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家庭作業
#值得紀念的一天
昨天,女兒用發抖的手,從老師手上接過她人生中第一張90幾分的考卷,之後陸續又來兩張,當然,對很多孩子來說,九十幾分沒什麼,但這張90分考卷的報到,我們卻一起足足等了兩年。
#輸在起跑點不是輸
從小一起,一向視讀書寫字為苦勞的女兒,就是滿江紅的代表人物,班上年紀最小,又只獨愛唸英語,滿腦子天馬行空,上課就神遊四方,回到家,連寫完功課都很勉強,所以不論大小考,總是5-60分徘迴,幾乎是全班最後一名的紀錄保持者。
一開始,我也像一般父母一樣,告訴她讀書寫字是成長必經之路,再用強硬的方式要她照辦,逼她看書寫字,直到有次,她強烈抗議時說了一句話:
「如果學習是這麼痛苦的事,那我怎麼撐過後面的十幾年?」
這句話,讓我啞口無言~捫心自問,為何讀書是這麼一件痛苦的事?為什麼我不能用心點,幫助孩子體會到,學習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呢?我意識到必須改變,否則是在扼殺這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
#仔細觀察並找到使力的支點
儘管緩和了對她的嚴厲,但我仍然對於如何她主動閱讀,感到束手無策,即便撿書給她,她還是看兩眼,撂一旁繼續玩,而直到有次,在等待出門遊玩的空檔時,我觀察到她在在一大疊書中,主動拿了一本生活科學漫畫,翻閱了足足半小時以上,直到要出門了,才依依不捨的闔上。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馬上把家中的圖書,著手做全面檢視,將較難的叢書都往上收藏,再找幾套好入手的漫畫叢書與童話故事,放在家中適合孩子高度,隨手可及的櫃子上,甚至買整年份的二手國語周刊回來,將其中四格漫畫與成語漫畫部分,細心拆解後重新裝訂成冊,以供閱讀。
就像經營超商的邏輯一樣,我們設法讓最受歡迎商品擺放在最容易取得的地方,為了讓女兒能愛上閱讀,不斷找尋新的讀物,一路煞費苦心篩選~
就這樣,終於找到了一個小小的支點,漫畫幫我們吸引了女兒目光,她開始會利用瑣碎的時間,主動捧起書本,並且搖頭晃腦的哼念著,或睡前一起在床上討論書本內不懂之處,陰錯陽差的,我們開啟了孩子們的主動閱讀之路。
但閱讀理解能力,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即便這時候開始追了,這期間,女兒的小二上的課業,還是在60-70分遊走,考倒數五名是常事,但看到孩子已會閱讀並發問,我們已經很欣慰了。
#沒努力過別說不可能
就在小二上期末考前,她終於開始自己願意臨時抱佛腳了,但成績一發下來,卻發現自己連最簡單的生活,都考不到七十分,而有安親的同學,似乎輕而易舉的拿滿分,那是這孩子第頭一次,發現了什麼是遙遠的差距。
當時,她沮喪的對我說:「我想我永遠不可能考張90分以上的成績。」,而我知道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堅定的鼓勵她:「孩子,跟你摔了一個禮拜的腳踏車一樣,只要你下定決心,你就一定能辦到,而我也會陪你奮戰到底。」
就這樣,我們打勾勾約定,她給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目標~
#給我有趣的學習
有了目標後,還欠缺方法,女兒要的方式,其實不曾變過,就是要「有趣的學習」,短短幾各字,卻逼得我大傷腦筋,但所幸拜現代科技所賜,複習時,我用笑話讓她放鬆聽,用繪圖方式把生字都說文解字一番,讓她體會文字設計的美妙,上數學圖形時,我們用youtube看古代文明建築,讓她體會建築之美,用2D設計圖讓她了解空間如何擺設,用3D透視圖讓她知道方形體、長方體、圓柱體,如何由點成線再成面,最終變成生活周遭中的一切。
於是,國語跟數學,不再那麼死板板的躺在課本上,而是對應在生活周遭中,你只要多觀察生活與大自然就能印證所學。
#學習態度的正確建立需要父母堅持原則
在耐心的帶領下,孩子漸漸開竅了,開始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一起討論出折衷的辦法,多了份主動與甘願,雖然有時候後難免想偷懶幾天,但被提點後,又重新調整自己的態度。
唯獨,對於要動筆寫字這件事上,她有著異於常人的反感,於是,複習過程中,各種投機取巧的手段是樣樣來,跟一向認為聽說讀寫並重的我,產生了不少摩擦。
好幾次,讓我是氣到跟她罷課不教,但冷靜一天後,她又會軟言溫語的與我討論,要我不可放棄,而我工作一整天後,難免會耐性不足,她也很有手腕的,在我悶悶不樂時,主動擁抱加甜言蜜語,在我發飆時,默默流淚表示抗議,讓我心甘情願地,為了她犧牲休息時間,陪伴著她一起緩慢進步。
#陪伴孩子意外建立親密革命情感
一開始,只是父女間的承諾,但日復一日的陪伴後,卻意外讓我更走入孩子的心房,即使當初她還是我一手從襁褓中帶大的,但我們卻開始相互產生影響。
她會把生活中的觀察,通通帶入我們親子課堂中,會把她跟同儕之間的互動,產生的疑問拿來討論,當有人偷她錢,我教她怎麼抓賊要先抓贓,她對誰有好感,我們討論為何他是她的菜,她被勒索時,我教她巧妙全身而退,她被老師誤會了,我們討論怎麼不亢不卑的,自己去跟老師討公道。
我們會一起觀察人性,討論事情背後隱藏的意義,試著轉換立場,去看每個人的主觀與自私,學著化解誤會,幫他人找藉口讓對方能有台階下,因為人不應該只會幫自己找藉口而已,沒想到經由陪伴,意外踏上了一段淺移默化的路程~
#只要你有心幫助孩子總會找到辦法
昨天,當我看到女兒,下課後興奮的拿著考卷奔向我時,並且大聲喊:「我做到了!我做到了!!」,那時,我眼眶有點濕,內心其實很激動,由衷感覺到孩子的世界,或許因為長大而慢慢變得不單純,被逼著成長的他們,心靈其實充滿了壓力,腦袋裡充滿了百千個疑問,解決一個又冒出一個,跟探索人生比較起來,課堂上的問題反倒是滄海一粟,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設定答案,陪伴著他們一起找尋方法,不要用僵化的思維去限制住他們的思考,耐心反覆的托起他們的翅膀,直到他們足夠力氣去展翅翱翔。
#這只是一段陪伴孩子實踐目標的旅程
#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家庭作業
*************************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
#我們也複製了生命美好給予孩子
更多文章請進=>
https://www.facebook.com/joyloveworld/
粘爸的幸福碎碎念(按讚收看)
*************************
仔細觀察並找到使力的支點 在 是否會影響湯匙與叉子的平衡? 目的用實驗來演示「重心」 的推薦與評價
主要是槓桿原理(力矩)及重心的應用, 仔細觀察您會注意到, 其實整個系統的重心, 是落在牙籤與玻璃杯緣之接觸點(支點)下方; 系統達成靜力平衡條件為 ... ... <看更多>
仔細觀察並找到使力的支點 在 閱讀文章- 看板MountainClu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Chapter13 先鋒攀登(Leading)
在缺乏全套確保設置的情形下,先鋒者會以幾種方式利用繩索來降低危險性:
(1)握手繩→輔助攀登(圖 14-1)
先鋒者將繩子的一端固定在困難路段起點,隨後帶著另一端繩頭徒手攀登。到達頂端後,
先鋒者把繩索拉緊並固定在固定點上,並避免讓銳利的岩角磨傷繩子,其餘隊友則抓著握
手繩向上攀爬。固定的繩子可供施力並保持平衡。如果他們穿著吊帶,可選擇較佳的確保
方式:在吊帶繫上帶環,再用鉤環扣入握手繩;或是用繩環在握手繩上打普魯士結,再用
鉤環扣入吊帶。最後一位攀登者沿途拆下握手繩。
(2)行進確保法(running belay)→同時攀登(simul-climbing)
攀登者偶而也會用繩索互相連接來攀登相對簡單的路線,這種方式稱為行進確保法(圖
14-2)。一組繩隊通常只有兩名成員。行進確保時,先鋒者一樣須在適當間距架設固定支
點並扣入繩索,第二攀登者則沿途拆除固定支點,但兩個人之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固定
支點。若攀登者墜落而繩子仍連結在固定支點上,另一位攀登者的體重可自然制動墜落。
此法十分粗糙,不夠安全,但總比完全沒有確保要好。
(3)坐式確保法(見第十章〈確保〉)
可迅速有效地為攀登低角度岩面的先鋒者提供確保。若路線難度或暴露感提高,先鋒者可
要求第二攀登者確保,以策安全。第二攀登者先架設確保固定點,將自己扣入,然後利用
標準坐式確保法來確保先鋒者。確保者當然也可用確保器,但坐式確保法在低角度、低難
度之路線十分實用。注意不可在連續的困難區段使用此法,若發生長距離的墜落,繩子可
能會燙傷確保者的雙手和身體。
(4)技術性先鋒攀登
技術攀登指攀登時需要架設固定式確保點來保障隊伍的安全,每個繩距都有先鋒和確保的
動作。技術攀登先鋒者承擔的風險較高,而第二攀登者不但享有上方確保,而且就算墜落
,也能很快就被先鋒者止住。嚮往當先鋒者的人,應選擇難度在自己能力之下的路線來學
習先鋒攀登。假設你在岩面攀登表現不錯,在裂隙攀登卻表現欠佳,當先鋒攀登裂隙時,
所選路線的難度級數要低於能爬的岩面攀登級數。陡峭的運動攀登路線已有現成的膨脹鉚
釘作為固定支點,故相當適合用來練習先鋒攀登的困難動作。
選擇裝備
裝備串是指所有用於架設固定支點的岩械器具之集合,一組繩隊準備一組裝備串即可,由
先鋒者攜帶。所需攜帶的裝備,視路線的狀況和攀登者的「安心」需求而定。典型的裝備
串包含岩械、鉤環和帶環,但其數量和種類須依攀登路線來考慮。攀登細小狹窄的裂隙需
要較小尺寸的鋼索岩楔或小的凸輪岩械,攀登寬裂隙就需要大的凸輪岩械、六角形岩械或
伸縮式管狀岩械。若不清楚裂隙的狀況,就得攜帶各種尺寸的岩械。
一個岩械通常需要兩個無鎖鉤環與一個帶環或快扣來連接繩子。若鉤環開口可能會因受力
而開啟,須改用附有保險裝置的有鎖鉤環。多帶幾個鉤環,才能避免不敷使用的情況。最
理想的帶環長度能使登山繩盡量保持直線;帶環長度過長會增加墜落距離,太短又會卡繩
。若攀登路線為直線,可考慮用快扣,較為省事。之字形路線、天花板與路線轉折處需要
使用長帶環。要額外準備幾條帶環供架設確保固定點與固定支點及垂降用。岩械鉤(
chock pick,圖 14-4)是薄而長的金屬鉤,可協助後攀者取出裂隙中的岩械。
如何攜帶裝備
典型的裝備串攜帶方式是掛在裝備繩環上(gear sling),斜揹在肩膀上使之繞過另一側
腋下(圖 14-6b)。市面上的裝備繩環可分為有隔間與無隔間兩種(圖 14-5)。理想的
裝備串攜帶方式可以讓先鋒者有效率地放置岩械與俐落敏捷地攀登,不會因攜帶大串裝備
而影響動作;另外,還可以在先鋒輪替時方便裝備交接。裝備串應掛於遠離岩壁側,以便
於拿取。舉例來說,若你在一個內角裡攀登,左側身體貼近岩壁,那麼裝備繩環應斜揹過
左肩,裝備串懸掛在右側。
(1)一個岩械扣入一個鉤環:
*優點:有效率地放置固定支點(圖 14-6a),先鋒者只需將岩械置入裂隙,將岩械的鉤
環扣入帶環,再把帶環的鉤環扣入繩索即可。
*缺點:為體積龐大,重量分配不均,使用的裝備繩環相當寬且累贅,而且沒有幾個單獨
的鉤環可自由應用。若拿取的岩械大小不對,還要把它掛回去再重新挑選,十分耗時費力
。
(2)數個尺寸相近的岩械扣入同一個鉤環:
*優點:減少攜帶岩械所需鉤環之數量,多了幾個可自由運用的鉤環(圖 14-6b)。攀登
時活動較靈活,因為裝備串的體積較小、重量分配較平均。若欲挑選最合適的岩械,可以
取下尺寸相近的一個鉤環,逐一嘗試,在選妥最恰當的尺寸後從鉤環中取下,再將鉤環和
其他沒有用到的岩械扣回裝備繩環。
*缺點:增加岩械掉落的風險,因為必須一次同時拿取數個岩械。在使用這種方式時,先
鋒者通常會事先將兩個鉤環與每個帶環或快扣連結,因為你放置的固定支點上沒有鉤環(
一個鉤環連接固定點,另一個連接繩子,見第十三章〈岩壁上的固定支點〉的圖13-3a)
。
(3)用吊帶上的裝備環來攜帶裝備:
*優點:有助於平均分配重量,而且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岩械區隔開來(圖14-6c)。岩械懸
掛於吊帶一側,帶環、快扣、鉤環則懸掛於另一側。注意不要讓裝備垂得過低,會影響雙
腳的動作。
也可以結合上述這幾種方式,自行搭配應用。例如可將幾個尺寸相近的岩楔放在同一個鉤
環,卻將每個凸輪岩械都各自扣入一個鉤環。或者,也可把一些岩械揹在肩上,把其他的
掛在吊帶上。不論採用何種攜帶方式,須將岩械有系統地排列,才能在倉促間找到所需之
裝備。排列順序通常是小的岩械在身前,大的岩械在身後。每個鉤環扣入裝備繩環的方向
須一致,才方便拿取。
帶環同樣也需要有系統的整理。快扣可直接扣入吊帶或繩環上,標準帶環可斜揹在肩膀上
,但若身上揹著數個帶環,它們可能會纏成一團,不易單獨取出。解決的方法是:
(1)將標準帶環以快扣的方式攜帶:將帶環兩端各扣入一個鉤環,拿起一端的鉤環穿過另
一個鉤環,再扣入所形成的環圈中(圖 14-7a 到 14-7c)。此法可輕易將帶環解開,
只要解開鉤環,再扣入任何一條帶環拉開即可延長(圖 14-7d 到 14-7g)。
(2)中帶環可對折套在肩膀上,用鉤環連接兩端(圖 14-6b),取用時很方便;另一種方
法是打數個鎖鏈狀活結(圖14-8),再扣入吊帶中,取用時將活結拉開或甩散即可解
開。
(3)長帶環可對折或三折,再打個單結固定,然後扣入吊帶。
先鋒攀登的步驟
先鋒攀登時,要先做好完整的路線規畫,評估需要的繩子長度及裝備數量,並瞭解下降回
到地面的方式。先鋒攀登是很複雜的技術,初學者最好採師徒制,跟著資深者學習,建立
了夠的技巧和信心後,才開始擔任先鋒。
計畫路線
攀登前先盤算好整條路線,決定要怎麼爬。須考慮岩壁的位置和路線的性質。在近郊熱門
的岩場,尋找攀登路線可能會很簡單,只要依當地登山指南所附的照片和路線圖來對照實
際的岩壁狀況,應該不難找到攀登的路線,或是單純地跟隨一連串打好的膨脹鉚釘攀登即
可。儘管如此,仍須事先確定下降回地面的路線;如果路線圖上看不出來,可以請教攀登
過該路線的人。
在走近岩壁的小徑上便可開始觀察路線。觀察整面岩壁主要的地形特徵,可供上攀的特徵
為裂隙系統、內角、煙囪以及破碎岩面。岩壁上若有小樹或灌木叢,可能代表那邊有岩階
可當確保點或垂降固定點。尋找地標,當到達該處時即可確定所在位置。關於這類的細部
規畫,親眼觀察岩壁會比看登山指南或路線圖來得有用。留意那些會騙人的地方,例如只
能通往天花板或光滑岩壁的岩階、內角、裂隙等。在攀登時可能看不出問題,但一不留神
,你可能會在爬了四、五段繩距後發現自己爬入死胡同。
在決定攀登路線時,心中還要盤算一個預備方案。在實際開始攀登後,也要持續規畫路線
,尋找地形特徵和地標。沿著天然的路線攀爬。為每一段繩距擬定初步計畫,包括第一個
岩械放置點和下一個確保站之位置,隨時睜大雙眼尋找在下面觀察時未看見的輕鬆路線。
若你必須在難度不同的繩距間選擇,要從整體來考量。接連進行兩個難度中等的繩距,會
比先進行一個簡單的繩距、而後再進行一個難度超乎隊伍能力的繩距來得好。攀登途中隨
時留意可能的撤退路線,萬一取消攀登時即可採用;也別忘了仔細觀察與研究預定的下降
路線。
先鋒者的保護
若過於懼怕墜落,每爬幾步就放置一個固定支點,不但會用盡裝備,也會耗費時間;但若
放置不足,則會增加長距離墜落的風險而造成受傷。如何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是一門學問
。當難度提高時,當然應該放置固定支點。固定支點要有適當的間距,才能避免過長與危
險的墜落。放置下一個固定支點時須考慮之前固定支點的品質。思考如何放置才會讓繩子
移動得更順暢,不致卡繩,同時還要考量墜落係數(見第十章〈確保〉)。
選擇及放置固定支點
若裂隙的尺寸、形狀可以與岩械吻合,能以輕鬆、不費力的姿勢放置固定支點,且固定支
點位於路線難關前一步,那麼,這樣的固定支點放置便可以說是完美的,不過,就算只符
合兩項條件,也可以稱得上是不錯的固定支點放置。在先鋒攀登時,盡量避免在離固定支
點很遠的地方做困難的攀登動作。
在放置固定支點時,找尋可以讓你空出一隻手的安全位置,因為你必須進行置放與扣入繩
子的動作。盡量利用天然固定支點如樹、灌木叢、岩洞、岩角等它們通常可承受
多方向的受力,架設迅速而容易,還能節省裝備的使用。左手和右手都須熟練放置岩械和
扣入繩子的動作,才能讓你先鋒得更安全。
若面臨兩種或多種放置的選擇,可以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哪種放置跟岩械最貼合,在可能的受力方向最穩固?
‧哪種放置的承受力最大?
‧在更高處需用到哪種尺寸的岩械?
‧哪種放置不會妨礙到手腳點?
‧哪種放置最能減少繩子拖曳?
如果不幸地只能在「很差」或「沒有」間做抉擇,當然是聊勝於無,盡可能地放置固定支
點;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可能,就要盡快放置下一個固定支點。連續放置兩個固定支點與
使用平均受力法(見第十三章〈岩壁上的固定支點〉)都會有所幫助。不過,不要讓這種
設置使你產生安全的假象,差的固定支點最好是當它不存在。
假若你得做出困難的攀登動作,卻沒有好的固定支點保護,最好是重新觀察岩壁,也許便
能發現較不明顯的放置位置,或是察覺一些沒看到的手點及腳點。如果都沒有,你有幾個
選擇:
‧盡可能架設固定支點,然後開始攀登。
‧在沒有良好固定支點的情形下直接攀登。
‧下攀,看確保者是否要先鋒這段繩距。
‧另尋簡單的路線攀登。
‧考慮撤退。
判斷墜落衝擊力之方向
先鋒者放置固定支點時,須預測墜落衝擊力的方向,但判斷時要把整個攀登系統納入考量
。剛放置的固定支點也許能牢固地承受墜落的衝擊力,但之後可能會被來自其他你沒預測
到的方向的拉力扯出來。
若攀登時繩子的之字形轉折過多,會導致嚴重的方向問題,讓繩子不易抽動,甚至是讓攀
登者動彈不得。原本在設置時只是為了承受下拉力量的岩械,現在可能得分別承受不同方
向的拉力(圖 14-10a)。在止住墜落時,從確保者到最高固定支點以及從最高固定支點
到墜落者的繩段會拉緊為直線。之字形轉折的繩子在拉緊時會向左右或向上地拉扯著每個
固定支點,若固定支點之設置僅能承受向下的拉力,經此拉扯後可能便會鬆脫(圖14-10b
)發生墜落時,最高處的固定支點承受最大的力量:先鋒者墜落的衝擊力加上確保者制動
墜落的力量(圖 14-11)。如果最高的固定支點失敗,便由下一個固定支點來承受力量。
盡量讓繩索保持直線可使整個系統單純化,既能減少多方向受力的問題,也能避免繩索拖
曳的問題。若需要,就用較長的帶環。繩子拖曳的效應不只會讓攀登者動彈不得,也會降
低繩子吸收墜落衝擊力的能力。若轉折處無法避免,則在該處放置可承受多方向受力的固
定支點可利用天然固定支點,或使用相對放置法(見第十三章〈岩壁上的固定支點〉
的「相對放置法」)。也可以在轉折處設確保點來交換先鋒。
拉鍊效應
拉鍊效應(zipper effect)顯示了預測拉力方向的重要性。當確保點遠離繩距起點之岩
壁(圖 14-12),或如前例(圖 14-10)中之繩索呈之字形時,最有可能會發生拉鍊效應
。當先鋒者墜落時,最底部的岩械會承受極大的向外拉力,底部之岩械一旦脫落,便換由
下一個岩械來承受向外拉力,以此類推,所有置入的岩械將由下往上逐個被扯落,猶如拉
開拉鍊一般(圖 14-12a)。攀登懸岩或橫渡也可能會產生拉鍊效應。
拉鍊效應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最有可能產生拉鍊效應的固定支點可以承受多方向的受力(
例如選擇天然固定支點、以相對放置法或用彈簧型凸輪岩械來放置固定支點),或是增加
帶環長度來減少向外拉力。圖 14-12b 裡的確保者若在確保時靠近岩壁,同樣能減少向外
的拉力。
特殊情況之固定支點放置
(1)懸岩
遇懸岩時,盡量保持繩索自由滑動。較長的帶環能減少繩索拖曳,防止墜落時產生拉鍊效
應,同時避免繩子被銳利的岩角切割(圖 14-13)。若懸岩很小,最好的方法是傾身向外
,將岩械放置於懸岩上方。
(2)橫渡
先鋒者橫渡時若遇難關,於難關前後都要放置固定支點(圖 14-14a),這可以減少先鋒
者與後攀者出現鐘擺式墜落的可能(圖 14-14b)。鐘擺式墜落不但會使攀登者受傷,還
會使他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偏離路線,難以回到原路線。
攀登橫渡或斜上的區段時,先鋒者須注意每個固定支點對第二攀登者的影響。試站在其立
場來考慮固定支點的放置位置:我希望固定支點放置在這裡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該
放置。先鋒者可以考慮用另一條繩子來確保第二攀登者,這樣會比用登山繩確保來得安全
,可以避免鐘擺式的墜落。如果使用雙繩系統攀登(見下文),橫渡時不要將兩條繩子扣
入同一個固定支點,這樣後攀者才能獲得上方自由繩索之確保。
扣入膨脹鉚釘
扣入膨脹鉚釘之掛耳的鉤環,其開口方向要跟攀登者的前進方向相反(圖 14-15)。否則
的話,鉤環可能會被拉起而使開口面對掛耳,造成鉤環脫出的危險。
到達下一個確保點
在繩距頂端架設好固定點並將身體扣入後,才能下達「解除確保」的口令。必要時多放置
幾個固定點分擔受力,並顧及多方向受力的問題。須確定固定點能在你確保後攀者時穩固
你的身體。把確保的程序在心中默想一遍,哪隻手為制動手,哪隻手要收繩。確保系統應
簡單、直接,可以一目瞭然地曉得自己是透過哪條線連接到哪個主要固定點。
不要隨便將確保器、手套、鉤環或其他物品放在地上,把所有非正在使用的東西扣入固定
點或吊帶上。手中一次只拿一個東西,例如繩子、岩械或鉤環等,使用完後就扣入固定點
或扣在身上。沒有連接好的物品很容易因風吹或不小心碰到而掉落。
清理繩距
先鋒者完成確保後,後攀者應迅速有效率地跟著攀爬,同時他也必須進行清理繩距的工作
:依序拆下岩壁上的岩械,重新整理裝備,到了上方的確保點再交給確保者。依照各種裝
備的攜帶方法小心執行清理的步驟,可以減少裝備不幸掉落的風險。一個典型的固定支點
包含岩械—鉤環—帶環—鉤環—繩索的連結組合。若攜帶裝備的習慣是一個鉤環扣入一個
岩械和一條帶環,可採用下列清理程序,較有效率:
1. 自裂隙中取出岩械。
2. 拿著岩械上的鉤環,將它直接扣入身上的裝備繩環。
3. 把帶環從岩械—鉤環的組合上除下。
4. 接著將帶環自頭頂套入,將繩子從帶環—鉤環的組合中卸下,讓帶環—鉤環滑至腋下
斜揹起來。
5. 繼續攀爬至下個固定支點,重複上述動作。
若放置時是用快扣而非帶環,可簡化為下列步驟:
1. 自裂隙中取出岩械。
2. 將快扣連結岩械的鉤環扣入裝備繩環。
3. 最後將快扣另一端鉤環的繩子卸下即可。一般來說,從岩壁端拆除到繩索端是最佳的
方式,可確保裝備永遠扣入某樣東西,不易掉落。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只要能減少裝備未
扣入的機會,就能降低裝備掉落的風險。
在繩距頂端移交裝備
後攀者抵達確保站,尚未解除確保前,第一件事便是扣入確保固定點。若為輪流先鋒的繩
隊,確保者不需將繩子卸下確保器,但可用繩耳打個單結或 8 字結扣入確保固定點備用
。若不交換先鋒,就得移交裝備給確保者。後攀者若能俐落、有組織、有效率地清理繩距
,即可在確保站迅速移交裝備,不管是原來的先鋒者要把剩下的裝備遞給將要先鋒的後攀
者,抑或是後攀者要將拆下的裝備移交給先鋒者,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1. 兩位攀登者須自始至終均扣入岩壁的固定點。首先,重新整理裝備串的裝備。無論是
原來的先鋒者,還是新的先鋒者,取下的岩械都須扣入裝備繩環。切勿掉落任何裝備。
2. 接著將取下的帶環或快扣交給接下來要先鋒的人。
3. 若其中有人背著背包,可以將背包卸下,扣入固定點。
4. 若原來的先鋒者仍打算先鋒下一段繩距,須重新將繩索整理過一次,後攀者就確保位
置。
交替先鋒的方式較有效率,先決條件是兩個人都要能勝任先鋒工作。此時新的先鋒者須接
手重整後的裝備串,將裝備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攜帶。新任先鋒者再仔細檢查並調整裝備
串,確認一切就緒。攀登前看一眼路線圖的描述也會有幫助。等到確保者完成確保後,先
鋒者就可以解開自己與固定點的連結,開始攀登。
三人繩隊攀登
缺點:通常較不方便,效率較兩人繩隊低,
優點:多一個人拖吊背包或擔任救難的工作,一組三人的速度會比兩組兩人繩隊還快。
(1)依續使用兩條繩子:在三人繩隊中,先鋒者繫上一條繩子攀爬,第二攀登者確保,第
三攀登者仍固定於確保站。先鋒者於繩距頂端架設確保點,接著用第一條繩子確保第二攀
登者,第二攀登者同時攜帶另一條繩子上來用有鎖鉤環扣在吊帶前面或後面,接著用
第二條繩子確保第三攀登者上攀。若繩距沿直線而上,第二攀登者可清理繩距;上方確保
是安全的,若發生墜落,攀登者的墜落距離並不會太長。若繩距包含橫渡部分,應為第三
攀登者保留固定支點,以防止鐘擺式墜落發生。此時第二攀登者自固定支點卸下第一條繩
子,並扣入第二條繩子。當到達繩距頂端後,第一條繩子已經完全在頂端,此時用第二條
繩子確保第三攀登者。待第三攀登者上至頂端時,可以決定是否換人先鋒,由第三攀登者
直接用第二條繩子先鋒。三人繩隊中的第二攀登者通常不會擔任先鋒。若是決定由第二攀
登者先鋒,就要將繩子重新理好並打結繫在身上。
(2)同時使用兩條繩子:這是另一種三人繩隊攀登的方式。先鋒者同時將兩條繩子的末端
繫結於身上,另一端分別繫在第二及第三攀登者身上,接著先鋒者同時由兩條繩子確保攀
登,可以由一位確保者同時確保兩條繩子,也可以由兩位確保者各自確保一繩。當先鋒者
到達繩距頂端、架設好確保站,可一次確保一人上來,或是同時確保兩人以一前一後的方
式攀登。一種專門的確保器 GiGi 可有效地一次確保兩位攀登。這種方式可用下文介紹的
雙繩(半繩)系統代替,不需用兩條直徑較大的登山繩。
欲使用此種方法,先鋒者須聚精會神地進行確保及複雜的繩索管理工作,但可使三人繩隊
的攀登速度幾乎和兩人繩隊一樣快。先鋒者全程先鋒,不交換先鋒。三人繩隊因繩子和人
員增加,可能會把確保站搞得一團亂。在沒有攀登時,三個人都要固定於固定點上。雙繩
系統及雙子繩系統本書探討的繩隊攀登多使用單繩,但攀登者也可選用兩條直徑較小之繩
索:雙繩技巧和雙子繩技巧。
雙繩技巧(double-rope technique)
雙繩技巧的兩條繩索各為獨立的確保繩,使用的繩索為專門用於雙繩攀登的「半繩」(
half rope)通過 UIAA/CEN 認證,在繩子末端標有「1/2」的字樣,直徑通常為
8.1 至 9.1 公釐的登山繩。攀登時,先鋒者沿途將繩子分別扣入各繩之固定支點,確保
者則要分別管理兩條繩子。大部分的確保器都有兩個孔槽可容納雙繩,但也有一些特殊的
確保器是專門設計供雙繩確保時使用。
雖然雙繩系統要比單繩系統複雜,但它具有幾個重要的優點:減少繩索拖曳,墜落距離縮
短,兩條繩子同時被落石或銳利岩角切斷的機率較單繩小,可直接用雙繩垂降。使用雙繩
攀登時,應使用兩條不同顏色的繩子來做區分,較能方便溝通,例如先鋒者需要綠繩放鬆
以扣入固定支點,同時要求黃繩拉直。在路線曲折時,雙繩技巧特別有用。在之字形放置
的固定支點中,先鋒者分別將兩條繩索扣入不同系列之固定支點,盡量使雙繩保持直線,
讓繩索拖曳效應減至最低(圖 14-16a)。雙繩之繩索拖曳少於單繩,因為單繩須跟著路
線曲折,雙繩則大致平行不交叉。若遇雙繩需扣入同一固定支點時,必須各自扣入不同的
鉤環。
橫渡時雙繩系統可提供較佳的保護,尤其是當繩距起點為橫渡、之後轉為上攀時。先鋒者
可用一繩確保橫渡,另一繩單獨自上方確保後攀者。單繩攀登會使後攀者有遭遇長距離鐘
擺式墜落的可能(圖 14-l7a),但雙繩攀登可用另一條自由繩索提供確保,得以減少或
免去長距離鐘擺式墜落的風險(圖 14-l7b、14-17c)。
另一個主要優點是當先鋒者致力扣入下一個固定支點時,雙繩技巧可減輕其掛慮。若使用
單繩攀登,攀登者在拉起大段繩子扣入一個固定支點時,繩子往往是鬆垂的;因此,若使
用雙繩系統,只有一繩會鬆垂,受確保之繩索仍呈直線。因此,若發生墜落,最近之固定
支點可止住墜落,而因該繩呈直線,所以可減少墜落距離。
雙繩技巧有某些缺點,例如使確保者工作複雜化,需同時處理兩條繩子常要一條繩收
緊,另一條給繩,故須事先將兩條繩子分別理好,以免糾纏在一起。此外,兩條繩子較重
,花費亦高於單繩。不管對先鋒者或確保者來說,操作雙繩的技巧也比單繩複雜,需要花
時間練習。儘管如此,很多攀登者發現在攀登長距離、高挑戰性的複雜繩距時,雙繩系統
所具有的優點遠超過缺點。
雙子繩技巧(twin-rope technique)
UIAA/CEN 認證許可的雙子繩直徑一般為 7.4 到 8.1 公釐,單獨一條不能拿來單繩攀登
,必須結合兩條繩子使用方可。繩子的末端有兩個重疊的圓的標誌。
雙子繩技巧兼具單繩技巧與雙繩技巧的特色。雖然使用兩條繩子,但兩條繩子皆如使用單
繩時一般,扣入同一個固定支點(圖 14 -18)。
兩繩吸收的能量較多,故比單繩更能承受墜落衝擊力。儘管雙子繩的直徑較細,但兩條繩
子同時遭銳利岩角切斷的機率較低,故較為安全。此外,兩條繩子亦可用來雙繩垂降。主
要的缺點如下:繩子越細,越容易糾結在一起;兩條繩子加起來較重,價格也較高。雙子
繩系統並不具備雙繩系統在攀爬曲折路線、橫渡以及減少墜落距離上的優點。雖然確保者
也必須同時握住兩條繩子,但不像雙繩系統般需特別分開處理。
※ 編輯: amyncy25 來自: 140.112.204.71 (08/11 11: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