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快可以改國名成「自由行星同盟」了!內有憂國騎士團(1450/網軍/綠共綠衛兵)!對外又要干涉他國內政並接收HK流亡份子/難民(銀河帝國正統政府)!政客們依靠虛偽的宣言蠱惑人心,善於鼓動欺騙民眾,骨子裡一心謀求個人的權威和利益,為人沒有信義可言的「卑劣政客的代表」如同:優布·特留尼西特和尼古拉龐這類的政客!再這樣下去就......>
妨以歷史為鑒,看看地球另一端的悲慘例子。
在台灣人心中,黎巴嫩如今就是個大爆炸的國家,不只是先前首都貝魯特發生驚人的港口大爆炸,政治經濟社會也全面崩潰,但是,黎巴嫩本來是與香港齊名的「東方明珠」,1960年代,隨著周遭產油阿拉伯國家的「油元」大舉流入,黎巴嫩金融與觀光蓬勃發展,曾經是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耀眼明星。但黎巴嫩的國運此後急轉直下。
這一切的主要根源是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當時黎巴嫩也加入阿拉伯聯軍,參與和以色列的大戰,最終阿拉伯聯軍敗退,以色列站穩腳跟,戰後造成超過70萬巴勒斯坦人遭驅離或逃亡。黎巴嫩在戰時不只出兵,黎巴嫩人還大力捐款、捐物資,武裝巴勒斯坦人對抗以色列,渾然不知日後會害了自己。
這導致原本在約旦河西岸反抗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勇武派」──日後成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各派系──只好在1967年以後逃到約旦,一開始,約旦國王熱情的接納巴勒斯坦勢力,給予支持,渾然不知歷史上「引狼入室」的慣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很快擁兵自重,自行其是,私自設立路卡收稅,甚至開始幻想把約旦當成他們的反攻基地,為此謀劃推翻約旦王室,兩度試圖暗殺約旦國王。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法塔為首的各派系來到黎巴嫩後,很快在黎巴嫩的40萬巴勒斯坦難民中大肆發展。
黎巴嫩原本是個重經濟、輕軍事的國家,軍事投資長年來佔比偏低,只維持一隻相對小的軍力,預設當國家遇到外來攻擊,只要先支撐短時間,等待盟國前來救援。因此黎巴嫩軍力其實相對於國家面對的威脅,可說嚴重不足。巴解組織很快利用的這樣的軍力空白,許多軍方人力不足放棄的軍方據點,都被巴解進駐。
其結果是,巴解竟然逐漸控制了各大城市,原本與戰爭無關的黎巴嫩人民,其中許多遜尼派也受巴解訓練而民兵化。
什葉派穆斯林原本也同情巴勒斯坦人,直到逐漸發現「不對勁」,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南部快速擴張,很快的讓什葉派倍感不滿。
巴解組織每次攻擊以色列,以色列報復,損失的卻是原本居住黎巴嫩南部的什葉派,什葉派為了逃避戰火,只好流離到首都貝魯特,住在市郊的貧民窟。
巴解的行動純粹只是為了壯大自己,騷擾以色列,以及利有朝一日反攻巴勒斯坦,但卻擾亂了黎巴嫩一池春水,累積成了爆炸的能量。
當1975年漁民抗爭點火,內戰爆發,事態一發不可收拾,打到1990年才停火,黎巴嫩各方勢力在過程中糾纏不清,北方的敘利亞,南方的以色列,也先後分別入侵黎巴嫩,與黎巴嫩各方勢力彼此結盟又背叛。
一場場大亂鬥之後,好不容易攆走了巴解,但繁華的貝魯特被打成了廢墟,15萬人枉死,10萬人重傷殘廢,百萬黎巴嫩人流離失所或出逃國外。
黎巴嫩接收武勇派巴勒斯坦人後國家毀滅,只是難民帶來麻煩最嚴重的一個案例。
難民釀社會問題 德美有前例
美國明尼蘇達州接收索馬利亞難民之後,也迎來社區治安敗壞、族群衝突嚴重,警民之間的緊張導致發生警方壓制佛洛伊德意外致死案件。
德國誤以為難民能補充德國不足的勞動力,一度宣布接納百萬中東難民,其結果是這些難民完全無法成為勞動力,反而與社會格格不入,在對美好生活期望落空、經濟壓力、習俗和文化的落差下,釀成嚴重社會問題,如今梅克爾已經絕口不提接納難民。
這也是為何孟加拉抵死不肯承認所謂羅興亞人其實是孟加拉裔穆斯林,全力防堵於邊界難民營,伊斯蘭國家馬來西亞、印尼也是同樣態度,更不用說泰國。
藍弋丰/台灣要收容香港難民?黎巴嫩爆炸遠因始於收容巴勒斯坦人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08561
以色列 入侵黎巴嫩 在 陳雅琳主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剛從敘利亞邊境歷劫歸來,
內心最衝擊的是,
原來….
這塊飽受戰火的土地
有多達54個國家介入糾葛著!
在那裡,
每聽一位難民敘述自己的故事,
腦海中就一再被堆疊出,
一個難解而錯綜複雜的中東…..
不禁回想起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3年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爆炸,
當年少女時代的我
對貝魯特充滿了好奇,
同樣的地中海藍 也照映這個城市的美,
但卻是危機四伏、充滿恐怖色彩!
您也很難想像多國勢力如何糾結嗎?
最近有部電影《高壓行動》,
剛好可以讓觀眾
透過戲劇直接身歷其境,
尤其,
這部戲的編劇就是
創作出《神鬼認證》的湯尼吉爾洛伊,
而且是他在1992年就完成的劇本,
只是,當年要演出有太多的敏感性,
現在回頭看,雖然時空轉移了,
但政治糾葛與利益衝突 似乎永遠不變……
如果你喜歡看《亞果出任務》,
應該會喜歡這部《高壓行動》,
更何況這部政治冒險片,
跟《神鬼認證》一樣,
都有一位有缺陷的英雄需要救贖,
透過生死交關的談判戲碼,
也正視自己的傷痛和弱點…..
而隨著電影走一趟黎巴嫩
那個傳說裡 中東的巴黎
印象中的戰爭與廢墟
現在 風水輪流轉
鬥爭命運來到了鄰國敘利亞
當年
敘利亞也曾打入黎巴嫩
唉..
地中海東岸 這塊複雜的土地
只希望有真正和平的一天….
#高壓行動 #黎巴嫩內戰 #以色列 #巴解 #亞果出任務 #神鬼認證
以色列 入侵黎巴嫩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16.09.29 以色列 ※
政壇巨人希蒙·佩雷斯溘然長逝
縱橫以色列政壇半世紀的希蒙‧佩雷斯(Shimon Peres)因中風而過世。
在家人的陪伴之下,佩雷斯於 9 月 28 日凌晨過世於臺拉維夫的席巴醫院,享年九十三歲。他因中風在 9 月 13 日入院,醫生表示前天晚上他的腦中風情況急遽惡化。
他的兒子晨米(Chemi)在醫院告訴記者:「在我們國家尚未成立之前,他就開始服務人民,自我們國家成立的第一天,到他過世的最後一天,他一直兢兢業業,為以色列工作,從不懈怠。」
預定在本週五參加他葬禮的各國顯要,包括教宗、英國查理王子、美國總統歐巴馬、比爾與希拉蕊‧柯林頓、法國總統歐朗德、德國總統高克。
歐巴馬總統致哀表示:「這麼多年以來,希蒙‧佩雷斯對於以美關係貢獻卓著。」
佩雷斯先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以色列的建國國父之一。他從政長達六十載,擔任過以色列政府的每一個重要職務,包括外交部長、國防部長、以及兩任的總理。
他最近所擔任的工作,是儀典性質的以色列總統,從 2007 年到 2014 年。
佩雷斯先生出生於 1923 年,原名 Szymon Perski,出生在當時一個波蘭的小村莊,位於今日的白俄羅斯境內。他小時候隨著家人一起遷居巴勒斯坦,年輕時加入工黨,很快就在工黨運動中青雲直上——工黨運動主導以色列政壇,一直到 1978 年為止。
雖然佩雷斯後來以和平諦造者的角色聞名於世,但他年輕時卻是個鷹派:當以色列與法國協商秘密的核武計畫時,他曾經擔任重要的角色。
一九七零年代他擔任以色列的國防部長,支持與協助最早的農業合作社(吉布茲 Kibbutz)在被佔領的西岸建立據點。他在早期著作中曾經寫道,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任何協議「對於 1967 年所訂定的邊界,絕對不能退讓」。
然而,他後來卻改變了想法。最為關鍵性的一刻,發生在 1982 年,當時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引起爭議,以色列和平組織「馬上和平」(Peace Now)舉行四十萬人大型示威時,他對眾人發表了演講:「(政府)一連串可悲的決定,引起了懷疑、悲哀、不信任的情緒,這是我們前所未有的考驗。」
1993 年,他促成了奧斯陸協議,此協議使巴勒斯坦人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利,並且跟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奬。
佩雷斯先生在 2005 年離開工黨,加入了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的前進黨(Kadima Party),該黨最近把以色列人從迦薩走廊的定居點撤出。
近年,以巴和平過程陷入了無望的僵局,他仍然繼續跟巴勒斯坦官員與外國領袖見面,也是少數對兩國解決方案(two-state solution:以色列/巴勒斯坦一邊一國)仍然保持樂觀的以色列官員。他去年曾告訴臺拉維夫的聽眾:「我最大的錯誤是我的夢想不夠遠大。」
跟他結褵六十載的妻子潔曼(Sonya Gelman)在 2011 年因心臟病過世。在她過世之前,他們倆已經疏遠了數年之久。他身後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http://www.thetimes.co.uk/…/former-israeli-president-sh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