然後我一路都不放手 一路都把書當成救命藤蔓 是這樣長大過來的
我記得那時我從外公書櫃找到了史記 紅樓夢 歷史雖然是強者杜撰的成分多 但總要嵾些真實 但那時最大的啟蒙是紅樓夢 後來去東方書局 一直看書 像找到救命繩一樣地一直看
我記得有朋友問我妳那麼小 怎麼看得懂紅樓夢 是 我是沒看懂 但有種書就是厲害到 你沒看懂 但你看懂的 足以拯救你 薛寶釵的不安 林黛玉為何要哭(他根本沒有生存資本)後來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時 我真覺得真是爽快 它讓我看到一個入世的出世者
也提醒我 我原來可以既入世又出世
它讓我知道 有些書跟電影一樣 你現在沒看懂沒關係 它會跟著你一起長大 千萬不要跟別人求取答案 讓你有一天發現你看懂了 這本書一直活在你心裡
卡夫卡 蛻變 卡謬 異鄉人 沙林傑 我不屬於現世 蒼蠅王讓我畢業 然後村上春樹讓我知道我感到的虛妄並不是假的 那種現代化的孤獨 被他理解了 所謂末日的想像是甚麼 海豚旅館那層樓又是甚麼 他完全寫盡20世紀的空虛
於是因為看書 就有一雙洞穴眼 像地鼠一樣知道地面上何時雪融了 甚麼時候枯枝要掉下來了 甚麼時候春天來了 要結果子了 那些所有細節都吸引我
我母親對我的影響 (我書中有幾篇寫道我母親的失智症)我母親是我最重要的人 她保護了我 撐下來 告訴我這世界啥都沒變 但我也起了保護她的念頭 我要快樂與堅強
如果沒有她 我應該無法成為一個「外向的內向者」或真的會很自閉
我跟這社會的連結不太深 朋友也知道我不擅長說話 別人要的東西 我都沒甚麼感覺 以前考50幾名也沒感覺 考到第十我也沒感覺 別人考壞了在哭 我也沒覺得如何
或別人喜不喜歡我 我也沒太大感覺
我應該就是一個在大會操裡發呆的人 在球場上會去看觀眾的人
但因為有保護媽媽的心 我起碼要正常一點 所以我本來就是個怪胎體質吧
因為有了這念頭 我死命地看書自修 我骨子裡反抗學校制度 我就自己列書單 齊格蒙包慢 傅柯 昆德拉 卡爾維諾 托爾斯泰的安納卡列尼娜 莫泊桑
我其實一開始 從小沒有覺得自己很邊緣 或者說我這個人根本沒身處中間核心過
但發現時 自己已經是很邊緣了 我如何從一個很安靜的人 就像柏青為我寫的序文一樣 他說看到我時 有時是面具下空無一人 我其實不在那裏
「我不在這裡的咒語」
我專心的地方跟別人不一樣 我很容易走神 (一個自帶地下室的人)
比方別人在看電影裡一對男女在談戀愛 我可能會注意到那地上有蟲 我跟別人都畫不同的重點 我就是一個劃錯重點的人
我是個同時入戲 又同時是個觀眾的人 忍不住各種角度的看 對我來說 作品看得懂 看不懂都沒關係 就像抽象畫一樣ˋ它會內化在你心裡 讓你懂你必須懂得那部分
如果有人告訴你全部了 並且說這就是正確答案 那就真的很接近一無所知了
我的筆很冷 因為心很熱
我朋友小樹說 我很疼愛那些反派 寫小丑就是因為我難過他跟這世界太較真了 朋友知道我這部份很溫暖 甚至有點不切實際的浪漫
因我的學校 我精神潔癖很重 也讓我去觀察人性 讓我很習慣棋盤上的思考
就是哪個人哪個年級 他可能在棋盤上的哪一個位置 以蒼蠅王的角色分布去推演人的社會地位跟角色 政客目前在哪一格 他的打扮跟喬裝應該如何配合拉爾夫 或專制者傑克
關於我的家庭的事情 讓我感受到甚麼是煙花易冷 所以我沒有太容易很high
有人問我 我要甚麼 我回說 我要的就是現在這時候啊 桌上有紙有筆 我就有一個安寧的世界 我的工作就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比較能想像的「自由」
但我真的比較像刺蝟 以為伸展著小刺 就可以保持一己的安寧 裡面有一粉色很軟的靈魂 如果一用筆 或碰到同類的邊緣人 我那裏面的核心就會像被擊破一樣
必須要寫出來 或搶先一步寫道 如果身為怪胎 或孤獨的人 可以會碰到什麼 要做好什麼準備
然後我在前方搖著火把等著你 並且揮手 告訴你有人走在前面喔 我要的與我所擁有的寫作衝動 大概就是這個。
人為何而活托爾斯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Keep Reading! Let’s讀it.】─#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我媽是老師,從小爲了讓我這個勁量小孩養成閱讀的習慣,便不時訂定閱讀計畫,只要完成便能換取一些小獎勵。這樣的習慣養成也影響了我在許多思考上的解放與刺激,一直到現在翻到有趣的書仍嗑得不亦樂乎,舒緩疲勞要熱敷,大力啃大力嗑,甚至索性不管紙張材質、油墨成份就是直接吃。
很高興這次受文化部邀約,為大家推薦一些我近期閱讀的書單(菜單)。
1. 《北野武:超思考》(時報出版)
有看過北野武的電影或文章的朋友,一定對他無厘頭思維不感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另類邏輯是帶有侵略性的,且絕對不符普遍社會觀感,你一定會認爲他怎麼能如此胡說八道。
這本書是以他長久觀察的日本社會現象,累積出一套自有獨特的見解,並時不時以嘲諷的口吻與不合時宜的「真心話」試圖敲醒每個盲目思考的現代人。
你可以認爲這就是一個瘋狂老伯的自娛自囈且過度辛辣,但對我來說北野武端的這碗,就像過夜的冷雞湯, 初嚐說不上溫暖,但仍算營養,吧?
-
2. 《日蝕之後:曹錦輝的真實告白》(堡壘文化)
我熱衷於各種人物傳記,尤其越受爭議的我越感好奇。整個台灣棒球界有如佛地魔般,連名字都不太能提的這號人物,暫且不論他如何「佛化」或爭議與否,我永遠記得小時候跟老爸守在電視機前,看曹錦輝在大聯盟初登板的畫面。請眾多熱愛棒球喜愛棒球到吃不下飯的朋友先別急著吐槽,像這樣甚至是一位幾乎不被原諒的人,有誰願意來聽他說點什麼?在我看來他所經歷的這一切,一個被判「死刑」的球員,放棄了棒球開了餐廳,並且重新自我訓練,最後能再度重返棒球最高殿堂,能有這般經歷,看來也再無來者了。
我對於他一路走來的好奇,遠大於對他的人格批判,你可以不接受這個人,但不可否認他的經驗絕對有能被分享的價值,是警惕也罷,我看到更多的是勇氣以及他的信仰。
本書並不著重於他的「洗白」,對當年的事件也僅點到爲止,較多的是自我訓練及心理調適的方法,並把國外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
不管怎麼說,你可以不與魔鬼爲伍,但你也該聽聽去過地獄的人所看過的風景。
-
3.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聯經出版)
身爲一名創作者,我常常在思考生於這個時代的自己,到底能帶給這個世界怎麼樣的體驗?或者我的作品之於他人能留下什麼意義?我一直以來都抱持「作者已死理論」,作品在完成之後,跟「黃宣」這個人並無太大關係,作品本身的生命與意義在於每位接收者的解讀,這是他們的旅程,我只能提供一個粗淺的視角,藉由聽感的傳遞,讓聽者決定這場旅程的終點,或許也沒有終點,這不是我能掌控的,但創作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何而做?痛苦的根源到底是為了播種還是自我實現?對我來說也許永遠都沒有答案。
基於這個理由,我更好奇其他的創作者,關於他們的旅程是什麼?他們的日常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從貝多芬、托爾斯泰到費里尼、畢卡索、村上春樹⋯藉由一窺古今知名偉大的創作者們的生活日常,也許能更接近真實的創作本相,如果你也是創作工作者,非常建議你翻翻本書,十分有趣!
-
4. 《遊戲化實戰全書》(商業周刊)
這本是我一個好友近期送我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是以一種信仰狂熱的程度,以一種傳教的姿態推薦我看的,不管怎樣我想當今還有朋友送書,應該也算老派的浪漫。
「遊戲化」本身的意義在於利用建立遊戲的機制與思維,解決各種問題,而作者所提出的「八角框架」所能應用的層面相當廣,若能妥善運用這樣的經驗法則,也許在不同領域上的思考都能有所突破。
作者提出許多獨到觀點也都頗有意思,例如透過「黑帽與白帽理論」洞悉內在核心動力,並轉換成期望行動,透過適當的獎勵機制,讓你正在面對的挑戰更加有樂趣,便能有效提升生產力。
但作者也強調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真理,每個人面對世界的角度也不同,他只是分享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反覆翻閱至今我也未能靈活運用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也還在練習不同程度的思考模式。
這杯水你可以選擇不喝,但試試無妨。
-
5. 《鉛筆屑》(水芙蓉出版社)
來自季薇先生的鉛筆屑,共有上下卷,記得是在花蓮的二手書店購入。(咦?不對,此書應是友人購入,我太愛了並跟他借了下卷至今仍未歸還,藉此與他道歉,侵佔了一段時間。不良行為,切勿仿效。)
本書初版於民國六十四年,初嚐文字便飄起濃厚的年代感,但不至於產生距離,甚至現在讀起還十分可愛。此書不僅收錄了季薇先生的散文創作,並分享了諸多寫作的經驗與方法,並舉出實例與讀者探討文字書寫的意義。
乍閱後便愛不釋手,我喜歡季薇先生清新樸實的文字風格,他的散文主題也十分貼近真實生活的各種觀點延伸,感覺就像一個親近的好友跟你分享他所遇到的事,讀感毫無負擔且心情愉悅。
如果以北野武來類比,季薇先生就是天平的另一個極端,很適合睡前來一帖或午後小品,大人小孩皆宜。
你知道那種巷口古早味紅豆冰的味道嗎?這本書就是那麼古錐可口。
☜♣☞‧☜♣☞‧☜♣☞‧☜♣☞‧☜♣☞‧☜♣☞‧☜♣☞‧
同時,文化部為響應世界閱讀日推廣閱讀的精神,推出「走讀臺灣」系列活動,串聯文本與臺灣在地連結,使民眾可以在城市、鄉野、山林以及海岸找到閱讀的樂趣,也歡迎大家來一起走入文本,讀出台灣。
在此我也點名好友 9m88 分享他的書單,種下閱讀的種子。
#閱讀的種子
#走讀台灣
#KeepReading
#Lets讀it
#疫起待在家
#一起來讀書
人為何而活托爾斯泰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個難題?不,來一碗雞湯吧】
這次分享的短篇,是托爾斯泰的極短篇〈國王的三個難題〉。其實可以當作個寓言或者童話來看。
哪三個難題呢?簡略來說,大概就是:什麼時候最重要、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看起來很像平平無奇的3W之類的說法。不過,在托爾斯泰的筆下,卻還是滿有點溫馨雞湯味的。
一起來看看這個小故事吧。
-
國王的三個難題 / 托爾斯泰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一心想得到三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他認為,只要解決了這三個難題,天底下沒有什麼難得倒自己。
這三個問題分別是:何時是適合做每一件事的最佳時刻?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國王詔告全國,如果有人能提出解答,國王就會賞賜大巨大的財富。
飽學之士紛紛去晉見國王,但是他們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不相同。
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有人主張做每一件事的正確時間,應該列在一個年、月、日的時間表上,然後嚴格地照著這個時間表去做。他們說,唯有這樣,才能在適當的時候做該做的事。
另一個人對國王說,要預定下一步的計畫是不可能的,國王設法想知道何時該做何事,無異是天方夜譚。
也有人堅持,憑國王一人的力量,想預見未來的發展非常困難,更不可能有能力正確的決定何時該做何事。他建議國王建立一個智囊團,跟他們共同商量,聽從他們的勸告行事。
另外,有人說某些事情需要速戰速決,不可拖泥帶水,更沒有時間等到大眾討論後再作決定。事情若非常急迫,應該去請求術士占卜。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也不一樣。有的人說,國王最需要的人是他的皇宮大臣;有人說是牧師,有人說是醫生,而有人則說是戰士才是他最需要的人。
對於第三個問題,也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說世上最重要的事是科學,有人說是軍事技術,有的人則說是宗教信仰。
國王對所有的答案都不滿意,所以沒有人得到獎賞。
為了想找到他這三個問題的真正答案,國王決定去尋找一位隱士,那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但是,智者只見平民,拒絕與權貴人士或是富人見面。
於是,國王喬裝成一位樸實的農夫,吩咐他的隨從在山腳下等候,單獨上山尋找這位傳說中的智者。
來到隱士的住處,國王看見他正在自己的屋舍前面搭建花園。隱士看到有陌生人來訪,點點頭表示歡迎之後,又繼續手邊的工作。
國王上前去告訴這位隱士來此的目的,是為了求得三個問題的解答。隱士聽完後,輕拍國王的肩膀,便繼續挖土的工作。每當他將土壤鏟到另一個地方之後,都會累得氣喘不休,這樣的工作對年邁的老人而言顯然太吃力。
「你已經挖累了。」國王說。「把鏟子給我,我來挖一下。」
「謝謝。」隱士說完就坐在地上。
挖了兩畦之後,國王就停下來再問他的問題。隱士沒有回答,他反而站起來,伸手去拿鏟子說:「現在換你休息,我來挖。」但是國王並沒有把鏟子交給隱士,他繼續挖下去。
一個鐘頭又一個鐘頭地過去了;太陽已經在樹林後面下山了,國王把鏟子挖下去的時候說:「我來此的目的是要請教您三個問題,如果您不能為我解答,請讓我知道,我想我該回去了。」
隱士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倒抬頭問國王,有沒有聽見有人經過那裡的聲音。
國王向四周打量,他看見一個蓄著鬍子的人從森林裡面跑出來。這個人雙手壓著胸口,血從他的指間流出來。他跑到國王面前就暈倒下來,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發出微弱的呻吟聲。
國王和隱士把這個人的衣服打開,他的胸口有一個大洞。國王盡力把傷口洗淨,並且用他自己的手帕和隱士的毛巾把它包紮好;但是血還是不停地流。國王不斷地把沾滿了熱血的繃帶拿去清洗,然後重新把它包紮好。
最後,血終於不流的時候,這位受傷者醒過來了並且要水喝。國王給他拿了乾淨的水讓他喝。
這時,太陽已經完全下山,天氣也轉涼了。隱士和國王一起將這位傷者抬到屋內讓他休息。這個人靜靜的躺著,闔上雙眼。國王這一路上山尋找隱士、挖泥土消磨了一整天,也疲倦得靠在門邊睡著了。
當他醒來時,太陽已經高掛在空中,這一刻,他突然忘了自己身在何處,也忘了為何來到這裡。他環顧四周看見那名傷患正困惑的看著自己。傷患專注的盯著國王,帶著愧疚輕聲的對國王說:「請原諒我。」
國王不解的問:「你做錯了什麼事要我原諒你?」
傷者回答:「陛下,你不記得我了,但是我記得你。我是與你誓不兩立的敵人,在上次的戰爭中,你殺了我的哥哥,又侵佔了我家的財產。當我聽說你要單獨上山時,便決定在你回程的途中暗算你,但是,我左等右等都不見你的蹤影,於是放棄埋伏出來尋找你。不料,卻被你的侍衛發現並認出我的身份,他們一路追殺,把我打傷了。我從他們那兒逃走了,要不是你照顧我的傷口,我早就流血喪命了。我打算把你殺掉,而你卻救了我一命。現在,如果我能活著,而你願意的話,我將做你最忠實的奴隸侍奉你。我也要命令我的兒子這麼做。請你原諒我。」
國王喜出望外,沒想到這麼容易就能和敵人和解。他不但答應原諒他,還將他的財產全部還給他,並且請大夫為他醫治,吩咐隨從照顧他,直到他康復為止。
當隨從送這名傷患回到家鄉之後,國王再次前來尋找隱士,他仍不放棄求得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他看到隱士在他們以前挖掘的土地上撤下了種子。
隱士回答國王:「你已經得到問題的答案了。」
國王困惑的問:「怎麼說呢?」
「昨天,如果不是因為你同情我年紀大了,而幫我挖掘泥上,恐怕在你回家的路上早已受到襲擊了,那麼,你一定會很後悔當初沒有留下來陪我。所以,當你在挖掘土地的那一刻,就是最重要的時刻;而我就是所謂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幫助我。」
「過了一會兒,當傷者上前讓我們遇見時,你用自己的衣裳覆蓋他的傷口,就成了最重要的時刻,因為如果你沒有幫助他,他可能會死,而你也失去了一個與敵人和解的機會。因此,這位傷者就是最重要的人,在你細心的照顧他的傷勢下,就成為最重要的事。記住,最重要的時間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
「當下是唯一我們能主宰自己的時間;而最重要的人就是跟你在一起的這個人,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將來是否會跟別人在一起,而最重要的事就是對這個人行善。因為行善於人正是人類生而為人的主要目的。」
人為何而活托爾斯泰 在 人為什麼而活pdf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那位老爺來訂做靴子的時候,你笑了第二次,從那以後,你就高興了些?為什麼剛才那個女人帶兩個小姑娘 ...,人为什么而活.作者:托爾斯泰著許海燕譯.类别 ... ... <看更多>
人為何而活托爾斯泰 在 [轉錄] 社會批判與宗教救贖 談托爾斯泰《復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Fiction 看板]
作者: oylq2000 () 看板: Fiction
標題: [心得] 社會批判與宗教救贖──談托爾斯泰《復活》
時間: Sat Apr 25 14:51:10 2009
網誌:https://www.wretch.cc/blog/writerou/10078624
標題:社會批判與宗教救贖──談托爾斯泰《復活》
內文:
(一)托爾斯泰文學不朽的碑石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的作品充滿宗教精神及人道主義思想,《戰爭與和平》(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7)和《復活》(1899)這三部長篇小說,咸認是托爾斯泰文學不朽的碑石。其中,《復活》為托爾斯泰晚年代表作,源自一位法官朋友所說的真實故事,托爾斯泰經過考察、閱讀、訪談、分析研究之後,前後花了十年時間,數次改寫才定稿。
《復活》最值得重視的是,透過男女主角聶黑流道夫和馬斯綠娃的遭遇,控訴封建社會的不公不義、貴族官僚的迂腐可恥,以及司法的不可信賴等,充分顯示托爾斯泰對沙皇制度與統治階級的唾棄與絕裂,使他贏得「一個激烈的揭發者、憤怒的抗議者、偉大的批評家」之普遍讚譽。
(二)人性的墮落與復活
小說男主角──貴族出身、浮華悖德的聶黑流道夫,擔任法庭陪審員,審理一件謀財殺人案時,在法庭上見到被指控為「殺人犯」的二十六歲女子馬斯綠娃,她正是聶黑流道夫姑母家的養女兼女傭,跟當年還是大學生的他戀愛、失身,然以彼此身分懸殊,隨即遭入營服役的聶黑流道夫拋棄,並因懷孕而被聶黑流道夫姑母逐出家門,男嬰出生未久即告夭折,馬斯綠娃為了活下去,不幸墮落風塵,成了無照妓女。
如今,聶黑流道夫充滿罪惡感,覺得馬斯綠娃的不幸都是他一手造成,自己卻完全不必受罰,他內心飽受譴責,十分懺悔,想盡辦法彌補自己過去的錯誤。馬斯綠娃的境遇,淨化了聶黑流道夫的靈魂,當他明白潛意識裡的確對自己的那種懺悔行動,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他真正有了精神上的轉變,開始他道德上的復活和個人的新生。於是聶黑流道夫由一個「精神之人」轉變為「獸性之人」,再重回「精神之人」了。
由於馬斯綠娃是被陷害的,聶黑流道夫主動替她申冤,積極四處奔走,此一冤案以證據不足為由提起上訴,卻因統治階級的腐化和司法制度的荒唐,訴願案一一被駁回,馬斯綠娃依然被判有罪,流放西伯利亞四年。這時,聶黑流道夫不顧親友及馬斯綠娃的想法,毅然決然放棄家庭、財產,跟馬斯綠娃一同去西伯利亞,甚至於為了贖罪,聶黑流道夫表示願意跟她結婚,祈求她的寬恕,然而馬斯綠娃明白拒絕了,她不想影響聶黑流道夫的前途,隨即決定嫁給另一個政治犯──西蒙生,因為她感受到,西蒙生真正愛她,不像聶黑流道夫之為了滿足道德感的「贖罪」而娶她。最後,
皇上終於赦免馬斯綠娃的苦工刑罰,改為調遣到西伯利亞附近村鎮;聶黑流道夫則坦然接納馬斯綠娃的抉擇,自己也藉由《馬太福音》,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新生活的啟示,靈魂深處洋溢著真正的快樂。至此,聶黑流道夫和馬斯綠娃可以說都「復活」了。
(三)貴族與貧民的對比
力行實踐人道主義的托爾斯泰到了晚年,貴族地主的階級身分成為他的原罪,是他亟欲擺脫的包袱,面對傳統封建社會的不公不義,他在《懺悔錄》中說:「在我身上發生的轉變,其實我早有準備,這轉變的素質存在於我自身。我發現我們富人和有學問的人這個階層裡的生活,不僅使我厭惡,而且失去了任何意義……效力於創造生活的基層人民,才是我唯一的真正事業……我背棄了我們那個階層的生活,認識到了這不是生活……。」於是他走入農村,深刻體驗農民生活,了解農民的問題與需求,進而寫下了《復活》。
透過《復活》男主角聶黑流道夫的眼睛,托爾斯泰首先描述貴族生活的奢華,諸如住豪宅、穿華服、買珠寶、吃美食、聽《茶花女》歌劇、參加宴會、私生活淫亂……等,令聶黑流道夫感到厭惡。他看見穿著華美的官吏,心裡不免為窮人打抱不平:「他們都有如此潔淨的襯衫和雙手,他們的鞋子怎麼都擦得這樣好看,誰為他們製造這個?不光和囚犯比較,就是比較起農夫們來,他們都是何等的舒適!」接著,聶黑流道夫帶讀者進入農民窮困的生活情境中,他問農民平常都吃些什麼?一位牙齒已經掉一半的老太婆回答:「你問我們的飯食麼?我們的飯食十分的好。第一件是麵
包和酸麥酒;第二件呢……也是酸麥酒和麵包。」這些被剝削慣了的農民,可以說一個比一個窮。自農村回到彼得堡,聶黑流道夫向姨母說:「農夫們十分努力工作,但永遠吃不飽,而我們卻在這種十分奢侈的生活裏面生活著,難道這是應當的麼?」再如馬斯綠娃的獄友老婦說:「我年紀已經老了,監獄和求乞這兩件事總是免不了的:不進監獄──便是去當乞丐。」以上莫不凸顯貧困農民和豪奢貴族地主之強烈對比,增強了作品的社會批判力度。
對於貴族地主與貧農的對立,猶如托爾斯泰化身的聶黑流道夫,嚴厲地自我審視,改變生活方式,採取實際行動來贖罪,他放棄私有財產和一切特權,遣返僕人,離開闊綽的家,搬進平民公寓,生活力求簡樸。托爾斯泰可以說將他晚年對社會的探索、人生的醒悟,傾注於聶黑流道夫身上,在掙扎中尋找平衡點,洗滌自己的靈魂。《復活》無疑是俄國貴族意識的徹底懺悔錄。
(四)批判司法不公
《復活》書中大篇幅描述法庭審理的細節,揭露司法的種種弊端。司法人員私生活不檢點,視賄賂為常態,問案馬虎草率,審理品質低落,聶黑流道夫注意到,連屬於高等法院層級的「大理院」,法官們放著顯明的要點不討論,卻糾纏在旁枝末節的問題上,簡直本末倒置、言不及義。再者,有錢有勢有關係者,能夠聘請到能幹厲害的律師辯護,結果可能無罪;而沒錢沒勢拉不上關係的平民百姓,即使沒罪也會遭到判刑,當庭高喊「我沒罪」的馬斯綠娃即為一例。聶黑流道夫在替馬斯綠娃奔走上訴的過程中發現,由於「檢察官的過分熱心和法官的大意失察」,有一百三十人因
為誤會而被監禁,冤獄之多之習以為常,不禁讓聶黑流道夫感嘆:「在俄國唯一適合於老實人的地方就是牢獄。」偏偏司法人員個個推卸責任,因為「對檢察官來說──他說是總督的錯誤;對總督來說呢──這又是檢察官的錯。誰也不願認錯。」於是無辜的老百姓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托爾斯泰更深入去探討司法的黑暗與不公,多次借聶黑流道夫之口道出:「法庭不但是無用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在監獄中,聶黑流道夫遇到一位痛罵獄官濫拘的怪老人,此人提出獨特的法律見解:「法律嗎?首先『他』把什麼人都搶了,占有世界上的一切,掠奪人類所有的權利,殺死所有反對的人;以後呢,他便造出法律來,禁止別人的搶奪。」托爾斯泰藉此大大諷刺,在號稱「法治」的時代裡,有許多如同書中被逮捕、監禁和流放的人,其實並非破壞正義或是做了不法之事,只因他們妨礙了富人和官吏的利益!這種假「正義」之名而行「不義」之實的「制度」,其中
隱藏著最最粗暴的貪婪和殘忍,怎不讓人反思!
(五)皈依宗教尋求救贖
托爾斯泰的作品,道德宗教色彩一向鮮明,晚年作品《復活》這方面的表現尤其強烈。托爾斯泰透過神聖的「復活節」,對上帝提出質疑。小說中,聶黑流道夫為逞情慾,於復活節之夜,姦污了馬斯綠娃,這是人性的墮落。此後,天真的馬斯綠娃還對兩人的美好未來存有幻想,直到聶黑流道夫離開姑母家前夕,給了她一些錢,痛苦的她這才意識到,兩人之間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是屬於不同世界的人。馬斯綠娃不禁對「善」和「上帝」產生懷疑。多年後重逢,馬斯綠娃已經完全不信任聶黑流道夫。他明白表示,打算要贖自己的罪,請求她的饒恕。馬斯綠娃卻很可憐
的笑了一笑,說:「要贖什麼罪!一切事情都已過去了。」至此,馬斯綠娃似乎否定了上帝。
聶黑流道夫這方面,禱告著懇求上帝:「援助我,訓誨我,請您過來,住在我心裡,替我把污穢的心靈洗淨罷。」後來,聶黑流道夫看見飽受苦難的年輕政治犯克累操夫死於監獄,不禁思考:「他為何要吃這苦?他為何要活著?他現在可明白了不?」這促使聶黑流道夫焦慮地尋找人生的答案,徹夜研讀聖經《馬太福音》,包括第五章和第十八章,特別是第五章「登山訓話」的一段,令他非常感動,覺得所列的五個戒律,如「不殺人不動怒」、「不姦淫」、「不食言」、「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要是有人打你右臉,應該再轉過左臉來給他打」、「不能恨仇敵,要愛護、幫助和
伺候他們」等,可以使人類享受到最大的幸福。最後,聶黑流道夫想通了:「要把人類從可怕的惡魔那裡救出來,祇有一個辦法,即是他們時常應該在上帝之前承認自己有罪。」而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徹底實踐上帝的命令。
關於整體性的社會結構問題,托爾斯泰一廂情願地以個人宗教道德的悔悟與實踐去面對,其實社會制度的弊端仍舊存在,並未因此獲得徹底解決。個人的悔罪與實踐宗教精神固然重要,但是跟《復活》中所控訴的不公不義相比,皈依宗教尋求救贖的結尾便顯得軟弱無力!而且這種引經據典的宣言式風格,缺乏抒情性,難以打動人心,感染讀者。
(六)瑕不掩瑜的經典
《復活》拋棄了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改以農民的眼光重新審視各種社會現象,廣泛而深入地描繪出一幅幅十九世紀末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諸如受盡折磨的勞動者和養尊處優的貴族;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荒蕪凋敝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城市;茫茫無際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揭露當時國家社會的專制、暴虐、不公與虛偽,並予以激烈抨擊。整體而言,《復活》最主要的價值就在於時代的反映和社會的批判。
宗教救贖也是《復活》重要的主題,精神生活陷於苦悶的聶黑流道夫,亟欲藉由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尤其於小說最後一章,大量摘引《馬太福音》經文,幫助他找到人生的答案。唯這樣的文學表現方式,直接、粗糙、簡略,說服力明顯不足。相較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過於「大聲疾呼」,太急於「宣揚思想」,儼然是托爾斯泰人生觀、世界觀的總結,卻又充滿批判的激情,流於說教,幾乎看不見細緻清新的感覺描寫,以及生動活潑的人物刻畫,且書中的「是非善惡」過於分明,人性也簡化到只剩下好人和壞人兩種──基層民眾往往是好人,
社會階層高的則是壞人,如此不免大大傷害了小說的文學性與藝術性。
托爾斯泰《復活》的社會批判,充分顯示了反映時代社會的文學價值,文化語碼方面(Cultural Code)十分可觀,其宗教救贖亦揭櫫作者高尚可貴的情操,令人佩服。儘管羅曼‧羅蘭於《托爾斯泰傳》提到,《復活》沒有托翁「早年作品底和諧的豐滿」,但瑕不掩瑜,《復活》依然是值得世人重視的小說經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129.13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0.162.2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