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可以為氣候變遷做些什麼?】
上週五我會晤非營利組織「#區塊鏈與氣候研究所(Blockchain & Climate Institute,簡稱BCI)」的所長Alastair Marke,同時也是「#英國區塊鏈協會(British Blockchain Association)」的「能源、氣候變遷及綠色經濟委員會」的主席,並擔任英國國會的專家顧問。我們討論到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及數位科技達成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例如:#發行碳幣」及 #購買綠電。
#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13項就是 #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因 #氣候變遷 造成全世界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巨大,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行動將成為達成其他16個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聯合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提出兩大策略,包括「減緩」和「調適」。「減緩」指減少人造溫室氣體排放,而「調適」指調整自然界或人類系統以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例如:開發新能源。
#以碳交易市場減緩
#碳交易(Carbon trading)是國際間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採取的經濟工具之一。簡單來說,政府會先設立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目標(Cap),再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權(Emissions permits)給各個排碳的業者。每個業者的排碳量不能超過自身所擁有的排放權,因此排放權剩餘者能和排放權不足者進行交易,讓前者獲利而後者免於受罰。歐美國家多設有交易碳排放的「#氣候交易所」,以減排溫室氣體。
臺灣雖然已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仍尚未實施總量管制。換句話說,臺灣還沒有 #碳排放市場,而無從進行碳交易。因此,如果臺灣要成為「#綠色國家」,僅「呼籲」社會大眾減碳做環保是不夠的,政府必須有魄力的「限制」各產業的碳排放量。有了碳排放總量管制,才能試算出可能的碳權交易價格、處份金額、拍賣制度等,形成 #碳交易市場。
早在去年我以 #百萬綠行動發起人 的身份接受 #環境資訊中心 專訪時便曾倡導:「在區塊鏈上發行碳幣。每個家庭或個人、企業或工廠,甚至公家機關,都可透過認購碳幣的方式,有計畫性地去彌補我們曾對環境所做過的傷害。」我認為可以用區塊鏈的技術和「#證券型代幣發行 (#STO)」的法律監管框架來發行「#碳幣」在全球流通,形成綠色低碳金融市場,並藉此引導新創產業、活絡全球經濟。
#以購買綠電調適
近來Apple及Google等跨國企業大動作在臺灣搶購「綠電」,可見國際間已形成綠色經濟的風潮。所謂「#綠電」是指利用再生能源及環境友善之發電方式所生產的電力,而生產電力過程中,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或趨近於零,其主要來源為太陽能、風力、小水力、地熱、生質能等。你是否不禁納悶,為什麼這些大企業願意使用綠電?
在「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以後,#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便致力提升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財務報告品質與實用性,而環境風險管理已經成為評估公司體質是否良善的指標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 #企業環境責任(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的重要性已發展至足以影響投資人決策與股票價格,因此應直接將環境資訊納入證券管制法規的揭露義務中,因為環境風險已經大到必須成為所有公司都應該關注的議題。
因此,現在各大國際企業都已經加入 #RE100 這個國際環境倡議組織。RE100是2014年發起的,由The Climate Group、CDP(碳揭露專案)、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等機構共同發起,目的是募集100家大型跨國企業,承諾在2020年前100%使用再生能源。目前該組織已獲得122家企業加入,包括蘋果、Google、微軟、NIKE、IKEA、H&M、雀巢、飛利浦、BMW等各行各業龍頭。
驅動企業買綠電的原因,也不再僅是因應 #減碳需求 或是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依據 RE100 調查,有 80% 的會員企業表示「#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亦為驅動其購買綠電的原因。RE100 會員企業的獲益率較同業為佳,這表示企業若可積極擁抱綠能,反可為其創造競爭優勢。因此,我呼籲臺灣的企業認真看待環境風險管理,而政府也能盡快建立鼓勵企業實施環境政策的制度,期待臺灣藉由能源轉型帶動社會及經濟的轉型!
#限碳時代
#綠色新創
#資本市場
#環境與經濟相輔相成
🌍參觀區塊鏈與氣候研究所➡️ https://www.blockchainclimate.org/
以購買綠電調適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區塊鏈可以為氣候變遷做些什麼?】
上週五我會晤非營利組織「#區塊鏈與氣候研究所(Blockchain & Climate Institute,簡稱BCI)」的所長Alastair Marke,同時也是「#英國區塊鏈協會(British Blockchain Association)」的「能源、氣候變遷及綠色經濟委員會」的主席,並擔任英國國會的專家顧問。我們討論到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及數位科技達成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例如:#發行碳幣」及 #購買綠電。
#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13項就是 #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因 #氣候變遷 造成全世界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巨大,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行動將成為達成其他16個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聯合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提出兩大策略,包括「減緩」和「調適」。「減緩」指減少人造溫室氣體排放,而「調適」指調整自然界或人類系統以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例如:開發新能源。
#以碳交易市場減緩
#碳交易(Carbon trading)是國際間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採取的經濟工具之一。簡單來說,政府會先設立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目標(Cap),再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權(Emissions permits)給各個排碳的業者。每個業者的排碳量不能超過自身所擁有的排放權,因此排放權剩餘者能和排放權不足者進行交易,讓前者獲利而後者免於受罰。歐美國家多設有交易碳排放的「#氣候交易所」,以減排溫室氣體。
臺灣雖然已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仍尚未實施總量管制。換句話說,臺灣還沒有 #碳排放市場,而無從進行碳交易。因此,如果臺灣要成為「#綠色國家」,僅「呼籲」社會大眾減碳做環保是不夠的,政府必須有魄力的「限制」各產業的碳排放量。有了碳排放總量管制,才能試算出可能的碳權交易價格、處份金額、拍賣制度等,形成 #碳交易市場。
早在去年我以 #百萬綠行動發起人 的身份接受 #環境資訊中心 專訪時便曾倡導:「在區塊鏈上發行碳幣。每個家庭或個人、企業或工廠,甚至公家機關,都可透過認購碳幣的方式,有計畫性地去彌補我們曾對環境所做過的傷害。」我認為可以用區塊鏈的技術和「#證券型代幣發行 (#STO)」的法律監管框架來發行「#碳幣」在全球流通,形成綠色低碳金融市場,並藉此引導新創產業、活絡全球經濟。
#以購買綠電調適
近來Apple及Google等跨國企業大動作在臺灣搶購「綠電」,可見國際間已形成綠色經濟的風潮。所謂「#綠電」是指利用再生能源及環境友善之發電方式所生產的電力,而生產電力過程中,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或趨近於零,其主要來源為太陽能、風力、小水力、地熱、生質能等。你是否不禁納悶,為什麼這些大企業願意使用綠電?
在「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以後,#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便致力提升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財務報告品質與實用性,而環境風險管理已經成為評估公司體質是否良善的指標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 #企業環境責任(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的重要性已發展至足以影響投資人決策與股票價格,因此應直接將環境資訊納入證券管制法規的揭露義務中,因為環境風險已經大到必須成為所有公司都應該關注的議題。
因此,現在各大國際企業都已經加入 #RE100 這個國際環境倡議組織。RE100是2014年發起的,由The Climate Group、CDP(碳揭露專案)、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等機構共同發起,目的是募集100家大型跨國企業,承諾在2020年前100%使用再生能源。目前該組織已獲得122家企業加入,包括蘋果、Google、微軟、NIKE、IKEA、H&M、雀巢、飛利浦、BMW等各行各業龍頭。
驅動企業買綠電的原因,也不再僅是因應 #減碳需求 或是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依據 RE100 調查,有 80% 的會員企業表示「#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亦為驅動其購買綠電的原因。RE100 會員企業的獲益率較同業為佳,這表示企業若可積極擁抱綠能,反可為其創造競爭優勢。因此,我呼籲臺灣的企業認真看待環境風險管理,而政府也能盡快建立鼓勵企業實施環境政策的制度,期待臺灣藉由能源轉型帶動社會及經濟的轉型!
#限碳時代
#綠色新創
#資本市場
#環境與經濟相輔相成
🌍參觀區塊鏈與氣候研究所➡️ https://www.blockchainclim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