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星期四 絕對音樂】
「做人,要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風喚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風雲的胸懷。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淡才能放得下。
背負太多,就會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脫。
淡看人生榮辱得失,一切均如過眼煙雲,去留無痕,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SO~~能笑是因為有胸襟,能傲是因為有實力,所以才能笑傲江湖…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就在南投廣播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請點這裡-- http:// fm997.cityfm.tw
*************************
《《富哥哥窮弟弟》,貧富命運的分水嶺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有一個哥哥,你和他從同一個老媽肚子裡出來,從小一起長大,是這世上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可是成年後你們卻過起了「天上地下」的不同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這是部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中兩兄弟的真實故事。
一個典型的窮人——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孤身漂泊。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饑一頓飽一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
不過他本人倒挺想得開,認為在底層待著沒啥不好,無拘無束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主角大衛眼中的「上層」,大概就是他那身家千萬的哥哥伊凡。「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是外界給他貼的標籤,而在記者詢問資產數量時,只會微微一笑:「無可奉告。」
一個是富豪,一個是窮人,很難想像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是親兄弟。
但事實的確如此,只是在過去25年來,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
他們誰都無法理解對方,隔閡漸深。要不是連著一層血緣關係,可能早已成陌生人。
有好事的英國媒體,專門給這兩兄弟拍了個紀錄片,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變形計」,提出讓他們住進對方家裡8天,看看是否能緩解兄弟倆緊張的關係,或是帶來什麼改變。這就是《富哥哥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
命運的分水嶺——
無法磨滅的偏見
兄弟倆不同的命運,可以追溯到童年。
哥哥伊凡比弟弟大衛年長一歲,兩人都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員警,媽媽是銀行小職員,家裡沒啥存款,但尚能養活孩子。
兄弟倆小時候都吃著差不多的食物,穿著差不多的衣服,上著差不多的學校,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大衛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寵愛。
伊凡猶記得當自己大一些,需要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些小錢補貼家用時,大衛卻依然可以睡大覺,然後享用母親準備的餐點。
「我起早貪黑打零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經常會發現大衛整天沒做任何事。」
如果要說大衛實在做了啥,無非就是些破壞公物、賣小黃書來賺香煙錢的「蠢事」。
但因為大衛是弟弟,所以總能得到父母特別的優容與寬待。想起小時候父母總是護著弟弟的場面,伊凡心裡很不是滋味。
但正如那句俗語「慣子如殺子」,過分的縱容無疑給大衛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小時候的調皮搗蛋變成了成年後的遊手好閒,很早就承擔養家糊口責任的哥哥伊凡,反而被錘煉得獨立能幹,極富商業頭腦。
伊凡21歲離家創業,通過做小生意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後他將那個生意轉手他人,賣得了100萬英鎊,他再拿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進行創業,成功後再轉賣,如此周而復始,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千萬富翁。
就當伊凡的創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大衛卻沒考上大學,他跑到修理廠做了一段時間學徒,但沒能堅持下來。為了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見世面」,他還放棄了工廠的轉正考核,和本可擁有的穩定生活徹底告別。
他們的人生分水嶺,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
哥哥的事業愈做愈紅火,弟弟則眼紅於哥哥迅速積累的財富,不甘心只做個打工者。為了能像哥哥那樣「一夜暴富」,大衛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久而久之,大衛開始自暴自棄,他變得憤世嫉俗「富人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著吸窮人的血嗎?」 在鏡頭前,他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對哥哥和他的巨額財富的反感。
好像躋身富豪階層的哥哥,令他噁心想吐。
對於弟弟的現狀以及對自己的偏見,哥哥心知肚明。他覺得,如果當初弟弟能夠腳踏實地地幹好一份工作,比如在工廠當修理工,而非好高騖遠,境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可惜歷史從來都不存在假設。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弟弟,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沉淪了下去。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唯一的謀生手段是到建築工地幹苦力,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輛破破舊舊的房車。
而哥哥則努力地開拓著更大的商業版圖,並試著在政壇發出自己的聲音。他購置了若干座豪宅,僅出現在紀錄片中的,就有倫敦的四層聯排別墅、東薩塞克斯的13世紀古宅以及巴賽隆納上流社區的假日公寓這三所。
兩人的處境,早已是天壤之別。
哥哥想不通弟弟為何不能找一份穩定工作,告別漂泊的生活;正如弟弟對哥哥的致富之道深惡痛絕,諷刺哥哥是「虛偽的資本家」。
整整25年,兩人獨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天。
在重重誤會與偏見中,改變似乎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直到持續8天的「變形計」完成,兩人多年以來的心結才稍稍有了鬆動。
體驗8天對方的人生——
親兄弟版「變形計」
當哥哥不得不在弟弟的房車待上8天時,他的內心是崩潰的。房車的空間狹窄,而且沒有洗澡如廁的設施。推門進去還亂糟糟的。
「這個真的太恐怖了,我有點想哭。」
當伊凡硬著頭皮在房車裡吃完弟弟所做的半生不熟的羊排之後,弟弟主動提出要帶哥哥感受一下自己的日常活動,哥哥欣然應允。其實他也是十分好奇,弟弟怎麼就不能好好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每天到底在幹嘛。
「他應該有個房子,有個正常的家,真的。」
很快他就發現了弟弟存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自由散漫。弟弟告訴哥哥,次日上午10點,他在某個市民廣場有個新書發布會,說是發布會,其實就是擺個街邊小攤賣賣書。那麼弟弟賣的書是什麼呢?是一本自費出版的根據吸毒嗑藥經歷寫成的小說。
當哥哥看到穿著黃色西裝的弟弟晚了1小時才出現,他覺得有種一言難盡的荒唐。
現代文明社會對一個公民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開場合露面著裝的得體、守時等等,弟弟心裡似乎沒有這樣的概念。
這也是哥哥認為弟弟所缺乏的高度自律。
其次,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在政治方面,弟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他嘲弄英國奉行的現有社會體系,認定其終將瓦解。
弟弟定期會參加一些政治聚會,在會上與各種擁有極端思想的人們討論。隨行的哥哥一臉迷惘地看著這些人誇誇其談,卻發現他們的觀點論據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比如有些人謊稱自己的政治見解在大憲章裡有條款明列,但當哥哥一提出質疑,那人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開始支支吾吾。
「我想不出這種脫離現實的古怪言論有何意義。」 哥哥苦笑著,他也終於瞭解到其實在底層,擁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滿於現狀,便強烈地抨擊現實,否定一切。
弟弟也處於這樣一個圈子裡,耳濡目染。
兄弟倆的僵持在一次精英派對中有所好轉。
就像弟弟帶著哥哥參與到自己的日常中來一樣,哥哥也帶弟弟做了自己平常會做的事,比如出席上流社會晚宴、會見各個圈子的佼佼者、參加慈善藝術展、進行馬術訓練等。
讓他意外的是,弟弟比想像中做得好太多。
在精英派對中,弟弟與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侃侃而談,他收起了自己一貫奉行的激進思想,開始認真聆聽一些主流的價值觀。
在慈善藝術展中,對藝術極其感興趣的弟弟終於找到了向人求教的機會,他甚至親自動手做了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出色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獲得了在場許多人的好評。
大衛很聰明,學習馬術也是一點就通,反應能力超快的他很快就策馬奔騰了起來。
在哥哥日常所處的環境下,弟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一改過往頹廢萎靡的風氣,兄弟倆之間的感情也親厚了許多。
哥哥發現弟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身上有眾多隱藏極深的閃光點,只是缺少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充分發揮人性中向上的一面。
弟弟也看到了哥哥同時要安排好工作、社交、慈善、愛好等各方面的事務,所謂「虛偽的資本家」也並非不勞而獲地吸血,財富與成就背後,多的是辛苦的耕耘與付出。
最讓哥哥感動的,大概就是弟弟看到自己參加比賽不慎從馬上摔下時顯得憂心忡忡,要知道在以前,弟弟只會幸災樂禍,可如今卻開始關心哥哥,還在賽後跑來寬慰。
作者觀點:環境影響及造就了一個人的思惟方式,而思惟又決定了一個人的行事態度和成就高度,在透過不同階級間的學習,窮人有機會逐漸的脫貧,而富人也會更樂於協助窮人逐漸的改變思惟和生活態度。
作者:胡偉良
(文章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68211?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GV_banner&utm_campaign=daily)
***************************
人生的意義及價值事實論據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棒的分享,專業投資人必讀。
本文为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首席研究官卓利伟和研究员团队的投研分享讨论会的部分纪要。
"當然對做博弈的投資人來說,他們可能只做了歸納與推理,或者在邏輯和推理上可能比別人稍早一步、更強一些,他也能賺到了智力優勢的錢,但卻很難持續獲得成功、過程也會比較忐忑。但對基本面研究來說,我們要努力把這三個步驟都做好。我們要做的是把通常60%確定性的理解提升到90%以上,事實上60%確定性的判斷幾乎是沒有決策價值的。
這個原理可能是這樣的:通過更有效的實證研究,也許掌握的只是比市場多出10%的有效信息,卻可能讓你對問題的理解力、基礎信息的處理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從而把研究的確定性提升到顯著高於大部分人的水平。這個可能就是創造阿爾法價值的過程。
舉個例子,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公司,分散在各個行業,假設20家公司需要研究。其實這20個公司一定會有某一些顯著的共性,在宏觀的、產業中觀與企業微觀層面的一些顯著的特征是共通的,依據這些邏輯假設我們深度研究了其中的5家公司,最後在3家公司上重倉買入,並獲得非常好的收益,我認為這個投資就非常成功,或者說買入的3家公司的收益率好於20家公司的總體收益,這就是成功的投資。至於沒有投另外的15個公司,邏輯上根本沒有關系。如果要讓一個研究員在一年內對20個公司進行非常高質量的研究,其實是非常難得。把5個公司研究到90分遠比把20個公司研究到70分,反而要容易得多,而70分的研究是沒有阿爾法價值的。"
"要做好研究與投資,我個人認為從業者需要一些顯著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質。某個公司在校園招聘上提到三個詞:求知欲、誠實,獨立。我認為這是非常牛的總結。
第一個,求知欲/好奇心。這個才是一個人內心最深的自我驅動力,是一個人內心的底層代碼。我把這個稱為“無壓力與無任務情況下的自我驅動力”,沒有考試壓力、沒有考核壓力、沒有人給你布置任務的時候,你都會痴迷於研究某一個有意義的問題,那麼在天性上,你就非常適合做研究工作。
第二個,誠實。實際上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這方面都做的遠遠不夠。誠實這個東西看起來是很簡單的要求,但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總是更容易接受、甚至強化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有利於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更容易接受獲得被認同的東西。如果有個人和你PK,大部分人就會逃避或抵觸,這個對投資或研究問題是不利的。我們要有非常強的自省和糾錯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讓自己每次錯的成本越來越小,並且不斷減少錯誤的次數。 投資不應該有什麼悲觀的或樂觀的看法,只有客觀的看法,對研究對像要客觀,對自己的認識更要客觀與誠實。對自己能力邊界的認識要非常清醒,要知道你一直不敢面對與自我逃避的重要問題,總會在某一天找上門來的。“如果你不夠真誠,你終將成為自己的犧牲品”。
第三個,獨立。如果我們講的東西都是別人的二手資料和二手觀點,是沒有多少價值的。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其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夠進行清晰的歸因分析,並會逐步積累屬於自己的可以持續優化的思維體系。另外,無論是多麼權威的意見,也要經過自己嚴謹的獨立判斷,不宜直接引用,否則創新思維就不可能發生。"
"1、建立屬於自己的智慧圈
不管是資深的還是剛從業的,都要學習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智慧圈。在一個重要課題上,要有3個以上的行家裡手成為你的朋友。這樣對研究那個課題,是站在那3個牛人的肩膀上。為什麼是3個?因為即使是一個很牛的人,即使是企業家自身,也可能因為自我立場(利益立場、情感立場等)的偏見導致錯誤的判斷。芒格說,“立場導致偏見”。假設每個人的腦子裡有5個重要課題,每個課題有3個朋友,那就有15個人;每個人背後又有幾個朋友,這樣的智慧圈就非常厲害,這有點類似互聯網思維,這也是一種認知盈余。我們每個人的大腦是無邊界的,智慧圈也是無邊界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成為很多領域的專家,但可以通過不斷向很多專家與牛人學習、經常進行深度的思想分享,互相啟迪思維。
2、廣泛的學習與閱讀
我們這個研究工作本質上就是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同事學習,也向書本學習。除了眼前的當下的任務之外,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對長期重要課題的深度閱讀與前瞻思考非常重要。廣泛的閱讀、獨立的思考、深度的討論與互動。
3、構建獨屬於自己的研究體系
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單獨屬於自己的行業與公司研究的邏輯框架與方法體系,對於年輕人來說,更需要把基礎的工作做踏實,在做基礎數據的同時才會有自己的思考沉浸其中。要通過持續的學習、不斷的積累來持續優化與修正這個體系。
4、結構化研究文檔
日常工作中的研究效率怎麼提高?建議把自己的工作底稿進行結構化記錄。比如對於一個重點研究的公司,可以把各種重要信息放在一個EXCEL表格裡,把各種要素進行有邏輯的數字化表達。過去調研的,階段性思考的東西,都放在這些文件裡面,然後不斷的更新。下次拿出來討論、編寫與輸出文檔的時候,就非常方便。幾年下來,這些研究成果沉澱下來是非常有價值的,還方便對自己過去的研究進行復盤。 "
"從研究的時間精力分配上,我個人覺得應該將70%-80%的時間花在重要問題上。而把較少的時間花在短期變化的公司上。要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一個產業最重要的大方向與最關鍵的變化上,以及在這個邏輯下的最重要的少量公司。每個人在漫長的職業生涯裡,一定要樹立做重要事情的思維,才可能磨練這個能力,越早明白越有利。如果一直忙於做短期的事情,那麼思考長期重要問題的能力就難以積累,人們通常容易忽略短期不緊迫、而長期十分重要的事情,反而忙於應付短期緊迫、長期價值不高的事情,這是本末倒置的。
研究一個課題的出發點一定要是這樣的,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很多行業與公司用排他法就可以判斷。比如長期趨勢非常明顯向下、而且行業底部難以判斷、總體估值又不低的行業,基本上就不要看;比如那些在熟悉領域都沒有做出多少成績、團隊又沒有換的公司,他說要在一個全新的行業做到如何如何,這基本上就是吹牛;比如一個說自己技術如何牛、如何高科技,你發現其產品毛利率很低、人均收入很低,基本上就是假的。這些簡單的常識判斷就可以排除很多公司,對於這些類型的公司,無論漲的多麼牛,都不是我們研究的對像,就像前面我說的,研究的目的是要把高價值的事情、重要的事情的確定性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才有真正的決策參考意義。"
"回過頭來看,其實市場中基本面驅動的牛股非常多,大部分投資者對很多公司不是沒有研究過,而是研究的深度不夠,才會在投資的過程中患得患失錯過很多機會、或者中途下車,最後收益率不夠理想。另外,當組合的股票只要超過一定的數量,其風險的分攤就有顯著的提高,業績的波動其實是不大的,這個邏輯非常簡單。 "
"對於研究員來說,我建議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建立與持續優化自己的研究體系,培養判斷產業大趨勢與關鍵變化的能力上,並能夠對其中最重要的少數公司做到業內一流的研究水平,而不要把時間花在碎片化的細枝末葉上。對於新入行的人來說,要先從一個重點領域入手學習做深的方法,並把這個方法逐步拓展到其他領域。
總體來說,不管是基金經理還是研究員,還是剛入行的年輕人,都要樹立思考大問題的習慣。研究大問題、大方向,做大概率的事。對於小的問題上判斷正確,作用很小。人生最缺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每個人唯一稀缺的資產,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要學習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極致。"
http://www.gelonghui.com/p/9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