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系列』
書名: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作者:凱若
出版社:天下文化
.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掙扎了很久才打開書,
我曾經在出版社的安排下跟凱若見面對談,
因此我知道凱若的女兒在六年級的時候去德國求學,
.
今年,我的女兒是國中一年級新生,
遇到的狀況不比凱若女兒當初離開的時候少。
一開學每天就是滿滿的作業與考試,
節奏與狀況殺的我跟孩子都措手不及,
公司跟孩子讓我超級疲累,
我很怕書一打開我就想離開台灣了。
.
女兒剛入小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了IB課程與學校,
而我也研究了許久,更知道走出台灣還有很多的選擇,
只是那時候的我,研究了IB課程的精神與教案編排的方式,
在生活中跟我的孩子,跟工作室的孩子們一起努力學習把那樣的精神與思考的語言融入在生活中與教養中。
凱若的新書內提供了許多更細節的課程安排,
更多在學校中,老師們用著IB課程精神處理孩子們的生活互動與對談的方式。
.
凱若點出了很多台灣對德國教育的迷思,
也隱約地透露著,德國的大人與孩子間是一種平等的大量對話習慣。
很多人看我在跟孩子對話,或者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常常很吃驚地說:『你分明是孩子在體制內,當遇到狀況的時候你都用體制外的方式引導。』
而凱若的新書,提供了一些我可以參考的引導與思維方式。
.
現在我的孩子在台灣的國中內,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
大量的作業與考試,還有忽然跌落的成績,
都在提醒我一件事情『孩子的學習一定遇到狀況了』
當我從心急心慌、想從台灣教育出走時,
我卻在這些狀況中,一一的看懂孩子在國中時期真正的問題,還有想出破關的方式。
我忽然有點感謝,或許是過早來的壓力,讓我們真正的去面對很多的困難。
母女可以一起面對一起商量,一起挑戰。
。
凱若的孩子剛去德國的時候,我想她也是跟我一樣,揪著心在陪孩子面對學制、人際關係與語言的種種狀況。
.
不管孩子在哪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關卡,
也都有親子間的關卡。
吸取各種不同教養與教育中的優點,
學著看別人用不同的方式陪孩子破關。
凱若陪著女兒度過的點點滴滴,
熬過自己的文化衝擊,
因為熬過了這一切,書寫出來輕鬆自在,
卻也不難想像真正遇到事情的煎熬與左右為難。
這本書不但可以看凱若怎麼陪孩子度過到異鄉求學的過程,
也能看到IB課程中特別的設計與思考模式所做出來各種的教案。
幸好,當初克服了自己的繁忙與擔憂,
打開了這本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