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犯人一般發配到哪裡?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陆棄
在古代,流放、發配或曰流配,是一種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滸傳》中的林沖與武松、宋江,都曾受過流放發配之苦。有一齣戲劇《蘇三起解》,也是唱的蘇三被流放的故事。這種長達幾千年的刑罰制度,其實也經歷了許多變遷。
古代著名的六大發配地
流放,看著並沒有那麼痛苦,但實際是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古代交通不發達,流放意味著長途跋涉;犯人身上帶著枷鎖,行動不便,痛苦難當;流放一般是偏遠之地,流放原則是「南人發北,北人發南」,南人流放到北邊,北人流放到南邊,故意讓犯人水土不服;流放地生活條件惡劣,吃不上,喝不上,住不好,醫療條件幾近於無,許多人熬不到徒刑期滿,就無奈見上帝去了。
中國有落葉歸根的傳統,讓犯人死在異地他鄉,也是對犯人的一種懲罰。
早在三皇五帝時代,流放之刑就已經有了,歷史上記載的流放故事有很多。史載「流共工於幽州」,幽州就是現在的北京一帶,在遠古時期是荒涼之地,共工就被發配到這個地方。「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眭孟誅戮,李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西漢的大儒李尋被流放敦煌郡。
古代有著名的六大發配流放地:
其一,湖北的房陵,曾流放過兩位皇帝、十位王爺、一位駙馬和一位丞相,是最有名的流放地;
其二,海南的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宋朝宰相丁謂、大學士胡詮、元朝宰相王世熙在內的至少十五位名相、賢臣、學士被發配至此生活;
其三,廣東的潮州,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流放至此,這個地方的瘴江因為韓愈大名改為韓江;
其四,黑龍江寧古塔,包括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在內的明清兩朝數萬大臣曾流放至此;
其五,貴州的黔州,唐朝名相長孫無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乾等名流皆流放至此。
其六,河北的滄州,因為《水滸傳》林沖發配滄州而聞名。
流放的犯人為什麼不跑
看《水滸傳》,我們看到被發配的宋江、林沖、武松、朱仝等人雖然武藝高強,但並沒有逃跑,本來他們都有機會跑的。宋江被救上山寨,但還是堅持去服役;林沖被魯智深救下,也要堅持去滄州。武松到了孟州城,後又再次被發配,去梁山是因為發配途中被蔣門神安排的人刺殺,才不得已殺人逃命。那麼問題來了,流放的犯人為什麼不跑?
主要原因有六:
第一,流放時戴著枷鎖,且被解差看管,不容易跑。像武松那樣戴著枷鎖還能殺瞭解差的人,畢竟少之又少;
第二,從宋朝開始,被發配的人,臉上要刺上金印,即便是跑了,這個金印就是標記,會被朝廷全國通緝,跑了還是會被抓回來;
第三,跑了再被抓回來,後果很嚴重。最嚴重的會被「斬立決」的。本來不是死罪,卻因逃跑被殺,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第四,如果被發配途中帶著女眷,就更不容易跑了,如果因為跑了連累家人,就更得不償失了;
第五,如果逃跑,遇到赦免,不在赦免範圍內,得不償失。《唐律疏議》規定:「行程之內逃亡,雖遇恩赦,不合放免」。
第六,逃跑的追捕時期太長,跑到天涯海角,也會遭到全國通緝,大清律例規定對於流放逃跑者,追捕期限到七十歲為止。古人活到七十的是稀少的,跟終生追捕差不多。除非像武松、林沖那樣被逼上梁山,與朝廷決裂。但那會付出血的代價。被抓到後要殺頭的。
綜上所述,古人遭遇流放之刑,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跑,等待朝廷大赦。古人大赦的機遇挺多的。新皇帝繼位、當朝皇帝生日、太子降生、太后生日、戰爭勝利等等,只要皇帝高興,都可以大赦天下。這樣就可以提前結束流放之刑了。
名人被發配,千古佳句留
流放,其實是勞動改造的一種。並不是流放到發配地,什麼活也不乾。但對於一些官員來說,他們被流放了,正可以發揮他們的智慧,為當地的百姓謀些福利。或者留下千古佳句,為中華文明史上增添豐富的精神食糧。
歷史上被流放的名人舉不勝舉,戰國時期的楚大夫屈原,因為被流放,而寫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篇《離騷》、《天問》,「史聖」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至今流傳,「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是屈原對被流放的回答。
唐朝名相李德裕,因為被流放海南,而有「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佳句;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因為諫阻皇帝奉迎佛骨,而被流放,名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脫口而出,瘴江因之改名韓江;「詞聖」蘇東坡被流放,「東坡肉」至今仍是人們愛吃的一道菜。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在清朝被發配寧古塔,其組織的「七子詩會」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詩社,其寫的散文集《意外集》成為黑龍江第一部散文集。
《水滸傳》中,許多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是從流放開始的,林沖流放途中,演繹出野豬林的故事,打虎英雄武松在流放途中,打殺解差,才有了「血濺鴛鴦樓」,逼上梁山;宋江被流放江州,才有題反詩,劫法場的故事存在。
流放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中國的一種特色。充分證明瞭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許多被流放者,因為被流放到蠻夷之地,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一樣,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經濟的發展。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Search
仝繁體 在 在App Store 上的「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您可以訂閱喜愛的頻道、自行製作內容、與好友分享同樂,而且在任何裝置上都能觀看。 ... 白俄羅斯語, 祖魯文, 立陶宛文, 簡體中文, 緬甸文, 繁體中文, 羅馬尼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