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伊布隱藏特性 在 安安,邊緣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I!大家好我阿憲,在開始前先幫我去看這周影片!
連結在此 - https://youtu.be/LO2aMfh0wOU
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是LEGO人偶包71026
這次的人偶包主要是與DC漫畫合作
算是小孩與大人們最愛的系列了
而這次的人偶包一共有16款
我們就馬上來看看這次的款項有哪些角色吧
編號1 - 奇蹟先生 / Mr. Miracle
只能說這個系列真的很棒!
一開頭馬上來個非常冷門的角色
必須說我也不太了解他的背景故事
所以這邊就不多加介紹了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科普一下
那就以人偶的造型來說
是完全還原了漫畫的樣子
附贈的配件為手銬以及鐵鍊的零件
主要是因為奇蹟先生是個逃脫大師
給予他這兩個綑綁小道具算是很適合
雖然此角色自己沒什麼認識
但已塗裝上來說也算是佳作了
編號2 - 神力女超人 / Wonder Woman ( 角色真名:黛安娜.普林斯 )
這位應該是近期大家最愛的女性英雄了
背景的故事我就不在多做介紹
此次的人偶還原了1941年漫畫中的經典造型
可能跟大家在電影中的印象比較不一樣
但這也就是那個年代的女神
頭雕部分為雙面印刷生氣以及開心
上身正面的LOGO為一隻老鷹
這算是戰神雅典娜的象徵
而背部則是還原了當時的露背裝 (真香)
手臂上的神力手鐲也完整的呈現出來
下半身短裙設計則是以眾星點綴為主
而經典的長靴在人偶上也沒有錯過
配件上則是大家最怕的真言套鎖
編號3 - 水行俠 / Aquaman ( 角色真名:亞瑟·庫瑞 )
一樣為近期熱門的主流角色
故事背景就麻煩大家自行科普了
那就來說說此次的人偶造型
頭雕的部分一樣為雙面臉生氣與開心
上半身的印刷部分完全不馬虎
有把結實的身體給呈現出來
右肩則是披掛著銀色的護甲
左手則是使用了黃金色的魚叉
主要是致敬了1994年漫畫第二集中的故事
這邊就不多說故事細節了大家可以自行去查看看
而下半身也是一個厲害
完美的把緊身衣上的魚鱗呈現出來
配件則是一隻青色的魚
編號4 - 星女 / Stargirl ( 角色真名:寇特妮·惠特莫爾 )
這個角色我也是最近才認識的
因為她的影集最近也剛好推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觀看
但影集與漫畫的故事還是有些許不同
這邊先告知大家一下
那這次人偶的造型也是還原了漫畫的設計
整身藍白紅的服裝,也是典型的美國國旗配色
頭雕印刷部分為雙面兩面皆為笑臉
有趣的是有一面的笑臉是露齒的印刷
而且還是有戴牙套的樣式
這點也是完整還原漫畫中的設定
腰部則是有明顯的馬甲線
以及配戴的宇宙轉換腰帶
另外的配件就是此角色經典的武器星仗了
編號5 - 黃燈俠 / Sinestro ( 角色真名:聖納托 )
黃燈侠算是非常知名的經典反派(主要對手為綠燈侠)
而這次人偶的造型選擇的是1961年漫畫封面的樣式
以黑藍兩色為主而不是以黑黃為主
在上身的圖騰式服裝也呈現的非常完美
甚至小小的脖子區域都願意上色
我覺得這個細節有掌握到是非常棒的
而頭雕印刷也是雙面為主開心以及生氣
附贈的配件為手提黃燈以及黃燈戒
編號6 - 豹女 / Cheetah ( 角色真名: 普里西拉·里奇 )
也是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角色
首次出現於1943年神力女超人第六期的漫畫中
後續她也算是成為了神力女超人的重要反派之一
而這次人偶的造型也是完全還原了初版的樣子
配件則是一包偷來的錢
漫畫中主要是要來嫁禍給神力女超人的贓物
另外一提就是此角色也會在神力女超人1984中登場
大家也是可以期待一下了
編號7 - 超人 / Superman ( 角色真名: 凱·艾爾 or 克拉克·肯特 )
Dc中最強硬的代表
也是大家都認識的活招牌超人
這次的人偶使用的造型為
2016年漫畫重生的樣式
而我收藏了很多年的樂高人偶
超人的造型真的非常的一成不變
很多隻都是只有一點點的不同
而頭雕上的印刷還是以生氣以及開心為主
另外這次最棒的也是配件的部分
星球日報印刷磚零件一枚
而報紙上的頭條致敬了1978年的超人電影
圖片上則是致敬了2016的電影畫面
只能說這隻人偶藏著很多彩蛋
如果你不去深讀背後的故事他會很普通
但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你會欲罷不能
編號8 - 綠光戰警 / Green Lantern ( 角色真名 : 西蒙·巴茲 )
終於有比較平庸的人偶啦
此次的照型是以2012年的漫畫中的形象為主
只能說在原設計中造型就沒有非常的出色
全身以綠色以及黑色做為穿插
而配件部分則是滿不錯的
有綠燈戒指以及能量提燈
編號9 - 鋼骨 / Cyborg ( 角色真名: 維克多·史東 )
這次人偶的造型為1982年發行的漫畫封面樣式
只能說就以造型成面是完整還原了
但因為小弟對此角色實在是沒有愛
所以真的打不出什麼特別之處哈哈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為了還原漫畫封面
而附贈了一條紫色的鏈條
我只能說真的很有心
編號10 - 元祖蝙蝠俠 - 偵探漫畫版本 ( 角色真名 : 布魯斯偉恩)
蝙蝠俠的樂高商品非常的多
而這一隻算是非常有紀念價值的
他的造型是以1939年偵探漫畫第27期
蝙蝠俠首次登場的樣子為主
擁有著銀灰色的身體配色
以及最初代的蝙蝠俠logo
下半身還是以穿著三角褲的樣子來塗裝
另外要說的是頭雕的部分
不論是帶著蝙蝠頭套或是拿下
都他媽的有夠帥!我只能說這個真香~
編號11 - 女獵手 / Huntress ( 角色真名 : 海倫娜·韋恩 )
蝙蝠俠與貓女的女兒海倫娜·韋恩
此次人偶的造型是以2011年新52的版本
頭雕一樣擁有兩種表情生氣與開心
造型整體則是以黑色與紫色的結合
算是父母的主色調做為創作的基礎
而胸前的白色十字標誌也完美的呈現
腰際也掛上了工具包(蝙蝠俠人偶專用標配)
腿部的兩截印刷也呈現了紫色的長靴
而武器部分則是十字弓 ( 母親貓女常用的武器 )
只能說這隻人偶做的真的很道味啊
編號12 - 元素人 / Metamorpho ( 角色真名 : 雷克斯·梅森 )
此角色也是冷門中的冷門
出現於1965年的英雄無懼漫畫中
主要的能力就是可以轉化各種元素
而人偶的造型以及塗裝真的是非常厲害
將漫畫中的模樣完全呈現出來了
就算不太認識這個角色你也會被他的獨特性給吸引
人偶的配件為巨大化的拳頭
編號13 - 小丑 ( 漫畫家 : 法蘭克·米勒版本)
小丑算是史上最經典的漫畫反派角色
也因為角色的成功讓此角色衍生出非常多的版本
這次的人偶選擇的是法蘭克米勒版的
而這個版本有很多經典的畫面
以近期來說的話就是
小丑在脫口秀中親吻年長女來賓的畫面
沒錯近期2019年小丑電影中就有致敬這個畫面
而這次的小丑服裝則是採用了1986年
此漫畫家繪畫的黑暗騎士歸來系列中
小丑在遊樂場發送棉花糖的造型
全身的白大衣搭配紫色的襯衫
只能說跟先前幾個版本的人偶有很大的差異
頭雕的印刷則是只有單面
以邪氣的奸笑為主
配件上則是附贈了棉花糖以及印刷撲克牌
而這個撲克牌上的印刷也很不錯
是小丑拿著蝙蝠俠的卡片
我只能說這款如果你不知道背後的故事
會非常的可惜,但如果知道了他的背景
你會覺得他很屌~
編號14 - 大黃蜂 / Bumblebee ( 角色真名: 凱倫·比徹 )
此角色對大家應該比較陌生點
包含我自己也是
而她首次的登場於少年泰坦
此角色非超能力者
而是以自己開發的黃蜂裝來進行戰鬥
有點類似大家較熟悉的MARVEL黃蜂女
而此次的樂高人偶照型
看起來應該是使用初版的照型來呈現
擁有可愛的包包頭以及橫條式的黃蜂裝
配件比較特別的就是身後的翅膀 ( 塗裝上算是全新的配件 )
以及手上的黃色電擊波
頭雕一樣是以雙面為主一面開心一面生氣
編號15 - 初代閃電俠 / Flash ( 角色真名 : 傑伊·蓋瑞克 )
初代閃電俠傑伊·蓋瑞克算是超級漫畫中
第一位擁有超快速能力的英雄
算是急速力的開山使主了
人偶照型以1940年漫畫為主
頭雕部分為單面表現
而頭盔上的造型算是完美呈現!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初代的代表物就是以這個天使頭盔為主
我超愛!
上身部分則是參考了漫畫中的形象
紅色的折疊上衣中間有著超大的閃電符號
而下半身則是我的最愛
腿部的側邊有硬刷著一對翅膀的符號
算是高還原了角色的鞋子設計
而配件部分則是有著透明的頸掛配件
可以搭配附贈的黃色閃電來做出奔跑中的閃電效果
真的是有夠中二!真香阿~
編號16 - 蝙蝠小子 / Bat-Mite
此角色來自於想像世界的第五維度
但在漫畫中就是個製造麻煩給蝙蝠俠的角色
而蝙蝠俠多半是來幫他解決問題用的
人偶部分則是參考了1959年的偵探漫畫267期
蝙蝠俠與蝙蝠小子第一次相遇的造型
擁有萌萌的垂耳的蝙蝠頭套
上衣則是印著黑色閃電的LOGO
以及使用短腿搭配來呈現矮小的樣子
另外此公仔的頭雕印刷非常的棒
是一個帶著蝙蝠造型眼鏡的造型
而配件上也是完全不馬虎
是一片印刷專印著偵探漫畫第27期的封面
我個人是覺得很不錯,畢竟此角色很冷門
而我則是熱愛各種稀有的角色阿!
好啦!一共16隻的介紹終於結束了
我這邊下個總結~
基本上樂高人偶包本來就具有高CP值
這次不論是人偶的造型或是塗裝
甚至隱藏中的小彩蛋以及故事
完全沒讓我失望
整個系列都算是有收藏的價值
再加上費用其實不高
現在的市場又很好入手
我只能我大力推薦啦!
文章有點長感謝大家看到這裡
你們最愛的環節又到了
只要按讚!留言!分享!
就有機會抽到此次的人偶包喔!
普通粉絲一共抽三名!
一人會隨機獲得兩包人偶包!
頭號粉絲會額外再抽兩名!
可以獲得三包人偶包喔!
好啦~最後還是感謝大家的支持
也不要忘了看一下下面的開獎名單
看看自己有沒有中獎摟~掰
本次開獎名單
--------------------
一番賞-福音戰士(YT)
中獎者:蒼井よる ,陳揚忠,王小哲
saki ikeda,郭峻瑜,shin-hua shie
邱建恩,魏勢錡,王小德,星星
--------------------
一番賞-福音戰士(FB)
中獎者:何盛凱,Wu Zan Yu,張文蔚
Yoru Horisaki,Yi Chen Chen
--------------------
上周開箱文-福音戰士
中獎者:呂沛慈
--------------------
#感謝你們的支持 #希望你有中獎
伊布隱藏特性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COVID-19"病毒傳播途徑迄今仍無法完全掌握,歐盟專家稱全球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世界周報整理各國公衛專家見解
【新冠病毒疫情仍持續發燒,世衛組織本周除了派員前往北京展開調研,並於日內瓦總部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因應對策。他們發現這個特性較接近HIN1的新冠病毒,儘管致死率低,但傳播速度極快,且呼吸道衰竭病情進展也超越SARS,又不怕炎熱潮濕天氣,極有可能會讓蔓延時間拖得更長。】
{內文}
當2月11號中國每日因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首度破百,新增確診數量卻已連續多日沒有明顯增加,一支由世衛所組成的10人國際專家先遣隊,正悄悄抵達北京展開調研。
(聲源:上海東方衛視主播)
這支國際專家團隊,包括多個領域的國際專家,帶隊的Bruce Aylward博士曾在2014至2016年期間,領導世衛組織應對西非伊波拉疫情
帶隊的這位來自加拿大的流行病學專家Bruce Aylward,自1992年加入世衛組織便積極投入免疫 傳染病控制及消滅小兒麻痺症等領域,2015年攻克伊波拉病毒後在TED的演說中,還曾公開分享了他認為的「致勝關鍵」。
(Bruce Aylward博士/加拿大公衛學者)
這整場疫情是開始於一個病例的災難,也將以一個病例結束,但它的結束唯有仰賴那些國家,擁有足夠多的流行病學家 足夠多的醫護人員 足夠多的物流人員,以及足夠多的其他人共同合作,才能找到那些病例所有的相關人,並追蹤他們的聯繫人 確保這場疾病永遠消失
這正是世衛組織當下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全面匯集資源協助各國度過難關,且不只是要讓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放慢,更重要的是,要讓病例數下降為零,但眼前一場跨國公司在新加坡五星飯店的會議,一名英國公民疑似在會議結束後旅行多國,傳染給至少10人,其中包括兩家診所,就被視為可怕的「超級傳播者」,極可能將引爆另一場風暴。
(Sylvie Briand/世衛組織大流行病及流行病司長)
我認為重要的是討論這起「超級傳播事件」,而不是這些「人」 ,因為人不是重點 真正增加傳播機會的是環境和情況,而不是人本身,所以我們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污名化
英國官方第一時間,針對所有可能接觸的1114人進行病毒檢測,迅速找出八人確診,同一時間法國五例 西班牙一例,如今也證實都與該名男子有關。BBC報導稱,目前要說他是「超級傳播者」尚言之過早,因為必須是具極高傳染性的帶原者,通常必須符合80/20法則,也就是大約20%的受感染者,最終導致80%的傳播個案,過去在2003年2月SARS爆發時期,對岸中山大學一名退休教授,在抗SARS戰爭時受到感染出現肺炎病徵,卻自行服用抗生素減緩病情,前往香港參加親友婚宴,最終導致飯店 醫院及社區大爆發,還把SARS病毒傳到遙遠的加拿大 河內 新加坡 菲律賓 英美等國共計20人,自此讓一場原本發生在廣東的冠狀病毒疫情,短短兩周內快速蔓延至37個國家,最終導致8273宗感染個案 775人不幸死亡,就是最典型的個案,但如今這位歐洲可能的「超級傳播者」,傳染途徑與接觸者都還在控制中且已宣布痊癒,只是世衛組織仍不敢大意。
(譚德塞/世衛組織總幹事)
零星個案的發現可能會變成引發大火的星星之火,但就目前而言,它還只是一個小火花,我們的目標仍然是遏止(疫情)
就在此時,世衛將這場在中國與世界多地,造成重大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定名為「COVID-19」。
(譚德塞/世衛組織總幹事)
病毒所帶來的後果,要比任何恐怖行動都要嚴重,這是事實,而且如果這個世界不想清醒,並將這個病毒視為人類的頭號公敵,我認為我們不會從中吸取教訓
總幹事譚德塞語重心長,呼籲全球必須採用一個不涉及地理位置 動物 個人與群體的名稱,才能消滅排華情緒,攜手對抗這個人類當下的「頭號公敵」。
(譚德塞/世衛組織總幹事)
這次疫情爆發正在以多種方式考驗著我們,這是一種政治上團結的考驗,是否這個世界能攜手對抗一個不尊重國界,或意識形態的共同敵人,這是對金融團結的考驗 ,是否這個世界現在將投資於對抗疫情爆發,還是要等到付出更多代價後再來應對其後果,這也是科學上團結的考驗,這個世界能否聚在一起為共同問題找到共同解答
畢竟整體疫情仍在發展中,彭博社援引新加坡官員說法率先提出警訊,這個特性較接近HIN1的新冠病毒,儘管致命率低但傳播速度極快,呼吸道衰竭病情進展也超越SARS,且它不怕炎熱潮濕天氣的特性,可能會讓蔓延時間拖得更長,《紐約時報》也提出警告,當務之急是找出還有多少疫情被隱藏在表層之下,這也迫使世衛組織在11-12號兩天,緊急於日內瓦總部召開大規模專家會議,希望真正的科學,能對抗當下「假新聞」與「偽科學」交雜的聲音,他們認為,就是這樣的「信息傳染病」,助長了眼前全球疫情的恐慌。
(Dr. Sylvie Braind/世衛全球傳染病風險防範總監)
疫情正不斷發展,當病例很少時,你大可以用非常敏感且具體的個案定義,但因為你想在情況不斷變化時處理每個案例,所以你絕對可以更改定義,以確保準確監測疾病
(Dr. Michael J Ryan/世衛緊急計畫執行主任)
這種轉變實際上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確診病例,而不是更少,這不是要企圖忽略病例 ,而是要擴大網絡,並納入較輕度的病例,以及所有經過實驗室證實的病例,無論其症狀如何,因此我認為,如果有的話,實際上是使網更寬 網格更細,這就是我們希望在遏制階段看到的東西
這正是讓中國近期確診病例,突然爆增的最主要原因,參與專家會議的學者普遍認為,接下來數周對疫情發展來說十分關鍵,不只要應付拐點前可能出現的高峰,還必須盡快確認病毒所有可能的傳播途徑,這其中包括香港康美樓疑似爆發所謂的「管線互通」傳染,到底是同棟建築的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間接接觸,抑或是新冠病毒真的存在所謂「糞口感染」。
(Michael Ryan博士/世衛緊急計畫執行主任)
目前沒有絕大多數證據表明,該病毒在中國以外,已引發其他國家的有效社區感染, 當下而言是一件好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發生,而是必須再次強調,總幹事一次又一次的發言,我們仍有機會徹底消滅這種病毒
世衛組織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說,當下要預測這波新冠病毒疫情何時結束,恐為時過早,「疫情目前仍可能朝任何方向發展」,但所謂的戰略物資,諸如口罩 防護衣及檢測試劑等配備,甚至是藥品抗生素等,都已因原料供應主要來自中國,暫時出現短缺或吃緊的狀況,歐盟衛生部長周四率先召集會議因應,呼籲各國做好長期抗戰準備,畢竟我們眼下面對的病毒,絕不是一個輕鬆可以消滅的敵人。